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全球唯一女性專屬空氣力學自行車-EnviLiv Disc
1
全球唯一女性專屬空氣力學自行車-EnviLiv Disc
2
玉山地景-吳玉麟攝
單攻玉山來回只花3小時40分的15歲神奇少年
3
跑酷 (Parkour):移動的藝術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全球唯一女性專屬空氣力學自行車-EnviLiv Disc

2018-09-20
配備館 戶外運動 單車 生活

Yes, I am Riding a Women’s Bike!這是Liv希望每位騎上Liv自行車的女性朋友都能自豪與開心的吶喊。因此,Liv除了在品牌上的用心與堅持去了解女性的需求外,Liv長期來秉持著3F(Fit/Form/Function)的設計理念來開發與設計Liv每一台專業自行車,就讓我們來瞧瞧EnviLiv Disc如何透過3F設計理念為女性專業自行車騎士打造出專屬女性的空氣力學自行車。

Create a new bike brand for Women!

繼去年全能型女性專屬公路車Langma上市後,今年Liv團隊秉持著女性專屬與3F的設計理念打造了唯一女性專屬空氣力學自行車EnviLiv Disc!一台專為女性公路自行車騎士打造的專屬戰車,在SunWeb女子職業車隊的支持與合作下, EnviLiv Disc致力於滿足最強大的專業公路車手需求。除了公路競賽外,在台灣鐵人三項參賽女性選手也越來越多,對於自行車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EnviLiv Disc絕對會是在專業鐵人競賽中能為女性參賽者帶來佳績的最佳空力自行車選擇。

EnviLiv Disc致力於滿足最強大的專業公路車手需求。

Fit/合身:

Liv相信每個女性朋友都應該有最合身的車,因此不只依據女性身體幾何EnviLiv Disc推出從XXS/XS/S等全尺寸產品來滿足女性朋友外,更進一步研究女性的肌肉活動與肌力運作模式,在推出Langma時工程師就發現Langma的車架幾何是最適合女性肌力運作模式的競賽幾何,能最自然的使用到女性較強的股直肌,因此EnviLiv Disc有了與Langma較為相近的幾何。除了整體車架幾何外,EnviLiv Disc也將3F的設計理念運用在空氣力學把手上,新款的3F空氣力學把手寬從36cm-40cm以滿足不同肩寬的女性朋友;考量到女性手掌較小,把手的寬度也從Propel的52mm降低到42mm;此外在把手的彎把設計上有較短的前伸量(reach)與下把把距(drop)。

女性專屬整合式空力套件與可調式車手把。

Form/美型

Liv堅信騎車除了性能外更要能美美的,延續今年Liv的Visual Technology,工程師與設計師同心協力賦予Liv自行車最與眾不同的外觀並傳遞卓越的騎乘經驗。融合自然與數位世界,透過圖形、顏色及最終表面處理共同打造出與車手一樣狂野的車架。EnviLiv Disc的圖形源自峽谷最原始的自然線條,延伸呼應出速度感與簡潔俐落的線條,一切曲折盡在您的掌控之中。鈦虹標電鍍層更增添了一分魔力,在陽光下透出彩虹般的光芒,只有在自行車的自然棲息地才能展現其風貌。

不只塗裝令人驚艷,Liv的設計團隊更不斷地挑戰自我,EnviLiv Disc除了空力要最佳外,造型也必須能打動人心。EnviLiv Disc大膽前衛的造型管件設計就是最佳的驗證,相較於傳統水滴狀低風阻管件,在管型設計上有別於PROPEL更加大膽前衛,但卻沒有在空氣力學上有任何的妥協,一樣擁有最佳的空氣力學。以「決戰終點線、衝刺的渴望」為設計概念,車身上每一條稜線與管件造型隨著光影流動,呼應著騎在車上壓低身姿全力衝刺的車手。即使在靜置的燈光下,妳也可以感受到一觸即發的衝勁。

EnviLiv Disc大膽前衛的造型管件設計與塗裝,十分的令人驚艷!

