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2018看見臺灣杉-棲蘭100林道越野賽 棲蘭秘境首度開放跑者進入
1
2018看見臺灣杉-棲蘭100林道越野賽 棲蘭秘境首度開放跑者進入
2
騎腳踏車低衝擊運動助跑步表現達到最佳狀態
騎腳踏車能代替輕鬆跑? 低衝擊運動助跑步表現達最佳狀態
3
跑步減重千萬別犯的4種錯誤方法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8看見臺灣杉-棲蘭100林道越野賽 棲蘭秘境首度開放跑者進入

2018-01-23
話題 跑步 越野跑 賽事

「2018看見臺灣杉-棲蘭100林道越野賽」將於107年3月10日(六)在宜蘭縣棲蘭100線林道起跑。本賽事作為全臺首場官方推動之山林運動,賽道將經過臺灣首度開放的森林秘境!最大亮點-臺灣杉三姐妹,原住民稱撞到月亮的樹,是臺灣高山森林生態指標,若非參與此越野盛事,平時是很難有機會親眼目睹及體驗到棲蘭山檜木林這珍貴的世界奇景。本賽事由教育部體育署、超馬運動協會以及各協辦與贊助單位同心協力積極推動籌辦,跑者在野外自然環境中享受跑步的樂趣,不但能讓跑步活動更健康,也讓跑者更加認識臺灣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山林美景,更藉此建立愛護山林的觀念。

2018看見臺灣杉-棲蘭100林道越野賽 棲蘭秘境首度開放跑者進入

教育部體育署林德福署長表示,為推廣全民山林運動風氣,自去年六月初開始召集田徑、超馬、越野、登山、山林保育等各界專家學者研議,並親自帶隊會勘,評估林道辦理賽事可行性。美好的事物值得等待,在經過半年縝密籌劃,終於能在今年三月呈現給各位。過去曾有倡議棲蘭山檜木林世界遺產之行動,現在體育署指導規畫的賽事將由跑者一步步帶領著外界深入秘境,發掘臺灣之美,同時對林道賦予生態與運動轉型新價值。本次比賽邀請許多知名跑者參與,希望藉由這次賽事,把臺灣得天獨厚的山林美景推廣到國際,讓世界透過越野跑認識臺灣。

本賽事是繼臺灣超馬經典系列賽(環臺、橫越臺灣、縱貫臺灣)之後的全新規劃,共有100公里與53公里二組,100公里組以世界越野賽事規格規劃,全程爬升及下降超過3,000公尺,限時15小時完成,賽事深具挑戰性,並經世界越野賽事協會ITRA認證,核定越野積分5點(最高6點)之賽事。同時也登錄為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IAU年度賽事。另53公里組部分,路線規劃為一半公路、一半林道,完成時限為10小時30分,提供選手充足的時間以輕裝越野型態飽覽棲蘭山神木園區。

為達成國際化賽事目標,特別廣邀來自尼泊爾、日本、香港、加拿大、荷蘭、中國、韓國等國際級越野好手來臺,為臺灣跑者開拓交流空間。國內資深長跑好手何信言、周平記、江晏慶、何若君、蘇孟慧等10位跨世代男女越野好手,將一起參與賽事見證此一盛會。本賽事將選拔男女選手各三位,參加於西班牙舉辦的2018山徑越野世界盃錦標賽。

超馬運動協會陳進財副理事長表示,越野賽事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特別是參賽選手總量管制最重要,賽道路線坐落於森林保育區林道中,跑者必須遵守賽事環保規範,落實無痕山林及友善環境之賽事倫理。大會也特別向長期推廣綠色知識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結合,透過提供臺灣杉海報給完賽的百公里勇者,捐贈綠色公益基金新台幣15萬元,來表示大會與越野跑者對於環境保育的支持。除了綠色公益,更融合在地文化與產業,完賽禮品將是由臺灣扁柏製成的獎牌,優勝獎品則是由大同鄉泰雅族手工製作的織布披肩與頭帶。

本賽事由退輔會森保處、農委會林務局、力麗觀光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協助辦理;運動品牌Columbia臺灣代理商俊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贊助舉辦;另有台灣味之素股份有限公司、SLASTIK臺灣總代理商哈樂維創意休閒有限公司、RUNIVORE台灣奇亞子股份有限公司、嘉里大榮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支持。力麗觀光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宗易上台致詞時,更表示企業全力支持運動產業化發展。

棲蘭100林道越野賽將為臺灣越野翻開新篇章,宣示臺灣越野正式從棲蘭開跑,邁向世界!本賽事報名至2月9日止,歡迎喜好越野活動的跑友共襄盛舉。

官方網站:https://www.tutultra100.com/
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19213628414830/

資料、圖片來源/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運動協會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騎腳踏車能代替輕鬆跑? 低衝擊運動助跑步表現達最佳狀態

2021-01-27
觀念跑步機跑步訓練單車跑步知識庫

想增加跑步速度、強化運動表現,除了平常吃課表、健身練肌力之外,其實還有個非常好的交叉訓練選擇已被證實有效,就是室內腳踏車。尤其對於傷後恢復跑步的人而言,這種低衝擊的交叉訓練好處說不完,甚至可以代替輕鬆跑!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騎腳踏車對你的跑步這麼有幫助﹖

