有許多人都習慣配戴智慧型運動手錶,以監測自己每日步數和消耗的卡路里,但每天走到10,000步就能維持體態及身體健康嗎?BBC科學節目日前針對「每日一萬步」進行測試,發現這觀念有可能只是一場行銷的世紀騙局!
根據BBC中文網的報導,日行10,000能維持身體健康的觀念,是在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舉辦前夕,有一間公司推出所謂的萬步計(Manpo-Kei)裝置,意思就是行走10,000步計數器,並向許多關心自身健康的民眾進行推廣及行銷,且依據日本一位名為波多野義郎教授所提出「若每日行走步數從4,000增加到10,000能多消耗500大卡的熱量,並讓身體更加健康。」的理論,造就了日行10,000這套的說法。
然而,這個想法的靈感主要來自於行銷的話數而不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因此,近期有許多的人便提出「每天步行10,000 步真的可以維持健康?」這樣的問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你需要每天走 4400 步才能活得更久,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了解這個概念。
根據一些專業學者的說法,人們應該以分鐘而非公里來計算他們的運動量,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十分的簡單易懂,但這將翻轉你可能原有的訓練概念;例如你每次都專注於45分鐘的跑步訓練,與你專注於跑5公里的訓練相較之下,跑45分鐘將能為你的長期訓練帶來更好的成效,因此,重點應該是要擺放在運動訓練(步行)的時間上,而不是只注意速度及距離。
根據 2018 年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同樣的想法也應該運用於步行這項運動,相對來說這也是駁斥了每天步行 10,000 步的流行觀點。專家表示,與流行的觀念相反,每天步行 10,000 步並不是理想的基準,也不是身體健康的準確指標。
另外,根據哈佛大學附屬布里格姆婦女醫院進行並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醫學雜誌上的研究表示,人們每天只需行走4,400步就可有效的降低死亡風險,穩定在每天7,500步左右就可以。同時,隨著步行運動的習慣養成,每天至少運動20分鐘也是一種保持身體健康的目標之一。
BBC科學節目也特別針對「日行10,000步」與「10分鐘快步健走」哪個運動方式能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進行研究,研究團隊對於「10分鐘快步健走」的強度解釋,每天必須要以Borg Scale of Perceived Exertion(Borg RPE Scale,博格量表)第六等級能聊天卻無法唱歌的強度,完成3組的10分鐘快步健走。
這項研究的受測者被分為兩組,一組目標為每日走完10,000步,另一組則必須完成每日3組的10分鐘快步健走,同時,每個人身上都配戴運動用監視器,以用來量測受測者的活動量及訓練強度。最後實驗的結果發現,日走10,000步的這組覺得達成目標十分困難,必須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每日3組的10分鐘快步健走這組,不僅覺得可以輕鬆達成之外,還比另一組能多做30%中等或比較劇烈的運動,到底哪個方式可以讓身體比較健康,相信你一眼就能看出來。
看完上述的一些研究報告就可知道,運動與訓練請花費在時間與訓練強度上,而非堅持在每日的步數或公里數,如果你想要讓身體更加的健康,也請在正常步行的設計上再增加20分鐘的鐘等強度運動。
資料參考/BBC、JAMA Internal Medicine、Scientific Reports
責任編輯/David
運動訓練到底該從何著手?相信這是許多運動咖們都存在的大問題,然而,近幾年隨著網路資訊發達與爆炸,有許多的人都會開始在網路上尋求答案,同時也不外乎「運動與訓練」這件事。因此,我們都可以常常看到網路上,有人會尋求所謂的訓練菜單或是運動課表,但這樣的隨意拿到的課表或菜單,真的可以套用在每個人的運動訓練上嗎?其實,這樣東拼西湊所組成的訓練菜單,就有可能會為你帶來嚴重的訓練或運動傷害,因此,在制定運動與訓練課程之前就必需要了解何謂「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
