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世大運閉幕式結合臺灣特色 世界相約拿坡里再見
1
世大運閉幕式結合臺灣特色 世界相約拿坡里再見
2
跑步
運動易猝死的3大風險族群!醫師建議45歲前進行心血管狀況5大檢測
3
走路也是一種運動
每日1萬步是一場行銷騙局?科學研究:你該注重的是訓練時間非每日步數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世大運閉幕式結合臺灣特色 世界相約拿坡里再見

2017-08-31
話題 綜合 台北世大運 新聞

嗩吶與薩克斯風樂音昂揚,聖火在臺灣傳統送神儀式中緩緩熄滅,象徵2017臺北世大運畫下句點,但來自全球134個代表團、超過7700運動員的精彩表現,已讓臺灣的這個夏天,不平凡地令人難忘。當FISU會旗交接的那一刻起,臺北市向世界揮手,並與大家相約拿坡里再見。

臺北世大運閉幕式結合臺灣特有藝術文化特色。

閉幕典禮緊扣「For You For Youth」主題, 強調國際視野、臺灣特色與年輕主張三大重點,由「臺北愛你」、「禮讚拿坡里」與「美麗新世界」三個篇章構成,整體演出以音樂敘述故事。運動員進場後,從12天賽事回顧影片開始,包括原住民歌手家家、TRASH樂團與滅火器樂團接力表演,結合本土特色,就是要讓臺灣印象深深刻畫在各國選手心中。

2017臺北世大運閉幕典禮運動員進場,加拿大隊特製「謝謝你,臺北」旗幟,表達對主辦城市臺北的敬意。

「我們做到了!」代表總統蔡英文出席的副總統陳建仁強調,臺灣的城市絕對有承辦國際大型賽會的實力,感謝FISU、臺北市長柯文哲與工作同仁及地主觀眾,他說:「我們用行動支持世大運,用愛化解各種挑戰。更用舉世無雙的熱情,證明了我們是最好的主人。」他更歡迎所有人再度造訪臺灣。

地主隊中華臺北進場令全場熱血沸騰。

順利完成世大運任務,臺北世大運組委會主委、臺北市長柯文哲強調,臺北世大運的結束是一個新的開始,這場運動盛會讓臺灣更緊密的融入國際社會,讓世界看見臺灣。他說:「美麗島福爾摩沙,將繼續帶著海洋子民的勇氣與開放的胸襟,勇敢的航向全世界。」

FISU主席Oleg Matytsin則感性表示,「或許你們記得,在開幕典禮時,我說過,最美好的事物值得等待。國際大學運動總會在6年前,將此次世大運的主辦權交給臺北。經過6年努力,臺北替許多運動員帶來畢生難忘的回憶。」

義大利大專體總會長Lorenzo Lentini(右)致詞,左為臺北市長柯文哲,中為FISU會長Oleg Matytsin。

兩年後的世大運將在義大利拿坡里舉行,由2019拿坡里世大運籌委會主任委員Raimondo Pasquino代表接旗,他說:「第30屆2019拿坡里世界大學運動會別具意義,適逢創始60週年,期待在拿坡里與各位相見。」隨後由聖卡洛劇院表演的文化節目,提前帶來當地風情。

2019拿坡里世大運籌委會主任委員Raimondo Pasquino接過旗子象徵臺北世大運順利落幕,下一屆拿坡里蓄勢待發。

「Taipei will miss you!」聖火熄滅後的電音派對,結合科技、未來、綠能與文明,包括徐佳瑩、閃閃機器人樂團與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臺灣首席電音DJ Mykal a.k.a.林哲儀與紀曉君帶來的精彩表演,雖是依依不捨的離別氣氛,也帶著正面心情迎向未來,在絢爛的閉幕煙火秀中,邀請各國選手,未來再度造訪臺北。

神將、彩繪面具與搖滾樂交織出融合傳統、年輕活力又具創意的表演元素。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世大運組委會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運動易猝死的3大風險族群!醫師建議45歲前進行心血管狀況5大檢測

2023-09-26
觀念運動傷害綜合話題

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你知道每個人身體能負荷的運動強度,其實都不一樣嗎?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會在新聞上看到,有民眾在健身房或馬拉松比賽時突然猝死的原因。醫師提醒3大高風險族群,應格外注意身體究竟能負荷多大強度的運動,也提供日常生活中檢測及保養心血管健康的方法。

跑步
醫師提醒3大高風險族群,應格外注意身體究竟能負荷多大強度的運動。

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醫師施奕仲表示,臨床上曾遇到自覺身體健康、熱愛運動的民眾,檢查後才發現心臟有肥厚性心肌病變。這是一個容易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心臟問題,若未及時警覺,且持續以高強度運動對心臟施壓,恐釀猝死危機。因此提醒民眾,先了解身體狀況,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為何運動會導致猝死?

