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大雨澆不熄熱情 2017草根盃公園健身大賽圓滿落幕
1
大雨澆不熄熱情 2017草根盃公園健身大賽圓滿落幕
2
槓鈴 Barbell:拯救世界的必備工具
3
直立奔跑的肌群演化──大腿肌群的重要性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大雨澆不熄熱情 2017草根盃公園健身大賽圓滿落幕

2017-10-09
話題 健身 街頭健身 賽事

第二屆草根盃公園健身大賽於10月8日在新北市板橋八德公園熱烈展開,今年賽事分為上槓組與徒手組兩個組別,吸引20多位台灣各地街頭健身好手前來參加,比賽後半雖有傾盆大雨攪局,但參賽者不減熱情,依然在雨中奮力競賽,最終上槓組由地主強者廖書緯奪冠,徒手組由知名街健達人VIC(彭羿旻)拿下第一,為本屆大賽畫下完美句點。

2017第二屆草根盃公園健身大賽,徒手組由彭羿旻奪冠,邱仁政亞軍、地主廖書緯第三。

8日下午八德公園風和日麗、涼風習習,比賽在其極富特色的健身場地進行。本次賽事移師於此,除了因為與當地「八德健身團」合作,也是看中這裡場地寬廣、有多種器材可供使用,包括高低雙槓/單槓等等,讓大家可以盡情發揮。八德公園健身場歷史悠久,有許多「阿伯」級使用者,在賽事尚未開始時還見到一位阿伯在為器材上油,可見大家都是自發性地來愛護此地的器材。

主辦單位總召陳玠言(Jeff)教練表示,會舉辦草根盃這項比賽,就是希望能推廣街頭健身這項運動,讓更多人可以來實際參與,從中學習技巧與觀念,並將之深化到自己的練習之中,向下紮根,從而讓街頭健身成為更加普及的全民運動。為此,他們不計時間心力投入,並自掏腰包籌辦這項賽事,幸好得到GYME FIT與童力體操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讓這個比賽能夠付諸實行。

草根盃賽事總召陳玠言(Jeff)說明比賽規則。

暴力上槓難度高 體力大考驗

比賽先進行暴力上槓組,比賽規則為身體從懸吊姿勢下開始,手肘伸直,上槓至手肘伸直,身體不限制任何擺動,但不允許單邊先過槓的情況產生,如果放單手或是腳碰到地板 該組嘗試就算終止。競賽時間一分鐘,暴力上槓成功次數最多者獲勝。如遇到成績相同者,體重較重者獲勝。暴力上槓考驗選手的全身肌耐力與體力,是此次三個競賽項目中最難的一項,各位選手莫不摩拳擦掌,只為在場上有最佳表現。

暴力上槓從下方將上半身提升到槓上方,同時需保持下半身挺直,需要全身的協調性與肌耐力的配合。

本屆各組採一對一PK賽進行,主辦單位將實力相近的選手兩兩配對,優勝者便可以獲得獎品,所有選手成功次數最多者則為總冠軍。暴力上槓組首先由周士博選手以18下達到高標,接下來地主隊廖書緯最後以20下奪得第一,大勝PK的VIC 17下,為賽事締造第一個高潮,接著,在連番激烈競爭之下,最後童力體操代表周鵬豪以19下拿下第二,雖然沒打破目標20下,不過也以穩健表現締造佳績。

街健達人VIC彭羿旻做起來輕鬆愉快。

徒手組雙槓撐體 考驗上身肌群

接下來進行徒手組的雙槓撐體比賽,比賽時間同樣是每項均為1分鐘,看誰能做出最多下標準動作。徒手組這組競賽的目的是在比兩項的平均表現,比較能看出選手的真正實力。雙槓撐體主要鍛鍊下胸肌、肱三頭肌與三角肌,可快速強化胸肌,是新手應該掌握的街頭健身訓鍊項目。其中兩強對決「台大真強者」邱仁政與廖書緯對決,強強激盪之下果然奏效,邱仁政做出令人振奮的81下、廖書緯則為74下,最後VIC在PK對手缺席之下締造91下驚人成績,也打破他自己去年89下記錄。

