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水分是維持人體機能不可或缺的物質,在人體的代謝過程中甚至比進食還重要。是否有聽說過:人可以不吃東西存活2~4個星期,但如果3~5天不喝水,讓體內脫水超過15%到20%時,就可能會死亡!然而不少疾病正是與慢性缺水相關,像是各種慢性疼痛、高血壓、糖尿病等。
我們常常聽到坊間針對每天應該喝多少水才健康的說法,但是從1500cc~3000cc的主張都有,連專業醫師的見解都不同,甚至還有醫師建議等渴了再喝就好。但其實還是要視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與健康狀況來決定自己喝水的量。就像一個健康的人與腎臟病患者需要補給水分的量就截然不同。就算按照坊間提出比較保守的1500cc的量來做標準,其實有很大比例的人每天喝水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算是把喝的含糖飲料、咖啡與牛奶等液體算進去都不夠,此時就會出現所謂的「慢性脫水」症狀。
當人體大量失血、嚴重腹瀉或大量流汗後,無法快速的補充血液和體液時,人體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急性脫水症,此時人體的溫度會下降、器官功能減慢、大腦陷入昏迷、精神波動降低,然而再長時間無法得到有效的緩解時,甚至會出現昏迷、死亡。但慢性脫水的過程極度緩慢,症狀表現極易與某些疾病的癥狀類同,讓很多不能正確補水的人誤以自己的慢性脫水症是一些疾病的表現。
水在人體中所占的比例平均為70%,而越是和生命直接相關的器官,其含水量就越高,像是大腦組織中所占的比例則高達85%。如果人體出現慢性缺脫水,就會出現很多症狀:口腔乾燥、皮膚缺乏彈性、頭暈目眩,疲勞無力、血壓降低、手腳抽筋,甚至會有便秘的現象。根據醫學專家發現,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在不斷地吸收和排泄水分來維持基本的生命進程,如果攝入的水不足,各種廢物在細胞內不能很快被代謝出去,然而這些廢物在體內會日積月累,就會引發各種疾病!所以不少疾病正是與慢性缺水相關,像是各種慢性疼痛、高血壓、糖尿病等,當脫水程度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此外,慢性缺水也會影響大腦的工作狀態,造成反應遲鈍,無法集中注意力,影響人腦的正常思維和認知狀況。當身體缺水體重的1%~2%時,大腦神經元的正常活動就開始變的困難,短期記憶受損,視覺跟蹤能力減弱,注意力不集中;當缺水達到體重的2%~3%時,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就產生影響。
當身體因缺水出現疼痛訊號時,很多人的直覺反應往往是自己生病,所以立刻吃藥止痛卻不去補充水分,很可能會使身體機能更加惡化。然而除ㄌㄜ錯誤的用藥來解渴之外,很多人面對慢性脫水的改善辦法竟然不是喝水,而是用茶、咖啡、含糖飲料或酒精來當水喝,取代身體真正需要的水。這些人工飲品確實也可以補充水分,部份也有有益健康的物質,但同時也有很多脫水因子,這種脫水因子可以帶走體內的水,有時候喝了想上廁所,或是越喝越渴,卻完全沒有起到補水的作用,無法緩解慢性脫水的問題。
資料來源/HERO健康網、MEDICAL NEWS TODAY、THE DAILY MEAL
責任編輯/妞妞
你對於伸展的印象與觀念是否還停留在「越痛效果才會越好」?我們常常在健身房的伸展區或瑜伽教室裡,看到許多的人都皺著眉頭或表情痛苦的進行伸展動作,甚至於有的人因為彎不下去或張不開大腿,變找尋夥伴兩人一組進行拉伸動作,這些都是我們既有的「越痛苦才表示筋拉的越開」錯誤觀念,其實,過度的伸展反而會造成肌肉的傷害,甚至於還會降低身體的柔軟度,可以說是適得其反。
我們會需要進行伸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放鬆肌肉,但如果在伸展時用力過度反而會讓緊繃的肌肉不易伸展開來,反而,我們透過適當的力量慢慢的進行伸展動作,筋繃的肌肉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的放鬆開來,進而讓肌肉順利的伸展並提升彈性。
然而,我們的身體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運動伸展時,只要感受到疼痛的情況身體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就會自然啟動,而位於碰撞或是伸展部位週遭的運動神經元,就會出現興奮性的變化進而導致肌肉緊繃,除此之外,疼痛這件是也時常伴隨著肌肉撕裂或流血等狀況,因此,只要肌肉產生緊張加上流血或撕裂等情形時,就容易導致血液流動受到阻礙,也就是血液循環將會變差。
