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眾上廁所喜歡滑手機兼追劇,馬桶一坐就是好幾分鐘,但要小心大便時間太久,可能引發痔瘡、便秘等一系列健康問題!到底上大號時間多久才正常?大便時間過久又該如何改善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建議,大便一次最好別坐超過5分鐘,更提供6招幫助改善排便不順問題。
優仕奇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在臉書粉絲頁發文指出,常聽到不少媽媽抱怨,丈夫當上爸爸後如廁時間大幅增加,英國過往有一項調查發現,爸爸們每年平均有7小時躲在廁所裡,僅為逃避家人。廁所是爸爸們的極靜樂土,可以暫時逃避另一半的嘮叨與孩子的嬉鬧,享受獨處自在的空間。
不過,陳威佑警告,若以醫師的觀點來看,如果養成了「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大便」這樣不良的如廁習慣,長期下來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1.痔瘡:久坐會增加腹部內的壓力。這導致大便時流入直腸靜脈的血液減少,最終導致血液積聚在肛門的血管墊中。這使得痔瘡更容易發展。
2.便秘:大便時間過久,本身就是便秘的表現,這可能導致大便硬化和乾燥,使排便更加困難。
3.肛裂:長期的便秘和用力大便,可能導致肛門裂口,引起疼痛和出血。
4.直腸脫垂:長期的大便困難可能導致直腸脫垂,這是直腸向下滑動到肛門的異常情況。
5.腹部不適:如果長時間壓迫腹部,可能會造成腹部的脹氣、疼痛、抽筋等,影響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到底上大號時間多久才正常?陳威佑說明,健康成年人的正常排便時間,坐著時平均需要2分鐘,而蹲著時約51秒。因此,一般建議的排便時間,最好控制在3~5分鐘以內,才不會發生痔瘡等疾病。
如果想要改善排便時間過長的問題,陳威佑也建議以下6種改善方法:
1.吃足夠纖維:多吃水果蔬菜、全穀類可以幫助軟化大便、增加大便量、促進腸道蠕動。
2.喝足夠水:水有助於保持大便的濕潤和軟化,從而減輕排便困難。
3.規律排便:盡量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內排便,例如早上起床後、飯後等,可以培養良好的排便習慣。
4.避免延遲排便需求:當感到排便需求時,儘早去廁所不要憋。延遲排便可能會使問題惡化。
5.避免用力排便:用力排便可能會增加肛門和直腸的壓力,導致問題。在排便時應輕柔,不要過於用力。
6.增加運動量: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體力、改善血液循環、刺激腸道活動、預防便秘。
陳威佑提醒,排便時記得不要一邊看書或滑手機,一有便意就進入廁所,務必在5分鐘內將直腸排空,才能減少肛門持續受壓的時間。如果排便時間過久持續發生,並且伴有其他不良症狀,例如大便帶血、腹痛劇烈、體重下降等,應及時去看醫生,查明原因並接受治療。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身體寒冷容易招致各種疾病﹗日本醫師石原結實曾在著作《體溫力 袪寒治百病!》提到﹕「體溫每降低1度,免疫力就衰退30%。相反地,如果平均體溫升高1度,免疫力就能增強5-6倍」。人的體溫在36.5以上是免疫力中心白血球內的NK細胞最活躍的溫度,能降低罹癌風險,然而與從前相比,現代人運動量下降,肌肉量隨之降低,成為平均體溫降低的原因之一。
石原結實在著作中提及,1960年左右,日本人的平均體溫有36.8度,然而與從前相比,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量下降,肌肉量也隨之降低,這也是說明平均體溫降低的原因之一。他直言:「體溫低下代表代謝不好,會使免疫力低下,而且低體溫甚至可以說是導致大部分疾病的原因」。另外,他還說:「癌細胞在35.0度時繁殖最多。我相信癌症病例數快速增加的背景是由於日本人體溫低溫化的緣故」。
現今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得過癌症,而人體的體溫在36.5以上時是免疫力中心白血球內的NK細胞最活躍的溫度,因此就能降低罹癌風險。另外,大家都有聽過胃癌、大腸癌、胰臟癌等名詞,卻沒聽過「心臟癌」吧?據說心臟癌是極其罕見的疾病,雖然有各種理論,而其中一個理論認為心臟是一個隨時都在動的器官,也是人體內最溫暖的器官。因為心臟的溫度高,所以才不容易有癌細胞。
另一方面,為什麼「身體冰冷」會不健康呢?那是因為「冷=老(接近死亡的狀態)」。這是一位我認識的醫師說的。他說:「人剛出生時是溫暖、柔嫩且紅潤的狀態。隨著年紀增長,慢慢就會變得冰冷、乾硬粗糙且蒼白」。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把身體寒冷說成是「接近死亡的狀態」有點太超過了,但是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手指或腳趾的「凍傷」是怎麼形成的。凍傷是長時間處於低溫狀態下引起的傷害。心臟有如幫浦一樣幫助血液循環,但是當人體身處在雪山時手腳末梢會變得冰冷,這時血液如果流向手指的話,變得冰冷的血液就會回送至心臟。當冰冷的血液流入心臟時,心臟就有可能受到損傷,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腦就會做出犧牲手指的判斷。這就是凍傷的成因。