Function/功能

Liv細心的研究女性騎士的需求或是不同於男性的騎乘需求,EnviLiv Disc的碟煞系統搭配就是考量女性在騎乘時的操控與安全而生,讓妳更自信的挑戰每個長下坡與輕鬆安全的過彎。3F空氣力學把手的快速微調shim片設計更提供了女性更細微與方便的調整。全車系搭配的無內胎系統更是要讓每位女性騎有率、心無慮的享受每次的騎乘。

EnviLiv Disc的油壓碟煞系統搭配就是考量女性在騎乘時的操控與安全而生。

EnviLiv Disc 賽道女王駕馭妳的主場

妳說衝刺,它會問妳要衝多遠。大膽且符合空氣動力的EnviLiv Disc搭配犀利又敏捷的設計,主宰妳的賽道、駕馭妳的主場。憑藉精準的操控、無懈可擊的制動力和頂級的衝刺踩踏剛性,這絕對是一台對於想要「快速」到達終點的女性車手的最佳戰駒,讓妳成為賽道的女王!

妳說衝刺,它會問妳要衝多遠。

台灣上市車款:
EnviLiv Advanced Pro 2 Disc

建議售價 $98,000

EnviLiv Advanced Pro 0 Disc

建議售價 $168,000

資料來源/捷安特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單攻玉山來回只花3小時40分的15歲神奇少年

2020-12-31
黃崇華教練跑步越野跑戶外運動書摘故事人物誌

文章摘錄自《一萬天不休跑:地才跑步教練黃崇華與他的31年跑界風雲》「兩張切結書換3952公尺-奧林匹克盃玉山高山馬拉松賽」

賽道上的風景,永遠比終點更精彩迷人;
賽道上的感動,永遠比終點更難以言喻。

黃崇華教練少年時期
圖為黃崇華教練少年時期參與其他高山越野比賽之照片

眼前一片壯麗遼闊,工作人員對我說:「來,先拍一張!」接著問我要不要喝水,我心想「真的很需要,我已經兩小時沒有喝到水了!」最後有點捨不得地多看了一眼。在低溫低氣壓中,我只停留了一分多鐘就趕著離開, 因為我仍在比賽中,所在位置卻是台灣最高峰 — 玉山主峰。

這場賽事由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主辦,名為「奧林匹克盃玉山高山馬拉松賽」。我當時越野跑的跑齡約四年,殊不知「越野跑」與「高山越野跑」是兩回事,即便在相同困難度(海拔高度、距離、總爬升、路況、爬升曲線 等)之下,個人運動能力的差異將會展現不同的運動型態。例如運動能力較佳者,運動型態屬於越野跑;運動能力較弱者,則屬於登山或健行,兩者因為運動時間落差極大,所需裝備也截然不同。

玉山單攻從海拔高度約2,610公尺的玉山登山口開始,登上海拔高度約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總距離約22公里,爬升1,342公尺高度,相當於連續爬2.6座台北101大樓高度;如果精算累積總爬升,可能接近三座台北101。複雜的地形路況以及空氣稀薄等環境因素,讓單攻己不是一件輕鬆的挑戰,還要應變高山變化多端的氣候。

一般登山客會安排兩天一夜行程入住排雲山莊,第二天清晨攻頂後返回。近幾年開始流行單攻玉山主峰,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開放單日往返申請,但每日僅60位名額限制。單攻因個人運動能力、經驗、裝備等因素,花費時間差異甚大,大部分登山客往返約8-12小時不等,如果能在8小時內完成,屬於登山好手等級;若能在4-6小時內完成,則屬於越野跑好手等級。 

玉山高山馬拉松賽的報名簡章清楚寫著「限18歲以上」,當時我明知不符合資格,但運動員的性格就是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 賽前一天,我心想「反正先去再說,有去有機會」,抱持著試看看的心態前往賽事說明會場,並將命運交給上天。

主辦單位深知這場比賽有相當難度與一定風險,賽前一夜特地舉辦一場賽前 說明會,詳細說明路線困難度與注意事項,所有參賽選手幾乎都到場仔細聆聽。 說明會結束後,我與父親立刻拉住主辦單位負責人,不斷尋求能讓我報名參賽的 任何可能性,我們坐下來商量很久,負責人詢問我的運動能力、馬拉松成績以及登山經驗等,但就是沒有詢問越野跑經驗。因為在二十五年前,台灣運動界還沒 有「越野跑」運動型態一詞,甚至更早期台灣路跑賽簡章中,還常以「越野賽」為活動名稱,但實際上全程皆是一般道路。當時台灣越野賽除了沒有強制裝備(註)的觀念,更沒有GPS衛星定位手錶輔助,僅能倚賴傳統計時碼錶、個人方向感及體力分配經驗,或是參賽者在賽前預先路線勘察,來熟悉賽道與高山變化多端的天候。

