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健身者為了增肌以及想練出好看線條,都會把重心放在訓練和補給上,但是卻沒有注意到「睡眠」也是幫助增肌的一個重要環節。當睡眠充足後,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力氣來鍛鍊以及幫助肌肉成長,對於任何運動領域的選手來說,也都必須依靠睡眠來恢復身體。
睡眠主要是恢復人在一天的活動中所耗盡的體能,當活動能力越高,所需的睡眠時間就會越久,如果不休息、睡眠,人的內分泌系統、器官、皮膚、免疫力會逐漸下降,導致身體與精神狀態會越來越差,也會影響到健康以及運動表現,嚴重時甚至會死亡。 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睡眠專家做了一項實驗,他們將白老鼠放置於十分嘈雜的環境中,透過不斷記錄白老鼠腦電波來確認白老鼠沒有睡眠,當牠快要睡著時,音樂就會響起讓白老鼠保持醒著的狀態,於是白老鼠在這個環境中待了兩周後就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在連續多天不睡的情況下,會因為精神渙散、免疫力下降,導致死亡。
對於透過健身長肌肉分為3大要素:充足訓練、充足營養、充足睡眠,這三者為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一般來說,擁有充足的睡眠,是讓促進生理健康所不可或缺,當睡眠不足時,還會影響情緒,使人變得煩躁不安、缺乏耐心和意志力,這些狀態都往往限制了運動狀態的正常發揮,使健身者感受到焦慮和氣餒,並且影響鍛練效果和健身習慣的養成。在訓練時,肌纖維會受損,此時周圍負責修補的肌肉細胞會對肌細胞進行修補,同時修復的部分會比以前更加強壯,所以在訓練的時候肌纖維受損後,修復肌纖維的工作就在我們休息時進行,同時免疫系統會在這個時候修復在白天受損的身體,但如果睡眠不足會促進身體分泌更多的皮質醇,皮質醇會導致延緩肌肉塑造,同時還會破壞身體的組織。在23:00~2:00是正常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的三個小時,其間也是促進肌肉生長的「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活躍的時期,因此必須要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才能促進肌肉生長以及修補受損的肌群。
一般來說造成健身後睡眠品質變差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運動和睡眠之間的間隔時間太短了,二是運動量和強度太大導致酸痛難以入眠。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健身者,他們的運動神經都較為敏感,應該調整健身的計劃,應該要在健身結束後的4個小時左右再準備入睡,比如說,將健身時間提前到下午5點到6點,這樣10點左右入睡時,亢奮的感覺就消退得差不多了,不要選擇特別劇烈的運動,像是騎飛輪、有氧拳擊等,可以選擇較為緩和的瑜伽、皮拉提斯等運動來幫助更好入眠。
運動後的肌肉恢復是健身者獲得健身最佳效果和保持身心最佳狀態的前提,因為身體肌群的調整和生長都是在睡眠狀態中進行的,所以,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以及好的睡眠品質,才能讓肌肉越來越健康。
資料來源/BODYBUILDING、SPORTSLAB
責任編輯/妞妞
日前,一位中年男性常抱怨身體不適,包括頭暈、口渴、體重下降,原以為是工作壓力造成的現象而不以為意,沒想到這個月初昏迷被家人送至急診,發現血糖竟高達1500,是正常值約15倍。後續,檢查結果為「急性腎衰竭」還合併酮酸中毒,甚至被發病危通知⋯⋯
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許惠春解釋,許多常見的症狀有可能是血糖高導致的結果,「診所時常遇到病人是因為一些不具特異性的症狀來求診,例如口渴、泡泡尿、傷口癒合慢、皮膚搔癢、性功能障礙、反覆感染或感冒長時間沒好等等,經檢查才發現是高血糖所導致。」
他也提醒,患者若只針對症狀處理,但血糖高卻不控制,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長期血糖高會導致血管、神經甚至心腎等器官病變等問題。
