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銀髮族的隱憂:肌少症 Sarcopenia
1
銀髮族的隱憂:肌少症 Sarcopenia
2
PUMA x FIRST MILE
PUMA x FIRST MILE 環保機能訓練裝備,為運動注入生態永續能量
3
有六塊肌真的比較健康
擁有六塊肌是健康的象徵?這三個健身目的你先搞清楚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銀髮族的隱憂:肌少症 Sarcopenia

2018-09-20
知識庫 健身 觀念 高齡 體適能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身體各項器官生理功能會逐漸下降,其中,肌肉質量也是減少之一,當肌肉強度以及功能的逐漸衰退時,我們就稱為「肌少症」。然而肌少症一直是導致銀髮族受傷的兇手,當肌肉量逐漸減少時,可能造成他們跌倒、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無法自理生活以及增加死亡風險,這是一項必須被關注的事!

銀髮族的隱憂:肌少症 Sarcopenia

台灣「肌少症」高居亞洲之冠

據台灣骨鬆年會調查,50歲以上罹患肌少症的民眾高達​45%,每10名銀髮族就有1人得,是其他亞洲國家的8倍之多,並且高居亞洲之冠,然而許多醫師指出,這些年長者缺乏蛋白質攝取可能是主因,加上運動量不足,便容易導致肌肉較快流失。

大部份的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會減少8%,到70歲後,流失速度會加快,每十年減少15%;至於大腿肌肉力量,在40歲之後,每十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十年下降25-40%,肌少症不只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行動能力以及生活品質,還會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以及失能及死亡率,然而人口老化是當今先進國家幾乎共同面臨的重要社會變遷,肌少症與其造成的不良健康影響會隨著此老化的現象與速度而更加顯著。在現今還許多女性覺得肌肉線條不美觀,為了想讓身材更玲瓏,在減重時,僅有節食並未搭配運動,常常減掉的是肌肉,而非脂肪,未來可能淪為罹患肌少症的候選人。

然而肌肉是所有動作以及動力的來源,不僅可維持身體姿勢平衡、產生熱量讓人體活動,以及保持體溫,除此之外,擁有許多肌肉,還能支撐骨骼、改善腰酸背痛、膝關節疼痛等,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基礎代謝率,幫助控制體重、減緩老化,也能減少一些疾病,像是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發的生機率,由此可見,肌肉量對銀髮族來說相當重要!

肌肉對銀髮族的重要性 ©focus.de

如何發現有肌少症?

當家中長輩有肌少症時,沒有早期發現給予適當得治療,可能會增加跌倒機率,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以下5點徵兆,能幫助我們及早發肌少症:

走路遲緩:平常在室內平地行走路較困難或是非常慢。
握力下降:取物感到困難,拿不動5公斤沙拉油罐或是擰不乾毛巾。
行動吃力:從座椅起身變得困難許多,例如需要撐扶才能起身,爬階樓梯出現困難,例如爬三兩下就需要休息。
反覆跌倒:跌倒機率增加,過去1年來連續跌倒數次。
體重減輕:非刻意減重,6個月內體重減輕5%。例如原本體重60公斤的長者,半年內無緣由地減少3公斤,有此狀況就應該小心。

年長者如何增加肌肉量?

除了飲食要多攝取蛋白質外,運動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事。在蛋白質攝取方面,建議年長者的攝取量可以達每天 1.0 ~ 1.3 g/kg,可以從許多優質的海鮮、肉類以及雞蛋攝取,然而現在的肌力訓練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對銀髮族而言也是非常重要,但要長者去健身房跟年輕人一樣地做訓練,除了心理層面可能會不適應外,在沒有專業教練的指導下,也有安全的疑慮。此時,可以透過水中運動或是瑜伽以及輕量的舉重來提升銀髮族的肌力。

可參考:助高齡長者恢復身體活動力的16組超實用肌力訓練

年長者須透過運動來增加肌肉量 ©durhamcollege.ca

若能積極妥善的幫助銀髮族們改善肌少症,相信必能減少之後併發症的產生,而且亦能促進長者的生活品質,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

資料來源/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NCBI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PUMA x FIRST MILE 環保機能訓練裝備,為運動注入生態永續能量