最後,負責人經不起我苦苦哀求的攻勢,沈思許久後終於說出:「好吧! 既然你那麼堅持要參賽,父親與當事人都要簽下切結書,我才能讓你報名。」聽到終於可以參賽的我雀躍不已,根本不管切結書的法律效力與嚴重性,隨 手拿了兩張白紙,在大會負責人指導之下,一字一句寫上切結書內容,最後也被要求要親筆簽名、蓋上手印與壓上日期。

切結書內容我早已忘記,甚至根本沒有在記,我只知道不斷與對方再三確認, 如果我得獎是否可比照一般選手,具有錄取領獎資格及完賽證明? 等到對方當場允諾後,我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由於賽前一天才確定獲得參賽資格,我在訓練上並沒有特別針對性的準備, 僅維持一週早晚訓練6天的節奏、假日參加越野跑團體活動,跑山比例維持在每週4次以上。但我認為如果能做好模擬賽、移地訓練、裝備訓練、高度適應等針對性訓練,雖然不一定能完全反應於成績表現,但一定能將運動風險降至最低,這是高山越野跑競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觀念。

直到賽前,我只知道總距離約二十多公里、主峰海拔高三千九百多公尺,如果經過排雲山莊就代表快到了,其餘賽道資訊完全不清楚。這是場風險相當高的 賽事,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我僅憑著一股傻勁。

在補給方面我更是非常外行,可說是幾乎零分。全身裝備跟參加馬拉松一模一樣,不過那時台灣還沒有水袋背包裝備的觀念,為了求速度和成績排名,僅以 最輕便的裝備應戰,全程倚賴大會設立的補給。而大會除了在會場外,賽道上僅在登山口、主峰折返等兩處設有簡易補給。 所幸平常訓練已習慣並適應在2小時運動時間內、30公里距離內可以全程不用補給。不過這有兩項前提條件,第一是訓練前後必須充分補給,讓水分與肝醣充分儲存於人體肝臟與肌肉中(現代跑者過度依賴大會補給,而遺忘身體原 本就擁有最佳的儲存能量系統);第二是紮實的訓練,在相同距離、速度、強度、 氣溫變化之下,實力較佳的選手在競賽途中的身體能量耗損程度相對較低,體重 較輕的跑者能量保存也相對較高。

現在我不會建議一般跑者效仿2兩小時不補給的訓練法則,畢竟這存在一定的風險,也不是完全健康的做法。競技選手與健康運動法則,仍存在一定的衝突與抵觸。不過,不能過度依賴大會補給這方面是肯定的,也是選手訓練的基本原則。

玉山高山馬拉松賽的起終點設於塔塔加遊客中心,出發後很快就遇到山路上坡,我猜主辦單位用意是藉此疏散選手密度,避免在登山口發生選手擁擠狀況, 這也是國內外所有越野賽道設計上的基本程序。

大會鳴槍,選手們從塔塔加遊客中心出發,自己像是無頭蒼蠅地盲目跟從,這條約3公里的山路道路位於海拔2,600公尺高度,跑起來不算輕鬆。所有選手皆爭先恐後,搶在進登山口之前取得最佳位置,到登山口前己不像出發時擁擠,大家也陸續搶入山徑。

不過,因為比賽一開始的卡位爭奪戰,不少選手在折返前,甚至進山徑後不久的上坡段,即發生體力衰竭等狀況,代表大家在體力分配、路線熟悉度,甚至競賽心態等各方面,都還有提升與進步空間。再加上25年前的玉山路況與危險困難度高上許多,多年後我才聽說,玉管處修補許多危險的登山路段,沿路架設不少木棧道與木橋。

進入山徑不久,我的前後就看不到任何選手,只遇見幾位一般登山民眾,因此幾乎是獨自一人在山林中奔跑,遇到較陡峭上坡時,就改以快走前進。不知過了多久時間,我終於來到排雲山莊,賽前得到的賽道資訊顯示,抵達排雲山莊後距離玉山主峰就更近了,只是這最後一哩路、關鍵攻頂段,更加考驗體能與毅力。

峭壁、鐵鏈、大小碎石相繼來打擊挑戰者的決心,這段路我花費了不少時間,也曾多次嘗試切小徑上攻,但數度以滑落失敗收場,只得乖乖沿原路徑而行。就 在不斷遭遇打擊時,終於看見第一名選手吳有家,大幅領先群雄率先折返下山, 此時無疑是對自己注入一劑強心針,不斷告訴自己:「主峰真的不遠了!」

