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拼命運動都不瘦?久坐超過13小時想瘦都難!
1
拼命運動都不瘦?久坐超過13小時想瘦都難!
2
跌倒手撐地手腕痛?醫揭舟月韌帶損傷6大警訊與後遺症
3
各式各樣文明病 各招各式易筋操幫你解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拼命運動都不瘦?久坐超過13小時想瘦都難!

2019-06-03
話題 瘦身 保健 觀念

為了瘦身,是不是開始拚上健身房運動、開始計劃飲食?但是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有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即使規律運動,但長時間久坐、而且每天走路少於4000步者,就算有運動習慣也一樣不利於新陳代謝,同時也不容易瘦身!

拼命運動都不瘦?久坐超過13小時想瘦都難! ©mensfitnessmagazine.com.au

根據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最新研究發現,其實保有規律運動習慣雖然能維持身材,但因為久坐關係導致預期的效果大幅縮短。德州大學的人體運動學教授愛德華·柯爾(Edward Coyle)表示,當許多人長時間不動時,這會使人體對運動所提升的新陳代謝產生阻抗,意思就是,如果坐得太久,運動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然而這份研究找來10位身體健康、常活動的研究生進行實驗,要求他們減少活動量,並且每天走路不超過4000步以及久坐超過13小時。

這些受試者連續四天坐著不動,但也同時減少熱量攝取,讓體重不至於增加,在觀察一陣子後,確實發現「久坐」對新陳代謝有影響。到了第五天早上時,這些受試者喝下含有牛奶、鮮奶油,以及冰淇淋的高熱量奶昔,研究人員記錄他們三酸甘油脂、血糖以及胰島素在接下來六小時的變化。同一批受試者再次展開另外四天的不動生活,但這一次到了第四天傍晚,增加一小時的跑步機運動。第五天早上同樣喝下高熱量奶昔,並記錄三酸甘油脂、血糖等變化,根據實驗結果當然不讓人意外,整整四天近乎零活動的生活,讓受試者的新陳代謝變得極緩慢,即使在食用高熱量奶昔好幾小時後,依舊記錄到高三酸甘油脂、高血糖,以及低胰島素敏感性。

©gethealthystayhealthy.com

每天至少要走8000步

雖然這份研究的樣本數不多,實驗時間也不夠長,但柯爾教授認為,數據已經足以顯示整日久坐對身體的衝擊。他表示,久坐讓身體釋出更多不好的物質,可能阻礙運動的有益物質正常釋放。然而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一天走路超過8000步的人,只要1小時的運動就能增加脂肪的新陳代謝,因此他建議每天至少走8000步,才能讓跑步、游泳等運動達到該有的效果。

每天至少要走8000步 ©cheatsheet.com

不停動才能保持效果!

柯爾教授表示,如果要讓運動達到最佳效果,必須經常保持在活動狀態,像是跑步的休息時間,要用走路增進新陳代謝,然而在辦公室的久坐族,可以每小時起身上廁所或是裝水,或在上班前以及下班後散步半小時。即使週末已經排定要跑步,也不妨在週五就維持活動狀態,不停動才能讓身體這部引擎運轉得更順暢,也能讓雙腿習慣活動來避免運動傷害。

不停動才能保持效果! ©WildmanTraining.com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康健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跌倒手撐地手腕痛?醫揭舟月韌帶損傷6大警訊與後遺症

2025-10-31
新知觀念保健話題

70多歲劉先生退休後愛騎腳踏車,3年前一次意外摔倒時本能地以手撐地,自此手腕便時常隱隱作痛,起初認為只是扭傷並未積極治療,直到近2個月疼痛逐漸加劇,甚至連拿水杯和開門的小動作都變得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後續,前往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治療,診斷為「舟月韌帶損傷合併舟狀骨與橈骨關節炎」,經手術後疼痛大幅減輕,重新能輕鬆拿水杯、轉門把,生活便利度顯著提升。

