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健身Street Workout對於台灣許多人來說都不會太過於陌生,尤其是在許多公園單槓場內都可以看到一群年輕人,他們運用如同體操選手般的動作在單槓、雙槓以及地板上,做出許多超乎常人的酷炫動作,也因為這些看似帥氣的動作,讓Street Workout快速在年輕人的世界裡發酵中!
這次編輯部採訪的是才年僅22歲左右的街頭健身比賽常勝軍林立新,本人看起來十分壯碩又充滿沉穩氣息的他,六年前卻是誤打誤撞的進入街頭健身這個領域。2011年底當時正在就讀高中的他,讀的不是體育相關科系,卻是選擇跟運動方面完全毫無關聯的餐飲,甚至,沒有參與任何跟運動相關的社團。
那當初,為何會接觸到街頭健身這塊領域?林立新表示:這真的完全是「無心插柳」出來的結果!原來,在高中時期的他與班上一位同學十分有話聊,而這位同學突然有一天問他:林立新反正你平常也沒事做,要不要跟我一起來玩跑酷啊?在當時完全沒有任何運動觀念與習慣的他,就莫名的跟著同學一起參加一個跑酷團的練習聚會,在某一次的團練休息時,看到有人在玩人體國旗與前水平這些他看都沒看過的超酷動作,在當時的他覺得能做出這些動作的人真的十分厲害,但要如何才可以練這些動作呢?
這些充滿視覺衝擊與力量的動作,立即激發起才高中的林立新,他便開始瘋狂的在網路上查詢這些動作的名稱與影片,在查詢影片及資料過程中才知道原來這些很酷很炫的動作,在國外有個名稱叫做Street Workout街頭健身,他也從那個時候才開始一頭栽進街頭健身這塊領域。
「2013年第一次參加台灣街頭健身比賽就讓我嚐到敗北的滋味!」林立新表示,當初的自己在亂練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很大膽的去報名參加,在台灣大學所舉辦的2013 街頭健身世界盃台灣台北站的比賽,想當然是沒有獲得任何的名次,當時的第一名是法國Kevin Soler選手及台灣的丁俊賢選手,當下雖然沒有獲得名次但卻認識許多的同好與吸取比賽的經驗,然而在比賽敗北之後的日子,自己依然是看著網路上國外的影片及查詢許多資料來做為自主練習的方向,另外,還特別去加強體能與動作上的訓練,緊接著在隔年的街頭健身世界盃台灣台北站的比賽上就獲得第一名,這對於練習大約兩年時間的我來說,在自信度上更是打入了一股強心針外,也是我想繼續練下去的動力!
在接觸街頭健身比賽之後,林立新開始知道街頭健身主要有分為靜態力量與動態花式這兩大塊方像,靜態力量看起來簡單但卻是需要用到身體的肌肉群很多,而動態花式動作主要強調的是身體要柔軟以及膽量要夠大,因為需要在槓子之間拋來拋去,所以動態花式就會需要很大的身體控制力道。了解了這兩大塊之間的差異性之後,他選定了以靜態力量為主再搭配一些動態花式為輔,來作為他最主要訓練的方向與目標。
因此,他開始進入健身房了解需要訓練什麼部位的大小肌群,才能去完成這樣一個動作以及如何讓身體力量更大更強壯!林立新感慨的說:「我們沒有非常專業的師傅或是街頭教練來帶我們,所以這些年來我都是在不斷的摸索與受傷中渡過。」所以,這幾年我開始吸收專業知識及積極參與國外比賽及擔任賽事評審,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有能力培養對街頭健身這個領域有興趣的人,並將我的訓練與賽事經驗傳承下去,這樣能避免他們在摸索期間浪費時間與受傷。
在訪談的過程中,林立新一直不斷翻找他手機裡以前的照片,就是要讓我們看看六年前的他與現在的他在外型上差異有多大,當他拿出照片給大家看的時候,真的很難想像以前從不運動的他,根本瘦的跟一隻猴子一樣!而現在他不僅擁有媲美健美選手般的肌肉量與均衡的身型外,還是許多街頭健身比賽裡的常勝軍!
