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10K
  • 重量訓練
  • 跑步訓練
  • 徒手訓練
  • 跑5K
  • 瑜伽動作
  • 瑜伽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運動員必收藏!強化膝蓋的3種訓練
1
運動員必收藏!強化膝蓋的3種訓練
2
減法訓練
青少年運動員是否該提早加入肌力訓練?了解體能發展與平衡的重要性
3
雙人健身緩和運動4招 放鬆你緊繃的肌肉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員必收藏!強化膝蓋的3種訓練

2018-10-02
知識庫 健身 下半身肌群 徒手訓練

即使是不同領域的運動員,都需要足夠的下肢力量以及靈活度才能擁有好的運動表現,除此之外,加強膝蓋附近的肌肉訓練也是必須的,當膝蓋周圍擁有強健的肌肉時,除了能讓運動員擁有更好的彈跳力,同時也能減輕對膝蓋的壓力,如果你想要擁有更好的運動成績,就必須先強化你的膝蓋!以下3種強化膝蓋的訓練,不管你是不是運動員,平時都可以來練習提升。

運動員必收藏!強化膝蓋的3種訓練 ©gymcompany.es

 1  側弓箭步 Lateral Lunges

側弓箭步在訓練膝蓋周圍肌肉的同時,它還可以幫助身體穩定。

步驟1:雙腳併攏站在原地,雙手往前平舉交疊。
步驟2:先往左邊蹲,右腿打直伸展,雙手同時在胸前交疊。
步驟3:起身再往右邊蹲,左腿伸直,重複30次。

側弓箭步 Lateral Lunges ©coreperformance.com

 2  微蹲 Quarter Squat

步驟1:臀部向後,背部保持挺直,雙手合十握起放胸前。
步驟2:膝蓋微微彎曲約45度,停留1-3秒後起身。
步驟3:重複30次。

微蹲 Quarter Squat ©themindmattersfoundation.com

 3  後勾腿 Physioball Leg Curl

步驟1:準備一顆瑜伽球,將上半身躺在地上,雙腿放置在瑜伽球上。
步驟2:吸氣,臀部抬起,將雙腳伸直,同時將瑜伽球帶出去。
步驟3:吐氣,將雙腳跟瑜伽球往內縮,重複30次。

後勾腿 Physioball Leg Curl ©stack.com

資料來源/ACTIV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青少年運動員是否該提早加入肌力訓練?了解體能發展與平衡的重要性

2022-07-21
書摘重量訓練路跑健身話題

是否常聽到各種針對台灣現行「體育班」制度的批評呢?其中一個最常被探討的,就是「過早進行專項發展」的問題。除此之外,諸如「不要太小開始重量訓練」及「過度拉筋會長不高」等等迷思,也在老一輩之間廣為流傳。

所以到底為什麼會練太多?為什麼不能及早進行基本功的扎根?為何以前認定是錯的東西現在被推翻了,而現在我們認定是對的科學知識與建議,在往後是否也同樣需要被更新呢?

減法訓練
青少年運動員是否該提早加入肌力訓練?了解體能發展與平衡的重要性

欲探討此一問題,必須從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的程序來著眼。首先是青春期因為性激素的分泌,在這階段的力量和爆發力都會突飛猛進,恢復機制也特別好;因此對於需要肌肉量的運動來說,在這個時期進行增肌形式的力量訓練是最容易收效的。

但是對於許多成功的運動員來說,回顧他們的青少年時期卻往往都還在自我探索、發掘潛能與興趣的階段,因此絕對不是學理上認定這時期適合大量加入重量訓練,就每個人都應該在這時期首重力量與肌肉量的發展。因為最終,能決定競技場上最後成就,其實是訓練動機、紀律與關鍵時刻的使命感等等心理方面素質,才能夠區分出「普通好的選手」 和「了不起的運動員」;如果這些屬於「軟體」方面的條件不到位,那麼就算你的「硬體」準備得再好,也很難有好的結果。

減法訓練
回顧成功運動員的青少年時期,卻往往都還在自我探索、發掘潛能與興趣的階段。

所以青春期首重力量訓練,是「理想」但非「必要」的做法。那麼反過來在兒童和少年時期就介入肌力訓練呢?

其實,除了考慮絕大多數的阻力訓練器材,尺寸和負荷都是設計給成人之外,其實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從事力量訓練並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是適度的力量提升有助於預防傷害,只是因為這階段的體能訓練重點,應該在於速度與協調性;因為從幼兒時期開始到青春期之前,人體的神經系統發展是最快速的。

所以任何牽涉到神經系統發展程度的體能元素,都應該在青春期之前,視為重點進行加強,而且訓練的安排需盡量多變。這除了是有助於全方位的神經系統發展及避免太早讓技術「精緻化」(因為技術的簡化與自動化,意味著「多餘」的神經傳導連結被淘汰)之外,也要考慮到兒童的心智成熟度。太精緻注重細節的訓練內容,對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往往是效用極低的;甚至於如果過度硬性規定,還有可能會抑制思考發展,減低未來的創造力。

