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運動時感到身體不適並不會停止,在忽視警訊的狀況下,不僅會降低運動表現,還會傷害身體。雖然我們都知道當身體長久不動時,就容易像機器零件生鏽一樣慢慢失去功能,但是有時過多的鍛練反而更傷身體!以下3種錯誤觀念,不僅會讓你運動傷害增加,嚴重時可能會好一陣子不能運動。
許多人總認為運動就是要做到腰酸背痛,要做得有感才是真的讓身體動起來,甚至進行了很多身體也吃不消的高強度高頻率運動,接著忍受好幾天的痠痛。其實,運動過度是一項大忌!當尤其很久沒運動,在突然運動之下就更容易受傷,然而一般的運動過度造成的遲發性肌肉痠痛,在運動後的兩到三天發生,最長一個禮拜便會自然消除,如果疼痛超過七天就是運動傷害了!但若是同個部位反覆性地疼痛,便不該排除該部位或關節受傷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運動訓練更著重在持之以恆,頻率約一週三次更勝於單次的激烈運動,讓身體控制在肌肉有點痠痛甚至不痠即可,絕不要因這ㄧ周少做一次運動,就在第二次運動時加強強度補回來且強迫自己運動過度,這樣不僅會提升運動傷害的機率,還會降低運動表現。
如果運動後以單純傷害疼痛做為評估標準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每個人受傷的狀態不一樣,然而對於慢性退化的受傷而言,服用止痛藥雖能緩和疼痛但並非長久之計,只能治標不治本!正確的方式應該要找到確切的傷痛位置,並進行「緩解、治療、治癒」的過程,而非一味地止痛消炎,掩蓋目前所見的問題。許多民眾到醫院找骨科醫師治療,但狀況可能還沒嚴重到需開刀,因此透過定期服用止痛劑緩解疼痛,像是我吃止痛藥就不痛了,所以我天天吃止痛藥,表示我身體沒什麼問題!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正確,治療方式需要由醫師評估後,選擇適合療法方能達到理想效果,像是針對運動傷害,除了一般復健之外,實際上仍有許多注射治療的方式,能在病情尚未加重前代替手術,達到積極恢復的效果。
在運動傷害發生後,找醫生打針、服藥、開完刀就真的痊癒了嗎?其實並不然。讓該部位不疼痛只是基本,但在受傷地方還未恢復之下就回去激烈運動,這樣受傷的機會就會提高許多。因此,在治療的中後期加入功能性訓練也是相當重要,畢竟唯有在運動時適當控制強度,在治療後鍛練周邊肌肉以防範未然,才能避免反覆受傷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是否很多患者在運動過後膝蓋不舒服,在冰敷以及吃止痛藥消腫後,膝蓋總是有卡卡怪怪的感覺?同時還會發出喀喀聲響,在診療後才發現是膝蓋前十字韌帶撕裂或是骨頭受傷?最後透過增生注射治療以及適度的復健,曾能重拾運動生活?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應該已經康後後就立刻劇烈運動,還是要請專業醫生評估後再繼續活動。
資料來源/康健、侯鐘堡醫師
責任編輯/妞妞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成為重要的健康與社會挑戰。失智不僅改變了一個人的記憶、思考與判斷力,也更可能牽動家庭關係與整個社會的照護體系。有幸,隨著現代醫療的發展,可在失智症或大腦退化的無聲期就洞察風險,以下分享「3大檢測」找出潛在危險信號,守護大腦健康。
1. 評估先天失智風險:
Apo E基因檢測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指出,人類共有23對染色體,其中與神經退化疾病密切相關的Apo E基因位於第19對染色體上。如果一個人帶有2個ε4型的Apo E基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比同年齡的人高出大約10~15倍。
不過,「Apo E基因檢測」主要是未來大腦罹患疾病的風險評估,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病。擁有高風險基因的人不必過於悲觀,越早發現越能提早預防;相對地,沒有高風險基因者也不表示完全沒有失智風險。
2. 了解大腦結構:
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 鄭乃源說明,有些人能察覺自己的腦力下降,但很難判斷到底哪方面出問題。對此,「全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就是利用腦部MRI掃描神經影像,再透過AI大數據與同年齡健康大腦比對,得出腦年齡和認知功能的狀態。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過度用腦、營養不均衡,這些都是加速大腦衰老的危險因子,利用檢測進一步評估了解目前推算的腦年齡,有助於提高腦度退化的警覺性,即時調整生活型態。
3. 即時監測腦病變:
阿茲海默p-tau217檢測 鄭乃源表示,目前在醫學臨床上,濤蛋白(Tau)對大腦健康的影響一直是研究焦點,研究認為若濤蛋白在神經細胞中異常堆積,會造成大腦神經纖維紊亂,和乙型類澱粉蛋白(Aβ-42)兩者均被視為導致阿茲海默症的元凶。
因此,可利用抽血檢測濤蛋白的方式,瞭解當下大腦是否有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病變,甚至能找出無症狀者,早在記憶力下降、認知功能退化之前,積極治療,降低對生活的影響。
鄭乃源呼籲,大腦是非常複雜的器官,想要釐清腦部病變的成因與機轉,醫學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大腦相關的先進檢測持續發展外,預防疾病的根本就是健康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做到「好好吃、好好睡、規律運動、並學會紓壓」,這些基本功正是維護大腦健康的關鍵。面對任何疾病不必恐慌,而是可以以實際行動來應對。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