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夏天跑步超厭世! 熱天開跑前必須知道的8件事
1
夏天跑步超厭世! 熱天開跑前必須知道的8件事
2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體育主播魁哥的跑步人生
3
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提高記字詞能力  避免「舌尖現象」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夏天跑步超厭世! 熱天開跑前必須知道的8件事

2019-07-09
知識庫 跑步 保健 觀念 生活 夏日跑堂

炎炎夏日在戶外跑步,確實是一個折磨心志且可能增加傷害的事。但是為了年底的目標賽事,你不練嗎﹖美國路跑俱樂部(RRCA)提出8項熱天跑前應遵循的事,如果不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和準備,小心讓原本認為熱血的跑步訓練,變成打壞馬拉松訓練計畫的傷害。

夏天跑步超厭世! 熱天開跑前必須知道的8件事

1.   避免脫水

 跑步時,身體每20分鐘可能流失170-340克液體,因此,預先補水是相當重要的。跑前10-15分鐘補充約280-425克液體;跑步中每20-30分鐘補充一次液體;要確定你是否正常無脫水,請在跑步前後測量體重,跑後每減1磅(0.45公斤)就應補充約470克液體。跑到脫水的指標是脈搏在跑後持續升高、尿液呈暗黃色。請記住!口渴並不是脫水的適當指標。

(詳細跑步補水計算攻略請見《跑步前、跑步中精準補水攻略》)

跑前10-15分鐘補充約280-425克液體;跑步中每20-30分鐘補一次液體

2.   避免溫濕度均高

如果室外溫度高於攝氏度,且濕度高於%,請避免外出!在跑步時,體溫透過汗液從皮膚蒸發的過程得到調節;但如果空氣中濕度太高,阻止皮膚上的汗液蒸發,身體無法散熱,將迅速因過熱而發生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因此,在台灣酷熱夏天出門練跑前,先檢查當下的氣溫和濕度適不適合。

3.   避免陽光直射、防曬

雖然台灣許多戶外練跑路線是毫無遮蔽物的河濱和田徑場,但仍能盡量找到較多綠蔭的公園、有大樓遮擋陽光的操場。在陽光下練跑前,應塗上同時含防止UVA和UVB係數的防曬乳,並戴上可過濾掉UVA和UVB的運動太陽眼鏡。許多人喜歡戴帽子遮陽,但要注意選擇中空設計的帽子,有助於頭部散熱。

4.   穿淺色透氣運動衣

別為了愛美防曬就穿長袖長褲跑步!穿著淺色透氣的運動衣才是王道。如果因為穿著悶熱,在炎熱的天氣中讓身體大量流失水分,將增加熱傷害的風險。

在炎夏這樣穿,小心增加熱傷害風險

5.   事先規劃路線

出門前先規劃你的練跑路線,以便能在已知地點裝滿水瓶、喝飲水機的水,或是投自動販賣機。沿著河濱從中間點往左右來回跑、繞著公園跑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記得在你出門跑步時,一定要告訴某個親朋好友你在哪裡跑、大概跑多久,並攜帶身份證件在身上。

6.   症狀發生立刻停跑

跑步時如果發生頭暈、噁心、發冷或是不再出汗,立刻停止跑步!並找個陰涼處喝水或運動飲料,如果仍不舒服請尋求協助。 

在身體無法調節溫度、體溫持續升高時,恐導致熱衰竭,嚴重者發生中暑。中暑症狀包括中樞神經異常(精神錯亂、情緒不穩、無意識)、皮膚直到腋下都乾燥無法出汗,嚴重恐危及性命,如果發現有熱傷害症狀,先量體溫有沒有超過 40 度、觀察精神狀況,先辨別是熱衰竭或中暑。如果是熱衰竭可先嘗試降溫,再觀察體溫是否持續升高或其他意識狀態問題;如果精神狀況已有問題,不用懷疑立刻送醫,並且一面做降溫動作。

發生頭暈、噁心、發冷或是不再出汗等症狀,應立刻停跑

7.   特殊疾病先問醫師再跑

如果你有心臟或呼吸系統疾病,或是固定服用任何藥物,請先諮詢醫師是否適合在炎熱天氣下跑步;或者,也許在室內跑步機上跑步較符合你的狀況。另外,如果你曾有中暑或相關症狀,請特別謹慎。

8.   兒童在早晨或傍晚跑

兒童跑步建議在早晨或傍晚時分,更要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太陽高照時外出,以減少熱傷害機會,當孩子在戶外玩耍或跑步時,家長應留意隨時補充水分。  

資料來源/RRCA, medpartner,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體育主播魁哥的跑步人生

2025-07-25
書摘跑步人物誌

製作人亞當希望兩位主持人也分享一下自己的跑步故事,於是我來啦!