手腕韌帶損傷的後遺症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醫師陳重宇指出,「舟月韌帶損傷合併舟狀骨與橈骨關節炎」(Scapholunate Advanced Collapse,SLAC)是舟月韌帶損傷後常見的後遺症,因韌帶受損導致8塊腕骨間排列失衡,使關節承受異常壓力,軟骨逐漸磨損,最終引發退化性關節炎。

常見症狀包括:

手腕隱隱作痛

握力下降,拿重物困難

手腕腫脹、活動度減少

嚴重時連轉水龍頭、開門都會受限

藥物、護具沒改善需手術

陳重宇說明,對於這類退化性病變,若藥物、護具或復健無法有效改善,便需考慮手術。早期病人可以透過藥物、護具或復健治療控制症狀,若病程已進入中後期,則需要動手術。

以下為常見手術:

全腕關節融合術:優點是止痛效果佳,能提供較高的穩定度與力量,但會完全失去手腕活動度,較適合勞力工作者。

部分腕骨融合術:優點是能有效止痛,同時保留約8成力量與6成活動度,在功能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

陳重宇表示,由於劉先生的症狀是手腕腫脹、活動受限和握力明顯下降,X光檢查顯示已進展至中後期病程,經醫療團隊充分討論後,劉先生接受「舟狀骨切除合併四角融合術」(scaphoid excision and four corner fusion),並使用新型環狀鋼板固定,復原順利。

手腕疼痛、僵硬快就醫

陳重宇提醒,民眾若長期手腕疼痛伴隨腫脹或僵硬,切勿拖延,應該及早透過X光或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能釐清是否為韌帶損傷或退化病變,並選擇合適治療方式。

陳重宇呼籲,慢性手腕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盡快就醫接受妥善治療,不僅能有效止痛,也可保留手腕功能,幫助病人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沒有骨折,手腕卻好痛?醫:恐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教你2招判斷

手腕麻痛無力怎麼辦?復健科醫教你「肌腱滑動運動」5步驟改善症狀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跌倒別再手撐地!醫揭韌帶損傷「恐怖後遺症」:手腕痛、握力下降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各式各樣文明病 各招各式易筋操幫你解

2017-06-12
保健知識庫書摘

隨著醫學研究、科技進步一日千里,很多在古代被視為絕症的疾病,到了現在,幾乎都有可治療的醫術及藥物。

舉個例子,在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年代,風寒是種不治之症,一個小小的傷風感冒,竟會奪走人的性命?在今日看來多麼不可思議。現代人感冒,吃個三、五天的藥、休息一下、多喝水就會痊癒,但古代可沒這麼容易。為此,醫聖編纂了流傳千古的《傷寒雜病論》,直到現在仍是中醫學術界的重要著作。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古人行醫的智慧也永遠失傳了。我們再也無法得知當年華佗開腦、剖腹治病等微妙細節;中醫獨門的麻醉藥「麻沸散」,究竟含有何種精巧的配方?只能透過《三國演義》中對「刮骨療毒法」的生動描述,遙想當時華佗與關公的風采。然而,若想探討當時刮骨為什麼不會出現細菌感染,卻毫無可以考據的文獻,實為憾事。

《傷寒雜病論》內頁。

健康要自己負責,而不是交給醫生

現代醫療技術發展迅速,就連二十世紀使人們聞之色變的愛滋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簡稱AIDS),都已有藥物可以控制;此外,大部分癌症都可在妥善的手術、化學療法、放射線治療之下得到緩解;至於伊波拉出血熱(Ebola virus disease,又稱伊波拉病毒病,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迄今仍無有效治療藥物),也在全球科學家的努力下,展開大規模的研究,據說測試疫苗目前已在製作當中。

古時候,世界各國往來交通不便,各種交流也受到阻礙。往往大家各自埋首研究,花了數十、數百年,研發出不同的理論假說,來處理相同的問題,實在事倍功半。然而,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眾人利用網際網路分享研究;透過跨國的研討會、集全人類之力處理共同問題,任何疾病的治療只會更快、更精準。既然人們早已不用煩惱如何治病,那麼,我們還可以為自己的健康再多做些什麼?

