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最新10大科技文明病排行榜,你的身體也中了嗎?
1
最新10大科技文明病排行榜,你的身體也中了嗎?
2
台灣中風病例增!如何在高風險季節有效預防與治療肢體痙攣?
3
遠離缺鐵性貧血 營養師一日三餐補鐵食譜大公開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最新10大科技文明病排行榜,你的身體也中了嗎?

2019-03-28
話題 保健 新知 趨勢 痠痛對策

你覺得自己身體很健康嗎?根據2018年的一份台灣人身體健康指數調查,平均大約有40%的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很不健康,而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有25%認為自己不健康,反觀18-44歲的年輕人與中壯年間則有高達40%認為自己身體健康堪慮,這樣不健康的年齡分部已呈現出兩極化的U型曲線。這份報告中也指出,認為自己健康不良裡最困擾的前10排名,則是以全身痠痛奪得第一,緊接著為常見的肥胖、眼睛乾澀、過敏、腸胃道問題、失眠、便秘、頭痛、口臭與牙痛等問題,依據上列這些排名就顯示出,因為,科技化進步所引發的身體問題也日趨於嚴重。

最新10大科技文明病排行榜,你的身體也中了嗎?

你也是痠痛一族?

由衛福部最新出爐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排名顯示,關節與背部問題已經名列前20大疾病之內,另外,在健保資料庫的的統計數據內也發現,台灣人一年內有高達600萬人,因為骨骼肌肉痠痛而就醫,平均每個人平均的就醫次數就高達4.6次,近80%的人每個月都會出現一次全身性酸痛的問題,以全台灣20歲以上的人口約1700萬來換算,每個月接近1412萬人有痠痛的問題;另外,有高達40%的人認為身體痠痛會影響工作效率與失眠等問題。

透過上面這些的調查數據顯示有80%的人有痠痛問題,而其中接近70%左右是因為日常姿勢不良所導致,多數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特別指出,這些痠痛的問題都是因為現代生活環境所造成,因為,大多數的上班族每天在辦公室緊盯著電腦,下班通勤時又低頭滑手機或平板追劇,長時間下來就容易造成肩頸痠痛的問題,另外,這些痠痛的問題在年齡層上也有日趨下滑的機率,甚至於國中小學生就已經有身體痠痛的困擾,我們將不可不注意。

你也是上班看電腦下班看手機的低頭一族嗎?

科技造成的傷害

為何身體會產生痠痛?因為,我們日常生活習慣與姿勢的不正確,就會導致身體的肌肉不自覺用力,在長時間的使用之下,就容易讓肌肉產生緊繃與痠痛感,嚴重時還會造成脊椎與關節方面的病變,例如椎間盤突出或五十肩的問題,另外,也因為健康運動風潮的興起,讓許多的人都開始熱衷於從事各項運動與訓練項目,但許多的錯誤動作與觀念也導致身體的痠痛產生,常見的有膝蓋與腳底之間的問題。而這些部位最常出現痠痛的第一名為肩膀52%,其次為頸部39%、下背或腰部37%、膝蓋15%;最後為足底筋膜炎約佔10%左右。

常見的身體痠痛部位佔比排名。

久坐問題最大

根據另一項調查指出,有42%左右的人長達3小時都維持同一姿勢,其中又以長時間待在辦公室的上班族3.8小時為最多,而台灣人忍受疼痛的比例也堪稱世界第一,有高達70%以上的人都認為「痠痛只是一種小事只要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復,不用特別去治療」,醫師指出,通常有些短暫性疼痛是會自己緩解,但有大多數的疼痛是屬於慢性累積而成的,如果長時間的忽視除了會造成心裡的壓力與不敢正常活動之外,還很容易造成關節骨的退化和骨刺及慢性椎間盤突出,導致壓迫到重要的神經出現麻痺的症狀,嚴重時甚至要開刀治療才能解決。

根據另一項調查指出,有42%左右的人長達3小時都維持同一姿勢。

醫療費用達上百億

近年來勞動部所做的一份調查表顯示,最困擾勞工的職業病排名第一為「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其比例高達 52.2%左右,即每兩位勞工就有一人深受此困擾,如果依據美國2002年一般勞動人口就醫資料所顯示,因身體痠痛問題造成每年經濟損失達新台幣13兆元為基準,換算台灣人每年因為身體痠痛的就醫人數達600萬人來說,其就醫的成本至少就已高達上百億元台幣之間,這還不包含因為疾病影響工作造成收入的減少。

結論

現今的社會的生活與環境,到處充斥著壓力、緊張與忙碌的生活步調,再加上與多人忽略肌力訓練和放鬆的重要性,造成肌肉與骨骼關節之間的嚴重負擔;長久下來就會造成常見的全身性慢性酸痛,這也是身為現代人所不能忽略的通病之一。如果你能了解這些疼痛的原因與解決方式,就能在家自主性配合適度運動與調整,有效的預防與緩解改善這些困擾的問題,進而修正錯誤體態對健康的影響,另外,也能減少用藥與開刀的機率。

資料來源/衛福部、勞動部、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台灣中風病例增!如何在高風險季節有效預防與治療肢體痙攣?

