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總是坐著或是站著一整天工作,隨著時間久去,新陳代謝逐漸下滑,導致雙腿血液循環不良、雙腳冰冷以及下半身脂肪也越積越多的現象!然而,透過每天進行簡單的動作扭轉腳踝動作,就能幫助提升下半身的循環,以及消除雙腿水腫、排出老廢物質和多餘水分,更可以提高循環代謝以及提高關節靈活度。
步驟1:坐在一張椅子上,將一隻腿翹在另一隻腿上。
步驟2:開始順時針慢慢轉動腳踝。
步驟3:約轉15~20次後開始逆時針轉。
步驟4:轉完後換另一隻腳開始直。(重複順時針、逆時針)
步驟1:站在一張折疊椅子後面,用一腳踩住椅子的腳背。
步驟2:踩住後,將小腿往前施力,停留3~5秒後休息。
步驟3:重複10~15後換腳。
步驟1:坐在一張椅子上,將一隻腿翹在另一隻腿上。
步驟2:用慢慢手將腳背向下壓,再拉回來。
步驟3:約做15~20次後換腳。
步驟1:坐在地板上,雙腿打直。
步驟2:用毛巾套在腳底板上,同時雙手抓住毛巾。
步驟3:將毛巾慢慢往自己方向拉,再慢慢將腳踝伸出去。
步驟4:重複15~20次。
資料來源/Health Line
責任編輯/妞妞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人人都知道要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戶外1公尺,然而一項比利時及荷蘭兩間大學合作研究打破了這個認知,發現以戶外跑步、走路的安全距離來看,前後並排的人至少要離4-10公尺,各國規定的1-2公尺顯然不夠,而且左右並排會比前後來的安全。
該研究由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與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U Eindhoven)合作進行。研究透過虛擬空氣動力學模擬出飛沫的流動,並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保持1-2公尺社交距離,可有效防止吸進飛沫;但是在運動時,如果前方有人正在健走或跑步(據作者發表最新版的研究白皮書,已將自行車這項運動刪除),又剛好打了噴嚏或咳嗽時,將透過滑流作用(slip-stream)讓飛沫飄向身後的人。
研究人員模擬人在運動(走路或跑步)過程中的唾液顆粒、以及來自不同位置的唾液顆粒(包括左右並排、斜對角前後方、正前後方)。透過下圖視覺效果,清晰可見人留下的唾液顆粒,紅色點代表最大的顆粒。
從模擬可顯示,在低風速環境中,兩人左右並排,保持一般社交距離跑步或走路時,被對方飛沫的影響較小;當兩人在斜對角前後方,被對方飛沫波及的風險也較小;如果兩人在正前後方,將有最大的汙染風險。
該研究作者Bert Blocken教授解釋,打噴嚏或咳嗽的人會以更大的力量散佈飛沫,就像是飛機或車輛高速通過時會帶起滑流的原理,當人往前跑步或走路也會產生對流風速,將飛沫向後飛散,降落在衣服或其他部位上。前後方位置將產生最高的污染機會,但同時風險也降低得較快。
研究人員根據研究結果建議:走路時,沿著同一方向走路移動的人應距離至少4-5公尺;跑步時則應拉長到10公尺;如果跑在某人後方或是準備要超車,也請從遠處就開始保持在不同的跑道。
你可能認為這麼遠的距離會帶給你困擾,但這篇文並不是要給你製造麻煩的。請注意,這項研究目前僅為專業人士撰寫的白皮書,並不是經過同行審查過的論文,所以無法保證論述是否有誤。我們只要繼續在疫情尚未解除下,持續保持獨自跑步、健走,與別人的距離維持在室內1.5公尺、戶外1公尺,並盡可能地增加距離就可以了。
資料來源/Medium, Gladiator lab, Bicycling
責任編輯/Dama
是否時常在運動完感到頭昏腦脹,嚴重甚至有頭痛的情形呢?雖然現在的天氣不至於非常冷,同時也很適合運動,但日夜溫差還是偏大,有些人在運動之後會覺得頭痛,但這其實可以試著避免。根據專家建議,如果你有運動後頭疼的情形,事前可以先做好5個準備。
運動的時候會增加我們的新陳代謝,讓血液循環變快,身體發熱、血管擴張,而血管擴張的時候會壓迫到神經,就容易引起頭痛。不過普遍來說,身體會自行調節,讓頭痛現象或快或慢的減緩,如果沒有調節成功,則可能代表身體的確有些疾病,像是高血壓、心臟病,或是有偏頭痛等。也有一種狀況是運動前的暖身、準備沒有做好,讓身體跟不上這樣的變化。當運動前的5個準備都注意到並做好,還是會常常覺得頭痛,那就要注意身體的疾病,建議向心臟科、血管科、神經科等做相關的檢查,找出真正的疾病對症下藥。
在運動時,會因為流汗而流失「鈉」,而低血鈉就會造成頭痛。因為鈉離子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電解質,包含細胞液、血液,還有膽汁、胰液等消化液中,都含有鈉離子,可以幫忙調節身體中水分的量,同時也是輔助神經傳導的物質,能控制肌肉收縮。所以如果缺乏鈉離子,就很有可能會導致頭痛。所以在運動前,可以先準備溫鹽水,或是運動飲料,在運動的每個段落補充,避免流失過多電解質造成頭痛。
許多跑步者發現,用鹹味的零食或飲料代替鈉鹽和電解質可以預防跑步後的頭痛。
脫水還會使頭痛加劇。當身體的水減少,血液會變得濃稠,攜帶的氧氣量就變少了。但為了不讓大腦缺氧,腦部的血管會擴張、試圖增加血流量,就會引發頭痛。 經驗法則是:如果您跑步不到一個小時且室外涼爽,在路跑過程中則無需補充水分,但您仍要確保在運動前,最好可以喝一杯300cc的。若你的跑步時間超過一個小時,請務必準備足夠的水分,在運動時補充,而運動後最好可以補充500~800cc左右的水分,來避免頭痛。
突然、快速的低血糖也會造成頭痛,因為大腦需要足夠的糖分,如果突然缺乏糖分,又沒有其他的營養素來補充大腦所需,就可能會產生頭痛。運動的時候,最快被消耗的能量就是糖分,所以在運動前最好可以吃一點澱粉類的食物,而且是好消化、可以很快補充血糖的食物,運動時才有足夠的能量可以消耗。建議在進行熱身運動和/或長時間訓練之前的兩個小時內吃一些零食,例如全麥吐司、一小碗麥片、香蕉或地瓜等。然後,在完成鍛煉之後,再進餐,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為4:1。
因為有偏頭痛體質的人,雖然運動可以幫助緩解頭痛,但在溫差大的時候,因為身體的敏感性,反而會很容易誘發頭痛。建議即使只是出外走一小段路就到運動場所,也要注意頭部的保暖,不然很可能才剛開始運動,頭就痛起來了。
因為流汗時,皮下血管是正在擴張、散熱的,而吹風相對來說是溫度比較低的空氣,所以神經反射會使得血管急速收縮,身體其他部位來不及反應,就會導致導致頭痛。不過這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讓身體警覺溫度正在改變,必須收縮血管才能避免熱量流失。
參考來源/HEHO健康網 、 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