醫學可以延長全人類的壽命,但你要的是能走、能跑、能自我照顧的人生下半場?還是下半輩子攤在床上靠著「三管」(氣切管、鼻胃管、尿管)維生、被束縛在安養院裡?這些都是可以提早努力的健康投資,也是原本就該自己負責的人生規畫,而不是生病了才交給醫生處理。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 ©lifestyle.one

銀髮族練易筋操:改善原發性高血壓、眩暈、骨刺、骨質疏鬆

《黃帝內經》提到,年歲漸長,五臟也隨之衰弱。但古人沒有現代儀器,如何得知這種變化?這是因為臟腑的衰弱,會首先反應在與其對應的經絡、肢體、五官等。古代人藉由細微的觀察、記錄與統整,便得知臟腑衰退的順序。

《黃帝內經》的《靈樞.天年》曾說,人在四十歲的時候,身體的各種狀態已達顛峰(原文為「皆大盛以平定」)。之後,眼睛開始看不清楚、不耐久站,喜歡坐著(若能躺著更好);同時皮膚開始出現皺紋、老人斑,說話顛三倒四,前一秒鐘說過的話,轉頭後一句也想不起來。這其實就是按照五臟的演變,慢慢從「肝→心→脾→肺→腎」的順序,逐漸退化,最終死亡。

以我本身為例,我已是坐三望四的年紀,家裡的父母叔伯們,除了老人家常有的關節痠痛外,身體各部位也開始走下坡。在寒冷的冬夜,或是颱風暴雨天、季節交替時,這些來自於外界的風、寒、濕等邪氣(致病因素),都會讓老人家們痠痛難耐、無力,甚至影響生活作息。

有些人也許會很好奇,為何人體好好的,會突然被邪氣入侵呢?沒錯,一般來說,經絡健康、臟腑血氣平順的人(年輕人),邪氣完全無下手的機會,所以不會受到影響。然而老人家因為生理功能日漸退化,臟腑氣血經絡衰退,當經絡空虛時,邪氣就找到了入侵的突破口,由外進入經絡肢體中,產生痠疼、刺痛等症狀,如果不予理會,久而久之,邪氣就會由經絡深入至五臟六腑,造成更嚴重的病變。

該怎麼扭轉這個臟腑衰退、風濕入侵,身體狀況一面倒的局面? 勤練易筋操最適合不過了。易筋操的招式,可以通行十二經絡氣血,最初是保護經絡、筋骨,從外防止病邪入侵;練到後來,氣血由不足轉為豐盈,可由內滋潤五臟六腑,達到真正延緩老化的功能,對於改善原發性高血壓、眩暈、骨刺(身體在軟骨損傷後的自行增生、修補反應)、骨質疏鬆很有幫助。

紅圈處為足底骨刺,壓迫神經引起疼痛(足底筋膜炎)。

年輕人練易筋操:可治脊椎側彎、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

我從小在純樸的木柵長大,除了國中時老師偶爾有課後輔導外,其他時間還算自由自在,有個愉快充實的童年。反觀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每天都得晚自習,星期六、日還得上才藝班,一旦生病了,必須向學校請假,才有辦法來找我回診。

他們小小身板上背負著過重的書包(光是目測就知道,絕對比我裝筆電的背包還要重兩倍以上),都快被壓得長不高了,手裡還另外提著一大包參考書或回家作業,實在很難不造成輕度脊椎側彎。

