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在腹肌訓練中你犯了幾個錯誤?
1
在腹肌訓練中你犯了幾個錯誤?
2
郭婞淳抓舉110公斤成功打破世界紀錄
「舉重女神」郭婞淳亞錦賽奪3金破2項世界紀錄 挺進奧運
3
超負荷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在腹肌訓練中你犯了幾個錯誤?

2018-03-23
知識庫 健身 觀念 核心訓練 上半身肌群

想要擁有結實平坦的腹部是大家都想擁有的,除了飲食跟體脂要控制之外,對於腹部肌肉的鍛鍊也不可少,但你是否在鍛鍊腹肌之後都會頸部痠痛,但是,目標腹部肌肉卻無感呢?來看看你犯了以下幾種錯誤!

要練腹肌除了減脂,還要注意飲食及訓練!

 錯誤  1 把腹肌訓練放第一位

很多人都想練出腹肌,所以每次的訓練都將腹肌,放在第一個動作來作,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因為腹肌是人體核心肌群的一部分,主要的功用是用來保持身體的穩定性,尤其是作深蹲或站立式訓練動作,都會用到腹部核心肌群,如果,你在一開始就鍛鍊腹肌,使肌肉產生疲勞的狀態,那再做其它的訓練,就會產生不好的狀態,所以,請將腹肌訓練留在最後的訓練項目。

 錯誤  2 忽略背部的正常彎曲

這點是很多人練腹肌都會犯的錯誤,無論你是使用滾輪、捲腹或平板抬腿等訓練模式,都沒有讓背部呈現出正常的彎曲弧度,這就像沒有讓肌肉做離心與向心的收縮動作,所以,你必須正常彎曲背部,讓胸骨與腹部之間的距離縮短,而不是讓背部呈現一直線。

背部呈現出正常的彎曲弧度,而不是呈現一直線。

 錯誤  3 每天都練同一個腹肌

其實腹肌也是屬於肌肉的一種,它也是需要時間來做恢復,所以建議一周可以做2~3次的訓練就好,但如果你要每天或是一天訓練2次,那請將腹肌切分成幾個區塊,每次只專注訓練一個區塊的腹肌,例如,第一天下腹肌抬腿、第二天側腹肌轉體、第三天上腹肌等,這樣交叉輪替的訓練方式,除了可以避免過度訓練外,也可以讓肌肉獲得充分的休息。

 錯誤  4 混亂的呼吸節奏

起身時到底是要吸氣還是吐氣?相信這個問題一定很多人都不知道,鍛鍊腹肌是採用一種特殊的呼吸法,正常來說在執行大重量訓練時,要先吸氣然後憋住再吐氣,這樣除了可讓身體更加穩定外,更可以讓發力更強,但是,腹肌鍛鍊剛好相反,背部彎曲時要將氣吐掉,讓肺部清空減少腹部的壓力,如此就可讓彎曲的向心動作做的更深,離心時再正常呼吸,這樣可以幫助你增加腹部肌肉的壓縮。

 錯誤  5 次數做越多越好

千萬別以為腹肌訓練,過程中速度要越快成效越好,如果有在執行頂峰收縮(Peak Contraction Training Principle)訓練的人,都會知道在肌肉的訓練過程中,必須要讓肌肉保持緊張感,才能為肌肉組織帶來極大的壓力,並有效的刺激它讓肌肉成長,因此,你在做腹肌訓練的時候,將節奏速度放慢一點,在向心頂峰收縮時,稍停1秒做個壓縮動作,而離心動作時將速度放慢,感受腹部肌肉的拉伸,會讓你在鍛鍊腹肌時更有感覺,成效也會更好!

 錯誤  6 只做仰臥起坐

有很多人在訓練腹肌時,都只知道仰臥起坐這個動作,但你要知道我們的腹肌,不是只有身體正面這兩條腹直肌,還有側面的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等四塊肌肉,在腹直肌又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區塊,所以,除了可以練到腹直肌的仰臥起坐外,你也可以嘗試平板抬腿、卷腹、仰臥交替摸踝、V字轉體等,不同的訓練方式來刺激腹部肌肉。

人體的腹肌有腹直肌、腹橫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 ©canacopegdl.com

資料來源/barbend、T-NATION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舉重女神」郭婞淳亞錦賽奪3金破2項世界紀錄 挺進奧運

2021-04-20
奧運重量訓練健身新聞話題

「舉重女神」郭婞淳19日晚間在亞洲舉重錦標賽中女子59公斤級制霸賽場!以抓舉110公斤、挺舉137公斤,總和247公斤奪下3面金牌,並在抓舉、總和改寫2項世界紀錄,更一併取得東京奧運門票。