但講到台灣選手跟國外選手之間差距時,他竟然說:「我這個身型在國外選手裡面還算是非常小隻!」原來在國外有許多的街頭健身選手,在比賽時都是以靜態力量融合動態花式來做動作設計,尤其,以美國、俄羅斯、烏克蘭、荷蘭與西班牙這些比較早玩街頭健身的國家來說,它們的選手幾乎很多都又大隻又靈活,常常可看到身高180幾公分的選手,比賽時在槓與槓之間擺來擺去做出許多花式動作,而反觀台灣街頭健身的選手幾乎都做靜態力量,不然就是都做純動態花式動作,但幾乎都是以做靜態力量做動為主,很少有可以將這兩塊融合起來一起呈現的選手。
另外,與我們交流較多的香港街頭健身選手,在比賽動作的呈現上也跟台灣很類似,都是屬於動作十分壁壘分明的方式,但它們幾乎都是以動態的花式動作為主,這點恰恰與我們台灣選手相反,因此,你可以在很多影片或比賽場上看到,很多香港街頭健身的選手都會選擇在槓上擺來擺去,最常看到的就是槓上360旋轉、擺盪360旋轉及屈身上槓這些動態花式動作,這都是我們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的選手在訓練上最大的差異性!
在訪談最後林立新也表示,街頭健身這項運動在台灣萌芽大約6-7年左右的時間,我們除了需要有更好的訓練環境與場所外,還要再搭配跟國外一樣的經驗豐富的專業教練與課程來做指導,相信這樣就能讓我們與國外選手之間的差距縮小許多,另外,也希望我自己未來能夠有機會為街頭健身運動作出更多的貢獻與推廣。因為,街頭健身它讓我找到人生的目標!
採訪、撰文/David
圖片攝影/鄧穎謙
在運動與訓練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都會聽到肌耐力這個名詞,但肌耐力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然而又該如何進行量測與加強呢?要進入這項主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何謂肌耐力!簡單來說,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是指肌肉克服某一非最大力阻力時,反覆收縮的能力;通常以15-20RM以上的負荷訓練為主。
而肌耐力也是健康體適能的要素之一,主要因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動作與肌耐力息息相關,例如在站立的姿勢下,腹肌與背肌無時無刻都必須要對抗著地心引力,因此,如果背部或腹部肌耐力較弱則容易出現下背疼痛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常見的文明病之一。
美國運動醫學院建議在開始從事力量訓練之前,必須要先進行肌耐力的測試;透過這樣的測試將可以幫助你了解訓練的方式及計畫的擬定,同時還可以更輕鬆的追蹤訓練的進度。在肌耐力的測試動作上,最常使用的是計時型的伏地挺身測試,主要看在一分鐘內你可以進行幾下的伏地挺身動作;有了測試的數字之後,就可以透過常模表來比較自己的表現與同年齡之間的落差,並透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追蹤自己的肌耐力是否有所進步或衰退。
想要有效率的提升肌耐力,最常使用的就是以較輕的重量進行多次數的重複動作;根據一些研究表示,這樣的做法對於改善局部和高強度的耐力似乎是最有效的方式。在選擇肌耐力的運動時,可以挑選大肌群或多肌群的訓練,透過包含針對1-2個的肌群或多關節的複合式訓練動作。最常見的訓練動作包含有深蹲、弓步蹲、引體向上、伏地挺身及仰臥起坐等。訓練的頻率可依據新手每週訓練2-3次、進階者一週可以提升至4次、高階者可按照肌群的分類每週進行4-6次高頻率的訓練。
肌肉耐力的訓練必須與你的目標運動相關,無論是在進行槓鈴深蹲或是馬拉松比賽,再加上每週的訓練時間有限,就必須要考量是否將所有的時間花費在特定的肌肉耐力訓練上,因此,更有效率的提升肌肉耐力將會對於運動訓練的表現有所提升。
資料參考/journals、verywellfit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