雙槓撐體考驗上身肌群。
邱仁政與廖書緯兩強對決,精采刺激。

徒手組引體向上 大雨澆不熄選手熱情

徒手組進行引體向上比賽時,突如其來的大雨打亂了節奏,眾人在雨中決定繼續進行比賽,雖然因為器材溼滑影響成績,不過參賽者終究還是完成了比賽,雨勢也在最後兩三組進行時停歇,讓大家鬆了一口氣。這個項目由張銘哲以42下拿下第一,不過因為徒手組是以兩項總和計算,因此最終是由VIC彭羿旻以總和127下(撐體91/引體向上36)奪冠,亞軍則落在兩項皆強的廖書緯,總和112下(74/38),險勝邱仁政的111下(81/30)。

大雨澆不惜選手熱情,比賽在雨中繼續進行。

高手表演 林立新與蔡褌懋小露身手

本次賽事請來街頭健身世界盃大賽台灣站冠亞軍蔡褌懋與林立新分別展技,呈現本次賽事所沒有的花式動作,令全場觀眾無不看得嘖嘖稱奇,讚嘆連連。兩大強者的現身更讓全場氣氛嗨到最高點,這些較為進階的花式動作除華麗的表演性質,對於身體的協調性和技巧也更為要求,是每位有志從事街頭健身者都想練的夢幻動作。

林立新表演花式動作。
蔡褌懋展技。

趣味競賽號召在場民眾一起來 人體國旗大絕招

主辦單位在比賽之間安排了趣味競賽,號召現場民眾參與,贏家就可以獲得精美禮物,吸引各路好手捲起袖子來參加。首先進行人體國旗比賽,由保持動作最久者勝利,果然本活動各路好手聚集,一時之間所有人都展現自己苦練多時的成果,煞是好看。第二段進行的是雙槓撐體接力賽,由參與者排成圓圈一個接一個做下去並報數,撐不下去就被淘汰,最後留下四位選手獲得大會禮品。

人體國旗競賽參與者展現苦練多時的成果。
雙槓撐體接力賽看誰撐得最久。

第二年舉辦 彰顯徒手健身精神

本屆賽事為第二年舉辦,本屆取消負重的方式,彰顯街頭徒手健身的精神,台灣地區高手、玩家雲集,甚至新加坡街頭健身社團負責人也專程來台取經,除了吸引大批民眾聚集圍觀,也引來原來就在本地健身的資深玩家們,在競賽之餘紛紛登槓展技,這些滿頭霜髮的阿伯們,做起暴力上槓等動作可是一點都不含糊,可謂前輩級人物,為本次活動增添許多傳奇性色彩。

工作人員合影。

活動在抽獎、頒獎以及合影之後圓滿結束,不過玩家們熱情絲毫未減,仍在原地暢談交流,把握機會向心目中的偶像人物請益,令人感受到街頭健身族群無私的向心力與和諧的氛圍!

地主八德健身團合影。
暴力上槓組冠軍廖書緯(中)、亞軍周鵬豪(左)與第三名周士博(右)。

地主強者廖書緯 暴力上槓奪冠

暴力上槓組別冠軍廖書緯是地主八德健身團員,已經從事健身6年時間的他最早是在軍中培養出興趣,並在假日抽空前來此地練習,後來遇到其中成員才加入,其中還曾前往澳洲打工度假兩年,曾遇到當地非常強的健身者,也深受激勵成為自己精進動力。他表示暴力上槓最重要的就是協調性,尤其是在上槓時要做到轉手的動作才能順利上去,這部份若自己練習可能無法領會而不能突破,建議有志者可以多向前輩請教轉手技巧。

暴力上槓組冠軍廖書緯。

街健達人VIC彭羿旻  徒手組無懸念掄元

近年竄紅的街頭健身達人VIC彭羿旻,近日才與台大真強者邱仁政合出街頭健身書,本日賽事中也輕鬆以總和拿下徒手組雙槓撐體加引體向上冠軍。已小有名氣的VIC表示,來參加草根盃主要是感謝與力挺主辦單位推廣街頭健身的用心,也希望發揮示範與號召的作用,讓更多人關注這項尚稱小眾的運動,之後主辦單位舉辦任何活動他也一律都會挺到底。VIC表示,這個比賽是要在一分鐘之內做出最多合格次數,這非常考驗肌耐力和心肺耐力,建議有志參加者除了練習動作之外,平時也要強化這些方面的耐力。