郭婞淳原本就保有挺舉140公斤、總和246公斤的世界紀錄,2019年12月參加天津舉重世界盃後,因爆發COVID-19疫情而留在台灣備戰,這次相隔近一年半再度踏上國際賽場。郭在啟程前往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舉行的亞洲舉重錦標賽前,還特別在IG上表示:「睽違了一年多再次出國比賽,覺得非常興奮,也希望這段時間扎實的訓練可以在比賽展現出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郭婞淳 Hsing-Chun KUO(@kuohsingchun_official)分享的貼文

郭婞淳做到對自己的承諾。在亞錦賽女子59公斤級,抓舉開把105公斤已是參賽女將最重,她成功舉起同時金牌輕鬆入袋;第二把以107公斤改寫自己保持的106公斤全國紀錄,但可見她的表情似乎不大滿意;第三把直接挑戰110公斤世界紀錄,雖然手肘彎曲度較大以致裁判給出兩白燈一紅燈,仍成功刷新北韓女將崔孝辛締造的107公斤世界紀錄。

郭婞淳挑戰抓舉110公斤成功
郭婞淳挑戰抓舉110公斤成功,一舉打破世界紀錄 (圖片擷取於YouTube畫面)
郭婞淳挑戰抓舉110公斤成功
郭婞淳挑戰抓舉110公斤成功,一舉打破世界紀錄 (圖片擷取於YouTube畫面)

挺舉部分,郭婞淳開把將原本設定的135公斤下調至133公斤,第一把試舉失敗,第二把立即修正手肘彎曲角度並順利舉起,同時穩奪金牌;第三把挑戰137公斤成功,不但在挺舉、總和再添金牌,也以總和247公斤,刷新了自己保持的246公斤世界紀錄,挑戰成功後看見她臉上滿滿的燦爛笑容。

郭婞淳在本屆亞錦賽成功摘下抓舉、挺舉、總和3面金牌,並打破抓舉、總和2項世界紀錄。加上她先前締造的挺舉紀錄,郭婞淳在女子59公斤級項目已制霸3項世界紀錄。

郭婞淳成功挺舉137公斤
郭婞淳成功挺舉137公斤,以總和247公斤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 (圖片擷取於YouTube畫面)
郭婞淳挑戰挺舉137公斤成功
郭婞淳挑戰挺舉137公斤成功後臉上滿滿笑容 (圖片擷取於YouTube畫面)

奧運舉重參賽資格是依據國際舉重總會規定,選手須於3個奧運資格積分週期,選擇參加6次賽事等級,每個週期至少參加1場次,從6次參賽成績中取4次最好成績計算積分,最後積分排名在該量級前8名可取得參賽資格。

郭婞淳在女子59公斤級奧運積分排名暫居第一,在亞錦賽前只差一場比賽,這次已集滿參賽場次,順利取得東奧門票,這是她三度挺進奧運,也為中華代表團拿下第三十二席參賽資格。

資料來源/ELTA Sports、@kuohsingchun_official、中央社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超負荷

2016-05-16
健身體適能觀念運動生理話題

訓練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提升身體能力,所以在重訓時,會利用超負荷的訓練方式,提升肌肉的力量。因為人體機能會產生習慣,導致力量或是體能無法提升,所以在 訓練時透過較大重量的刺激,讓肌肉產生危機感,啟動保護機制,進而提升進而提升肌肉量因應危險,這樣的訓練方式就是超負荷。

人體肌肉能力的增加,主要是因為肌纖維的直徑增加,但是要能夠讓肌纖維增加直徑,就跟人體的破壞與重建有相關,在訓練的時候,選用超出肌肉可負擔的重量 時,肌肉的纖維就會被破壞,這樣的破壞,身體會解釋為一種警訊,就會再修補的時候一併增強結構,所以肌纖維的直徑就會增加,進而提高肌力。

但是有破壞就有重建,所以與之搭配的「超恢復」就會非常重要,藉由兩者的搭配,並配合「肌肥大」、「肌耐力」與「最大肌力」目標需求,並從「強度」、「次數」、「組數」、「間隔時間」、「頻率」這五大項,依造自己的目標需求調整。

但是過度的超負荷,並不會增加肌肉能力,反而大幅降低,或是受傷,受傷之後反而因為成為舊傷,對於以後的訓練,更容易成為阻礙,所以千萬不能盲目的追求「超負荷」,唯有配合「超恢復」,並有效率的搭配健身計畫,這樣才能達到效果。

©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
1.《運動健身知識家》,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2.《運動生理學》,新文京出版公司 (2014)
3.《肌力訓練解剖學》,合記圖書出版公司 (2015)
4.《肌力訓練圖解聖經》,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5. 怪獸訓練-專項特殊性與超負荷的兩難 ​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