2021-03-08
低碳運動鞋子服裝PUMA健身配備館

全球運動領導品牌 PUMA 不僅在運動科技研發不斷追求進步,更將永續生態視為不變的企業承諾,以實際行動在供應鏈中減少碳排放、電力消耗、與空氣汙染。秉持永續發展、友善環境、實踐「Forever Better」的永續生態承諾, PUMA 自 2020 年首度與英國環保回收人文機構 First Mile 攜手合作,利用來自海地、宏都拉斯、及台灣的回收寶特瓶再製紗線,透過 PUMA 引以為傲的潮流設計底蘊,推出全系列 PUMA x FIRST MILE 環保機能系列商品,為運動時尚注入生態永續能量。今年,PUMA 持續合作 First Mile 攜手推動環保運動時尚,欽選 2021 全新男女專業訓練指標鞋款 PUMA FUSE 和 PUMA LVL-UP,使用環保再製材質結合創新科技打造,維護環境的同時也永續你的訓練戰鬥力。

PUMA x FIRST MILE
PUMA x FIRST MILE 環保機能訓練裝備,為運動注入生態永續能量

英國環保回收人文機構 First Mile 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永續生態組織,透過蒐集廢棄塑膠寶特瓶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也創造人文關懷的弱勢就業機會,強化台灣、洪都拉斯、與海地的微觀經濟。PUMA x First Mile 回收環保旅程的起點始於將蒐集來的廢棄寶特瓶清洗分類,打包送至回收再製工廠,工廠會將寶特瓶身分解磨碾擠壓製成塑料彈丸,並移除瓶蓋以避免多餘汙染,塑料彈丸將會被抽絲再製為柔軟織料纖物,捲捆製成更強韌且舒適的環保紗線,最後將紗線織製為環保科技布料,經工廠縫製成為時下運動潮流產物,為永續生態邁進。

2021 年全新 PUMA x FIRST MILE 環保機能專業運動系列推出多款訓練服裝、鞋款及配件,致力提供給每位運動員最適性的創新高機能產品。男子力爆發首款推薦的專業級鍛鍊勁履 – PUMA FUSE by First Mile,全黑鞋面以 First Mile 環保紗線編織而成,運用螢光色線條勾勒出逆行鞋側彎刀,型塑穿刺網布意象,儘管在黑夜也耀眼吸睛,強悍展現 PUMA FUSE 高穩定性、包覆支撐、與強勁抓地力三大優異性能。配置 PUMAGRIP 橡膠耐磨大底,為訓練中快速移動的步伐帶來最大抓地力,輕量高彈力中底則能有效降低訓練時雙腳所承受的衝擊力道,進而保持身體的協調平衡,創新楦頭鞋型設計,腳跟與腳尖的鞋底高度僅有 4mm 差距,創造穩固貼地腳感,鞋底採用創新可擴張式垂直彈性溝槽,提供訓練時腳趾擴張的彈性空間需求,為前腳掌帶來更寬楦的抓地空間,運動員在重量訓練高舉放下的同時,腳步得以向下扎實穩定全身肌肉,強化身體穩定度,鞋後跟加入三角形螢光 TPU 裁片為雙腳帶來絕佳包覆與支撐力,為訓練過程做足全方位防護。

由 F1 賽車冠軍 Lewis Hamilton 親自演繹,同步穿上 PUMA x First Mile 機能服飾,在螢光色系元素襯托下更顯現其超 man 男子力,吸濕排汗科技機能結合流行時尚設計,為永續環保加持運動時尚熱力。另一款 PUMA LVL-UP by First Mile 女力專業訓練勁履,鞋面採用 First Mile 環保紗線包覆,揮灑上烈焰紫剛烈色彩,呼應實踐永續生態承諾的決心,同時將鍛鍊需求加入設計啟發, PUMAGRIP 橡膠耐磨大底,為訓練中快速移動的步伐帶來最大抓地力,PROFOAM 高回彈 EVA 輕量中底則能有效降低訓練時雙腳所承受的衝擊力道,進而保持身體的協調平衡,鞋後跟置入 LQDCELL 氣室科技 2.0,打造更小分子、高舒適性、及高回彈的六角形氣結構,使用更具彈性的 TPU 材質讓氣室結構更加柔軟舒適,柔軟且堅韌 LQDCELL 中底結構能有效吸收落地衝擊力道與反震能量,達到終極穩定與高避震雙大效能。

秉持穿的時尚更要讓環境永續漂亮的生態承諾,特別打造全系列 PUMA x First Mile 機能訓練服飾,讓運動員在挑戰個人紀錄的同時,也為身處的美麗環境盡一份力,與 PUMA 一起用運動熱情實踐 Forever Better 永續生態精神。