繼續加油、不能放棄,更不能放慢。眼前的霧氣都是自己的喘息,我也終於深刻體會到,在高山上拼鬥、生存,是如此的殘酷與現實。最後聽到前方山頭有眾人呼喊聲音,我才知道即將攻頂。

攻頂那一刻,我聽到大家接連的鼓掌聲,還有人說:「這位好像比較年輕噢!」攻頂後,眼前的壯麗景色沒有讓我淚流滿面、感動不已,心裏只想著:「台灣最高峰長這樣喔,終於看到了!」

大會工作人員先幫我拍一張照片,背景是于右任銅像(後來銅像遭人破壞移除了),接著我趕緊喝了幾杯純水,回眸一眼便趕緊下山,在主峰僅短暫停留一分多鐘。此時我大約在總排前十名左右,換句話說約有十名選手比我更早攻頂。

下山後,我繼續奔跑於高原山林之間。當天所有登山客都知道有這場玉山攻頂比賽,所以在途中遇見我們,都會禮讓比賽選手優先通行,每位選手胸前也都配掛顯眼清楚的號碼布,在遠方即可辨識。

返程途中遇到一處斷崖段,此時前方有兩名登山客看到我迎面而來,立即做出禮讓動作,我也急忙揮手表達感謝之意。但是當我接近時卻發現,兩名登山客面朝峭壁、背朝著斷崖站立不動,但他們的登山背包相當龐大,以致可通過的空間相當有限,我小心翼翼地經過時看著下方斷崖,心想「萬一不小心滑落下去, 就真的掰掰了,我還年輕啊!」此刻才是我在這場比賽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驚險萬分地通過後,接著延綿不絕的長下坡似乎沒有上坡輕鬆,可能此時體力已大幅衰退,也可能心態上急於奔回終點失去耐心,無論如何,正好驗證「上 山容易下山難」這句名言。

衝出登山口後還得面對3公里道路,雖然知道完賽已不成問題,總排名也在前段班,但總覺得相當煎熬與折磨,因此衝進終點後的畫面,我著實一點印象也沒有!

跨過終點線,大會準備不少熱湯熱飲,為每位選手驅寒暖身,也慰勞選手的辛勞,此時的粗茶淡飯肯定不亞於平地的美味佳餚。

簡易果腹充飢之後,我聽到大會廣播我的名字—黃崇華! 是的,我獲得分組錄取,準備上台接受頒獎。當屆大會分組範圍相當廣,男子組只分甲、乙、丙、 丁四組,我這組是男丁組29歲以下最年經的組別。 雖然早已忘記自己是分組第四或第五名,但是總時間成績卻記得非常清楚, 因為這場成績與我人生第二場馬拉松,也是人生唯一「破四」(在此指超過4小時)的馬拉松成績相近,總時間4小時10分左右;若從玉山塔塔加登山口至玉山 主峰往返,換算約花費3小時40分。

本場賽事總冠軍吳有家以3小時02分23秒成績,超越上屆冠軍黃世瓊所保持的3小時08分最佳紀錄。而大會登記吳有家選手僅花費1小時45分登頂成功,如果扣掉前段道路約3公里時間,吳有家從玉山登山口至主峰實際登頂時間大約1小時32分(我則花費約2小時07分),此驚人成績雖有當年的報紙為證, 現在卻無法在網路上搜尋到相關紀錄,實為可惜!

據傳,吳有家選手為了本場賽事積極特訓備戰,更提前在賽前一週前往當地適應調整,最終如願奪下冠軍並創下紀錄,實至名歸,更展現台灣數十年越野跑霸主地位。

奧林匹克盃玉山高山馬拉松賽後報導
奧林匹克盃玉山高山馬拉松賽後報導

就在心滿意足地完成玉山登頂任務,捧著獎盃準備驅車離開會場之際,大約下午一點多,大會工作人員、選手,應該說是會場的所有人,包含許多等待的選手家屬不斷議論紛紛。 當我坐上車後,會場才傳開來不幸的消息:大會工作人員接到山上無線電傳回來,一名選手不幸掉落山谷,可能兇多吉少,也有人說已經氣絕身亡! 大會現場可能為了查證消息,也避免還在等待選手返回的家屬過於焦慮,在我們離開前尚未正式宣布這件令人震驚錯愕的不幸消息,我們則帶著遺憾與祈禱離開會場。 

