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2018波士頓馬拉松 你不可不知的關鍵數字
1
2018波士頓馬拉松 你不可不知的關鍵數字
2
5種高強度動態訓練,跑者必須知道
3
鐵人美魔女馮云:運動是生活必需品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8波士頓馬拉松 你不可不知的關鍵數字

2018-04-10
話題 跑步 馬拉松 觀念 波士頓馬拉松 六大馬

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波士頓馬拉松(Boston Marathon)」,無疑是全球跑者心目中的至高殿堂。今年波馬4月16日開跑在即,如果你是參賽選手,那麼趁比賽倒數惡補一下波馬知識;如果你還未達BQ(Boston Qualify波馬參賽資格),沒關係,把它當作目標努力訓練吧!

2018波士頓馬拉松 你不可不知的關鍵數字 ©B.A.A.

30,000參賽者

波士頓馬拉松是世界上最受矚目的馬拉松賽事之一,參賽人數從第一屆1897年只有15名跑者,到1996年滿百周年時,參賽者一度超過38,000人;之後至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各年約2萬多人參賽;到了2014年,也就是波馬爆炸案的隔年,參賽人數大幅增至36,000人,2015年至今4年都維持30,000人規模,其中約80%是達到BQ的參賽者,約20%慈善參賽者。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即便波馬在1972年才正式開放女性報名,但現在的男女比例幾乎相當,2015年女性參賽比例達46%。

近年波士頓馬拉松男女比例幾乎相當 ©B.A.A.

3:05 門檻→3:01:37最低標

想參加波馬可不是報名抽中籤就能拿到入場券,波馬最具特色的正是它的速度門檻限制,也就是跑友常講的「BQ」(Boston Qualify)。BQ指全馬成績的最低標準,根據不同年齡層與男女分別制定,年齡越小門檻也愈高,男女各年齡層門檻差30分鐘。今年波馬的各組成績門檻延續自2013年,18-34歲男性3:05、女性3:35,之後隨年齡增長限制越寬;若80歲以上參賽,男性4:55、女性5:25。
 
準備報名的跑友,必須趁報名時間的前一年在國際馬拉松路跑協會(AIMS)的認證賽事中獲得成績證明,以2019年波馬來說,資格賽時間必須在2017年9月16日之後舉行的,才算符合參賽資格。
 
不過,BQ只是最基本門檻,不代表拿到波馬入場券,因為你還必須通過輪番式的報名機制。簡單來說,入場機率取決於所屬組別的報名人數和報名者成績,個人成績超過門檻越多,越能先拿到波馬入場券。像是2018年波馬18-34歲男子組的最低標3小時01分37秒,整整比門檻快上3分多鐘;共28,260名報名者達BQ,其中卻有5,062名跑者不能參賽。因此,如果你拿到波馬的入場券,代表你具備著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辦不到的超強實力。

2019波士頓馬拉松速度門檻限制,此標準自2013年沿用至今 ©B.A.A.

 16-21英里挑戰

波馬的賽道路線經過8個城鎮,其中賽道16至21英里(25.7至33.8公里)之間,被評為任何馬拉松賽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段,這一系列爬升和下降位處牛頓鎮山丘間,其中最艱鉅的挑戰就是著名的心碎坡(Heartbreak Hill),心碎坡位在牛頓鎮四座山丘的最後一座,也就是20.5英里(33公里)處,長約600公尺,也是全程最後一個長距離上坡,因為正處於超過30公里後撞牆期,許多選手在這兒功虧一簣。
 
此外,賽道總下降459英尺(約140公尺),全馬前半段和最後5英里(約8公里)主要是下坡,所以波馬的訓練必須包含上坡和下坡,在參賽時必須保留足夠戰鬥力給牛頓鎮山丘。

16至21英里(25.7至33.8公里)間牛頓鎮四座山丘,被評為是最具挑戰性的一段 ©B.A.A.