一般來說運動處方裡的「處方(Prescription)」這兩個字,在醫學領域裡是指醫生針對病人的症狀輕重,給與適合的醫藥來改善患者的病情,因此,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就是由運動或復健相關的治療師或是教練,特別針對一般大眾、復健病患或是運動員等等,依據他們身體的肌耐力、肌力、年齡、心肺功能、柔軟度以及過去病史等等的身體狀況,來制定適合當下的運動強度、項目、持續時間以及頻率,安排精準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然而,運動處方這個名詞並不是憑空出現,在體適能與運動產業中早已存在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的概念,並針對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肌肉適能(muscular fitness)、體重與身體組成(body weight composition)、柔軟度(flexibility)以及平衡能力(balance)這五個條件來進行體適能評估,並依據實際測驗結果給予適當的運動訓練建議與安排,這樣才能有效且正確的改善身體狀況,並有助於避免運動傷害達成運動目標。
雖然,每個人的目標與體能狀態不同,但擬定運動處方的原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同樣的,當然,我們在進行所謂的體適能評估前,也必需要根據身體的健康指數來進行檢查,這也包含有病歷病史的了解、身體檢查、心電圖檢查、安靜狀態血壓檢查、血液分析、漸進負荷運動心電圖檢查以及心肺功能檢查等等,雖然,這幾項檢查並非每個項目都需要,但如果可以提供越詳盡的數據就可制定出更適合當下狀態的訓練課表與器材選用。
1.運動頻率:
基本上是指每週或每日運動的次數,為了使身體適能得到改善經常且週期性的進行運動是有絕對的必要性,但每週或每次該設定多少的運動次數,就必需要依據每個人的體能狀況與運動目標而有所不同。
2.運動強度:
為了改善身體適能中的心肺機能與肌肉的各種能力,採用的運動方式必須是稍微強烈,然而,在運動強度的判斷上可以用心跳率、耗氧量、能量消耗、自覺費力狀態(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等方式進行評估。
3.運動時間:
運動持續的時間與運動強度有著直接關係。運動時,若能維持運動強度在穩定的狀態下,那麼該運動應該能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若是運動強度過強,則可能持續時間會大幅縮短。
4.運動型態:
無論採用哪種類型的運動訓練,對於身體適能的改善都會有一定的幫助,然而,究竟該設定有氧運動較多或是無氧運動較多,才能讓運動的效率與成效達到最大值。這些都必需要經過體適能的測試與評估過後,再由專業人士依據受測者的個人條件與目標給與不同的訓練課表。
由於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是一門牽扯相當多面向的專業課程,因此,《運動星球》為了幫助許多熱愛運動的人,能更正確的制定訓練菜單避免運動傷害,特別邀請擁有醫學、復健及物理治療背景的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研究所的王鐘賢教授,開設【2020運動處方系列認證班】課程。
這套課程將運動處方分為四堂課,分別為運動與健康促進的正確觀念與成功老化的重要知識、有氧與阻力運動處方的設計與應用、運動與代謝症候群的防治以及運動與壓力舒緩/失智防治這四大主題;並透過深入淺出且完整地結合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的方式,輕鬆的將艱深難懂的醫學與運動知識傳授給學員。運動處方絕對是適合運動愛好者、物理治療師、運動營養師、私人或團課教練以及運動相關團體課程指導員等運動相關專業人員來上的課程。
課程名稱 2020運動系列認證班【運動處方】
課程時間
第一堂:9/12星期六,早上9:00~12:00
第二堂:9/13星期日,早上9:00~12:00
第三堂:9/19星期六,早上9:00~12:00
第四堂:9/20星期日,早上9:00~12:00
本課程共分為 (一)、(二) 、(三) 、(四) 四堂課,每堂課3小時,合計12小時
課程地點 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8樓
參加對象 對課程有興趣之學員均可報名
報名時間 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報名費用 原價NT 9,600.- /人,經濟促進方案優惠價NT 7,600.- /人,現正實施中
(學費包含課程講義一份)
課程認證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繼續教育專業積分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繼續教育績分
主辦單位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協辦單位 運動星球
報名詳情請上 Accupass活動通 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