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中國跳水夢之隊缺席 日本隊父女檔來自中國
1
中國跳水夢之隊缺席 日本隊父女檔來自中國
2
東京帕運游泳選手陳亮達無緣決賽  自敘「夢想達成了一半」
東京帕運游泳選手陳亮達無緣決賽 自敘「夢想達成了一半」
3
水阻比風阻大八百倍! 用這些技巧減少水阻輕鬆游泳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中國跳水夢之隊缺席 日本隊父女檔來自中國

2017-08-26
話題 水上運動 台北世大運 賽事 新聞

2017臺北世大運,在臺北市立大學詩欣館舉行的跳水賽,堪稱是臺灣歷年來、最高水準的一場跳水國際賽。包括幾位奧運得牌選手、世錦賽的冠軍選手,在臺北同場較量。雖然中國跳水「夢之隊」因故無法前來,但還是到處見得到中國跳水大軍的影子。像日本跳水隊,陣中的美女選手馬淵優佳(MABUCHI Yuka)此次來台備受關注,除了長相清秀成績出色,她還有中國血統。她的父親、正是他的跳水教練馬淵崇英(MABUCHI SUEI),其實是道地出身中國的跳水選手。

中國跳水夢之隊缺席 日本隊父女檔來自中國

馬淵崇英本名蘇薇,名字斯文,是一名出色的中國跳水選手,他在1988年毅然決然前往日本,開展在日本近30年的發展。他曾培育出世錦賽銅牌選手寺內健,在歸化日本籍後,取了馬淵崇英的日本名,但崇英兩字的拼音發音、和蘇薇相同,是相當有中國味的姓名。

出身中國,接受採訪毫無問題,在賽場和許多工作人員溝通,也直接用中文。儘管台灣相當熟悉,跳水界也有許多朋友,但這僅僅是馬淵崇英教練第二次到台灣,之前他曾到臺北旅遊,短短三天,沒機會去太多地方看看,印象中臺灣食物好吃,曾買過口味非常出色的牛肉餡餅,還打包了許多肉粽、月餅帶回日本慢慢品嚐。但這次主要是帶隊來比賽,沒有太多時間出去走走,他非常期待下次的臺灣之旅。

至於美女選手馬淵優佳,今年才22歲,已經在五月和同為日本游泳國手的瀨戶大也步上紅毯,成為日本泳壇令人羨慕的國手情侶。她認為伴侶人很好,感覺能走一輩子,於是就這麼定了下來。生涯第一次造訪台灣,她最好奇的就是,雖然沒時間到處走走,但整天待著的選手村和跳水館,到處都有國旗,認為民眾的「愛國心」很令人感動。她印象最深的,還有芒果雪花冰。
馬淵優佳在世大運女子三米跳板準決賽中,順利擠進前12名,晉級最後決賽。

日本跳水選手馬淵優佳(左)與教練父親馬淵崇英賽後開心合影。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世大運組委會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東京帕運游泳選手陳亮達無緣決賽 自敘「夢想達成了一半」

2021-08-30
賽事水上運動游泳新聞話題

2020 東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我國代表團 18 歲游泳選手陳亮達 30 日台灣時間上午 8 點,參與男子 S7 級 100 公尺仰式預賽,游出 1 分 18 秒 28 成績排名第九,無緣決賽,個人首屆帕運賽事到此結束,他形容是「夢想達成了一半。」

東京帕運游泳選手陳亮達參賽男子 S7 級 100 公尺仰式
東京帕運游泳選手陳亮達無緣決賽 自敘「夢想達成了一半」(圖為男子 S7 級 100 公尺仰式)

陳亮達先前在男子 SM7 級 200 公尺混合式游出 2 分 54 秒 22 預賽止步、男子 S7 級 400 公尺自由式決賽以 5 分 15 秒 89 排名第八作收,今參與個人最後一項賽事-男子 S7 級 100 公尺仰式,以 1 分 18 秒 28 成績排名分組第四,該項目總排名第九,無緣擠進前八名決賽。

「成績還可以,主要還是速度游不太出來,但這問題短時間內沒辦法這麼快解決。」雖沒能改寫自己在去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締造的 1 分 16 秒 45 全國紀錄,然而以今年來到帕運前的備戰狀況,陳亮達提到,這樣的表現與自己所預期的相差不大,算是還不錯,自己也十分享受比賽。

陳亮達出戰游泳男子S7級400公尺自由式以第8名作收
陳亮達出戰游泳男子S7級400公尺自由式以第8名作收

從 3 歲起為了防止大腿萎縮而接觸游泳,陳亮達 15 年來靠著堅持和努力,游進世界身心障礙者的最高殿堂,他透露:「大概從 2004 北京開始知道帕運這個比賽,也把它當目標,但那時候還沒確定自己什麼時候能游到,直到 2018 年亞帕運(奪兩面銀牌)之後,才覺得自己應該有機會。」

