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馬拉松、鐵人三項、自行車賽事時,能量膠是許多選手必備的補給品,但你已經習得一身「邊跑邊輕鬆補給能量膠」的功夫了嗎﹖還是光是拿取能量膠就手忙腳亂弄得滿手黏答答﹖以下7種建議是專業人士在跑步比賽或鍛鍊中攜帶能量膠的實戰方法,以市售常見的GU能量膠為例。
現在市售的許多跑褲都設計有口袋或鑰匙袋,一般能量膠包裝幾乎適合任何口袋,因為包裝可隨意彎曲折疊,甚至也能擠進跑褲後側的鑰匙袋。建議盡量放在靠近腰帶或腰背附近的口袋,以防止劇烈彈跳讓能量膠不翼而飛。
提醒:如果將能量膠放在鑰匙口袋,請考慮將鑰匙放在其他位置,雖然包裝在一般情況下不易受損,但如果能量膠包裝持續對著鑰匙尖銳部位約16公里,仍可能導致包裝破裂。
在沒有多餘口袋空間可利用時,以一個安全別針固定能量膠是個原始而好用的方法。以下教你怎麼做:
1. 將能量膠塞入跑褲內側,位於臀部外側和伸縮腰帶之間。
2. 將三分之二的能量膠包裝分部在腰帶下方,並把包裝頂部開口反摺於跑褲腰帶上(此方法能更加確保跑步時不會碰撞到能量膠)。
3. 將安全別針穿過包裝頂部(沒有膠的包裝部位),並將別針固定在腰帶外側。
4. 收緊腰帶,你就可以放心開跑!
能量膠包裝通常能夠一手掌握,握在手上的好處是能隨時拿取。如果你覺得握累了想休息,可以用橡皮筋或髮圈協助固定能量膠位置。
另一有種握在手掌上的turbo版方式,例如Nike職業越野跑運動員Alex Varner,習慣把4-5包能量膠集中放入一個軟瓶中,再加入少許水降低黏度。依照這個概念,GU有出一款可裝進多包能量膠份量、搭配高流量噴嘴的軟瓶「GU Energy Flask」,不過目前只在amazon等海外通路買得到。
部分女跑者習慣單穿運動內衣跑步,這其實有一個額外好處,就是為能量膠創造了一個存放空間。妳可將能量膠塞在胸罩兩側,或放一個在胸罩後方肩胛骨之間。
提醒:如果妳的身體容易發燙,請使用防摩擦膏來減輕皮膚刺激,更重要的是,千萬別把房摩擦膏混進能量膠一起吃進肚!
帽子:將能量膠用少許膠帶固定在帽子邊緣或頭部側面,如果你戴的是有多餘空間的帽子,例如棒球帽,甚至可以直接把能量膠放在頭上。
手套:這是在天寒地凍下跑步的限定版方法,台灣較少見。Salomon職業跑者Caitlin Smith指出,如果戴著手臂保暖器,可將1-2包能量膠塞在肩膀或手腕附近;如果戴跑步手套,把能量膠放在手套裡,能讓膠溫暖利於食用。
頭燈:這是夜跑、跨夜和越野跑者適合的方法。頭燈的前照燈鬆緊帶上相當適合放能量膠,如果跑者從凌晨跑到太陽升起,第一個補給時間可能和脫下頭燈的時間點恰巧吻合。
運動衣常見的萊卡® (LYCRA)面料具備良好的伸縮性、吸濕排汗,因此跑者愛用的緊身服、緊身褲常使用此面料。「緊身」趨勢意味著有更多能量膠儲存空間,因為緊身衣褲已將碰撞和滑動機會降到最低,建議可把能量膠放在臀部外側、近下背部的外側。
這個聰明的方法是從自行車手身上學來,如果你跑步時會攜帶運動水壺,那麼將能量膠的頂部壓進瓶蓋並拴緊,補給時就能直接撕掉能量膠開口,一秒內瞬間補給。
(同場加映能量膠補給策略:跑馬幫手能量膠怎麼吃?吃多≠滿滿能量)
資料來源/GU, Runners Connect
責任編輯/Dama
adidas Adizero 最強競速跑鞋系列自推出以來,不斷為世界頂尖運動員刷新紀錄。近日 adidas 集結尖端科技為此系列帶來全新突破—專為提升跑者表現而生,挑戰自我極限的 Adizero Adios Pro 3,採用全新輕量透氣鞋面,搭載雙層 Lightstrike Pro 中底,更有進化版一體成型的 ENERGYRODS 2.0 碳纖維推進系統,提供穩定支撐和能量回饋,增進爆發力,讓菁英跑者們跑出前所未有的極致表現!
