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主要是透過腳踩踏板,將動力輸出至後輪帶動整個車身往前運行,因此,最佳的踩踏節奏就成為了,無論是日常騎自行車的人或是熱衷於三鐵運動的人,最常研究與探討的技術問題,然而,一般人普遍認為只要學會以正確的速度讓曲柄旋轉,就能讓騎乘的速度上更有效率,但這項技巧並不是多數騎乘自行車的人都能夠了解,既然學會正確的踩踏技巧這麼重要,那麼最佳效率與速度的最佳採踏節奏又是什麼?以下我們將用一些研究報告來做說明。
在瑞士科學家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設定這兩種觀察目標來試圖回答「自在節奏」這個問題。
目標1.觀察自行車騎士在各種條件下自在選擇節奏的方式,這也就是每個人在最輕鬆自在的狀態下,以他們感覺最正確的速度採踏板的方式。
目標2.將這種自在選擇的節奏與最佳節奏來做比較,主要是研究在恆定功率輸出下,產生最低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濃度的踩踏轉數。
為何這些研究人員要看血液乳酸濃度並用它來計算出最佳節奏?因為,運動時血乳酸濃度的變化主要取決於運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並受運動方式、年齡與肌糖原貯備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如果乳酸產量減少肌肉疲勞就會減少,這也代表著你可以在固定的動力輸出和踏板節奏下,進行更長時間與距離的踩踏;這正是所有自行車運動員在計時比賽時最需要做的事。此外,研究人員也希望透過這項研究,找出自行車道路與車身位置之間的變化;是否改變自由選擇節奏與最佳節奏有關連。
為此,研究人員設定在平地採正常騎乘與上坡採直立式騎乘這兩種不同的條件下,分析自在節奏、最佳節奏、血乳酸和最大功率等數據;研究人員特別找來七位經驗豐富的自行車運動員,在以上這兩種情況下所呈現出的實際數據。這個研究特別重視於觀察騎乘自行車的人;是否能透過本能選擇出最佳的踏板節奏而不管騎乘的路面環境為何,另外,也會觀察騎乘自行車在上坡時的自在節奏與最佳節奏踩踏是否較低。
這項研究遞一個發現的是,幾乎所有騎自行車的人都經由自在節奏,選擇了一個十分接近最佳節奏的踩踏方式,無論他們是處於平地或是斜坡時的騎乘環境。在整組中的平均數據在平面騎乘時自在節奏為82.1rpm,而最佳節奏為89.3rpm;騎乘上坡路面時自在節奏為81.5rpm,而最佳節奏為87.7rpm,在這研究中發現一項有趣的狀況,在面臨上坡路面的自在節奏中,採用直立姿勢騎乘有助於產生大約2%的力量。
對於許多自行車的人甚至是經驗豐富的自行車選手,都可能對他們自己的踩踏技術感到好奇,他們總是會感覺自己踩的速度是否有點慢或太快?但經由這項研究就能了解,在上坡路面使用較低的節奏和直立式的騎乘方式,將更有助於踩踏速度與力量的提升。只要你是一個騎乘自行車經驗豐富的老手,而不是像初學者一樣踩著大齒輪的方式,那麼自在節奏的踩踏方式就是十分的適合你。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還與一項研究關於跑步距離有相關性,因此,研究人員更確定經由我們的大腦無論是騎乘的踩踏速度或跑步的步伐幅度,都能產生出最佳的自在節奏與動作,正因為這樣你就能運用最少的能量消耗來維持固定的速度。
資料參考/peakendurancesport
責任編輯/David
極地超馬好手陳彥博、藝人宥勝等5人組成的台灣史上首支前進南極長征隊,原訂於11月25日出發,卻因當地連日暴風雪打亂行程,預計延後至12月1日。為了按原訂時間抵達,身為隊長的橘子關懷基金會創辦⼈劉柏園和團隊討論後,將每日前進時間從12-14小時,上調至16小時,讓這趟行程挑戰難度大幅加劇。
南極長征隊由橘子關懷基金會創辦人劉柏園領軍,陳彥博、宥勝分別擔任極地教練與夢想導師,和兩位青年林語萱、吳昇儒5人組成,並由10年前負責掌鏡「征服北極」的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全程隨行紀錄。
長征隊員於11月19日深夜飛抵南極聯合冰川後,因暴風雪滯留原地數日,除了影響紮營外,風雪也吹的宥勝站都站不穩,頻頻跌倒。此外,原本平坦的雪白高原更因風蝕形成陡峭波浪狀的雪脊地形,冒險夥伴Arctic Trucks於每日的安全回報中提及:「不佳的天候狀況,加上陡峻的雪脊地形,所有因素都相當不利前進,長征隊行進速度因而減緩。」
等天候好轉後,長征隊即起程趕路,不過南極氣候惡劣,平均氣溫在零下40-50度,加上每個人必須在強颱等級的風速下拖行重達50公斤的裝備前進,光一天就需消耗8000大卡熱量,每天至少要攝取5000大卡熱量,相當於吃掉100條七七乳加巧克力。極地教練陳彥博仍表示:「即便完成挑戰時,體重還是會減少15公斤以上,到時候回來可能就只剩47公斤了!」
長征隊已於11月26日凌晨4點拔營,從南極聯合冰川大本營前往下一站阿蒙森灣。為了能按原計劃完成挑戰,在團隊共識和後勤的安全評估下,長征隊預計將30天的路程,縮短在24天內完成,任務勢必變得更加艱峻!
資料來源/橘子關懷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