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步
  • 跑5K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恐影響完賽時間的賽前7大禁忌
1
恐影響完賽時間的賽前7大禁忌
2
跑10K平均成績
跑10K要花多久? 依照年齡、性別看平均成績
3
馬拉松世界50年來的變遷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恐影響完賽時間的賽前7大禁忌

2018-01-19
知識庫 跑步 馬拉松 觀念

跑馬比賽當天的緊張情緒會使我們的心神不寧,此時,腦神經會不斷地鼓勵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改變比賽的志向,打壞我們原有的規劃。正所謂,成敗藏在細節,特別是在比賽開始前,以下七個禁忌是跑步教練Jenny Hadfield要提醒跑者們特別注意的,這樣才能夠在場上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恐影響完賽時間的賽前7大禁忌

 1  嘗試新的食物或飲品

除了自己練跑外,很多跑者們都喜歡參加許多跑步達人的跑步分享會,聽聽他們的經驗談。這時候,假設有一位講者分享自己在賽前因喝了某種飲料而打破個人紀錄時,你是否也想與他一樣在賽前嘗試這個你從未飲用過的食物呢?

如果跑者在賽前吃平時沒吃過或者很少吃的食物或飲品,容易給比賽帶來很大困擾,很可能需要頻繁的上廁所,而影響比賽節奏和最終的成績。

 2  穿新鞋上場

在賽前的博覽會中,你買到一雙物美價廉的鞋子,於是你決定在比賽當天穿上它又酷又帥的跑步。然而,愛情需要磨合,新鞋亦是。若穿新鞋上場,很容易在賽中磨出水泡而影響比賽的狀態。

 3  與跑友談論成績

賽前與跑友們相互鼓勵可以緩解緊張的心情,但若談論起過去比賽的成績,之中卻又發現他們的成績都比你厲害,這樣可能會讓自信心受到打擊,也在這個過程中,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成功完賽,破PB。

 4  模仿菁英選手熱身

賽前,我們常會看到一些菁英選手早早就在起跑線上熱身,而他們的熱身方式看起來非常厲害,於是你想:「如果我與他們做一樣的熱身動作是否也能跑得更快呢?」每個人的訓練及身體狀況不同,熱身方式也就不同,如果冒然模仿菁英選手熱身,對自己的身體反倒不見得有益處,還可能帶來肌肉拉傷的風險。

 5  選錯配速集團

比賽目標成績應該是一個長期性的計畫,例如你設定4小時完賽,也在訓練過程中以這個時間設定訓練菜單。然而,每位跑者都想爭取好的成績,若在比賽現場看到目標3小時的跑者,此時你也認為與他們站在一起會跑更快是錯誤的想法。

若與他們一起跑,起跑後,你會發現自己越跑越慢,越跑越累,最後很可能在還跑不到一半的情況下而爆掉。真是得不償失啊!

 6  注意保暖工作

雖然你看了前一天晚上的天氣預報,但天氣的變化令人難以掌握,由其實在秋冬轉換之際。為了預防萬一,一定要事先在服裝上做好準備,不要穿太多或太少,這些都會影響到比賽的身體狀況。

 7  別對自己期望過高

跑步跑久了,難免對自己的成績有所要求,但你不是一位職業選手,其實不必要給自己如此大的壓力。衝出起點的那一瞬間告訴自己:我不是跑最好的,增加自信,不去想失敗的可能。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10K要花多久? 依照年齡、性別看平均成績

2020-06-18
跑步知識庫跑10K觀念路跑跑步訓練

10公里是每一位跑步新手進階到半馬、全馬的必經之路,也是對於初跑者的理想目標距離,作為半馬之外第二受歡迎的比賽項目,需要有一定跑力和耐力才能完成。無論你是剛完成5公里的跑步新手,或是想趁夏天增進跑速的跑者,先看看自己的時間跟其他同年齡、性別的跑者相比落在哪個程度,再來為自己下一場10K比賽衝一波吧!

跑10K平均成績
跑10K要花多久? 依照年齡、性別看平均成績

跑10K平均要花多少時間?