時逢盛夏,Adizero Adios Pro 3 首發推出耀眼的「光速黃」及「太陽能綠」配色,而 Adizero Adios 家族系列也針對不同跑者及日常訓練需求,發佈改款的 Boston 11 及 Adios 7,激勵跑者用「Beyond Fast」超越速度極限的鬥志挑戰個人佳績。
adidas Adizero 系列是許多世界級頂尖跑者的「飆」配,2021 年 Peres Jepchirchir 穿著 Adizero Adios Pro 2 成為首位在同年贏得奧運金牌和紐約馬拉松的運動員,同年 2021 年紐約馬拉松男子冠軍 Albert Korir、柏林馬拉松的男子冠軍 Guye Adola 以及倫敦馬拉松女子冠軍Joyciline Jepkosgei 皆以 Pro 2 奪冠;緊接著 2022 年 Peres Jepchirchir 與 Evans Chebet 穿著 Pro 2 榮獲波士頓馬拉松男女冠軍,近期 Tamirat Tola 同樣選擇 Pro 2 為戰靴勇奪 2022 世界田徑錦標賽金牌,並打破大會自 2009 年以來的紀錄。世界級選手屢創佳績,奠定了 Adizero 系列的地位,而全新一代 Adizero Adios Pro 3,也在開發階段邀請到 2021 年打破瓦倫西亞馬拉松成績的德國長跑選手 Amanal Petros 參與開發測試,延續 adidas 不斷發展菁英性能的決心,採用 3 大革命性科技,為渴望破 PB 的跑者帶來再創巔峰之作!
1. ENERGYRODS 2.0 碳纖維推進系統:將 Pro 2 模擬人體腳掌骨骼結構的爪型獨立碳纖維條,改良成一體成型結構嵌入於雙中底間,平行於蹠骨,增進抗扭能力,不僅給予跑者推進力,更讓跑者在賽道過彎處更加協調穩定,成為賽道勝負的關鍵!
2. 創新 Lightstrike Pro 雙中底:延續搭載上一代超輕量雙層 Lightstrike Pro 中底,第一層加厚 Lightstrike Pro 提供舒適度,第二層盤狀凹槽 Lightstrike Pro 完整包覆腳掌穩定落地,為跑步者提供緩衝和能量回饋,不論全程或半程馬拉松都能稱霸賽道。
3. 全新 Lightweight Mesh 輕量鞋面:專為馬拉松比賽設計,不僅鞋面採用超過 50% 的再生材質,為了避免跑者在馬拉松後半場時腳部腫脹,將楦頭加寬,讓前掌有更多空間舒展,足夠的支撐力讓跑動更穩定;鞋舌則增加雷射孔洞,具極佳透氣性。
不僅如此,Adizero Adios Pro 3 大底全掌採用耐磨的 Continental 馬牌輪胎大底,在各種溫度環境下仍保有良好抓地力;其中前掌外側及後腳跟內側特別以凹槽切割處理,不但能減輕重量,引導跑者向前,還能幫助前掌落地跑者的步態更趨自然。而 Adizero Adios Pro 3 也部分採用環保再生材質製造,落實 adidas 永續環保的精神。
Adizero Adios Pro 3 以沉穩的黑色為基底,在配色上選用充滿現代感的「光速黃」及「太陽能綠」,以黃綠漸層呈現經典三線標誌,而鞋舌的 ADIZERO 字樣、鞋後跟則以搶眼太陽能綠點綴,一上腳就如有光速般的飆速能量!
此外,adidas Adizero 家族系列運用 3 大品牌科技,針對不同跑者需求推出全新改款,包含適合平日訓練使用的 Adizero Boston 11 及Adizero adios 7,兩款升級後皆改採質絨皮革拼接,搭配 Lightweight Mesh 鞋面,使整體重量下降,更加輕盈透氣,而鞋後跟的下翻式設計讓穿脫更方便,陪伴跑者在訓練中持續成長!
