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步
  • 跑5K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第5屆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台灣代表團成績破紀錄 獲9金7銀12銅
1
第5屆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台灣代表團成績破紀錄 獲9金7銀12銅
2
奧運體操預賽出意外 法國男選手摔斷腿
3
台灣的各項運動,都到了需要徹底翻過一次,整體改造的時候了!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第5屆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台灣代表團成績破紀錄 獲9金7銀12銅

2017-10-02
話題 武術競技 奧運 新聞

第5屆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9月17至27日在土庫曼·阿什哈巴德盛大舉行,圓滿落幕,我國總計獲得九金、七銀、十二銅的成績,包括短道游泳、克拉術、跆拳道、撞球、保齡球、踢拳道、網球等項目均贏得佳績,其中短道游泳在男子4x100公尺自由式接力賽和4x50公尺自由式接力賽更是雙雙打破大會紀錄!而被列為示範賽的電子競技亦獲得一金一銀一銅的好成績。金牌數為上屆的三倍,總成績為歷屆的最佳。教育部蔡清華次長及體育署林德福署長於10月2日代表團的返國餐會中,特別慰勞所有選手、教練及團本部成員的辛勞,感謝大家的全力努力和付出。

台灣代表隊在第5屆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榮獲佳績,全體舉杯祝福。

2017年第5屆阿什哈巴德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共有超過6,000名的運動員及教練等隊職員,來自65個亞洲、大洋洲地區及難民隊伍代表團,參加21種正式競賽運動及1種示範運動。我國計有16種運動103位選手參賽,與各國精英好手同場競技、相互交流,台灣代表團總人數共計151人。
 
本屆賽會我國共獲得九金、七銀、十二銅。包括短道游泳(三金二銀一銅)、克拉術(二金二銀二銅)、跆拳道(二金一銀二銅)、撞球(一金二銀二銅)、保齡球(一金三銅)、踢拳道(一銅)、網球(一銅)。電子競技為示範賽,雖不列入總體獎牌數,但我國仍獲得一金一銀一銅的好成績。此次我國參賽運動計有3對3籃球、撞球運動、保齡球、運動舞蹈、五人制足球、室內田徑、室內網球、踢拳道、克拉術、泰拳、桑搏、短道游泳、跆拳道、舉重、角力、電子競技等16種運動。

李總領隊成顯報告本屆成績。

中華奧會主席林鴻道以及李成顯總領隊感謝體育署及外交部等各單位的支持與指導,各參賽運動協會的投入,醫療團隊的全力支援以及所有團本部同仁在當地對於選手與職員各項悉心照料,大家上下一心,才能順利圓滿達成任務。對於參賽選手來說,不論有無得獎,都已經是盡了全力,值得鼓勵與喝采!

教育部蔡次長清華致詞。

亞洲室內運動會自2005年起,每隔二年先後由曼谷、澳門、越南舉辦,總計舉辦3屆;亞洲武藝運動會則自2009 年由曼谷舉辦第1屆,後續2013年第四屆仁川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為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第一次將亞洲室內運動會與亞洲武藝運動會合併舉辦;改為每四年舉辦1次,今(2017)年為第五屆賽事。上一屆於韓國仁川舉行的第4屆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中,我國取得3金、5銀、12銅的成績。

跆拳道金牌選手洪幼婷致贈教育部長官簽名會旗。
跆拳道金牌選手洪幼婷致贈教育部長官代表團吉祥物。

資訊、圖片提供/中華奧會
責任編輯/Oliver Wu

《運動星球》徵稿,針對運動產業、訓練教學、應用資訊、健康話題等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專業人士來稿共同交流。投稿請寄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文長至少800字,圖片請標註來源,並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由編輯潤飾,標題及圖片如需修改將事先與您連絡討論。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奧運體操預賽出意外 法國男選手摔斷腿

2016-08-07
里約奧運武術競技話題奧運

男子體操資格賽進行中時,發生了一件意外,26歲的法國選手薩米爾(Samir Ait Said )在進行跳馬比賽時不慎將腿摔斷。在經過短暫的診斷後,確定將缺席接下來的比賽。薩米爾此前曾在2013年的歐洲冠軍賽上獲得金牌,並在2015年在同一項目上摘得過銀牌。

Samir在跳過馬鞍轉身落地時摔傷腿,左小腿嚴重扭曲,聲音傳遍整個場館。醫療小組隨即上前急救,塞德隨後被用擔架抬出場館。

©eurosport.com

Samir Ait Said 受傷瞬間

法國隊在官方推特上表示Samir左小腿脛骨骨頭斷裂,國際體操雜誌隨後在其官方臉書上評論指,Samir選手可怕的傷勢提醒大家,體操這項運動有多危險,男子跳馬比起其他項目更增添難度,體操選手冒著極高的風險就為爭取多一點的分數。

©eurosport.com
©eurosport.com
©eurosport.com
分享文章
徐正賢

台灣的各項運動,都到了需要徹底翻過一次,整體改造的時候了!