高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卻是身體變化的警訊。若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或身體出現對胰島素阻抗時,血糖濃度就會升高,當血糖長期高過一個標準,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許惠春也整理以下高血糖警訊,提供民眾參考:
口渴頻尿:糖尿病患者血液糖分高,身體如同「蜜餞」泡在高濃度糖漿中,導致細胞水分流失,讓大腦發出「缺水」的訊號,使患者口渴;也因為尿液出現糖份產生滲透性利尿 ,導致尿量增加。
尿泡遲遲未散:不只尿量增加,高血糖也會進一步產生蛋白尿 ;許惠春醫師建議,可以觀察起床第一泡尿,尿液中是否有細小綿密如「倒啤酒」的小氣泡,如果氣泡沒有消散,建議就醫檢查。
傷口癒合慢:高血糖會降低白血球活性,讓傷口容易受細菌感染 。
皮膚搔癢:皮膚沒有紅疹但持續搔癢,可能是高血糖造成神經病變 ,讓皮膚產生麻、癢的感覺。
勃起障礙:高血糖會損害血管系統,導致動脈硬化和血管狹窄,造成不可的勃起功能障礙 。
感冒長時間、反覆感染: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提供病細菌、病毒理想的繁殖環境,使得反覆感冒或容易感染 。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蕭立偉說明,若想解決因為高血糖出現的這些症狀,就需要快速的把血糖降下來,避免高血糖危害身體的器官,而胰島素就是一個能安全且迅速降糖的好武器。然而,常常有病人聽說胰島素不安全,一聽到要打胰島素就拒絕。
蕭立偉解釋,使用胰島素治療不只能快速控制血糖,也能幫助胰島細胞喘息,延長胰臟功。而許多人擔心使用胰島素會傷身,無論是肝、腎功能異常,甚至糖尿病孕婦或兒童都能使用。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醫師,我以前從來沒有閃到腰過,結果光今年就閃了3次,好像有了第1次之後就會一直來!」有病患在診間詢問醫生,疑惑為何閃到腰會一直反覆發作?骨科醫師提醒,若經常閃到腰,要小心這可能不是巧合,而是核心肌群中的「這塊肌肉」沒有完全復原,並建議可透過「腹橫肌收縮」運動來訓練腰部核心肌群,保護腰背、脊椎。
事實上,「閃到腰」是背部肌肉拉傷的一種,通常是在突然變換姿勢時,因背部肌肉施力不當所導致,例如從床猛然起身、快速轉身,或是彎搬重物要直起身來的瞬間等,好發於各個年齡層的成年人,症狀較多是腰部單側疼痛。
閃到腰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根據肌肉拉傷的嚴重程度,會有不同的疼痛程度,輕微的拉傷,可能只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就不痛了,但嚴重時可能必須躺下休息才能緩解疼痛,而且疼痛會持續好幾天,等待肌肉拉傷、發炎慢慢復原。
台中光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很多人閃到腰,在疼痛症狀減退之後就以為「好了」,但脊椎附近有許多深層的核心小肌肉,負責穩定脊椎,閃到腰之後,這些小肌肉可能沒有正常運作,所以就會容易再次閃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患者做一些簡單的核心訓練,讓這些小肌肉「重開機」一下。
嚴可倫建議,在家可做超簡單的「腹橫肌收縮運動」來訓練腰部核心肌群,達到保護腰背、脊椎的效果。他補充,想了解這種運動的簡單程度,其實也能用「仰臥不起坐」來形容,以下教民眾動作步驟:
1.平躺,脖子下可以墊個枕頭或毛巾,雙腳屈膝、腳踩在床上。
2.肚臍內縮(就是傳說中的縮小腹),感覺腹肌微微用力。維持5~10秒,重複10次。
3.進階版:在肚臍內縮的情況下,雙腳交替踏步,重複10下。(注意踏步時要維持肚臍內縮,然後不要憋氣。)
4.在躺姿執行腹橫肌收縮沒有問題後,可以嘗試再各種姿勢(站著、坐著都可以),以及活動中(像是走路的時候)搭配腹橫肌收縮運動。
有不少民眾會問:第4步驟的「各種姿勢」,有沒有包括半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嚴可倫強調,這種姿勢雖然一時很舒服,但是會讓脊椎呈現大角度的彎曲,很容易造成腰跟背的傷害,還是應該要盡量避免。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