儘管訓練再辛苦、再疲倦,樂觀的陳亮達沒想過要放棄,他露出一貫的「達式笑容」表示:「還是會覺得累啊,但就想說再練個幾天就要比賽了,就還是游,撐過去就好了。」如願來到東京、踏上帕運舞台,談起這次生涯初體驗,陳亮達形容是「夢想達成了一半」,他說:「就是希望表現可以越來越好,能多好就多好。」

陳亮達獲個人今年最佳成績
陳亮達獲個人今年最佳成績

有別於過往參與其他國際賽事,陳亮達有感,今年來到帕運受到更多人的注目,「突然受到很多的關注,也比較多媒體報導,有好有壞,好的是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有這群人在努力,但相對還是有一些壓力,因為大家都在看。」

第一次來到日本卻因疫情因素沒有機會再多停留,回到台灣之後,陳亮達的下一個目標將積極備戰明年亞帕運,「希望每個項目都可以游好,提升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水阻比風阻大八百倍! 用這些技巧減少水阻輕鬆游泳

2019-07-18
訓練動作觀念游泳水上運動知識庫

在水中移動時,水阻比陸地上的風阻大了八百多倍!所以對習慣只靠雙腳支撐行進的人來說,很難適應水中的力學和移動方式,演變成「陸上一條龍,水上一條蟲」。其實只要多花時間在水裡練習,讓身體與大腦習慣水中世界的移動規則,透過減少阻力,就能讓你游得輕鬆。以下是耐力運動作家暨教練徐國峰在新著《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中提出的減少水阻姿勢,跳進泳池試試吧!

水阻比風阻大八百倍! 用這些技巧減少水阻輕鬆游泳

從指尖至腳尖維持水平的身體線

人體在水中本來就有浮力,但身體各部位的浮力大小卻不同。因為肺與胃囊中空,而腿部的肌肉量較多,造成上半身密度比下半身小,再加上換氣時口鼻必須浮出水面,所以很容易因為蹺蹺板的桿杆原理使腿部下沉,變成「/」型的身體位置,因而形成較大的橫斷面積。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紅線和水平線的夾角愈大,身體在水中前進時形成的阻力也愈大;身體愈接近水平,紅圈的面積愈小,水阻與體能消耗也會跟著下降。

紅線愈接近水平,左圖的紅圈面積愈小,在水中前進時的阻力與能量消耗也跟著愈小

如何使身體接近水平?

有些人無法打平是因為身體的「排列不良」或是「活動度」與「肌力」不足,這必須另外透過一些矯正與力量訓練才能改正。

「排列不良」的常見案例是駝背與圓肩,當胸口縮進去、背拱起來時,雙腿就很容易下沉,而且會使換氣變困難,必須抬得更高才換得了氣;為了抬更高,腿部會在換氣時變得更沉,阻力也變得更大。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優先的並不是去學技術,因為此時不管學什麼動作都會做不好,不管教練喊得再大聲、更多遍,下肢也一樣浮不起來,換氣時一定會沉下去。對他們來說,最優先的訓練不是水中的技術,而是透過胸椎關節與肩關節的活動度訓練及適度的力量訓練,來優化排列姿勢。當身體各部的排列(體態)改善後,不用刻意努力,下肢也會自然浮起。

「活動度不足」的主要部位是肩關節,當肩關節太緊繃,提臂時勢必會大幅度轉動整個軀幹(菁英選手提臂時軀幹也會轉動,但幅度較小),不只使得雙腿下沉,也會因旋轉過度而形成剪刀腳。如果確定肩關節的活動度不足,就必須在訓練課表中特別針對活動度做訓練,因為活動度到位了,划手與提臂的過程才可能保持穩定;換句話說,活動度是穩定度的前提條件。

「肌力不足」的主要問題會發生在泳者的後側,當身體後側力量不足,便無法在長距離的游泳中抬起腿部。你可以試著趴在地上,雙腿打直向上抬起到大腿略微離開地面,用你的手去摸你的下背、臀部與後大腿,你會發現都處於收緊的狀態。 自由式的每一次打水,除了向下壓水要有力量之外,泳者也要有力氣快速把整條腿一起抬起來。我發現不少自由泳的初學者只會用小腿打水並非全是技術上的問題,有些人是因為力量不足,所以只能抬起小腿,而無法抬起整隻腿。