施奕仲表示,運動導致猝死的緣由,多數是心臟抑或是血管問題,而罹患慢性病患者,就是高危險群。提醒民眾若符合以下3大原因者,即是「運動猝死」主要的高風險群:

1.心臟問題

心臟結構異常:如肥厚性心肌病變、左心室出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等。 患有致命性心律不整:如長QT症候群、Brugada症候群、心肌炎後遺症、陳舊性心肌梗塞或電解質嚴重失調等等所誘發的心室頻脈,甚至心室顫動等致命性心律不整,導致猝死。

2.血管性問題

血管的主要問題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性發作,也就是急性心肌梗塞。 腦血管梗塞(梗塞性中風)、主動脈剝離、腦出血(出血性中風)等,也是應注意的狀況。以主動脈剝離為例,由於運動時血壓會有生理性的上升,所以如果本身體內的血管硬梆梆、缺乏彈性,就有可能在運動時,因血壓起伏過大,而導致主動脈剝離。

3.慢性病

患有慢性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者,其實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群人,如果又控制不良,會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好發族群,不可不慎。 本身缺乏運動習慣的慢性病者:更需注意避免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最好經醫師評估、定期健康檢查,在良好控制慢性病的情況下,漸進式地增加運動時間、強度與頻率,才能安全地達成身體健康的目的。

運動導致猝死
運動導致猝死的緣由,多數是心臟抑或是血管問題,而罹患慢性病患者就是高危險群。

此外施奕仲補充,有時心臟問題也可能是藥物交互作用造成,尤其是有些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發作,可能是因為同時服用部分抗組織胺類藥物,與部分抗生素時所引發。因此提醒民眾,若有同時在看診不同科別時,一定要告知醫師正在使用中的藥物。

評估心血管健康5大檢測

施奕仲舉個案說明:30歲黃先生是馬拉松的愛好者,在一次健檢過程中,因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左心室心尖部肥厚問題,加上心電圖出現頻發性的心室早期收縮,甚至是心室性二連脈、三連脈,是典型的運動猝死高風險者。所幸及早發現治療,接受心臟科醫師建議的運動規劃,安心防範未來可能的運動猝死風險。

他提醒,運動猝死的機率其實並不高,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此類狀況發生前,多數都毫無徵兆,才是最令人擔心的一點。建議民眾最好先透過健康檢查,了解自身是否有先天性或後天性的心臟結構、血管、心電傳導等異常,才能避開運動時導致的急性心血管風險。

施奕仲呼籲,民眾最晚應於在45歲以前,透過心血管狀況5大檢測,進行完整評估,但若有家族史者,越早檢測越好:

1.血液檢驗:

可了解心臟冠狀動脈相關疾病各個風險因子的數值,並評估脂蛋白型態、血管是否有異常發炎等的狀況。

2.心臟超音波:

了解心臟結構是否有異常,如是否有肥大、瓣膜、先天性心臟病、陳舊性心肌梗塞或升主動脈大小等問題。

3.運動心電圖:

透過運動來評估冠狀動脈血流是否受阻造成心肌缺氧,且運動激發交感神經張力,還可評估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狀況。

4.頸動脈超音波:

了解供應腦部血流的頸動脈群有無動脈粥狀硬化斑塊或血管狹窄等異常。

5.動脈硬化儀:

藉由脈動波流速檢測血管硬化程度,了解血管因缺乏彈性而爆裂的風險。

除了以上基本檢查,醫師也會根據個人實際狀況、需求,更進一步建議應做的檢查,像是攜帶式24小時、72小時或7天的心電圖監測,以及動脈粥狀硬化進展分析、脂蛋白亞型分析等更全面的檢測,並針對問題提供解方,協助民眾確認心血管健康。

健康檢測
醫師特別呼籲,最晚應於在45歲以前,透過心血管狀況5大檢測進行完整評估。

心血管健康的保養原則

施奕仲指出,儘管心血管有異狀者,在運動時的確會有風險,但是想要保養心血管健康,定期做有氧運動很重要。尤其是血管硬化者,多數無運動習慣,才會導致血管彈性消失,進一步造成一運動就會爆血管的狀況。