賽後一個月,我收到主辦單位寄來一張登頂成功的證書,證書中間放上一張照片,正是我登上玉山主峰的照片。

「一登玉山,二單車環島,三勇渡日月潭」。此三項戶外運動曾是身為台灣人最流行,也是必須做的三大壯遊。

民國82年,也是我15歲的這一年,前後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登玉山、跑步環島兩項任務。然而這27年來,卻沒有完成勇渡日月潭最後這塊拼圖。原因無它,當我沒有把握、沒有準備好時,絕不貿然嘗試,更不心存僥倖。

即便我早在15歲就以2小時站上玉山主峰,27年來,我仍然對玉山心存敬畏。

註:強制裝備
越野賽特有的賽事 規範,所有參賽選 手出發前,必須先通過大會列舉的裝 備檢查項目,全部 合格後才能取得正式出賽資格。

責任編輯/Dama

資訊

• 本文摘自莫克文化,黃崇華著《一萬天不休跑:地才跑步教練黃崇華與他的31年跑界風雲》一書。

本書特色

✓ 十餘場經典路跑賽、國家級競賽詳實紀錄
✓ 超過百名台灣近30年馬拉松、田徑、越野跑界風雲人物紙上現身
✓ 退役長跑選手暨資深跑步教練分享對跑步訓練的策略與心法
✓ 以親身案例分析馬拉松、中長跑比賽戰略
✓ 超人氣跑者雷理莎初全馬破3的完整訓練策略大公開

適合讀這本書的人

✓ 跑步教練︰讀完彷彿跟一位資深前輩促膝長談教學理念
✓ 現役與退役長跑選手︰絕對一面讀一面感嘆:「這不是我嗎!」
✓ 路跑、越野跑賽事相關工作者︰深入了解已消失的各大經典賽事規則和舉辦型式
✓ 市民跑者︰沒天賦沒關係!看一名地才跑者如何透過不斷訓練、堅強的意志和比賽戰略贏得勝利,再透過跑步回饋到跑步以外的世界
✓ 一般大眾︰維持31年努力不放棄的經歷,不只能轉化成職場、人生上的養分,更吸引你踏出跑步的第一步!


更多《一萬天不休跑》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酷 (Parkour):移動的藝術

2016-05-30
極限運動跑酷戶外運動知識庫

台灣這兩年來,跑酷也逐漸受到社會關注。近期世大運的記者會與表演都是用跑酷,而跑酷創始人之一David Belle與其它創始人所成立的世界跑酷協會,也正在積極的與世界奧委會接觸,期待跑酷成為正式的運動項目。

跑酷的歷史與起源

跑酷源自於法國,喬治赫伯(1875-1957)是其發源始祖。身為體育導師的他,認為如果不替學生準備好生活的「道德標準」,是無法和諧的去發展肉體。同樣他也相信,如果專注於競爭與表演,競技型的運動會轉移掉體能教育的生理能力目標與道德上的培養。

喬治赫伯說:「體育的最終目地是在於打造強壯的人類,就自然而言,自然學習法展現了健壯的肌肉與速度,肉體的抗壓性,進而可以走、跑、跳、爬、舉、丟、游泳、平衡的行走、靠四肢來移動,以及防衛自己。」真正的大自然訓練法,必須顧及體能上,意志上,與道德精神上這三項能力的表現結果,它不僅僅只是肌肉上,更包含了呼吸以及所有用到的一切「能量」,來引導它的意志力和感知能力。

大自然訓練法的規則與原則:

1. 持續性的訓練、漸進式的訓練、靈活度的訓練、個人化訓練
2. 反覆交替的努力
3. 調整步伐、耐久度
4. 正確的態度及大口的呼吸
5. 即便在團體訓練裡,也要自由的讓每位訓練者能補充養份
6. 利用馬錶訓練
7. 技巧方法的進步、研究及更正弱點
8. 赤身訓練,惡劣天氣除外
9. 自由的放聲大哭與唱歌來展現勇氣所帶來的愉悅
10. 充滿著陽剛的能量
11. 除去陋習以及找到平靜、培養高貴的情操

在以上的規則與原則理論裡,也發展成日後的跑酷。1939年,出生於越南的法國籍雷蒙貝爾,是法國軍隊中是最敏捷優秀的隊員。他的勇氣、冷靜、與自我奉獻的精神,完美的詮釋了赫伯的「大自然訓練法」,並且影響到他的兒子,大衛貝爾(David Belle)。大衛與他的兒時玩伴沙巴斯丁.福康(Sébastien Foucan)共同接受父親的跑酷訓練,並將這項訓練精神,傳授與他們的家人朋友們,甚至還訓練了一群稱為Tracer的團體,日後,人們亦稱呼訓練跑酷的人們為Tracer。漸漸地,跑酷也在其他的國家慢慢發展開來,雖然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名子,但其精神都是一樣的。