當泳者向下打水後無法立即把整條腿抬起來,下肢就會沉在水中,變成「/」型的身體位置。那要如何改善呢?若泳者是因為力量不足造成身體的姿勢不良,此時無論教練喊得再賣力「腳抬起來」「打水快一點」「上半身下壓」……都沒有用,必須運用力量訓練才能改善。

除了透過上述針對性的訓練改善泳者在水中的姿勢之外,還有三點跟身體素質較無關係的小技巧,可以直接從「技術」端來修正,分別是「減少打水幅度」、「頭藏起來」與「手往前伸」。

減少打水幅度

前面提到,當身體後側力量不足時,腿部會容易下沉。因為力量無法在短期內改進,要使下肢快速接近水平的方法是提醒自己打水小力一點,不要打得太深。當你用力打水時,肌肉會變得緊繃,所以比較容易下沉;而且每次腳掌下壓愈深,就要花更多力氣抬起腳掌,所以對於力量不足的人來說,打水愈用力,下半身只會愈來愈沉。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只要我要求學員減少打水的幅度,他們的下半身立刻就會更靠近水面,身體線自然變平。

大幅度打水,容易使身體失去平衡,重心後移(左);小幅度打水比較容易使身體保持水平

藏起頭部

大部分的初學者下半身過沉的另一主因是換氣時頭抬得太高;許多熟練換氣技巧的人,在沒換氣時也會不自覺地抬頭游泳(很多人是在潛意識裡害怕嗆水,所以抬頭游準備換氣),這種抬頭的泳姿不只會增加水阻的橫斷面積,也會造成重心後移。重心後移不但會使雙腳下沉,也會降低抓水的水感與推進力。為了減少「首」當其衝的水阻與增加水感,應該盡量把頭藏在水裡。簡單來說就是「低頭」,最理想的情況是後腦勺、後頸與背脊能形成一直線。換氣時也一樣,應盡量減少頭部露出水面。

抬頭時會形成多餘的水阻橫斷面積,通常胸椎或肩關節的活動度不夠時,都會變成抬頭換氣(左);換氣是透過轉肩的動作順勢完成的,無須刻意抬頭

手往前伸

手臂除了推進也能減少水阻,因為手臂可以變成身體的延長線。只要手臂在交替划水的過程中,能有相對較長的時間保持在頭前,身體的蹺蹺板就會比較穩定地維持在水平狀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教練都會建議「前交叉」的游泳。所謂的前交叉,是當一隻手尚未划到額頭前方時,另一隻手就入水了,如此一來,雙手就會輪流保持在額頭前方,這使身體蹺蹺板的重量一直維持在前方,自然就能維持水平。相對來說,如果初學者採用「後交叉」的游法,身體的重心會向後轉移,當你打水力道不足以撐起腿部下沉傾向時,上半身就會翹起來。

對初學者來說,只要能讓上半身的部位(主要是頭部與手臂)不要離開水面太多,划手週期中保持至少一隻手掌在頭部前方,身體的重心就會靠前,蹺蹺板的另一邊(雙腿)也會比較接近水面了。但要注意:手掌一入水就要保持與肩同高與略低於手肘的位置;如果手掌比肩膀高,重量一樣會轉移到下半身,身體又會從上半身往上蹺起了。最理想的腳尖與手指方向分別是9點與3點鐘,但我在教學時若碰到下半身很沉的人,會請他在手掌入水後略微向下壓水,指向4點鐘的方向,如此一來,下半身就比較靠近水面了。雖然手掌指向4點鐘會形成多餘的水阻,但因為下半身的橫斷面積比較大,對雙腿過沉的人來說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

最理想的腳尖與手指方向分別是9點與3點鐘,但對下半身很沉的人來說,手掌可指向4點鐘方向,如此下半身就比較靠近水面了

書籍資訊

◎ 以上文章摘自臉譜出版,徐國峰著作《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從動作原理、技術練習到訓練課表,教你如何降低水阻、建立水感、增加推進力,游得輕鬆又快速》一書。

本書特色

華文世界第一本結合技術理論+水感與專項力量訓練法+泳力表
與個人化泳速區間+自主訓練課表的自由式科學化訓練專書

● 專門寫給已會游泳且熱中訓練,想游得更好更快的泳者及三鐵愛好者。
● 本書結合理論與訓練法,通透每個動作背後的原理,讓訓練更有邏輯、更加聚焦,練就優美的泳技。
● 透過FINA泳分與歷年來世界紀錄的研究,創建泳力表及個人化泳速區間,檢測實力展開最適合自己的自主訓練。
● 設計400公尺自由式訓練課表,拍攝128支由專業選手與教練示範的水感與專項力量訓練影片,藉由線上線下完整學習。

 ◎ 更多臉譜出版《自由式的科學化訓練》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