除了年齡性別,心血管健康狀況、骨骼肌肉等,都可能影響你的個人表現。但以一般跑者平均來說,如果身體健康且週跑量有24-50公里,都可望在50至70分鐘內完成10K比賽。更進階的跑者通常在43-50分鐘內完賽。

以英美為例,10K男性平均成績約53分鐘,女性則為63分鐘。就男女性別而言,全球馬拉松精英跑者的聚集地衣索比亞,男子和女子的10K比賽都跑得很快;而肯亞男性平均跑最快,中國則是女性平均跑最快。

英美的男性與女性10K平均成績
英美的男性10K平均成績約53分鐘,女性為63分鐘

跑10K的平均配速

男性平均配速每公里約5分35秒內;女性平均配速每公里約6分12秒內;初學者配速可能需要7分30秒到9分20秒;而步行者約90到120分鐘才能完成10K。

以跑步訓練程度區別,勤於練習的嚴肅跑者每公里配速平均4分20秒;休閒跑者則在6分12秒到 8分41秒之間。請記住在10K比賽中保持穩定的配速,留一些力氣給後段使用,以防體力耗盡提早爆掉。

成績取決因素

10K平均成績取決於年齡、性別和健康水平等因素。

1. 健康水平也包括肌肉骨骼的健康,因此,應用適當的方式跑步以減輕疼痛、避免受傷,並盡快解決脛骨夾板、足底筋膜炎和跑者膝等困擾。

2. 制定訓練計畫並逐步達到目標時間,可確保比賽當天更能順利達標,也較能認識自己跑步的侷限性。

3. 年齡和性別是無法更改的條件,也是10K成績的最低參考指標,有助於初跑者開始嘗試時確認大致的目標和方向。請參考以下表格:

10K分齡、分性別平均速度
10K分齡、分性別平均速度 ©healthline

跑步新手的注意事項

如果妳剛開始嘗試跑步,建議先嘗試5K之後再跑10K,只要身體狀況健康並穩穩吃課表,就能在幾週內為比賽做好準備。

如果你即將參加人生第一場10K,請從輕鬆的跑步開始,再慢慢透過增加距離和強度來提升耐力。同時避免跑步時間過長或速度過快,如果感到疼痛或力竭就立刻停止操作,以免受傷;並透過輕鬆的交叉訓練(如瑜伽、游泳或太極拳)來平衡跑步時間。

如何跑更快?

為了提高速度、耐力和跑步表現,你需要提升整體健身水平,將各種跑步訓練納入日常訓練中,並時常隨狀況更變。包括:

.做各種訓練 與其專注於計算配速,更應進行提高速度的各種訓練,包括節奏跑、間歇訓練、爬坡訓練。此外,可嘗試增加每分鐘的步頻。

.挑戰不可能 嘗試高難度的課表,包括越野跑山丘、溪流或不平坦的地形。在不利的條件下訓練,例如炎熱天氣下耐熱訓練、寒冷或下雨時跑步,有助你適應各種天氣條件。如果可以,可事先在賽道上演練。

越野跑
嘗試越野跑挑戰不平坦地形

.混和課表 為了避免受傷,每週選擇一天進行劇烈運動,其他天則做例行課表,並且每週至少休息一整天。休息恢復很重要!尤其在比賽開始的前一週要多休息,進行5公里內的跑步,並放鬆肌肉,賽前兩天則務必休息。在缺乏高強度跑步訓練的日子中,可以將步行納入日常活動,並通過伸展運動來保持身體保持靈活。

.肌力訓練與跑步訓練交叉進行 肌力訓練可提高穩定性、耐力,例如重量訓練、自重訓練和阻力帶訓練等。並可做大量的伸展運動放鬆身體、保持靈活度。

.健康飲食和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提升整體健康。飲食上,少吃多餐,主要攝取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以及健康脂肪,避免加工食品和含糖食品,並透過喝大量的水和電解質飲品來促進水合作用,限制咖啡因、酒精和利尿劑(如綠茶、紅茶)的攝取。

.了解自己的極限  挑戰自己,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同時能幫助了解自己的局限在哪裡。

當你完成一場10K比賽,絕對會非常有成就感,於此同時,你可以開始為人生初半馬制定訓練計畫了!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馬拉松世界50年來的變遷

2016-10-26
跑步話題新聞趨勢馬拉松

今年適逢Runner's World創刊50週年,不過當時這本雜誌在1966年創刊時的名稱叫做《長跑新聞 Distance Running News》。當這份雜誌問世時,一個馬拉松的距離為42.195公里,這個距離在今天看來依然如此,但不同的是,隨著世界環境與人口的變遷,馬拉松的發展景況也與50年前大有不同。以下就是Runner's World根據人口統計與時事為讀者所整理的5個重點發展趨勢,且讓我們看看未來在跑步賽事會有怎樣的演變:

 1  馬拉松參賽人數扶搖直上

根據路跑賽事統計協會 (the Association of Road Racing Statisticians,ARRS) 指出,1966年美國有29場馬拉松比賽,其中共有1,593位參賽者挑戰成功。50年來,這些數字逐年飆升,不過中間還是有一些小小的波折。

美國境內自1966年以來的馬拉松與跑者數目變遷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2  跑馬選擇越來越多