大家好,我是魁哥。

沒錯,就是常常把這兩句話當口頭禪的魁哥。

「跑步不難,難的是穿上跑鞋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跑步不要聽》主持人 田鴻魁(魁哥)

從五十歲的人生交叉點上起跑

我開始跑步的時間,幾乎就是疫情爆發的時間。二〇一九年下半年先是因為自己身體的狀況而開始了獨跑的運動時光,跑著跑著慢慢養成習慣,也開始逐漸擴大了原本較為狹窄的朋友圈。

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好奇,作為一個體育主播應該交友廣闊,到那裡都很吃得開。但事實上我們的工作通常都是很單純的來回公司的錄音室或是球場,在整個工作的流程當中,我們所要接觸的人並不多。有至少十幾年的時間,我都過著專心工作、看比賽、記錄比賽、整理要轉播的比賽的日子,這差不多就是我每天的生活節奏。當時唯一的運動,就是週末跟幾位好友一起打個籃球,跑步一直都不在我的運動計畫中。

但隨著年齡增長,體態逐漸發福,一個禮拜一次的運動真的不夠。當然如果沒有二〇一九年身體狀況的警訊,可能我還不會這麼快接觸跑步(說快,其實我開始跑步的時候也已經五十了),甚至隔年開始加入森林跑站,進行比較有系統的跑步訓練。

那一段時間,正好也是我服務的體育台即將退出臺灣的時候,走在五十歲的人生交叉點上,是強迫自己提早退休?還是繼續當一個體育主播?如果不做主播我就能做什麼?相信在閱讀這本書的朋友,也有些人跟當時的我一樣處在人生職涯面臨抉擇,或是被迫要離開的處境,那種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的感覺真的很不好受。有的時候,會懷疑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嗎?為什麼這個市場(世界)突然間就不需要我了呢?

很多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是透過跑步來自我救贖。同時,在有目標的跑步訓練中,我學會了如何專注於眼前的事,紮實地執行今天的課表,不要去憂慮未來。在二〇二〇年臺北初馬跑出三小時三十八分之前,我已經跟跑步相處了大半年時間,從中獲得了很多寶貴的人生道理,也迫不及待想要跟身邊的朋友分享,於是就有了「跑步不要聽」這個Podcast誕生。

一切都發生得很快,也可以說很巧合,那年年底,我失去了正職的工作,加上疫情爆發,別說沒辦法賺錢了,整個人生好像靜止一般。我不知道那是否就是所謂的人生低潮,但肯定不想再經歷一次。

有辦法突破五年前的自己嗎?

跑步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有趣,從一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訓練的料,當時單純地認為,只要我認真訓練下去,一定可以破三。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發現要再往前突破有層層關卡,也進入了兩三年的摸索期。二〇二四年膝蓋再度受傷,加上開啟了一連串的海外馬行程,但到了年底成績還是沒有進步,才開始重新思索並放慢腳步。

後來,持續在社群上分享了很多自己心境以及訓練上的改變。出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五十五歲了,有辦法再突破五年前的自己嗎?或是,我應該放下這個想法做一個健康的市民跑者?這些問題還是會環繞在我的腦袋中。

我相信總是有方法讓自己再進步,但必須要補足一些我過去忽略的項目,譬如如何讓自己不要過度訓練,如果更有效地恢復,以及強化自己在跑步之外的力量訓練。當然還是有那個BQ*的夢想,甚至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但跑步原本就是一個耐力運動,需要有非常大的耐心。

在聆聽各位跑者故事的同時,也不斷地勉勵自己:不要急,慢慢來,把自己能掌握的環節先顧好,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就算最後沒有突破,也是有收穫的。

附註:

*BQ(Boston Qualification):市民跑者心中的最高殿堂「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成績門檻,以年齡組區分不同時段。然而達BQ門檻不代表一定能參賽,當合格申請人數超過賽事名額,主辦單位會另行公布「Cut-Off」資格線。

跑步的初衷是……

非常感謝跑步,讓我在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找到了依靠。幾年前我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因為跑步,讓我的雙腳帶我踏遍世界,開啟另外一段人生旅程。更沒想過因為跑步而影響了我身邊許多親朋好友,包括我的爸媽、太太,還有更多的親戚們,都先後投入了跑步領域,並且開始重視跟健康相關的所有議題,我想這是跑步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吧!

也很謝謝無論是透過Podcast、我的YouTube頻道、我的社群,一再給我回饋以及鼓勵的朋友們。甚至有時候在馬場上的幾句交談,都讓我感到相當窩心。幾位醫師朋友一直鼓勵跟提醒我,希望我能保持健康,跟他們一起快樂地跑下去。沒錯,我想這就是我們開始跑步的初衷吧。

跑步不僅讓我認識了自己的身體,認識一群好朋友,度過了人生很多困境,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那些想要進到跑步領域的人,能夠更健康地奔跑,讓我們的社會有更多喜歡運動的人。

跑步不要聽從有聲的Podcast媒體,到短影音分享,再進入到今天文字化的一本書誕生,集結了所有跑者的人生故事,這是我們節目的另外一個里程碑。感謝廣大的聽眾朋友,無論是斗內、留言,或是購買我們的書籍分享給周圍的朋友。相信不久之後,我們還會往另外一個新的里程一起攜手走下去,敬請期待。

 

資訊

• 文章摘自墨刻出版-莫克文化《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一書。

 臺灣運動類熱門排行第一名Podcast《跑步不要聽》精選跑者故事!