街頭健身達人VIC彭羿旻在徒手組兩項加總之下無懸念奪冠。

萬綠叢中一點紅 街頭健身女性嶄露頭角

本次賽事一大亮點是有兩位女性朋友參加,顯示已經有越來越多女性朋友關注並投入這項運動。中美混血的范凱婷其實已經從事這類健身運動多年,並曾參加今年的街頭健身世界盃台灣站比賽獲得美技獎。網路暱名范小凡的她常常在社群網路貼出自己從事各種訓練的照片和影片,她表示自己接觸街健約1年半,其實多半在健身房練習,「因為有冷氣」(笑)。她也會參加戶外的團練,並期許未來有更多女性朋友一起來加入這種超級熱血的運動,她是在網路上看到這些動作覺得很帥,心想「我也可以」就開始練了。

另一位女性林巧玲是現場報名的,她表示自己是受到偶像VIC的號召前來,本來是想來請教他一些事情,並在VIC的鼓勵之下報名參賽,她表示自己平常就很喜歡拉單槓,而且其實巧玲是一位消防隊員,目前在台北市服務,平時就需要做許多體能訓練,VIC對於她在引體向上的表現也大為讚譽,表示就連許多男生都做不到她的水準!

參與活動的女性朋友,左為范凱婷,右為林巧玲,中為主辦單位林芝韻。

連兩屆擔任裁判 Daway與丁香力挺草根盃

草根盃主辦單位邀來健身界知名「南瓜兄弟」的 Daway Hsu擔任裁判,他同時是人氣臉書社團「健身計畫」的發起人之一。大偉雖然多數時間致力於健美,不過對於各種運動都非常支持,也非常認同主辦者的理念,希望能夠一起將街頭健身這種運動讓更多人參與。大偉表示,這項運動還在推廣階段,他來參與主要目的也是希望激起更多熱情,讓大家在比賽時更加投入。

另一位裁判「丁香」丁俊賢2013、2014年皆曾代表台灣參加街頭健身世界盃決賽,來自台灣街頭健身元老團隊「三重幫」。他表示雖然這個比賽目的是推廣,但是他們還是要將標準把關好,不要讓大家有爭議。大偉也表示就連幾位優秀選手有做不到位的動作,他們都會扣除不會放水。在競技運動,裁判的角色就是給出標準,讓大家能在這其中盡情發揮。丁香表示自己也是選手過來,知道比賽時會有怎樣的狀況,在評分時標準會放到哪裡,這都是需要拿捏的。他也表示,人體國旗雖然對一般人來說較難,但是以趣味競賽的方式來進行,就可以用群體的力量來激勵大家一同努力達標。

草根盃兩位評審丁香(左)與Daway(右)。

撰文、責任編輯/Oliver Wu
攝影/鄧穎謙

《運動星球》徵稿,針對運動產業、訓練教學、應用資訊、健康話題等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專業人士來稿共同交流。投稿請寄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文長至少800字,圖片請標註來源,並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由編輯潤飾,標題及圖片如需修改將事先與您連絡討論。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槓鈴 Barbell:拯救世界的必備工具

2016-09-05
訓練動作重量訓練減脂上半身肌群下半身肌群槓鈴健身知識庫

槓鈴,是健身訓練常見的一種器材,主要用以舉重。槓鈴運動則屬於重量訓練的一種,利用槓鈴訓練可有效的增進肌肉力量,尤其是針對肩部、後背、手臂、胸部等處肌肉。藉由槓鈴及不同重量的鐵片,針對不同部位施以多次數的肌力特殊訓練時,使得脂肪燃燒及強化肌耐力,進而轉換成健美的線條,改善運動許久局部卻仍鬆弛的肌肉。此外,更可延緩肌肉老化、增加骨質密度、防止骨質疏鬆等效果,是計劃要健身的男性或女性,值得選擇的訓練項目之一。

槓鈴barbell

槓鈴的種類與槓片計算方式

槓鈴有標準槓鈴和非標準槓鈴兩種:
 
標準槓鈴:由橫槓、槓鈴片和卡箍三部分组成。舉重的國際比賽必須使用國際標準認可的國際標準槓鈴,有男子槓鈴和女子槓鈴兩種,主要分別於橫槓本身,槓鈴片則是相同標準的。男子槓鈴長220公分、重20公斤,女子槓鈴長215公分、重15公斤。槓鈴杆直徑為2.8公分,最大的槓鈴片直徑為45公分,外面包友橡膠可以增加美觀和減少槓鈴落地的噪音。槓鈴片的重量、顏色及型號如下:

