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跑步是最便宜的運動,只要一雙跑鞋就可以上路,不過,因為許多人跑步時沒有適當運用身體肌肉,導致大小病痛不斷,例如膝蓋疼痛、扭傷或足底筋膜炎等等,也許休息幾天症狀會有所緩解,但一開始跑步就又出現,而這原因可能與你如何運用身體肌肉有關。
私人教練筋肉媽媽表示,他們有許多學員就是在上述的情況下來到工作室,這些人已經從事了多年的跑步,不過她在做評估時,發現這些學員不管是在走路或跑步時,他們的臀部都沒有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她給這些學員的建議是,先從核心肌群和臀部肌肉的訓練做起。她表示,當你不懂得怎樣使用臀部,走路或跑步的步伐就會很小,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每一步跨出時,腳踝的活動度是受限的,在這樣受限的狀況之下,步伐也邁不開,腳底與地面接觸的次數就會變多,久而久之就會讓小腿或腳底變得緊繃,因而導致一系列的問題。
當一個人的肌肉和筋膜受限,病痛的發生只是一個結果。有人可能是下背痛、有人會是股骨頭夾擠,有的是膝蓋出問題……,筋肉媽媽發現,一般跑者受傷的問題所在,多數是不懂得使用臀部,而原因則是現代人過慣坐式生活,久坐之後讓臀部「失憶」了,臀部肌肉失去了應有的功能,於是除了所謂的「代償」會出現,人體會使用其他肌肉來彌補臀肌無力的問題,而這樣的狀況則會導致各種不良的運動姿勢,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各種病痛。
走路或跑步時,臀肌本來應該扮演一個動力發動機的角色,由臀部來主導下半身推進的動力,所以,想要跑得更好不受傷,首先你應該喚醒你的臀部!
筋肉媽媽表示,想要喚醒臀部,要從「深蹲」與「硬舉」這兩個動作練習起;而她不建議初學者一開始就做深蹲,因為深蹲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動作,初學者應該從髖部開始進行,以「髖屈(hip hinge)」練習髖關節對折的動作,再慢慢進展到「硬舉」的動作,最後在延伸到深蹲,比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合宜訓練方式。
她表示,髖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動作,很多人不懂得做髖屈,做硬舉時往往用下背彎曲做代償,而且很多有運動習慣的男生沒在做伸展,後腿肌肉往往拉得很緊,這樣也沒法將硬舉做得很好,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啟動臀部肌肉了。
運動鞋的種類百百種,想要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其實並沒有想像的容易。一雙真正適合的鞋子是在走路時,從腳到腳趾的感受都能相當舒適。
當穿進鞋子後,你的腳跟應該感到舒適且不緊,並且能夠滑動你的腳。
鞋面與腳背之間的距離應感到舒適,如果穿進去後感覺壓力或壓迫,那也代表你需要更大尺寸的鞋子。
關於前掌寬度的部分,以亞洲人的腳型來說,大多數人前掌偏寬。所以當腳在鞋子裡面以後,應該還能夠有前後移動的空間。試著將腳頂到最後面,前面應該預留一個拇指的寬度才是適合你的鞋子。
當跑到一個階段後,腳也會因為疲勞而腫脹,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上述須留一個拇指的寬度,而且每個人最長的腳趾不見得都是大拇指,如果是其他腳趾的話,這樣也會比較舒服一些。如果當下看不出來的話,可以先在紙上用筆畫自己的腳型,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哪根腳趾是最長的。
將腳趾頂至最前端,並用腳尖用力頂地彎曲鞋身。此時鞋子應沿著鞋面本身呈彎曲一條線。如果無法彎曲或是因為彎曲而感到腳很緊的話,那很可能因為缺乏靈活性而導致足底筋膜炎或跟腱及小腿拉傷。
一雙適合的鞋子除了舒適度,應該也要與你腳的輪廓相配合。想要知道是否真正的舒適,不是光站著來回原地走動就好, 而是應當在適當的空地來回跑幾圈或是至少在跑步機上測試一下。如果有感覺到任何的不適或是抽筋,就不要執著這雙鞋子,因為一雙好的鞋子應該是要配合你的步頻,而不是硬生生的適應它。
在了解鞋子的結構與該如何挑選之後,以下有四個是鞋店老闆長年觀察大家挑鞋容易犯的錯誤:
過緊的鞋子容易導致水泡和黑指甲的發生。特別是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朋友習慣於選擇較合腳的鞋子,因為若太大,會造成走路的困擾。
但選擇運動鞋不一樣,在運動時我們的腳其實也在跟著前後左右的移動,所以必須要選擇比自己原本尺寸大半號的鞋會比較舒服。
走路和跑步一樣,當一整天下來,腳一定會比早上出門的時候腫脹。許多人喜歡早上到店裡買鞋,到了隔天下午又回到店裡說鞋子太小。但其實是因為活動了整天而造成腳腫脹,建議盡量選在晚上的時間選購運動鞋,這樣無論什麼時間穿它,都不會感覺到不舒服。
每雙鞋子打版不同,所以無論再熟悉自己腳的尺寸,都不要去假設自己的尺寸,還是要實際穿過、跑過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