1,000台輪椅

波士頓馬拉松的主辦單位波士頓體育協會(Boston Athletic Association,以下簡稱B.A.A.)有個驕傲的傳統,就是將馬拉松活動參賽資格擴展至身障人士。回溯到1975年,當第一名輪椅跑者在波馬完賽剎那,改變了大眾對身障者跑馬拉松的看法,也增加更多身障運動員的機會。演變至今,波馬開設有手推輪椅組、視障/全盲組,以及行動不便組。
 
依據分組規定,手推輪椅組跟一般跑者一樣有速度門檻限制,波馬也是除了奧運與殘奧以外,唯一訂有參賽門檻的賽事。視障/全盲組與行動不便組從1980年代中期建立至今,已依照障礙類別、等級分別確立了相關競賽標準。現在,每年有超過一千名各種障別人士參加波馬的手推輪椅組,其他兩組參賽名額也逐年增加中。身障參賽者的出發時間在所有跑者之前,當天am8:40-9:25分四梯次出發,參賽者別忘了提早到會場,為身障選手們加油打氣!

波士頓馬拉松手推輪椅組別 ©B.A.A.

122屆

回溯歷史,波士頓馬拉松每年於愛國者日(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舉行。18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功催生了於1897年創立的波士頓馬拉松,今年邁入第122屆的波馬,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馬拉松賽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之一。
 
B.A.A.成員從第一屆波馬就是賽事組織者,原本他們規劃了一條從麻薩諸塞州阿什蘭到波士頓市中心的24.5英里路線,到了1924年,全馬距離標準化為26.385英里,起跑線向西移動到霍普金頓,之後儘管路線移動過4次,終點站永遠在波士頓。

資料來源/B.A.A.、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5種高強度動態訓練,跑者必須知道

2017-03-03
健身動學堂啞鈴間歇訓練跑步核心訓練

對於一位跑步愛好者來說,光是每週幾十英里和幾個小時的跑步訓練就足以佔據生活大部分的時間了,根本沒有空閒再多做其他額外的事情。但是當你認知到一個穩固的20分鐘到30分鐘的重量訓練可以成為你下一個階段的進步關鍵,幫助你在半程或全程馬拉松中跑得更好,這就是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背後的概念。

以下五個動作,每個動作做1分鐘,可以助你打穩基礎,在馬拉松中跑得更好。

 1   啞鈴下蹲

雙手握住啞鈴,放置於頭部後面,雙腳打開略比肩寬,緩慢地降低身體,直到大腿與地板平行,停留10秒,再慢慢起身,返回到起始位置,做1分鐘。

© MATT RAINEY

 2   啞鈴腳踏車式

躺在地面,腰臀貼緊地面,雙腳抬起呈90度,雙手各持一個啞鈴預備。雙腳打如同採腳踏車,左右腳畫圈替換,此時雙手也要隨著左右腳的節奏向前向後推,做1分鐘。

© MATT RAINEY

 3   單腳星星式

雙腳打開略比肩寬,右手握住啞鈴舉至頭頂,上半身向左下彎曲,讓右手碰至左腳踝,停留5秒,回到起始位置,換左手握啞鈴,上半身向右下彎曲,讓左手碰至右腳踝,相互交替,做1分鐘。

© MATT RAINEY

 4   啞鈴深蹲

雙手握住啞鈴,放置胸前,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外,繃緊腹肌,將臀部後推,膝蓋彎曲,身體往下呈深蹲姿勢,雙手仍放置胸前,在最低點時停頓一下,然後將身體撐起,回到起始位置,做1分鐘。

© MATT RAINEY

 5   波比跳

burpee會訓練到全身百分之70以上的肌肉群,包含核心肌群、腳、手臂、腹部、臀部及背部等,除了訓練肌耐力、彈性、活動性外,它對於心肺的訓練也非常的有幫助。

下蹲,將雙手撐在地面,與肩膀同寬,用力將雙腿同時後蹬,成一個掌稱平板式者伏地挺身撐起時姿勢。完成一個伏地挺身,屈腿、向前跳,成為一個俯臥收腹的姿勢,再從俯臥收腹姿勢向上跳,來回動作做10個。

© MATT RAINEY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鐵人美魔女馮云:運動是生活必需品

2016-07-21
人物誌單車游泳鐵人三項故事專訪跑步

曾經是沒有運動習慣的工作狂,後來成了追求速度的鐵人賽冠軍,如今則開始傾聽身體的需求而運動,對馮云來說,運動喚醒了她對身體的覺察力,並讓她擁有更快樂、更健康的生活。