他強調:「不是因為運動導致血管出狀況,而是不運動導致高風險。」且規律有氧運動者,心臟效能還會變好,也能降低心臟負擔,好處甚多。他建議,只有充分理解自身健康狀況,搭配適量的運動的時間、頻率及強度,才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不二法門,也能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與好處。

延伸閱讀:

運動前吃什麼?「時機、營養素搭配、肝醣存量」一次看

有圖解》治頭暈做「復健運動」就有效!物理治療師親授「4招」在家做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運動猝死沒徵兆!你能承受的運動強度有多大?3風險群運動前先檢測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每日1萬步是一場行銷騙局?科學研究:你該注重的是訓練時間非每日步數

2021-06-17
觀念新知減脂綜合話題

有許多人都習慣配戴智慧型運動手錶,以監測自己每日步數和消耗的卡路里,但每天走到10,000步就能維持體態及身體健康嗎?BBC科學節目日前針對「每日一萬步」進行測試,發現這觀念有可能只是一場行銷的世紀騙局!

走路也是一種運動
每天走1萬步真的可以維持身體健康嗎? ©gppconline

根據BBC中文網的報導,日行10,000能維持身體健康的觀念,是在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舉辦前夕,有一間公司推出所謂的萬步計(Manpo-Kei)裝置,意思就是行走10,000步計數器,並向許多關心自身健康的民眾進行推廣及行銷,且依據日本一位名為波多野義郎教授所提出「若每日行走步數從4,000增加到10,000能多消耗500大卡的熱量,並讓身體更加健康。」的理論,造就了日行10,000這套的說法。

然而,這個想法的靈感主要來自於行銷的話數而不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因此,近期有許多的人便提出「每天步行10,000 步真的可以維持健康?」這樣的問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你需要每天走 4400 步才能活得更久,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了解這個概念。

專家的說法

根據一些專業學者的說法,人們應該以分鐘而非公里來計算他們的運動量,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十分的簡單易懂,但這將翻轉你可能原有的訓練概念;例如你每次都專注於45分鐘的跑步訓練,與你專注於跑5公里的訓練相較之下,跑45分鐘將能為你的長期訓練帶來更好的成效,因此,重點應該是要擺放在運動訓練(步行)的時間上,而不是只注意速度及距離。

智慧型運動手錶
大多數的人都會使用運動手錶來注意每日的運動量及步行數。

研究駁斥10,000步的觀點

根據 2018 年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同樣的想法也應該運用於步行這項運動,相對來說這也是駁斥了每天步行 10,000 步的流行觀點。專家表示,與流行的觀念相反,每天步行 10,000 步並不是理想的基準,也不是身體健康的準確指標。

另外,根據哈佛大學附屬布里格姆婦女醫院進行並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醫學雜誌上的研究表示,人們每天只需行走4,400步就可有效的降低死亡風險,穩定在每天7,500步左右就可以。同時,隨著步行運動的習慣養成,每天至少運動20分鐘也是一種保持身體健康的目標之一。

BBC科學節目也特別針對「日行10,000步」與「10分鐘快步健走」哪個運動方式能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進行研究,研究團隊對於「10分鐘快步健走」的強度解釋,每天必須要以Borg Scale of Perceived Exertion(Borg RPE Scale,博格量表)第六等級能聊天卻無法唱歌的強度,完成3組的10分鐘快步健走。

這項研究的受測者被分為兩組,一組目標為每日走完10,000步,另一組則必須完成每日3組的10分鐘快步健走,同時,每個人身上都配戴運動用監視器,以用來量測受測者的活動量及訓練強度。最後實驗的結果發現,日走10,000步的這組覺得達成目標十分困難,必須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每日3組的10分鐘快步健走這組,不僅覺得可以輕鬆達成之外,還比另一組能多做30%中等或比較劇烈的運動,到底哪個方式可以讓身體比較健康,相信你一眼就能看出來。

結論

看完上述的一些研究報告就可知道,運動與訓練請花費在時間與訓練強度上,而非堅持在每日的步數或公里數,如果你想要讓身體更加的健康,也請在正常步行的設計上再增加20分鐘的鐘等強度運動。

資料參考/BBC、JAMA Internal Medicine、Scientific Reports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