紅色大型:25公斤、紅色中型偏小:2.5公斤
藍色大型:20公斤、藍色小型:2公斤
黃色大型:15公斤、黃色小型:1.5公斤
綠色大型:10公斤、綠色小型:1公斤
白色中型:5公斤、白色小型:0.5公斤

每一片槓片的顏色,分別代表不同的重量

所有槓鈴片重量的數值必須在外面用數字標明。卡箍每個重量2.5公斤。槓鈴片的添加規則是,先將重量較重的槓片加於內側,再將較輕的槓片加入外側,也就是重的加在內側,輕的加在外側。因为卡箍重量是2.5公斤,所以2公斤以下(包括2公斤)的小槓鈴片必須加在卡箍外側,而且這種小槓鈴片每側限加一個。

台灣舉重選手許淑淨 ©anntw.com

例如,圖中本屆里約奧運女子舉重第一名的台灣之光許淑淨,試舉的槓鈴重量是204公斤。可以看到,槓鈴每側各有1個25公斤的红色大槓鈴片以及藍色大槓鈴片20公斤各一,外面是卡箍,各有1個1公斤的綠色小槓鈴片,加上槓鈴杆本身的重量,所以槓鈴的總重量是(25×2+20x2+2)×2+20=204 公斤。

非標準槓鈴:結構同於標準槓鈴,規格的要求並不嚴格,製作要求不高,重量可以自由規定。此外,為了達到某些特殊需求,如需訓練某一部位的肌肉,可以依照各種需要製作各種型態的特殊槓鈴(如曲肘槓鈴、弓型槓鈴和環型槓鈴等)。

非標準槓鈴

槓鈴,女生也行!

說起槓鈴,人們會聯想到舉重,其實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上去槓鈴運動像是一項重量型的健身項目,而且在槓鈴運動之中,有5公斤、10公斤、25公斤等多個級別的槓鈴片可選擇,實際上這是一項強度低、但十分有趣的運動,練習者的整個運動過程在槓鈴和音樂的伴隨中完成。在訓練過程中,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不同重量的槓鈴片。無論是平時缺乏訓練、身材嬌小、體質瘦弱的白領女性,還是身體強壯的女孩子,只要按照正確的方式,都能把它舉到頭頂並進行反覆練習。對於女性來說,槓鈴的訓練也越來越多人喜愛。

女性也可以舉槓鈴唷

初學者的訓練模式

在接觸槓鈴前,首先身體的姿勢要非常正確。初期訓練,建議諮詢專業的教練以及從最輕的重量開始練習,以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
 
挺舉起始位置:雙腳前後站姿,腹部收緊,雙手握槓把,至於臀部正前方。
動作:雙腳前後站姿,腹部收緊,雙手握槓把,將胸口放向前收進。
 
抓舉起始位置:雙腳平行開,膝蓋微彎,腹部收緊,槓把置於臀部前方。
動作:雙腳平行開,膝蓋微彎,腹部收緊,將把向上拉起,到胸部下方即可。

抓舉槓鈴的正確姿勢

槓鈴結合有氧,是一種比較快速的瘦身運動,它是把槓鈴和有氧舞蹈進行了結合,可以塑造魅力體型,使身心受益的運動。這也為它贏來了更多的愛好者。瘦身的原理主要是透過適當的重量體能練習來消耗熱量,以及飲食的控制從而達到瘦身的效果。如果持之以恆地練習,能使你精神煥發,神采奕奕,讓你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它在英文中的含義是「身體充電」。由適當的重量、激昂的音樂、堅強的意志組成。它不但可以加快練習者體內新陳代謝的速度,迅速燃燒脂肪,而且還能訓練練習者的耐力,提高自信。

©menshealth.co.uk
分享文章
鄭匡寓
鄭匡寓

直立奔跑的肌群演化──大腿肌群的重要性

2016-05-26
運動部落路跑腿部肌群健身跑步運動生理

數十萬年的演化,人類從猿猴進化而成為直立人,演化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結果,包含飲食作風的改變、耐熱及善於長跑。比較起其他動物,人類不是善於加速的動物。但文化使我們衍伸出長跑的運動文化,於是盡量維持高速的長跑就成為人類專注的焦點。