騎腳踏車低衝擊運動助跑步表現達到最佳狀態
騎腳踏車能代替輕鬆跑? 低衝擊運動助跑步表現達最佳狀態 ©Aditya Wardhana on Unsplash

實例:傷後重返馬拉松賽道大破PB

舉個例子,50歲的Tony因為背部和膝蓋關節炎,已中斷跑步超過一年,並於2017年接受背部手術。渴望重返賽道的他跟醫師討論出一項培訓計畫,目的不只能促進背部恢復健康,也可幫助他重返跑道。醫師請他每周只跑步兩次,一次在田徑場上,另一次周末進行長距離訓練,而在參加2019加州國際馬拉松賽的訓練期間,每周做5次室內腳踏車訓練。

比賽當天,有五場馬拉松經驗的Tony大破PB 15分鐘,他表示,室內腳踏車讓他能以低衝擊的方式複製訓練所需的有氧運動,而且騎車時間不受限致,使他減掉11公斤贅肉,讓跑步輕鬆多了,也讓他到達練跑多年來的最佳狀態。

為什麼跑者該用室內腳踏車訓練﹖

騎室內腳踏車可在不影響跑步下提高有氧水平,也能鍛鍊大腿前側股四頭肌、臀肌等肌群,以避免跑步時大腿後側或小腿受傷。透過增強肌力、修復肌肉失衡,就能降低受傷風險。

當然,我們大可藉由在戶外騎腳踏車獲得上述好處,但室內腳踏車可以避免一些戶外可能發生的風險,例如必須注意其他來車、行人和野狗。另外,在忙碌生活中,室內腳踏車能讓你在更短時間內更方便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不像在戶外騎腳踏車必須等紅綠燈、人多時減速、或是應付各種上下坡路段,在腳踏車座墊上就 能進行短距離衝刺,提高心率並訓練速度。

戶外騎腳踏車
戶外騎腳踏車 ©CC BY 2.0

如何把室內腳踏車訓練納入跑步訓練

如何將騎腳踏車納入跑步訓練計畫﹖首先在跑步上,認證私人教練暨美國運動器材品牌Peloton自行車與跑步機教練Matt Wilpers建議可遵循一條黃金法則:所有高質量訓練應納入你的選項,例如安排速度訓練、長距離訓練,且必須在實際路面進行而非機器上,這不只能改善身體素質,也使你的身體建立並適應快速移動的生物力學。

至於腳踏車訓練可做為補充性的交叉訓練,在低強度下幫助建立基礎攝氧量,因此,可運用室內腳踏車做踩踏節奏高而阻力低的訓練,代替一些輕鬆跑、恢復跑課表。

各式室內腳踏車
各式室內腳踏車 ©Sam Moqadam on Unsplash

不過,前文所述的跑者Tony是個例外,考量他的背部與膝蓋關節炎,室內腳踏車能讓他自由選擇適合的強度,以在一般公路上無法做到的方式積極地訓練,並反過來改善他的跑步狀態,同時將受傷風險降到最低。

由於室內腳踏車衝擊力小、強度較高,建議先慢慢開始,以增強耐力為主。如果你以往練跑1小時都沒流汗(指強度低),那就別馬上納入長達1小時的腳踏車課表,先從短途開始,觀察自體感受,讓身心都有時間去適應新的運動,接著再以每周增加10分鐘的方式提升腳踏車訓練量。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步減重千萬別犯的4種錯誤方法

2018-05-23
瘦身攻略觀念瘦身跑步話題

跑步加上飲食控制是最熱門的健康減重方式之一,但如果你只在乎體重機上的數字增減,小心傷害身體!曾有一名美國田徑選手為了跑更快而減重,結果脛骨受傷、出現疲勞性骨折徵兆,反倒讓他錯失奧運選拔賽,更連續三年無法下場參賽。別用自以為健康的減重方式造成身體毀滅性傷害,開始減重前,先看看以下失敗案例和錯誤示範。

跑步減重千萬別犯的4種錯誤方法

失敗案例

美國田徑選手Allie Kieffer於2011年,以9:35.89的成績在美國田徑室內錦標賽3000公尺項目獲得第三。雖然Kieffer已經非常快,但她還想更快,而她常常聽別人說「想跑更快就必須減重」,這讓體脂肪只有17%的她總是陷入「每個人似乎都比我瘦」的思維裡。因此,當Kieffer在轉戰菁英賽場時,開始削減熱量和脂肪攝取。
 
減重結果Kieffer掉了10磅(約4.5公斤),並得到參加奧運田徑選拔賽的資格;然而,她同時出現了脛骨壓力反應(疲勞性骨折的徵兆),不完全因為跑步受傷,而是她每天都花數小時追蹤自己吃的食物。Kieffer表示,我每晚帶著飢餓的肚子趟在床上,節食基本上毀了我的跑步生涯,傷病使我無法參加2012年奧運選拔賽,也持續三年無法在田徑賽中發揮表現。
 
