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長期健身或是開始健身一段時間的你,一定都有聽過「訓練就是要做到力竭才有效!」這句話,那為何重量訓練一定要做到力竭?做到力竭對於訓練是正面還是反面?這篇我們就針對力竭訓練來跟大家聊聊!
首先,你要了解所謂的力竭就是當你針對單一個訓練動作在同一組內;用固定重量操作同一個反覆動作,直到無法在做任何一下為止稱做為力竭。當然力竭訓練也是一個十分有爭議性的訓練方法,尤其對於新手或是沒有補手的人來說有著非常高的風險,因為你有可能突然間就失去支撐力量讓槓鈴或啞鈴為害到身體肌肉與關節,但另一方面又因為力竭可以強迫你,使用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力量的輸出,相對來說就會越刺激肌纖維的收縮,透過這些肌纖維的收縮與破壞,進而刺激肌纖維成長也就是所謂的肌肥大,另外,一般來說力竭可分為三種形式:技術力竭、節奏力竭與耐力力竭,只要達成其中一項就是力竭訓練,要開始進行力竭訓練的你也請先來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性。
1 技術力竭:
無法再以良好的動作軌跡和身體姿勢完成訓練動作的力竭叫做技術力竭。比如引體向上,這是一種以肌肉肥大為目標的訓練方式,每一次重複都保持良好的身體姿勢和運動軌跡,只要能保這樣良好的節奏繼續完成動作在技術上就沒有達到力竭,反之當運動軌跡已經開始嚴重變形,那麼這時後你就應停止訓練進行組間休息,如果你再持續用錯誤的運動軌跡訓練,就會減少目標肌肉的刺激並提高受傷的風險。
2 節奏力竭:
當你無法使用爆發力完成目標動作時就是所謂的節奏力竭。一般來說許多運動員或是健身老手都會採用爆發力的方式來做訓練,這種訓練「速度」就扮演著相對重要的任務,平均來說都會以1-2秒的時間內完成向心收縮的動作,並保持相同的速度節奏完成訓練。但當你動作越來越慢的時後,即使運動軌跡與發力肌群都正確的時後,卻無法以1-2秒的時間內完成動作那你就屬於節奏力竭,這時就因該採用組間休息讓肌肉恢復能量,正確的用爆發力完成下一組的訓練。
3 耐力力竭:
即使適當借力但由於肌肉酸痛難耐,而導致無法繼續做完整動作的力竭就是耐力力竭,這個跟技術力竭一樣,是屬於比較多人會發生的力竭狀況。比如用彈力繩來做二頭肌彎舉動作,這種訓練的方式一開始重量都不會有太大的挑戰與困難度,但是隨著重複次數的增加,目標肌群的耐力就會逐漸達到它的極限,這時後當你的目標訓練肌群由於多次重複所積累的代謝廢物,讓你的肌肉力量開始下降,但運動軌跡與姿勢都還是正確的話就可以繼續做下去,直到就算有補手協助也做不完整的時後就該停止,這種耐力力竭都是以輕重量高重複性次數為主。
由上面的說明可以知道力竭訓練,對於肌肉纖維的破壞與刺激有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由於當你再做力竭訓練的時後,除了對肌肉的疲勞程度提升外,也會造成神經上相當大的刺激與疲勞,再加上神經疲勞的恢復相當的緩慢,因此,每次你所做到的訓練程度也會有所折扣,另外,隨著每次的力竭訓練也許你能越做越多下,但同時你也要花越來越多時間讓疲勞恢復,長時間的累積下來就有可能會造成過度訓練,所以當你要使用力竭訓練的時後,就不可以忽略這些風險性。
資料參考/barbend、anytimefitness
責任編輯/David
擁有一個強壯又結實的肩膀,立刻就可以讓你的身型脫穎而出。一般而言,我們人體的鎖骨越長肩部也會越寬大,但天生肩膀較窄的人相對來說鎖骨也會比較短,然而,鎖骨的長短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如果你想要讓肩膀變得較為寬大就只能透過強化肩部三角肌的大小來改善;尤其是側三角肌訓練的部分顯得更加重要。
1.排定優先訓練
要訓練側三角肌(中束)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不難,只要將三角肌的訓練順序安排好就可以,建議盡量減少各種針對前三角肌的推舉動作;並將所有的專注力都放置於側舉的訓練動作,只要正確並做好側舉的訓練,接下來的就只剩時間與毅力的問題。
2.專注側邊抬起
當我們進行側舉訓練動作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有效率的徵召側三角肌,而不是拼命的增加負重,導致徵召過多的斜方肌或是前三角肌的進行出力,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必須要專注於使用側三角肌的力量將手臂舉起。
3.進行單邊訓練
進行單邊訓練也是一個強化較弱肌群的方式,這個訓練技巧對於側三角肌來說也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方式,再加上一次只進行一般的肌群訓練,反而可以讓訓練過程中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並有助於肌肉的定位與徵召,也能避免斜方肌或是前三角肌過多的介入。
4.使用遞減組
使用遞減組的訓練概念,除了可以有效率的提升訓練強度之外,可讓健身者在高負重的訓練時進行代償作用,徵召其它的肌肉來協助完成訓練動作;另外,在低負重的同時也能以正確的姿勢與良好的關節活動度完成動作。
一般來說,延遲性肌肉痠痛都會在訓練後的隔天發生,這個時候如果繼續訓練痠痛的部位,則是強迫重建肌肉徵召模式的策略之一;還可以強化大腦與肌肉之間的神經連結性,有助於訓練者快速感知目標肌肉群,並學習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來徵召它,你也可以透過下列這兩個方式來進行再訓練:
1.肌力夠強的人,可以使用大重量做再訓練,但必須要比前一天更集中於酸痛部位的肌群。
2.肌力較弱的人,可以運用較輕的重量做幾組恢復組的訓練就可以。
通常肌肉破壞的頂峰,都會發生在大重量與破壞性訓練的48小時內發生,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採用以下這兩個方式來因應:
1.痠痛處肌肉已經呈現力竭時,就停止再度訓練的動作。
2.假使痠痛處肌肉還能繼續訓練時,就可以用輕重量進行2-3組的動作,促進血液循環並加速恢復效率。
最後,只要掌握好上述的循環技巧,就可以有效率的建構出一個訓練週期,這裡要切記!在每個循環(大重量)的訓練開始前一天,務必要讓自己獲得完整並充分的休息。
資料參考/menshealth、mensfitnessmagazine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