32歲那年,馮云在朋友的邀約下到綠島騎單車旅行,從小就會騎單車的她,原以為這是小事一樁,直到實際在綠島騎行時,才發現騎上坡路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單車是借來的,尺寸不合,也增加了騎行的難度。雪上加霜的是,他們一行人又遇到下雨天,被迫在又餓又冷又累的狀態下騎車。

鐵人美魔女馮云

天生愛挑戰 卻沒用對方法

不過,對喜愛挑戰的馮云來說,這樣的事才夠有趣。她說,要是騎一般的河濱自行車道,她一定會覺得很無聊,不太可能會對騎單車產生興趣。在綠島行之後,馮云正式展開她的運動人生,開始跟著朋友一起騎單車征服台灣各地山徑,甚至還出國挑戰環法路線。

兩年後,就在馮云開始覺得騎單車變得有些無聊時,朋友提議去參加鐵人比賽。當初,她的想法也很簡單,以為自己會跑步、游泳、騎單車,應該不成問題,也是實際參加鐵人賽後,才知道這件事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有難度的鐵人運動,再度挑起馮云的挑戰心,她憑著一股傻勁投入,每年都報名參加好幾場鐵人賽,但不管她再怎麼努力,就是無法取得佳績,身形也越來越粗壯。

專業教練指點 成績突飛猛進

直到40歲時,馮云在丈夫的提點下,才知道可以請教練為自己設計參加鐵人比賽的訓練課程。她請了一位外籍教練來幫忙,並依他開立的課表進行訓練,成績果然突飛猛進,也因此獲得2011年台東226鐵人賽分組冠軍。但在這之後,她開始瘋狂迷戀速度,在外籍教練離開台灣後,不顧訓練課程的強度是否調太高,超過了身體的負荷,仍執意堅持進行訓練,結果反而讓自己病倒了。

這讓馮云開始思考運動和參加鐵人比賽的意義。她說,從前她是以自己的需求──我要越來越快──而運動,但長時間進行快跑,會讓身體處於備戰的壓力狀態,進而蒙蔽了身體的真實狀況。這場病,讓她學會要傾聽身體的需求而運動。運動是健康的必要元素之一,卻不代表運動就一定會健康,因為不當的運動方式反而會傷害身體。

健康的身體 快樂的運動

如今,馮云不再以參加鐵人賽為目標,因為她認清自己並不需要追求速度,也不需要那些獎牌,她要的是「健康的身體,快樂的運動」。因此,她重新調整自己的運動方式,快、慢、強、弱交替進行,張弛有度,每週進行3~4小時的有氧運動、2小時的重量訓練、2~3小時的瑜伽拉筋伸展,讓身體達到平衡狀態。

一般人較少接觸重量訓練,不過重量訓練可說是運動的基礎,透過訓練加強肌肉的強健度後,做有氧運動時就不容易受傷,也能消耗較多的卡路里;而瑜伽伸展則可以讓肌肉好好放鬆,並拉長線條。她也特別提醒,女性在過了30歲之後,肌肉萎縮的速度比男性還要快,肌肉就等於青春,為了抓住青春美麗,應該多加強重量訓練。

十年鐵人經驗 分享獨到心法

運動訓練是包含了運動、飲食、作息和心理素質的全面性訓練。馮云在開始運動後,不自覺地戒了菸癮和熬夜習慣,也開始懂得怎麼吃得好又營養。而在實踐平衡的運動配方後,年齡的痕跡也逐漸在她身上消失,成為她所期望的「無齡魔女」。雖然馮云不再追求鐵人冠軍夢,但她把近十年來的經驗整理成書《馮云的鐵人進化心法》,包含參加鐵人賽的經驗談、給新手的建議等,分享給有需要的讀者們。

現在的馮云很喜歡森林裡的運動,每週都會到陽明山上跑古道。而丈夫熱中的騎越野單車,則是她下一個要挑戰的運動項目。

馮云/profile

好人好好廣告公司總監,也是廣告導演,同時還是狗狗美容沙龍老闆。曾獲2011年台東226鐵人賽分組冠軍。著作有《從40歲變回28歲的逆轉魔法:馮云超強PIT公式》與《Everything is Possible!馮云的鐵人進化心法》等書。

撰文/洪禎璐
攝影/馮云提供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