2024-11-22
保健話題觀念新知

入冬小心腦中風,許多中風患者生活無法自理,還要當心中風後肢體痙攣造成失能。鍾先生在33歲時,體重達133公斤,某日上班途中出現嚴重頭暈症狀,說話、走路嘴巴歪斜,左半身中風失去知覺,緊急送醫後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無法自己翻身、上下床,爸媽、妹妹輪流照顧他,讓家人工作、照護兩頭燒。

冬季氣候溫度變化較大,很容易導致腦部中風!

所幸,經醫療團隊安排,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3個月後鍾先生已能自行拄著拐杖出院,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後續也成功重返職場。然而,中風後引發的肢體痙攣導致左手無法伸直,讓他自嘲是「單手超人」,只能靠右手處理生活事務。直到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並搭配規律復健下,左手已經能拿起水杯、輔助右手工作。

中風後肢體痙攣為失能主因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連立明表示,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中風後1個月內失能比例為61.2%,半年內失能比率達51.72%。其中造成中風後失能的最大主因就是「肢體痙攣」,不僅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照護者的工作和生活也受到明顯影響。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每年台灣至少新增3萬名中風患者,患者中風後有9成會出現肢體痙攣相關症狀,但實際上卻只有約6成8患者確診,這是由於肢體痙攣並非在中風後馬上出現,而是1個月到半年之間都有可能發生,且發生時間、嚴重程度及對患者的生活功能影響程度不一。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回收345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僅3成7患者在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成5能自行洗澡及更衣,生活大小事都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協助;同時,有6成照護者工作、身心及生涯規劃受影響,造成「一人中風,全家發瘋」的負擔極重。

中風後肢體痙攣常見4部位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欣熹表示,中風患者失能比例高,有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6個月內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風後肢體痙攣最常見的部位包括:

手肘彎曲

手腕緊繃

腳踝

肩膀內收

蔡欣熹說明,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會出現肩膀內收、手肘屈曲等情況,常見拳頭緊握的姿勢猶如「小叮噹手」,通常中風時間拉長,發生肢體痙攣的比例會升高,但其中僅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超過半年。

中風後1年內為復健關鍵期

蔡欣熹說:「中風後6個月至1年是治療關鍵期,這段期間內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患者盡快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但患者及照護者常誤以為在復健過程中,所產生的肢體疼痛、緊繃症狀是痙攣加重情形,進而降低持續復健的意願,事實上,停止復健可能造成永久性關節攣縮,形成永久失能。

蔡欣熹提醒,規律復健運動至關重要,完整的復健計畫及藥物治療應並行,目前已有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若治療效果不佳,也可選擇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能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釋放,達到抑制肌肉收縮的效果。

肉毒桿菌治療有條件給付

蔡欣熹解釋,醫師會評估患者各部位張力及關節活動度,調整所需的肉毒桿菌劑量,每3~4個月局部注射1次,可對張力過大的上下肢肌肉達到放鬆效果、避免攣縮,且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待肌肉張力減緩後,再搭配積極復健訓練,有助於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也能較恢復正常肢體外觀。

蔡欣熹補充,肉毒桿菌治療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治療約3週就有肌肉鬆弛效果;若中風後初期肌肉張力太大,也可考慮自費使用。肉毒桿菌治療也成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的優先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常見6種頭暈症狀,醫警告「這1種最嚴重」恐中風前兆

頭暈嘔吐、冒冷汗是「中風」前兆?醫教1招檢測:有「3症狀」別拖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天冷小心腦中風,半年內5成失能!台大醫揭後遺症:恐成「小叮噹手」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陳怡錞
陳怡錞

遠離缺鐵性貧血 營養師一日三餐補鐵食譜大公開

2019-07-04
陳怡錞營養師營養補給保健飲食運動部落

女性由於每個月生理上都有固定的血液流失,因此比起男性是較容易貧血的族群,但貧血當然不只是女生的專利,男生也有可能會。

貧血的種類很多,不同種類的貧血產生原因都不一樣,有可能是先天性的遺傳(如地中海型貧血),也有可能是後天營養素缺乏所造成(如缺鐵性貧血、缺乏B12或葉酸的巨球性貧血),甚至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導致(如慢性感染、癌症)。而在這些貧血當中,最常見的就是「缺鐵性貧血」。

遠離缺鐵性貧血 營養師一日三餐補鐵食譜大公開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當你每次上坡跑或高強度訓練、舉較高磅數的啞鈴深蹲,是否會暈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臉色蒼白?這可能是貧血造成的影響,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不明顯,但運動時只要強度一拉高,你就得承受它帶來的困擾,甚至使運動表現不如預期。最常見的兩類貧血中,地中海型貧血無法靠補鐵改善;而缺鐵性貧血如果有正確補鐵,能獲得明顯改善、回歸正常值。為此,Doona營養師不僅設計一日三餐補鐵料理,還整理許多補鐵時的貼心提醒,把這篇文分享給你身邊的女性朋友或有貧血症狀的朋友吧!