美國跑步協會2017年全國跑步調查報告顯示,新手想提升表現的方式中,減重僅次於訓練。然而節食不一定是跑步的最佳夥伴,人們總以為必須靠限制大量的卡路里來減重,但如果跑步時這樣做,只是把自己陷入蠟燭兩頭燒的困境,可能的後果還包括運動傷害、倦怠、暴飲暴食。
 
重點是,這些菁英跑者可不是唯一用跑步和節食減重的人,相信你或周遭朋友都曾用過類似方法,以下是常見錯誤觀念和建議的健康減重策略。

美國田徑選手Allie Kieffer因節食導致三年無法重回比賽 © WORDPRESS.COM

 錯誤  1 不給肌肉燃料

當你為了減重而切斷碳水化合物或不吃一餐,你並沒有給身體足夠的營養來避免肌肉損害。

健康策略:
跑步時大量燃燒儲存在肌肉中的肝醣,所以訓練後需要40-50克碳水化合物來補充肝糖儲存量,例如2-4份水果,或是燕麥或糙米等複合式碳水化合物。訓練後補充的碳水化合物與適量蛋白質不會儲存成脂肪,而是被肌肉利用、作為肌肉修補的燃料,如果你想減重,跑後別吃下雙倍的量,例如在晚餐前跑完,那麼直接吃晚餐別吃點心了。

 錯誤  2 切斷過多卡路里

假設你的身體每天需要2,000卡熱量來維持體重,但當活動量增加、練跑里程數增多,身體的熱量需求可能增至2,500卡。如果攝取的熱量低於這個水平,體重下降到某個零界點,新陳代謝將減慢以彌補身體缺乏的燃料,這也意味著你的身體進入了「飢餓模式」(又稱代謝損害)。身體一旦進入飢餓模式,就幾乎不可能減輕體重了,身體為了應急而節約熱量並將之儲存成脂肪,結果身體開始減肌肉而不是減脂肪,跟你希望的減重目標背道而馳。

健康策略:
與其大砍攝取卡路里,不如每天稍微減少250卡,這樣每周可能減去0.2至0.3公斤,即使在訓練期間也不會轉成飢餓模式,同時能確保身體有足夠燃料應付訓練。
 
為了提升運動消耗的卡路里,每周可增加3次20-30分鐘的重量訓練,讓身體在休息狀態時,精瘦的肌肉每磅仍可燃燒5卡熱量,就算躺著都能消耗卡路里。不過,脂肪消耗是熱量的一半,所以建議將高強度的短距離快跑也加入訓練;據一份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發現,在跑步中增加4-6次30秒衝刺的人,比定速慢跑的人多減少2倍體脂。

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每天稍微減少250卡,每周就可能減去0.2-0.3公斤

 錯誤  3 迷信流行減肥法

想減重的人往往被一些最新減肥趨勢吸引,例如無糖人造甜味劑、零脂肪食品等。然而,你的肌肉不能拿人造糖作為燃料,所以在跑步前吃下人造糖製成的食品,你會更快陷入疲勞,因為肌肉沒有得到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另一方面,如果你總是喝脫脂牛奶,不只掉入「吃脂肪會變胖」的錯誤觀念,也無法得到全脂牛奶給人較長時間的飽足感;再者,好脂肪有助吸收更多人體需要的維生素與抗氧化劑。

健康策略:
節食應著重在天然食物和份量控制,例如限制糖的攝入量,並使用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和微量酵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的天然糖類來源(如蜂蜜),取代一般精緻糖。

 錯誤  4 因減重失去跑步樂趣

為了減重,你大可以用手機app紀錄每天攝取的卡路里、嘗試空腹跑步,或者禁止自己吃巧克力等喜愛的食物、告訴自己「我不能吃那個」,而這些剝奪飲食自由與樂趣的方法,正是多數人節食的方式。
 
然而每個人都有體重的「設定點(set point)」,也就是體重恆定維持的範圍,一般來說在10-15磅(4.5-6.8公斤)之間,如果你減到低於這個範圍,大腦會啟動保護機制,透過誘發飢餓素避免體重再減輕,而通常大腦會戰勝你減重的意志力。
 
健康策略:
放棄你的「禁吃食物」名單,採用其他替代方案,例如改善睡眠品質、補充豐富能量,藉由好的睡眠與飲食提高運動動力和表現,訓練本身就能幫助減重。你的心態應該調整為無論體重、體型如何,都要出外跑步,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熱愛運動的跑者,而不是為了減重而去跑步的人。

建議使用天然糖類來源(如蜂蜜)取代一般精緻糖 ©artikel.co

事實證明,文章開頭的失敗案例Kieffer經過3年中斷後重返賽場,她總是吃得營養豐盛,且隨時聽取身體飢餓的信號,她的體重增加6磅(2.7公斤)、脛骨傷害復原,去年她以2小時29分39秒取得紐約馬拉松比賽中美國女子第二名。她表示:「如果我在飢餓時補充一些健康食物,我似乎能做得更好。而現在我也重新發現了跑步的樂趣。」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nutrinote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