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健身者為了增肌以及想練出好看線條,都會把重心放在訓練和補給上,但是卻沒有注意到「睡眠」也是幫助增肌的一個重要環節。當睡眠充足後,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力氣來鍛鍊以及幫助肌肉成長,對於任何運動領域的選手來說,也都必須依靠睡眠來恢復身體。
睡眠主要是恢復人在一天的活動中所耗盡的體能,當活動能力越高,所需的睡眠時間就會越久,如果不休息、睡眠,人的內分泌系統、器官、皮膚、免疫力會逐漸下降,導致身體與精神狀態會越來越差,也會影響到健康以及運動表現,嚴重時甚至會死亡。 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睡眠專家做了一項實驗,他們將白老鼠放置於十分嘈雜的環境中,透過不斷記錄白老鼠腦電波來確認白老鼠沒有睡眠,當牠快要睡著時,音樂就會響起讓白老鼠保持醒著的狀態,於是白老鼠在這個環境中待了兩周後就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在連續多天不睡的情況下,會因為精神渙散、免疫力下降,導致死亡。
對於透過健身長肌肉分為3大要素:充足訓練、充足營養、充足睡眠,這三者為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一般來說,擁有充足的睡眠,是讓促進生理健康所不可或缺,當睡眠不足時,還會影響情緒,使人變得煩躁不安、缺乏耐心和意志力,這些狀態都往往限制了運動狀態的正常發揮,使健身者感受到焦慮和氣餒,並且影響鍛練效果和健身習慣的養成。在訓練時,肌纖維會受損,此時周圍負責修補的肌肉細胞會對肌細胞進行修補,同時修復的部分會比以前更加強壯,所以在訓練的時候肌纖維受損後,修復肌纖維的工作就在我們休息時進行,同時免疫系統會在這個時候修復在白天受損的身體,但如果睡眠不足會促進身體分泌更多的皮質醇,皮質醇會導致延緩肌肉塑造,同時還會破壞身體的組織。在23:00~2:00是正常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的三個小時,其間也是促進肌肉生長的「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活躍的時期,因此必須要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才能促進肌肉生長以及修補受損的肌群。
一般來說造成健身後睡眠品質變差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運動和睡眠之間的間隔時間太短了,二是運動量和強度太大導致酸痛難以入眠。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健身者,他們的運動神經都較為敏感,應該調整健身的計劃,應該要在健身結束後的4個小時左右再準備入睡,比如說,將健身時間提前到下午5點到6點,這樣10點左右入睡時,亢奮的感覺就消退得差不多了,不要選擇特別劇烈的運動,像是騎飛輪、有氧拳擊等,可以選擇較為緩和的瑜伽、皮拉提斯等運動來幫助更好入眠。
運動後的肌肉恢復是健身者獲得健身最佳效果和保持身心最佳狀態的前提,因為身體肌群的調整和生長都是在睡眠狀態中進行的,所以,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以及好的睡眠品質,才能讓肌肉越來越健康。
資料來源/BODYBUILDING、SPORTSLAB
責任編輯/妞妞
在過去的知識觀念裡,我們都認為牛奶與其他乳製品類是每天必須攝取的食物,不僅可以鈣質幫助發育長高,還能提供增肌減脂的人豐富的蛋白質。但是,根據許多研究發現,其實牛奶會導致皮膚過敏與長痘痘,你是否也有發現呢?