「跑步不難,難的是穿上跑鞋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你是否也曾在晨曦或夜色下,綁起鞋帶,踏上跑道, 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跑步意義?

無論你是新手或資深跑者,都能在書中遇見感動自己的故事。

翻開書頁,穿上跑鞋,跑出你人生的彩蛋!

這是一本呈現臺灣跑者文化的書, 從《跑步不要聽》Podcast逾250集節目中,精心挑選26篇跑者故事, 透過魁哥和象總的引導,一步步精煉出故事, 並將原本由聲音訴說的勵志、有趣、不可思議的內容, 轉化為一頁頁觸動人心的文字。

【本書特色】

•從逾250集訪談節目中精選出26篇跑者故事

•人物網羅菁英選手、極限耐力賽選手、各行各業市民跑者、身障跑者;故事橫跨台灣與世界各地跑步旅程

•書中每一篇都藏有彩蛋,等待你細細品味挖掘

【必讀族群】

✓ 熱愛跑步的你

✓ 希望有一本書能陪伴自己持續跑下去的你

✓ 廣大的《跑步不要聽》粉絲

--------- 七星推薦 ---------

★南山人壽董事長 尹崇堯

★run your own run 邱文蕾

★地平線運動平台 李翰暄

★Jay的跑步筆記 許立杰

★森林跑站創辦人 蔡宜玫

★博威運動科技 don1don 總編輯 鄭匡寓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金河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 更多《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提高記字詞能力  避免「舌尖現象」

2018-05-22
跑步新知有氧運動觀念話題

你是不是也曾發生:話講到一半突然忘記下個字要說什麼,或忘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名詞怎麼講,話卡在嘴邊,你卻找不到合適字眼吐出它,接著你敲了敲腦袋,告訴自己「我老了」、「這是初老症」。不過愛運動的你還有挽救機會!近期一項研究發現,有氧運動能鍛鍊控制語言的大腦區域,換句話說,若你常做跑步等有氧運動,也許能更快地找出你想表達的詞彙。

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提高記字詞能力 避免「舌尖現象」

該研究發表於近期的世界最大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研究針對有氧運動與尋找字詞能力之間的關係,研究者將55名受試者以年齡層分為兩組,分別為28位60歲以上的男女,及27位20歲出頭的男女,以觀察哪個年齡組最常出現這種「舌尖現象」(詳見文末知識便利貼)。
 
首先,每個受試者都被要求叫出20個問題中英國名人的名字;接著,他們得到一些定義,並且必須將正確的字詞與定義聯繫起來。研究人員發現,一般來說,年紀長的組別要達成這項任務較艱難,因此只有年紀長者能進行接下來的有氧運動評估。
 
研究第一作者伯明罕大學博士Katrien Segaert表示「我預測這項活動對老年人的語言處理能力有益」,而他的預測是對的。研究發現,有氧運動水平較高的老年人比沒做有氧運動的老年人少出現「舌尖現象」、或是「明知一個字詞卻無法說出口」的狀況。
 
進一步分析原因,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對大腦有許多益處,例如增加腦部灰質數量,而灰質是中樞神經系統對資訊進行深入處理的部位。因此,長期固定做跑步或其他有氧運動習慣的人,腦部的灰質會比沒運動者多,當他們老去後,也較少出現「舌尖現象」的窘境。

除了跑步,快走、騎單車、游泳等都是常見有氧運動

雖然Katrien Segaert指出,該研究僅適用於60-80歲間的健康成人。但根據過往的研究顯示,跑步能提高所有年齡層的腦力,也就是說,跑得越多、大腦儲存的能量就越多。Segaert也在研究中提及,跑步能觸發大腦中新的神經細胞與血管形成,並增加大腦皮質下方海馬迴(負責掌管短期、長期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的體積。
 
有氧運動除了瘦身還有這麼多好處,下次如果你需要一個堅持跑步下去的理由,只要想著:多跑步就不會出現叫不出跑團新成員名字的窘況,那麼你就會心甘情願繼續跑下去了。

知識便利貼|舌尖現象 Tip of the tongue, TOT
舌尖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話在嘴邊」,是一種無法從記憶中回憶詞語的現象,時常伴有部分回憶,但又焦急說不出的情況。發生舌尖現象的人通常能回憶起一或多個目標詞語的特點,例如其中一個字、與目標詞語有相似讀音或意思的詞語,甚至一個音節,卻頓時想不出整個目標詞語。

舌尖現象的出現不分任何族群,在男女、青、中、老年都可能發生;教育程度不會影響舌尖現象;單語言、多語言人群也都可能出現。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