有人說身體冰冷是血管硬化、堵塞所引起的動脈硬化成因。動脈硬化與心肌梗塞、腦中風息息相關,有些人可能在30歲左右就出現動脈硬化的情況。另外,2020年發表的日本人主要死亡原因顯示,第一名是「惡性新生物(腫瘤)」,也就是癌症。第二名是「心臟疾病(不包含高血壓性心臟病)」、第三名為「衰老」、第四名「腦血管疾病」、第五名則是「肺炎」(資料來源為「令和元年(2019)人口動態統計月報年計」)。
體溫升高也有助於防範全世界大流行的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高齡者、有慢性病的患者、吸菸者以及肥胖的人在感染COVID-19後容易重症化。但是只要維持深呼吸的習慣,肺部功能就會增強,體溫上升,血液循環變好,免疫力也會跟著提升。而且如同先前提過的,深呼吸能有效率地達到減肥效果,打造苗條有致的身材,重症的風險也會因此大幅降低。
隨著世界各地疫苗施打率不斷提升,今後會出現什麼樣的變種病毒尚無法預測。自己的身體只能靠自己保護,運用深呼吸獲得不被病毒入侵的「終極安心」。
你認為呢?是不是也覺得只要持續做深呼吸,就能使體溫上升免疫力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大大降低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呢?「呼吸就是長生不老的祕訣」這句話絕對沒有言過其實。
• 文章摘自台灣東販 ,美木良介著、李秦譯《改善體質,你只需要深~呼~吸~:鍛鍊核心肌群、調整體態、增進免疫力……簡單&高效的健康捷徑!》一書。
【本書特色】
嵐、倖田來未、DOWNTOWN濱田雅功……
見證者無數、驚人效果傳遍日本藝能界!
相關著作銷售超過 290 萬部!
名符其實「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
再給身體一次機會,
改善困擾你許久的減重、美容、難解病痛!
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血壓、血糖|改善糖尿病|改善頻尿、漏尿|增進免疫力
腰痛&肩頸僵硬退散|從腦梗塞、腦出血中復活|預防失智症|強化精神力
抗老效果|脫離憂鬱症狀|改善便祕|治療駝背|生髮效果|增進注意力
……學員見證、好評不斷!
• 更多《改善體質,你只需要深~呼~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顧好免疫力除了吃好、睡好之外,運動是不可或缺的!據國外研究,規律做有氧搭配肌力運動,有助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中等強度運動更可能改善因老化而下降的免疫功能。
2016年刊登於《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的英國研究指出,規律適度的運動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另2008年《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期刊的義大利研究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可能改善因老化而下降的免疫功能、增加生活品質。
此外,據《運動醫學研究期刊》2016年發表的研究,追蹤銀髮族運動狀況8個月後發現,只要有做運動,對降低體脂肪、血脂和提升肌力都有幫助;其中合併有氧和肌力運動的組別,降低血脂的狀況最好(三酸甘油脂可降低19%、總膽固醇可降低14.7%)。另同期刊2018年發表的研究亦顯示,銀髮族實施12週的有氧搭配肌力運動後,可顯著提昇下肢肌力、腿部力量及步行速度,有助於降低跌倒、住院風險及死亡率。
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運動有做就有效,有氧和肌力兩種運動搭配效果最好!除了能提升免疫力,還有許多好處:如預防三高、降低體脂、增加肌力、預防骨鬆、改善血液循環、提升新陳代謝、延緩大腦退化、讓心情變好和預防失智等。尤其銀髮族、三高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相對較弱,易受細菌病毒侵害,可惜的是,體育署108年調查發現,銀髮族大多只做有氧運動,卻常忽略了肌力訓練。
許惠玉建議,銀髮族每週5天做半小時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慢跑、健行、排舞等;並搭配2天肌力運動,如太極拳、瑜伽、重訓等。在疫情期間,應避免人潮密集的團體課程,可到較空曠的戶外或郊區健行。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最近新冠肺炎防疫期間,許多人都減少出門,但董氏基金會提醒,銀髮族如果不規律運動,就更容易衰退、免疫力變弱,所以別忘了動起來!除了能在冬季身體暖呼呼、手腳不冰冷,還能促進食慾,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和蔬果,增強自我防禦能力,降低感染風險。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