©ShutterStock

股四頭肌與股二頭肌的比較

運動科學家的研究中,發現許多美式足球員的股四頭肌(quadriceps)與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比較起長跑或短跑運動員在肌肉體積上更顯得粗壯且厚實。如果單純以肌肉量來看,美式足球員應該比長短跑運動員跑得更快更持久才是,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

美式足球員的厚實肌肉重點是為了驟停轉彎(跑步是線性運動)、耐抗撞擊以及扛重奔跑(被攔截時還能跑得下去)。而跑步運動員的肌肉則是為了『純粹奔跑』而用。透過多次肌電圖的檢測,發現股四頭在抗撞及扛重奔跑時腳步落地的作用劇烈,反而在加速時的作用顯得較穩定。而當美式足球員進行加速測試時,股二頭肌則成為主要的作用肌肉群。

因此當股四頭肌被稱為抗震肌群、股二頭肌被認為是加速肌群時,在許多跑步運動界就燃起了許多譁然爭議。

大腿拉傷的問題

美式足球員、跑者、足球員甚至是籃球員都常出現一個肌肉拉傷的毛病──股二頭肌拉傷──當醫學報告指出這些問題點的交集點,都是為了加速奔跑時直接導致受傷。但這些運動員中,只有美式足球員與籃球員、足球員有股四頭肌受傷經驗,但起因不是奔跑或加速的過程,而是非線性的急轉彎或是與其他運動員碰撞時造成。

透過肌肉傷害的報告確認,短跑運動員在股二頭肌拉傷的比率,比較起長跑運動員更顯得高一些。相反的,長跑運動員的在股四頭肌受傷的比率高過於短跑者。短跑運動員因為加速之故,大量施壓於股二頭肌進行收縮作用;而長跑者則因為在落地支撐時的頻率過高且落地時重力劇烈,導致股四頭肌因為過度疲勞致使運動傷害。

生物科學家解釋,你很難看到腿後肌群比腿前肌群豐富厚實的人,因為那是速度型動物的演化方式,譬如獵豹;人類衍伸出強壯的股四頭肌,是為了保持直立平衡以及跳躍抗撞、長時間跑步抗撞。但不需要直立、也不需要長時間運動的獵豹等貓科動物,牠的腿後肌遠比腿前肌發達許多。

你不太有機會看到獵豹拉傷腿後肌群,因為那代表著無法獵捕、意味著死亡的到來。

姿勢跑法的技巧論

在美國邁阿密開啟 Pose Method 課程的羅曼諾夫博士,手底下訓練出許多長跑好手,亮眼項目為標準鐵人項、一千五百公尺到一萬公尺選手都有。在博士的跑步技術中提到『腳步落地讓它趨向自然,小腿上拉才是應注重的主動行為』。儘管姿勢跑法的跑步技術論飽受爭議,但運動科學家提出的佐證似乎越來越趨向並符合姿勢跑法的人體力學理論。

『跑步過程中當身體越往前傾時(試圖加速),從臀後回拉的小腿就必須越快越好。』這與二頭肌在加速過程中的肌電圖顯示相同,與其等待腿被動的回拉,反不如主動地進行上拉的動作。

建立主動上拉小腿的肌肉神經知覺,減少二頭肌拉傷的風險並增加跑步功率輸出的效率。

為什麼非洲人的腿很細

運動科學透過研究非洲跑者的股四頭、股二頭肌。許多研究發現非洲跑者的股二頭肌體積勝於一般人,但四頭肌體積則甚至比一般跑者更少一些。意即代表跑者在二頭肌對照的跑步效率比一般人更好一些。而在落地抗撞的四頭肌則代表著:非洲人以更輕盈的步伐落地,他們不需要粗壯的肌肉去維持長時間的落地撞擊。

對於馬拉松或是超長距離馬拉松跑者而言,如果你沒有粗壯的股四頭肌對抗落地衝擊,你就必須自身培養出更輕盈、減少衝擊的跑步動作。

2014波士頓馬拉松的菁英跑者群。 ©The Associated Press

給予跑者的小結論

☉建立輕鬆且落地輕快的跑步動作
☉大腿股二頭肌比你想像得還重要
☉股四頭肌在腳步落地時用,股二頭肌在往前躍動時作用
☉股二頭肌受傷多半是加速時受傷;股四頭肌受傷則為過度使用或代償予膝蓋關節等傷勢

©losetheshoes.net
/ 關於鄭匡寓 /
鄭匡寓

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