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減重方式數不完,然而不是每項運動都適合全部減重者,例如肥胖者和有關節疾病困擾者常不敢運動,或是平時沒運動習慣,突然為了減重而運動恐怕很難維持。這時,健走會是個最初階、簡易,且適合多數人的入門運動。如果你是上述這些人,或是你身旁有朋友想瘦身又懶得動起來,穿上舒適合腳的鞋,去健走吧!
健走可有效燃燒體內脂肪!不過走路也有分強度,而強度影響消耗的熱量。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一般走路每小時速率約4公里,消耗熱量以50公斤成人計算,每半小時消耗77.4大卡、60公斤則消耗約93大卡。快走則會感覺心跳加速、微喘、流汗,每小時速率約6公里;消耗熱量以體重50公斤的人計算,每走半小時約消耗112大卡、60公斤消耗135大卡。
許多人把健走與強度較高的慢跑相比,若以15-30分鐘運動時間計算,健走與跑步同樣都是消耗掉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然而減重主要目標是「減脂肪」。如果健走持續半小時以上,這時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降低,脂肪的燃燒率急劇提高;跑步消耗的熱量則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消耗掉肌肉熱量)較高,跑步後的體內脂肪消耗率較健走少,反而較低強度的健走能在減重上小兵立大功。但必須注意的是,健走不是隨便走10分鐘就有效,長時間運動才能燃燒更多脂肪!
以下是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列出的健走好處﹕
1. 健走對腳部關節的耗損比跑步、爬山等其他運動少。走路時,腳關節承受的荷重約體重的1-2倍;跑步約3-4倍。
2. 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
3. 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
4. 提升心肺功能。
5. 紓解壓力。
6. 以步代車,經濟又環保!
全身:身體打直同時放鬆,從心裡感覺你的耳朵、肩膀、臀部、膝蓋到腳踝都成一直線,並謹記「抬頭、挺胸、縮腹、不聳肩」。
頭部:頭頸放鬆,頭部和視線都朝正前方,下巴與地面平行,眼睛避免往下看,將視線落在你的正前方約6公尺處。
雙手:肩膀放鬆,手掌微握但避免握拳過緊,手臂彎曲呈90度角,上臂貼近身體,手肘約在腰部位置,搖擺幅度隨著步伐自然擺動。(手臂的擺動有助於健走的速度,快速的手臂擺動可帶動增加步頻)
核心:維持正確姿勢的關鍵在核心力量。健走時,使用從身體中央肚臍周圍到後背脊柱之間的腹部肌群,並隨時檢查下背部(腰部),如果它開始彎曲不正,重新使用核心力量讓骨盆回到自然的位置。簡單來說,縮小腹、夾臀以保持直立。
雙腿:跨步距離依個人舒適度而定,前腳腳掌落下時腳後跟先著地,此時地面、腳後跟與腳趾呈45度角;隨著每一步的著地點都從腳後跟移到腳趾,在下一步開始前,運用前腳來轉換身體重量。記住走路時腿部必須打直,但別鎖住膝蓋。
速度﹕每小時5-6公里(若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則屬於散步)。
時間﹕扣除暖身與緩和時間,每次最好30分鐘。
建議時機﹕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後,另建議睡前2小時內不要激烈運動,避免刺激交感神經影響睡眠。
地點﹕針對膝蓋關節安全考量,在室外選擇PU跑道最安全,室內使則可使用跑步機。以外在環境因素考量,室外缺點是有空氣汙染,夏天容易中暑、冬天太冷容易使血管急速收縮導致血壓飆高,有心臟疾病者不建議此時到室外。相反的,在室外運動好處是可吸收維生素D,研究證實骨密度的維持必須運動、日曬、鈣質補充及維他命D三管齊下,建議每週3-4天早晨或傍晚到室外運動,約15-20分鐘即可。
注意﹕「我每天吃完飯後都散步30分鐘,這樣算運動到了嗎﹖」事實上,時速每小時3-4公里的散步不是運動,只能算是「活動」,比起吃飽就睡或坐著看電視,這樣的活動促進血液循環、肢體活動,但散步既不能增加心肺功能、沒有增加耗能,也較少訓練到肌力或肌耐力。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care健康促進服務雲
責任編輯/Dama
| 金牌/26 | ||
| 類別 | 項目 | 選手 |
| 滑輪溜冰 | 男子10,000計分淘汰賽 | 陳彥成 |
| 男子1000公尺爭先賽 | 黃玉霖 | |
| 男子3000公尺接力 | 陳彥成、宋青陽、高茂傑 | |
| 女子10,000計分淘汰賽 | 楊合貞 | |
| 女子1000公尺爭先賽 | 楊合貞 | |
| 女子15,000m淘汰賽 | 楊合貞 | |
| 女子3000公尺接力 | 陳映竹、楊合貞、李孟竹 | |
| 女子500公尺爭先賽 | 陳映竹 | |