兒童瑜伽
在青春期首重力量訓練,是「理想」但非「必要」的做法。

因此兒童時期不應著重訓練,而是要以遊戲及玩樂性質的方法多方面嘗試不同運動項目,並且只在關鍵的年齡層進行性情陶冶,譬如說:三到五歲的小朋友要教他不可以咬人、打架和尖叫,小學低年級開始要教育注重自身安全,中高年級時開始學習服從運動場上的規則以及不輕易放棄等等心理素養。

體能發展的平衡點

由於前述神經系統發展上的考量,以及為了避免心理層面的疲乏,過早進行專項化的訓練是不理想的。但在另一方面,當你給予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太多自由的選項,也容易培養出只有在順境能夠有所發揮的選手;只要遇到事情一不如意,轉換項目就可能成為一種逃避的藉口。

那麼該如何取得平衡呢?我們往往在思考生理發展的層面時,太過單一地只有從「競技運動」的最終目標,來作為標竿去衡量自己的一切想法與作為;但藉此章節, 我們可以來稍微探討比較接近哲學層面的競技意義。其實對於絕大多數參與競技的人們,包含至少一半以上菁英層級的運動員,最終都無法以運動維生;因此競技運動的價值,應該是在訓練與上場比賽的這些過程中,可以帶走一些什麼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青少年運動員
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有太多自由選項,遇到不如意就容易找尋逃避的藉口。

從這個角度,兒童與青少年的訓練目標,也應該以「對人格素養」的培育,為主要的出發點;反倒身體能力的發展次之。因此回到「怎樣豐富孩子的選項,但又不至於讓他們太過自由以至於缺乏韌性」的問題,個人看法是,不允許他們在表現差心情低落的時候放棄,而是要求他們要轉換跑道之前,至少先拿出一場好的表現。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們養成「事情太難的時候總是可以逃避」的態度,而是主動的對現狀嘗試做出改變。

青少年運動選手
兒童與青少年的訓練目標,應該以「對人格素養」的培育做為主要的出發點。

而到了青春期結束之後,速度與爆發力的發展大致已過,可以將體能的重點聚焦在力量與耐力的進一步強化,開始逐年提升訓練的總量,並且在技戰術的層次進行更細膩的調整;而在競技能力達到巔峰之後,重點則轉換為如何應用最適當的刺激方式,延長運動生涯。

任何有長期觀察和參與學生運動的人,相信都能夠同意,在青年到成年的這個轉換階段,有太多極具「天賦」的選手是無法完全發揮的,最後只能流於當個泛泛之輩,甚至提早退出。

也許這是本來就應該會發生的事情,而作為教練若無法自我調適,太過擔心流失選手,也許反而不容易把焦點放在「正確」的訓練架構;甚至如果過早開始追求競技場上的成就,可能反而加劇中途退出的現象。

但另一方面,由於體能發展速度的個人化差異,同齡的學生不一定都適用相同練法;因此若發覺到具有天分「且訓練動機強烈」的青少年選手,也不必限制訓練上的作為,應該大膽給予更高強度、更高品質的訓練內容和更頻繁的訓練次數。只是單一次訓練的時數和訓練量,仍應避免加高;因為在成年之前,雖然體能的恢復速度較快,但承受負荷的勒性(可負荷性)畢竟依然低於成年人。

追根究柢,兒童和青少年並不只是「比較小的大人」,不能把成年人的訓練方式直接以「縮小版」拿來套用。不同時期有發展不同體能的最佳機會,錯過了這些所謂的黃金窗口,再怎樣好的天分都會被浪費。

專家開講 運動訓練常見的5個問題

資訊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廖歆迪著《減法訓練 減去不適合的方式 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一書。

本書從國外眾多運動科學研究開始,結合作者廖歆迪自身多年實際訓練運動員的寶貴經驗,帶你了解如何減去不適合的方式,達成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書中還邀請各類專項運動專家一同審訂:讓你學會健身、攀岩、自行車、跑步和技擊等5大熱門專項體能訓練技巧與應用指引。

無論你是體能訓練的初學者,或是經驗豐富的運動員、教練,都能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圖表與文字內容,領略出不同的訓練方式和技巧;打破傳統運動方式的迷思,幫助自己找到最是適合、精準的訓練方法,讓運動訓練更有成效。

■本書特色

1.以實證突破傳統訓練框架

透過了解訓練的意義,與市面上眾多衝突訓練方式的認知,快速的了解「精準訓練」的概念與邏輯。

2.分析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的關聯

運用國內外研究與分析報表,解說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成效之間的關聯性,讓 你了解「力量訓練」、「速度訓練」與「耐力訓練」的定義與重要概念。

3. 剖析運動專項性的需求

帶你了解運動專項的定義與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差異,並了解週期性訓練理論與課表的設定技巧,讓專項運動的訓練能更加的有效率。