.Adizero Boston 11:專為中長距離訓練打造,運用加厚的 Lightstrike PRO 與 Lightstrike 雙中底設計,讓腳感更加回彈,再配置爪型 ENERGYRODS,穩定推進力量至腳尖。整雙重量較前一代下降 25g,是跑者備戰的最佳訓練夥伴。
.Adizero Adios 7:不同於碳板工藝,Adizero Adios 7 採用 TORSION ROD 中足穩定推進系統,Y 型設計延伸到前足與 Lightstrike Pro 中底融合,其抗扭能力讓步伐轉換得更好,而全掌 Lightstrike 中底不只腳感超輕盈,還能提供雙足極佳穩定性,不論間歇跑、節奏跑等速度訓練都是優秀戰履。
跑步有沒有效率、容不容易引發運動傷害,跟跑姿有很直接的關係。跑步是一種全身性運動,姿勢對了,上下半身的連動就會順暢,讓踏出的每一步都能朝最佳成績邁進!而在跑姿中,「觸地」、「著地」是討論度相當高的話題,名列跑者對跑步姿勢的重視要素第二名(66%)。本文深入介紹觸地的正確觀念,讓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步伐。
聽到「觸地」 兩個字, 相信很多跑者會把它跟「著地」這個詞想在一起,但其實腳步與地面接觸的「著地」階段,可以再分成腳掌碰到地面瞬間的「觸地」,以及將體重轉移到軸心腳瞬間的「體重轉移」這兩步。然後,直到腳掌離開地面的那瞬間,還有一邊伸展下半身的關節一邊推動地面的階段。在這裡,我們先針對「觸地」的部分討論。
■ 觸地容易不穩
■ 容易產生阻力
■ 想要改善觸地位置
觸地方法主要分成三類:用腳跟先著地的「腳跟著地法(Heel Strike)」、用整個腳掌著地的「腳掌著地法(Midfoot Strike)」、以及用腳尖著地的「腳尖著地法(Forefoot Strike)」。除此之外,還有只在觸地瞬間用腳尖,腳跟微微懸空,然後用一半腳掌著地承受重量的「前中掌著地法(Fore-midstrike)」這種介於中間的觸地法。
觸地法的分類,不是由腳踝以下的哪個部位控制,而是由跑步動作的哪個時間點觸地,或者更嚴格地說是由與重心之間的位置關係和距離來決定的。腳往前伸出的瞬間,身體的重心仍位在遠離腳步的後方;如果腳是在這個時候著地,則必然會是腳跟先觸地。而如果是在重心已稍微往前移動的時候著地,那麼就會是腳掌中間的部分先觸地。若重心更往前移,等到腳幾乎位於身體正下方才著地,就會是前腳掌先觸地。
因此,慢速型的跑者,身體滯空的時間愈短,踏出腳後很快就會落地,所以較容易用腳跟觸地;而滯空時間長的高速型跑者, 會在重心往前移動後才觸地,所以觸地點較靠近前腳掌。
接觸地面的瞬間與體重移到前腳是兩回事!
接觸地面的瞬間是「觸地」:往前踏出腳步,腳從空中落到地面的瞬間,叫做「觸地」。這個瞬間,前腳不在身體正下方,而在身體前方,小腿的脛骨則在腳掌的後方。
承接體重的瞬間「體重轉移」:前腳觸地後,重心往前移動,直到前腳位於身體的正下方時,把體重完全轉移到軸心腳上的動作。此時腳踝呈反曲的狀態,脛骨在腳掌的前方。 基本觸地都在「身體前方」,而體重轉移在「身體正下方」。
腳尖著地法、腳掌著地法、腳跟著地法,是依照觸地時重心位置的自然選擇,同時也跟觸地時間和滯空時間的長度有關!厚底鞋的鞋底在前中掌到腳尖的部分有弧度,設計成適合用腳尖著地的形狀。而薄底鞋雖然最適合腳掌著地法,但基本上任何一種著地法都可用。
一如上圖所示, 從觸地到腳離開地面的「 離地」 這一系列動作,基本上過程是一樣的;但根據前腳在觸地時間點的不同,重心跟觸地腳間的距離也會改變,著地方法也不一樣。
重心離觸地腳較遠的話,人體會自然地用腳跟先著地;而觸地跟體重轉移幾乎同時進行的腳尖著地法,則適合用在觸地時重心接近身體正下方的時候。換言之,著地的方法不是用腳尖來控制, 而是根據你的跑步動作自然而然決定的。
其中最忌諱的,就是著地時重心明明在腳後面,卻還硬要用腳尖著地。這麼做對小腿肌肉的負擔很大,容易導致受傷。
觸地動作的好壞之分,基本上完全決定於腳著地的時候,重心位置在哪裡,以及腳掌以什麼姿勢(彎曲度)著地。至於觸地的動作對身體整體的姿勢和各部位的位置關係為何?對於之後的動作又會造成何種影響?這個問題必須綜合地評判。
在修正觸地方法時一定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提高髖關節對跑步動作的貢獻度。在此前提上一邊檢查「腳踝跟膝關節是否正確彎曲」,以及更進一步「手臂有沒有放鬆地前後擺盪,上半身是否有扭身」等問題,一邊修正才重要。這麼一來,既可以提高推進力,也可以減少受傷風險。
最近很流行腳尖著地法,但太刻意用腳尖著地,容易使身體駝背,上半身往前凸出,腳變得跟木棒一樣僵硬。
上半身(跟腰部)無法發揮作用,導致很多光用體重轉移動作來產生推進力的跑步姿勢。身體左右搖晃(重心移動)幅度是必然結果,且為使僵硬的腿往前伸而刻意轉腿,或是把腳往上踢等不好的影響,引發脛痛症候群或阿基里斯腱疼痛等各種症狀的選手更是屢見不鮮。
總而言之,觸地動作是全身連動、協調後整體跑步動作的一環,腳的觸地跟身體的使用方法,兩者是互相影響的。所以不應只想著怎麼修正觸地的方式,而應從身體的使用方式開始學習,再自然地記住可使跑步動作更流暢的觸地方法。
• 本文摘自東販出版,弘山勉著,陳識中譯《最強跑步分析全書:顛覆舊有「常識」及「姿勢」,打造適合跑步的身體》一書。
本書特色
更多《最強跑步分析全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