PUMA®

PUMA®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運動領導品牌,設計開發並銷售製造各種鞋類、服裝以及配件產品。擁有70年以上歷史,PUMA為運動史上偉大運動員們設計出無數創新功能性裝備。PUMA的專業運動與運動時尚產品系列涉及足球、跑步、訓練和健身、高爾夫、及賽車領域,同時也與世界知名設計品牌共同合作開發商品,創作出更多新穎的運動時尚產品。PUMA集團旗下品牌包括:PUMA、Cobra Golf、和 stichd,產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超過16,000餘名員工。PUMA總部設於德國赫爾佐根-赫若拉赫(Herzogenaurach)。詳情請上:https://about.puma.com/

資料來源/PUMA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擁有六塊肌是健康的象徵?這三個健身目的你先搞清楚

2020-10-21
話題觀念核心肌群腹部肌群健身

六塊肌或馬甲線一直都是許多人健身前的首要目標,但真的擁有了它們就表示身體比較健康嗎?要進入這項議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己健身的目的,最常見的有健康、體形和體能這三種,然而,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只要固定養成運動及控制飲食的習慣,就能夠達成上面這三種目標的基本值,例如一個體重過重的男子,只要每天少喝一杯全糖的手搖飲再加上跑步30分鐘,那相信他的健康、體形與體能都會充分的獲得明顯的改變,因此,這三個目標是相互不衝突,但只要突破一個臨界點時,就會讓這三者出現衝突的因素,接下來我們將告訴你原因。

有六塊肌真的比較健康
許多人都認為擁有六塊肌就是健康的象徵,然而真實的狀況是如何?

優先考量體型

簡單來說,如果你是以體型做為最優先考量的人,就會將低體脂率和肌肉線條放在第一位,為了能達成這樣驚人的視覺度,就是必要非常的嚴格控制飲食並採取脫水這樣極端的方式,讓身體能呈現出最完美的樣子。然而,這樣的做法就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造成常聽見的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甚至於傷害我們的腎臟,因此,想要達成這樣極端的體型展現與健康這件事就會產生一些衝突的狀況,另外,在控制飲食或熱量的過程中,也會影響到日常體能的展現,相信這點有經歷過減脂的人就會了解。

優先考量健康

那如果你的目標就只是要讓身體健康一點的人,基本上你就會採用較為和緩的訓練模式以及輕鬆一點的飲食管理,因此,那種高風險的訓練及極端的飲食管理就不可能出現。體形方面如上述提到的,極端的體形需要極端的飲食控制,而這也是不利於健康的。

優先考量體能

這類的人跟追求健康者剛好相反,他們必須以不斷地探索身體極限,在過度訓練的邊緣與運動傷害之間相互拉扯,甚至於使用藥物來增加體能以達成訓練的效率,而且,體能目標一但設定清楚,在體型方面就必須做出讓步,例如馬拉松型的選手身體不會有太多大型壯的肌肉,而力量型的選手則很少會有塊壘分明的腹肌,因為他們必需要有充分的能量才能展現力量。

腹肌的呈現必需要低體脂
想要呈現出六塊肌或馬甲線就必需要有低體脂,但不正確的方式將會失去健康。

從以上這三個目標來看,怕受傷而從不做到力竭的人、為了賽事金牌而訓練到渾身是傷的專業運動員以及為了健美比賽造成經期混亂的女性健美選手,都是為了他們自己所設定的目標而做出了選擇,但這也是一種極端的案例同時也是三者無法兼具的例子。

不當的減肥與飲食
過於激烈的飲食方式讓體脂降低,卻也會傷害了我們的身體。

擁有六塊肌真的健康嗎?

講述了這麼多,我們還是回到最初要探討的題目「練出六塊肌就表示身體比較健康嗎?」,答案是看情況!如果你採用的是充足的熱量攝取,並採用高纖維、高蛋白、低加工飲食以及設計良好的運動訓練計劃,成功的讓體脂率降低肌肉量增長,進而展現出令人羨慕的六塊肌,那麼這就意味著擁有健康的身體。反之,如果是透過節食、厭食、停經、過量訓練以及使用非法藥物的方式,那麼擁有六塊肌對於身體來說就是不健康的展現,所以,千萬不要為了快速擁有六塊肌而失去了健康。

資料參考/healthlin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