大自然練習法原始圖 ©Academy Taiwan

跑酷與台灣

2008年,在嘉義大學的體育表演裡,跑酷正式與大家見面。從原本不到30人,經過6年,已有2000多人皆在參與跑酷的這項運動,並於2014年正式成了中華民國跑酷協會,也是全球第一個通過政府登記的非營利組織跑酷單位。

跑酷的種類

大致分為兩種:
1. 一種為較危險、特技成份較高的。選手通常在戶外挑戰一些,較大的跳躍、穿越與空翻,通常較缺少一些連續性的穿越,適合想從事特技演員、進階選手,此種也是大眾一開始對跑酷的原始印象,危險、大膽、冒險。
2. 另一種為較安全,運動成份居多。選手通常利用安全的環境或道具,以連續性、較富技巧成份、安全的動作居多,適合一般運動者與初學者。
其實真實生活中,在安全的環境下挑戰自己,才是跑酷運動者真正在做的。

在安全的環境下挑戰自己,才是跑酷運動者真正在做的

跑酷的好處

跑酷如同其它運動一樣,對身體的益處良多。但較特別的是,它需要非常專注的精神以及面對恐懼感,每一個人的恐懼障礙都不一樣,在跑酷裡,每個人都是冠軍,當完成挑戰而得到的喜悅與成就,會直接影響到運動者的日常生活,這一點是相較於其它運動所難以取得的。

每個人都是冠軍 ©Fun Action

跑酷的練習

如果想要開始嘗試跑酷,最快的方式當然是跟著專業的教練學習,但是如果想要自主訓練,首先可以從身體的協調性開始。因為跑酷很大的一個重點是體能上的平衡與強勁,很多身體上的不協調,其實是心理上的某個恐懼無法克服,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的大自然訓練法一直強調要顧及體能上,意志上,與道德精神上的三項能力,所以當生理與心理都準備好後,就可以帶著愉快的心情享受跑酷所帶來的刺激感了。

跑酷三項能力:體能、意志、道德精神 ©Academy Taiwan

運動傷害與撞牆期

在每項訓練當中,多少會遇到一些瓶頸,跑酷也不例外。尤其在基礎的動作中已經很熟悉的情況下,便會想不斷的尋找新地點、新動作挑戰自我,然後在過頭的情況下受傷、鬱悶。其實追求自我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在追求的過程中,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在追求的是什麼?!知道後,就要來重新檢視對於跑酷你了解多少,所以要減少運動傷害,以下幾點可做參考:

1. 把動作訓練加入到體能訓練:許多職業運動員,採用功能性訓練,在鍛鍊體能的同時,做出同時可以訓練到運動動作的訓練,而避免該動作的運動傷害,譬如說柔道選手常常只用手肘在地上爬行,為了就是增加拉扯力道,對跑酷而言,你如果要CAT PASS動作更熟練,可以在體能訓練裡,增加兔子跳的動作,而避免反覆練CAT PASS落地時對膝蓋造成的衝擊傷害,或是增加直跳轉身的體能訓練,來加強你的平衡感,利用各種功能性訓練,增加自己動作的熟練度。
2. 控制你的力量,把動作做慢、做精準、做變化:開始學會控制你的力量,能夠用上恰到好處的力量,並且開始把動作變慢,當你把動作做緩慢時,會需要更多控制,而練習到更多技巧。
3. 把自己的力量當成一道水,慢慢的流動:用最小的力量做出每個動作,並且把每個動作的力量貫穿在一起,成為一道流動在障礙物之間的水流,試著用最簡單的動作,最簡單的障礙物,做出緩慢但流暢的連續穿越,如李小龍所講:淨空你的想法,忘掉所有招式,把自己變成水。

把跑酷視為一種運動而非特技,透過跑酷,進而讓自己的生活與身體,變得更有控制感與信心,這就是跑酷堅強的意義。

跑酷堅強的意義:控制感與信心

參考資料提供:台灣跑酷協會&ADD Acadamy Taiwan 許書偉經理

台灣跑酷團體組織
1. ADD Acadamy Taiwan移動藝術學院​
2. 中華民國跑酷協會​
3. 台灣摩猴跑酷團隊​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