此外,他們的考試壓力更不是一般的大,而是亞歷山大(「壓力山大」的諧音)。從學校或補習班回家,已經晚上九點多快十點了,洗澡後還要繼續念書、準備隔天早自習的小考,導致作息不正常。此外,三餐有兩餐外食、吃得多(或少)、吃得趕、營養不均衡,更會導致進食不正常,最後若加上遺傳體質,就很容易出現失眠、生理時鐘大亂、消化困難等症狀。長久下來,將造成發育不良、身高較矮等不可逆的問題。

我記得小學時,學校都會要求學生做課間體操。坐著聽課一個早上之後,很需要起身活動一下筋骨、通暢氣血。下午的掃除時間,除了教導學生們如何保持環境整潔衛生之外,也有活動筋骨的意義。

現代學生常因背過重的書包上 學,造成輕度脊椎側彎。

復健者練易筋操:配合復健或針灸,可縮短療程、加速緩解症狀

壯年是血氣方剛的代名詞,從字面上解釋為:血氣才剛剛成長到強壯的時候。孔子說:「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就是這個道理。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二○○九及二○一○年,曾委託萬芳醫院辦理「青少年運動傷害防治保健門診」的統計,發現青少年因運動傷害就診的比例,以急性占最多數。急性運動傷害比率占運動傷害特別門診的六一%,其中以扭傷、拉傷及骨折最多。

而另一項更早之前的問卷研究則指出,臺北市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有高達四○%的青少年,自述在學期間曾發生運動傷害,最常見的受傷類型依序為扭傷、拉傷、瘀青、挫傷與抽筋;最常見的受傷部位包括手部、膝部與踝關節。

儘管如此,以我自己的門診經驗來看,很少有病患會因急性關節受傷的問題來就醫,大多都是因為先前的舊傷。我很常遇到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因關節痠痛前來看診。每次我問他們最近有沒有撞到、扭到、拉到,他們的回答都是:「寶醫師,我最近都好好的啊,沒有搬重物,也沒有跌倒,它就自己痛起來。」

講到這裡,對方通常會先停頓一下,然後靈光乍現的說:「啊,醫師,我小時候有摔倒(或撞到、扭到)過,是不是舊傷復發?」我都會在心裡暗暗驚呼:「你的直覺還真是準呀!」

舊傷復發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項:

一、反覆進行同樣的動作。舊傷處的肌肉、韌帶組織有如老弱殘兵,日常活動尚可勉強承受,但當你劇烈運動(如跑步、搬重物等)時,必定兵敗如山倒。

二、氣溫驟降。舊傷的局部血液循環系統,如同斷垣殘壁、肝腸寸斷的道路,儘管平時不會出什麼差錯,一旦入夜或氣溫降低時,血管收縮、肌肉緊繃,如同產業道路碰上堵車,受傷的組織等不到補給,肯定每下愈況。

除了復健、針灸吃藥治療之外,避免劇烈運動,採用適當的關節活動,如易筋操裡面許多輕柔卻廣幅的伸展招式,便能改善受損、鈍化、沾黏的關節,縮短患處恢復所需的時間。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陳寶蓮(寶中醫)著作《寶中醫的易筋操:每天只要15分鐘,改善過敏、強化代謝,連西醫老看不好的文明病,也有解!中醫師都在練,一般人更要練》一書。

什麼是易筋操?效果居然這麼神奇?
和流傳已久的道家經典《易筋經》有啥關聯?
本書作者陳麗蓮(人稱寶中醫),現任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雖然自己當中醫師多年,卻一直被過敏性鼻炎困擾。
連爸爸都笑她,自己當醫生,身體還這麼差。
直到有一回,陳麗蓮和學姊到廣州中醫藥大學見習,初識《易筋經》。
返臺行醫後,她繼續研究、練習,並在醫院開辦易筋操減重班。

‧易筋操12式很難?別擔心,寶中醫針對現代人不同年紀、體力,
將易筋操分為簡易版及完整版。如果你生活忙碌(或單純懶得動),
單練簡易版(一招即成),也能迅速改善頭痛、肩頸痠痛、注意力渙散等症狀。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