鐵是構成血紅素的主要成分之一,當鐵質缺乏時血紅素的生成受到阻礙,使得紅血球沒辦法順利被製造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缺鐵性貧血」。而鐵質在血紅素當中主要是負責氧氣的運送以及能量產生,因此缺鐵時就容易出現疲倦、虛弱、暈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臉色蒼白…等現象。

缺鐵性貧血的高危險群

1. 正在成長發育的孩童、青少年 

2. 生育年齡的女性

3. 懷孕和哺乳的婦女

4. 運動員 (尤其是馬拉松選手)

5. 慢性出血 (如胃潰瘍、經血量過多)

運動員尤其是馬拉松選手是缺鐵性貧血的高危險群

補鐵飲食的4個重點

一、攝取鐵質豐富的食物

根據衛福部建議,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女性每天應攝取10毫克的鐵質,而生育年齡的女性每天則需要攝取15毫克鐵質,另外懷孕第三孕期及哺乳則是每天需攝取45毫克鐵質。而在「2013-201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結果顯示,台灣成年女性平均每天鐵質攝取量大約是12-13毫克,是較為不足的。

肝臟是鐵質含量最豐富的食物,其次是牡蠣、蛤蠣、腎臟、心臟、鴨血、紅肉 (牛肉)等,而植物性食物來源則有紅鳳菜、紅莧菜、深綠色蔬菜 (芥藍、菠菜、A菜)、乾豆類、全穀類。其中,動物性的鐵質是屬於二價的「血紅素鐵」,其吸收率會比植物性鐵質 (三價的「非血紅素鐵」) 來得好。

二、維生素C幫助鐵質吸收

腸道對於二價的「血紅素鐵」吸收率較高,而維生素C可以幫助三價的「非血紅素鐵」還原回二價的「血紅素鐵」,增加鐵質在腸道的吸收率。因此,素食者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若想達到較有效率的補鐵方式,在吃上述含鐵量較高的植物性食物時,可搭配維生素C含量較豐富的青椒、甜椒,或飯後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例如、芭樂、奇異果、柑橘類,都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率。

三、高鐵食物避免與草酸、植酸、單寧酸一起吃

蔬菜當中的草酸以及穀類、豆類、堅果類當中的植酸,會與鐵質結合降低溶解度,影響鐵質的吸收。雖然上述說到菠菜含有鐵質,但也因為含有較高的草酸,所以大量吃菠菜的補鐵效果是有限的。

另外,茶和咖啡當中的單寧酸,會與鐵質結合成鐵-單寧酸的複合物,降低鐵質的吸收。因此,建議不要在飯後馬上喝茶和咖啡,以免影響到飯中食物鐵質的吸收,若補充含鐵的營養品要避免搭配茶飲或咖啡。

四、鐵避免與鈣一起吃

飲食當中過多的鈣和磷也會影響到鐵質的吸收,因此補充鐵質時應避免與牛奶或鈣片一起吃,而市售的「高鐵高鈣奶粉」或「高鐵高鈣」營養品其實也不是補鐵的好選擇。

茶和咖啡當中的單寧酸,會降低鐵質的吸收 ©OUKOSHER

一日補鐵食譜

該如何從飲食中達到足夠的鐵質呢?以下是Donna設計的「補鐵食譜」:

早餐:豬里肌肉三明治、芝麻豆漿240c.c. → 0.8毫克鐵

午餐 (自助餐):五穀飯1碗、炒豬肝 (50g)、炒菠菜 (50g)、炒黑木耳 (50g)、烤魚或烤雞腿 → 8.1毫克鐵

晚餐:糙米飯1碗、牛肉炒甜椒1碗 (牛肉70g、甜椒50g)、炒紅鳳菜(50g)、滷海帶 (50g)、蛤蠣湯1碗 → 8.9毫克鐵 

水果:小番茄 (一個拳頭量)、紅龍果 (一個拳頭量) → 2.8毫克鐵

©愛料理/癌症關懷基金會/心食譜
/ 關於陳怡錞 /
陳怡錞

Donna營養師,本名陳怡錞,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班畢業,曾任專業減肥中心營養師,並擔任保健食品公司專業講師(營養師)多年,專精保健食品與預防醫學領域。擁有千場演講經驗的營養保健講師,一個致力於預防保健的營養專家。 現職:錞盈生物科技公司執行長、安民家醫診所營養師、知名保健營養講師。

部落格 Donna營養師-陳怡錞  

FB Donna營養師-陳怡錞 營養保健專家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