4.常見的專項運動訓練與應用

無論是專業運動員、教練或是一般運動愛好者,都能透過不同運動專項概念,了解該如何設定方向、破解迷思與改變觀念。

•更多《減法訓練》資訊 請點此

•購書連結

博客來 

城邦讀書花園

誠品

金石堂

momo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雙人健身緩和運動4招 放鬆你緊繃的肌肉

2017-06-18
健身知識庫伸展運動恢復

健身時,若有夥伴一起進行,效果更佳。雙人健身能有效增加並強化自身的訓練,這種方式比獨自一人的訓練不僅更有趣,而且讓你感覺肩負著責任:因為兩個人必須互相信任與依賴才能成功,這種感覺讓你更加勤奮、彼此鼓勵,讓訓練更有效果。

柔軟度為體適能五大項目之一,雖然這個項目常被人忽視,但仍然是訓練課表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訓練結束後針對運動肌群伸展,因為肌肉已經充份的熱身且變得柔軟,所以可以比較輕易地維持身體柔軟度,甚至增加主要關節的活動範圍。

快來與你的健身夥伴一起放鬆肌肉吧!

你可以從這個動作中完整伸展身體後方的小腿肌、腿後肌、臀大肌和背肌,如果雙腳要維持伸直有困難,膝蓋可以稍微彎曲。

 1 

和夥伴背對背站立,雙手往頭部上方伸直時深呼吸。

雙人健身緩和運動-體前彎預備動作

 2 

以跳水的預備姿勢,將上半身向地板彎曲, 雙手往身體後方延伸去握住夥伴的雙手, 保持這個姿勢做 5 次深呼吸,然後回到站立的動作,如此反覆 3 ~ 5 次。

雙人健身緩和運動-體前彎

這組動作能讓雙方的身體都得到放鬆。一人將身體延展去感受脊椎和肩膀拉開的感覺,而另一人則以敞胸彎背的動作使三角肌、胸肌、屈肌和核心肌群都獲得舒展。

 1 

 夥伴A  雙膝跪地,屁股坐在腳跟,雙腿摺疊,雙手向身體前方盡量延伸出去,這個姿勢就叫嬰兒式,做 2 次深呼吸。

 夥伴B  當夥伴已呈嬰兒式,輕輕地坐在他的尾骨上,讓彼此的尾骨相接觸。以雙手幫對方將臀部壓更低。

嬰兒式及背彎式-1

 2 

每人做完 2 次伸展後,交換角色做。

 夥伴A  維持嬰兒式並做深呼吸,與夥伴溝通是否舒適。

 夥伴B  背部向後躺下,脊椎與夥伴呈一直線到完全伸直為止。雙手往頭部後方延伸,做 5 次深呼吸。

嬰兒式及背彎式-2

這是伸展腿後肌、腿內收肌和下背肌很好的運動,此運動將訓練目標放在大腿內側的腿內收肌,可以提升柔軟度且也能使脊椎和腿後肌得到伸展。做此訓練的動作要緩慢以免拉傷。

 1 

坐在地板面對夥伴,雙腿張開並將腳掌壓向夥伴的腳掌。身體向前傾去握住夥伴的雙手。

跨坐及拉伸-1

 2 

 夥伴A  深吸一口氣,當身體向後時吐氣,緩緩地將夥伴向自己方向拉,讓夥伴彎屈髖部使胸部靠近地面。

 夥伴B  深吸一口氣,當夥伴拉著你的手緩慢地往他的方向前傾移動時吐氣。將你的胸口和軀幹直直地往雙腿中間下移。

跨坐及拉伸-2

這個運動可以伸展臀大肌和髖部,需要相當的平衡感和協調性。和夥伴一起做,會比獨自做要來得容易許多。

 1 

面對著夥伴站立,往前握住夥伴的手腕和前臂,將左腳舉起離開地板,並將左腳踝靠在右大腿上呈 4 字形站穩。

4 字型臀肌伸展-1

 2 

髖部向後推,帶動支撐腳的膝蓋彎曲讓身體蹲低。這時你會感到外側的臀大肌和髖部被伸展。

4 字型臀肌伸展-2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旗標出版,Laura Williams 著作《雙人健身圖解聖經:循環訓練計畫‧整體肌力提升‧建立信任默契‧增進運動樂趣》一書。

雙人健身能有效增加並強化自身的訓練。這種方式比獨自一人的訓練不僅更有趣,而且讓你感覺肩負著責任:因為兩個人必須互相信任與依賴才能成功,這種感覺讓你更加勤奮、彼此鼓勵,讓訓練更有效果。

本書利用自體重量,再搭配抗力球、藥球、半圓平衡球、啞鈴、彈力帶等簡單器材,設計出 70 種運動項目,區分成 3 個難度等級,讀者可以依書上指示先測試自己的體能分數,再挑選適合的運動項目,循序漸進。並將數個運動項目組合出 30 組循環訓練課表,融入 3 套健身計畫中。


•旗標科技《雙人健身圖解聖經》 請點此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10K
  • 重量訓練
  • 跑步訓練
  • 徒手訓練
  • 跑5K
  • 瑜伽動作
  • 瑜伽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