| 女子溜冰馬拉松 | 楊合貞 | |
| 女子速度過樁 | 梁宣旼 | |
| 羽球 | 男子單打 | 王子維 |
| 女子單打 | 戴資穎 | |
| 女子雙打 | 許雅晴、吳玓蓉 | |
| 混合團體 | - | |
| 混合雙打 | 王齊麟、李佳馨 | |
| 網球 | 男子單打 | 莊吉生 |
| 男子團體 | - | |
| 女子團體 | - | |
| 女子雙打 | 詹詠然、詹皓晴 | |
| 舉重 | 女子58公斤級 | 郭婞淳 |
| 女子69公斤級 | 洪萬庭 | |
| 田徑 | 男子100公尺 | 楊俊瀚 |
| 男子擲標槍 | 鄭兆村 | |
| 競技體操 | 男子鞍馬 | 李智凱 |
| 跆拳道 | 混合公認品勢 | 李晟綱、蘇佳恩 |
| 武術 | 男子南拳/南棍全能 | 許凱貴 |
| 撞球* | 男子9號球撞球單打 | 許睿安 |
| 男子9號球撞球雙打 | 柯秉逸、柯秉中 | |
| 女子9號球撞球單打 | 古正晴 | |
| 女子9號球撞球雙打 | 魏子茜、郭思廷 | |
| 銀牌/34 | ||
| 類別 | 項目 | 選手 |
| 滑輪溜冰 | 男子10,000計分淘汰賽 | 柯福軒 |
| 男子1000公尺爭先賽 | 柯福軒 | |
| 男子15,000m淘汰賽 | 柯福軒 | |
| 男子300公尺計時賽 | 高茂傑 | |
| 男子速度過樁 | 陳昱錡 | |
| 女子10,000計分淘汰賽 | 李孟竹 | |
| 女子1000公尺爭先賽 | 李孟竹 | |
| 女子15,000m淘汰賽 | 李孟竹 | |
| 女子300公尺計時賽 | 陳映竹 | |
| 女子溜冰馬拉松 | 李孟竹 | |
| 女子速度過樁 | 王佳葳 | |
| 跆拳道 | 男子團體公認品勢 | 張惟傑、黃佳蓉、謝名揚 |
| 男子團體對打 | 劉威廷、楊宗燁 黃鈺仁、何嘉欣 | |
| 女子62~67公斤級 | 莊佳佳 | |
| 女子個人公認品勢 | 林侃諭 | |
| 女子團體公認品勢 | 李映萱、陳湘婷、陳以瑄 | |
| 射箭 | 男子反曲弓團體 | 魏均珩、彭士誠、鄧宇成 |
| 女子反曲弓個人 | 譚雅婷 | |
| 女子反曲弓團體 | 譚雅婷、雷千瑩、彭家楙 | |
| 女子複合弓個人 | 陳怡瑄 | |
| 武術 | 男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 | 陳宥葳 |
| 女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 | 陳宜盈 | |
| 女子散打60公斤 | 林怡汝 | |
| 高爾夫 | 女子個人 | 侯羽桑 |
| 女子個人 | 陳萱 | |
| 女子團體 | 陳之敏、侯羽桑、陳萱 | |
| 桌球 | 男子單打 | 陳建安 |
| 女子單打 | 鄭怡靜 | |
| 田徑 | 男子110公尺跨欄 | 陳奎儒 |
| 男子400公尺跨欄 | 陳傑 | |
| 韻律體操 | 團隊全能 | 龔芸、楊千玫、古妮臻、徐紫綺、王心伶、陳沛安 |
| 團隊單項決賽-3球2繩項目 | 龔芸、楊千玫、古妮臻、徐紫綺、王心伶、陳沛安 | |
| 舉重 | 男子105公斤以上 | 陳士杰 |
| 網球 | 女子單打 | 李亞軒 |
| 撞球* | 男子9號球撞球單打 | 劉政杰 |
| 銅牌/30 | ||
| 類別 | 項目 | 選手 |
| 桌球 | 男子團體 | 陳建安、廖振珽、江宏傑 |
| 男子雙打 | 陳建安、江宏傑 | |
| 男子雙打 | 廖振珽、李佳陞 | |
| 女子團體 | 鄭怡靜、陳思羽、鄭先知 | |
| 混合雙打 | 廖振珽、陳思羽 | |
| 田徑 | 男子4x100公尺接力 | 魏溢慶、楊俊瀚、鄭博宇、陳家薰 |
| 男子擲標槍 | 黃士峰 | |
| 男子跳高 | 向俊賢 | |
| 女子團體半程馬拉松 | 曹純玉、游雅君、陳宇璿、張芷瑄 | |
| 舉重 | 男子62公斤級 | 高展宏 |
| 女子63公斤級 | 江念欣 | |
| 女子75公斤級 | 姚季伶 | |
| 女子90公斤級 | 羅楹湲 | |
| 羽球 | 男子雙打 | 李洋、李哲輝 |
| 女子單打 | 江美慧 | |
| 混合雙打 | 李洋、許雅晴 | |
| 跆拳道 | 男子68~74公斤級 | 楊宗燁 |
| 男子74~80公斤級 | 劉威廷 | |
| 男子個人公認品勢 | 陳建銓 | |
| 高爾夫 | 男子個人 | 俞俊安 |
| 男子個人 | 劉永華 | |
| 男子團體 | 俞俊安、劉永華、賴嘉一 | |
| 武術 | 男子長拳 | 蔡澤民 |
| 女子散打52公斤 | 陳暐婷 | |
| 滑輪溜冰 | 男子速度過樁 | 吳東諺 |
| 女子500公尺爭先賽 | 楊合貞 | |
| 網球 | 女子單打 | 張凱貞 |
| 混合雙打 | 詹詠然、謝政鵬 | |
| 射箭 | 混合複合弓團體 | 陳享宣、陳怡瑄 |
| 籃球 | 女子 | - |
| 撞球* | 女子9號球撞球單打 | 吳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