在乳製品中,有一種叫做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音子(IGF-1),這是一種牛奶中常見的賀爾蒙,目的是讓牛寶寶喝了以後可以健康長大,但對我們人以肌膚而言,是容易刺激皮脂增加,也會促使角質在毛孔中堆積,而這個賀爾蒙影響女生長痘痘多於男性。使外,當皮脂細胞分化變快、皮脂分泌更多時,就讓痘痘會在皮膚上活躍,所以,有些人怎麼擦痘痘藥、早睡早起、大量喝水,以及吃的再健康,改善效果也沒到太大。
由於牛奶造成皮膚過敏以及長痘痘的種種因素,已被許多學者認同,但他們更進一步研究探討,會不會全脂牛奶長痘痘的影響會比低脂牛奶好?然而根據《美國皮膚病學》(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的一篇研究提到,喝全脂牛奶與長痘痘之前沒有顯著的關聯性,但平常習慣喝低脂牛奶的青少年容易有痘痘嚴重的情況。所以,如果你痘痘正在冒的嚴重,建議先停用牛奶,以及可以去皮膚科就診。
根據一本《不生病的活法》(原書名《病気にならない生き方》)一書中曾提到,作者新谷醫生表示自己在35年前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真實醫案。正是這個從嬰兒開始就被過敏性皮炎折磨得苦不堪言、又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直至便血,令醫生束手無策的兒童患者,使他開始意識到牛奶嚴重危害健康的可怕。更加確信關注病人的飲食經歷和生活習慣有多麼重要。這孩子還在嬰兒期間,大約在6個月的時候,就開始發病,被診斷為過敏性皮膚炎。然而,在小兒科大夫的指導下治療了幾年,不管如何用藥,如何診治,就是不見任何好轉,在四歲時還突然得了嚴重的痢疾。直到診斷的結果出爐,原來小朋友得了初期階段的潰瘍性大腸炎,如果不是病情發展到便血,跟胃腸有關,必須問及飲食內容,結果新谷醫生很快意識到這些原因一定與牛奶有直接的關係。最後他決定讓小孩先暫時戒掉所有先關乳製品包括牛乳,最後痢疾以及頑固皮膚炎都消失了。
資料來源/《不生病的活法》、Lybrate
責任編輯/妞妞
人類在現代社會面臨到最大的2種疾病一定不外乎「癌症」跟「心血管疾病」,這兩種疾病是人類的頭號殺手。如果有一種食物可以同時預防這2種疾病的話,一定會獲得所有人的喜愛。而番茄中富含的茄紅素,不但可以作為抗氧化劑,同時也能幫助降血壓,達到預防癌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不過,想要獲得足夠的茄紅素,一定要懂得怎麼吃番茄,不然可能白白吃了很多番茄,茄紅素卻都流失掉,反而效果卻不是那麼好。
蕃茄曾在1990年代,被美國時代雜誌《TIME》票選為十大優質食物,裡面富含的茄紅素(Lycopenemia)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而類胡蘿蔔素就是一種最知名的抗氧化素。過去比較多的研究認為茄紅素可以預防攝護腺癌。像是哈佛大學的一項9年追蹤研究中,發現每週吃10份番茄、番茄醬、番茄汁,甚至是義大利麵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週只吃2份以下的人少了45%,即使只吃4~7份基於番茄的食物,攝護腺癌的發病率也降低20%。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則表示,當然早期有很多研究跟攝護腺癌有關,但攝護腺癌其實是很複雜的癌症,相比起來,其他的癌症預防研究中,茄紅素的關聯可能更高。在2018年的回顧研究中,分析了非澱粉類蔬菜及其營養物質如何影響罹患癌症的風險,而番茄就是非澱粉類蔬菜,有一些具有一定程度公信力的證據,認為非澱粉類蔬菜降低了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等的機率,而也有一些數據沒這麼齊全的研究,認為或許可以預防三陰性乳癌、膀胱癌等。
除了預防癌症的效果之外,其實番茄也能幫助降血壓。因為會升高血壓的主要是鈉離子,很多人都知道不要吃太鹹,但卻很少人知道鈉離子跟鉀離子會互相作用,只要鉀離子攝取夠多,就可以減少鈉離子在體內的量;這就是「得舒飲食」的精神,希望利用鉀離子跟鈉離子在體內的平衡機制,透過攝取鈉離子來降低鈉離子,讓控制鈉離子變得更容易。得舒飲食(DASH)在2001年被科學家正式提出,英文名稱(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就是代表「減少血壓的飲食」。實作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多吃含有鉀離子的食物。而番茄的鉀離子含量很高,100公克的蕃茄中,平均就有217毫克的鉀離子,一顆番茄差不多有150~200公克左右,所以只要吃一顆番茄,就可以獲得300~400毫克左右的鉀離子,得舒飲食要求的鉀離子則到一天4000毫克左右。
而茄紅素特別的地方在於,一般的蔬果、抗氧化素在加熱之後,營養都會流失,但番茄的茄紅素卻必須加熱、加油烹調之後,才會提到人體吸收率;因為它屬於脂溶性的營養素,在加熱的過程中會跟油脂混合,就會更容易吸收。 所以比起單純生吃番茄,番茄拿來榨汁、煮番茄醬、炒菜炒蛋,都會是更好的吃法。如果擔心自己吃太油,也可以選擇比較優質的不飽和脂肪酸,像是橄欖油等,避免攝取過多不健康的油脂。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Tomato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