2016-08-04
專欄武術競技運動部落趨勢奧運

今天有兩家媒體來電想採訪我對謝淑薇「不再接受國家隊徵召」事件的看法,再加上有不少朋友私訊詢問,就讓我統一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首先,對於整件事情的演變,我第一個最深的感受,是遺憾!

我和淑薇不熟,只有幾面之緣,但依照常理判斷,選擇在奧運這樣的大賽前,宣布放棄代表國家隊的權利,所要承受的壓力與要付出的代價,相信我,絕對不是在電腦面前打字的我們可以想像的!

所以,不管淑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要讓一個過去一年多拼了命拿到奧運女單參賽權的選手決定放棄代表國家,這肯定是個很沈痛的理由!

至於原因?有人說是為了錢,有人說是為了和其他選手對抗,有人說是為了和協會對抗;我想,這永遠沒有人搞得清楚,甚至,可能複雜地連淑薇本人都不見得有辦法理得清楚。

事實上,不管淑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我們的體制中已經有嚴謹的制度、一個可受公評的制度,以上這些原因,今天都沒有任何討論的必要性!

再來,我想談談制度!

以台灣的網球運動發展狀態,目前幾位知名的國手,很多都是從小受家長啟蒙,而當中有不少家長甚至迄今仍擔任著教練的工作,原因很多,可能是無法找到信任的教練,或是因為這樣不用負擔昂貴的教練費,不管如何,家長能夠把孩子帶到成為職業選手,並且打入四大賽,不管家長有沒有選手和教練的相關經驗,我們都應該報以很高的尊重!

雖然,教練家長帶職業賽事沒有任何問題,但帶國家隊,問題就開始複雜了!我們將心比心,如果自己的孩子打入亞奧運,我們自己當教練,誰能保證不會對自已的孩子多關照點?而若一般選手與子女選手同時出場比賽,究竟要關注哪一場?

目前,網協的教練遴選標準,以選手的成績為主,不管是哪一個版本,都是由排名較高的選手優先決定由誰來擔任主教練,但現在問題來了,所謂的「排名較高」,究竟是依據單打排名?還是雙打排名?

時常關注網球運動的朋友都知道,國際網壇對於單打和雙打選手的對待,不管從獎金、贊助金與場次的安排,都有非常明顯的差別;也就是,單打比雙打重要的多。我們再來看一下台灣,尤其是代表國家的亞奧運,台灣奧會和體育署所在乎的,則是哪個項目比較有機會奪牌。對台灣的選手來說,雙打奪牌的機會,看似比單打高,因此,爭端自然發生!

舉個例子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當時因為詹莊組合在 2007 年奪下兩個大滿貫雙打亞軍,所以當年的教練或是國家資源,幾乎都賭在詹莊組合,但偏偏,盧彥勳在男單第一輪就擊敗了當年世界排名第六的 Andy Murry,闖進的輪次更甚於詹莊組合;然而,諷刺的是,當時引起國際媒體矚目的盧彥勳,竟完全沒有被安排正式教練。

那年奧運結束,我就寫了一篇文章,台灣需要長期的國家隊教練制度,男隊和女隊都需要,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的趨勢,然而,八年過去了,這個制度還是沒建立,這段日子以來,每當我看到媒體討論謝淑薇事件,我都想,為何沒人深度地探討國家隊教練制度面的問題?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只是網球,台灣的各項運動,都到了需要徹底翻過一次,整體改造的時候了!

從教育制度、體育班制度,運動員不用讀書的荒謬,到國家隊選手和教練選拔,每一次亞奧運,都要吵一次,這難道只是個人的問題?

沒有嚴謹的制度,台灣的運動產業不會成氣候,沒有徹底改革的決心,繼續讓目前檯面上這些人掌握資源,不參考國際上最新的發展趨勢、不融入新血,台灣的運動選手及運動產業,只能自求多福!

一支 iPhone 的產出,需要超凡的品牌設計團隊和嚴格管理的精密代工廠。台灣一直沒有完整的體育政策、沒有「運動產業」產業政策、沒有好的教練團隊、國家隊教練制度,卻在期望台灣可以出世界級的運動選手?這都是假的。因為,奇蹟,不會重複發生!

(本文作者為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蓬勃運動事業執行長)

/ 關於徐正賢 /
徐正賢

現任

蓬勃運動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台灣運動產業協會 理事長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步
  • 跑5K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