1966年,全美僅有29場馬拉松比賽,但是,到了2015年卻有1,175場馬拉松比賽,這也許能解釋馬拉松賽為什麼有些無法長期舉辦下去的原因。五十年前,這些比賽的地點僅分別落在地圖藍點下方,如賓州、紐澤西和紐約州等附近的3個點上。時至今日,光同一個地區一年就可能有82場比賽。這個現象表示,跑者對於比賽會有更多的挑剔與選擇,包含沿途風景、過程、場地、樂趣…等等,正因為如此,各式各樣的路跑比賽籌辦者,得想盡各種新奇的方式及主題努力吸引跑者報名參加。

美國境內自1966年以來的馬拉松場次變化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3  女性跑者增多,雖以短程賽事為主,不過也越來越多人跑全馬

Bobbi Gibb在1966年參加波士頓馬拉松比賽,她是參與及完成馬拉松賽的女性選手第一人,而她象徵了一個開始。1984年,美國選手瓊.班諾特 (Joan Benoit Samuelson) 在1984贏得奧運首次舉辦的女子馬拉松賽冠軍,隨後在名嘴歐普拉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宣傳效應 (Oprah Effect) 催化之下,儘管當時女性完賽者仍占少數,之後便有越來越多業餘的女性跑者參賽。這些日子以來,全美國馬拉松參賽人口的女性完賽者佔總人數的44%,女性跑者參與馬拉松賽的比例較過去有了相當顯著的增幅。其實,女性跑者僅在全程馬拉松項目仍無法超越男性跑者的總數,否則如今光是半馬賽程,女性跑者就佔了61%,更別說在2010年之後,女性跑者的總數已經超越男性。「參加一場馬拉松,除了本身的體力之外,更需要許多輔助的訓練與補給,與更多的睡眠。但大部分的女人還是以家庭為重,於是要她們放下身邊的事物來專心練習馬拉松,也就顯得困難。」賽事主辦者與專業跑者Kathrine Switzer說道,「女性參加全程馬拉松的人數也許很快會超過男性,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她們也漸漸感受到運動的重要勝過於整理凌亂的家裡。」

美國女性跑者在50年來的統計變化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4  最瘋跑馬的國家已經不再是美國

50年前,在美國舉辦的馬拉松比賽佔全球總數超過60%,而且一半以上的參賽者都是美國人。不過這樣的主導地位也早已接近了尾聲,世界各地的不同國家的跑馬風氣正在快速興起。

1966年世界馬拉松完賽跑者數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2015年,日本馬拉松賽的完賽選手達到579,795名,首次超越美國成為馬拉松強國。雖然日本馬拉松賽以男性參與居多,不過近年也從4:1大幅縮短至1.3 : 1。目前中國的馬拉松人口也在急劇增加,相信再過幾年也會超過美國,以上種種都說明了為何美國的馬拉松主導地位接近了尾聲。

2015年世界馬拉松完賽跑者數(中國男女跑者比例不明)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5  其他距離路跑賽事越來越受歡迎,不過全馬才是厲害跑者的競技場

如果你在1966年是一個重度跑者,那麽你應該是一位很棒的馬拉松選手。不過後來短距離的路跑賽越辦越多,吸引了更多的民眾來參與,雖然路跑賽事統計協會只能收集菁英選手的資料 (男性全馬最佳紀錄2小時20分以內、女性2小時50分以內),不過透過了相關統計數據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為何短距離的路跑會受到歡迎。正如,1970年代後期第一個10K路跑賽誕生,直至1990年代,參加5K和半馬的菁英跑者人數呈現大爆發。以賽事與參賽者來看,5K距離到半馬賽事在最近15年之間迅速增長,此外,越野賽和超馬兩種賽事最近則逐漸崛起,成為重度跑者的新寵。

50年來,三種路跑賽事的參與人數比例變化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1966年以來,菁英跑者參與美國路跑賽事的歷年變化 來源:Runner's World,轉製中文:運動星球

下一個50年仍是馬拉松盛世

與50年前相比,各種跑步比賽已經越來越多樣化,雖然增長數字有變緩,不過馬拉松的場次和參賽人數還是逐年攀升,而在菁英跑者方面,在2000年之後,參加全馬的比例也已經大幅增加。為何菁英跑者越來越愛馬拉松?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馬拉松比一般路跑賽更有利可圖,自1998年起,全馬賽光是在冠軍獎金金額就已經翻多了一倍,但直到今日,一些田徑賽事獲勝者的獎金卻依然沒有什麼增長,這個原因往往是由於,許多馬拉松和路跑賽都是由企業贊助,而一些田徑賽都是由協會組織主辦,獎金額度當然天差地遠。以上種種因素加起來,讓Runner's World的編輯們仍信心滿滿:即使在下一個50年,最熱門的路跑賽事距離依然會是全馬42.195公里。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步
  • 跑5K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