簡單來說,如果你在伸展的時後會感受到疼痛,我們的交感神經就會進入興奮狀態,導致肌肉不容易伸展放鬆,即使你的伸展是舒服中帶一點點的疼痛,都會造成一些負面性的影響。而倆倆一組的伸展動作看似沒有什麼問題,但也會由於對方會強行的進行伸展與壓縮動作,我們的肌肉就會下意識的產生反抗力量,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肌肉組織纖維的斷裂。
除了上列所說的情況之外,當我們肌肉受到拉扯時,身體便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反射性的收縮,這樣的反應是由一種人體為了維持正確姿勢,所產生出的「姿勢反射(postural reflex)」又被稱為「牽張反射(stretch reflex)」,這樣的反射動作同樣也不利於肌肉的伸展。
如果你對於伸展時的疼痛置之不理,依然想憑藉著自我的意志力將肌肉伸展到極致狀態,這時就有可能會造成肌肉撕裂傷、肌腱斷裂或是關節部位的損傷等情況。一般來說有許多的運動都需要透過優異的柔軟度才能發揮功能,例如日本相撲選手或是體操選手等等,這些運動項目的選手在進行訓練前都會有一定的伸展熱身流程,在以往來說這些伸展與熱身的流程,都會因為傳統且錯誤的觀念造成用力過度的情況,進而造成許多選手肌肉的永久性運動傷害,而被迫放棄這項運動。
總而言之,唯有採取溫和緩慢的放鬆方式,讓過程中不會有所謂的疼痛產生的力道,才能正確且安全的放鬆伸展肌肉,千萬不要在相信「越痛拉筋的效果才會越好」這種錯誤的觀念。
資料參考/verywellfit、menshealth
責任編輯/David
許多人都愛重口味的食物,雖然吃多不好,但是有專家表示,如果喜歡吃辣的人,對身體非常有幫助。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愛吃辣的食物對於心血管有不少好處,甚至還可以降低死於心臟疾病風險的機會,此外,對於燃燒脂肪、瘦身以及強健身體也是非常有效。
根據吃辣能降低心血管風險的這項來自義大利,此研究表示,每周至少吃4次辣椒,死亡風險可降低23%,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亦可分別降低40%和60%,發佈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
根據由義大利地中海神經學研究所(Neuromed)所研究表示,該研究人員針對22,811名義大利人進行長達8年的追蹤,將他們分為「從未或極少吃辣椒」、「一週吃辣椒2次」、「一週吃辣超過2次,不超過4次」、「一週吃辣超過4次」共4個組別。研究人員發現,每週至少吃4次辣椒的人,比起不食辣椒的人死亡風險低23%,另外,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更明顯下降,死於心臟病的風險亦低40%,死於中風的風險更低超過一半來到了60%。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辣椒中的辣椒素對人體健康有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癌症和糖尿病等。研究團隊表示,辣椒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存在很強的關聯性,辣椒甚至可降低整體死亡風險,但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去解釋兩者的關聯。研究團隊又認為,食物不應被當成藥物,不需要定時定量攝取,而是從調整飲食習慣開始著手。不過,英國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醫學院資深講師梅勒(Duane Mellor)認為,研究報告並未證明吃辣椒對健康有益,食用辣椒者可能也在飲食中添加較多香料,也可能攝取較多新鮮水果與蔬菜,實驗結果未必是受到辣椒直接影響。
針對一般人,建議可以適時的吃一些辣,不過這邊的「辣」並不是所有辣都可以,北京大學與牛津大學合作的研究中顯示,只有「新鮮的辣椒」才有健康效果,所以像是辣椒醬、辣椒油等再製過的效果都沒那麼好,甚至還可能因為有過多的添加物、油脂而不健康。
新鮮的辣椒同時還含有大量維生素C、胡蘿蔔素、維生素B群,這些也都是可以協助身體增強免疫力、增加抗氧化力的元素,但在烹煮過後都會消失,所以如果真的想吃辣,還是吃新鮮的最好。另外,身體對於辣的接受度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吃太多辣,防癌能力並不會上升,反而會開始傷害黏膜導致發炎;所以如果吃完辣之後覺得胃熱熱的,或是有拉肚子、肚子不舒服,就表示辣吃太多,最好喝個牛奶解辣,也記得下次要調低一下辣度!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