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夏天跑步超厭世! 熱天開跑前必須知道的8件事
1
夏天跑步超厭世! 熱天開跑前必須知道的8件事
2
手肘痛就是網球肘害的?  醫師整理6大常見原因幫助對症下治療
手肘痛就是網球肘害的? 醫師整理6大常見原因幫助對症下治療
3
運動抗老新佐證 美研究:每天慢跑30分鐘可延壽9年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夏天跑步超厭世! 熱天開跑前必須知道的8件事

2019-07-09
知識庫 跑步 保健 觀念 生活 夏日跑堂

炎炎夏日在戶外跑步,確實是一個折磨心志且可能增加傷害的事。但是為了年底的目標賽事,你不練嗎﹖美國路跑俱樂部(RRCA)提出8項熱天跑前應遵循的事,如果不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和準備,小心讓原本認為熱血的跑步訓練,變成打壞馬拉松訓練計畫的傷害。

夏天跑步超厭世! 熱天開跑前必須知道的8件事

1.   避免脫水

 跑步時,身體每20分鐘可能流失170-340克液體,因此,預先補水是相當重要的。跑前10-15分鐘補充約280-425克液體;跑步中每20-30分鐘補充一次液體;要確定你是否正常無脫水,請在跑步前後測量體重,跑後每減1磅(0.45公斤)就應補充約470克液體。跑到脫水的指標是脈搏在跑後持續升高、尿液呈暗黃色。請記住!口渴並不是脫水的適當指標。

(詳細跑步補水計算攻略請見《跑步前、跑步中精準補水攻略》)

跑前10-15分鐘補充約280-425克液體;跑步中每20-30分鐘補一次液體

2.   避免溫濕度均高

如果室外溫度高於攝氏度,且濕度高於%,請避免外出!在跑步時,體溫透過汗液從皮膚蒸發的過程得到調節;但如果空氣中濕度太高,阻止皮膚上的汗液蒸發,身體無法散熱,將迅速因過熱而發生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因此,在台灣酷熱夏天出門練跑前,先檢查當下的氣溫和濕度適不適合。

3.   避免陽光直射、防曬

雖然台灣許多戶外練跑路線是毫無遮蔽物的河濱和田徑場,但仍能盡量找到較多綠蔭的公園、有大樓遮擋陽光的操場。在陽光下練跑前,應塗上同時含防止UVA和UVB係數的防曬乳,並戴上可過濾掉UVA和UVB的運動太陽眼鏡。許多人喜歡戴帽子遮陽,但要注意選擇中空設計的帽子,有助於頭部散熱。

4.   穿淺色透氣運動衣

別為了愛美防曬就穿長袖長褲跑步!穿著淺色透氣的運動衣才是王道。如果因為穿著悶熱,在炎熱的天氣中讓身體大量流失水分,將增加熱傷害的風險。

在炎夏這樣穿,小心增加熱傷害風險

5.   事先規劃路線

出門前先規劃你的練跑路線,以便能在已知地點裝滿水瓶、喝飲水機的水,或是投自動販賣機。沿著河濱從中間點往左右來回跑、繞著公園跑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記得在你出門跑步時,一定要告訴某個親朋好友你在哪裡跑、大概跑多久,並攜帶身份證件在身上。

6.   症狀發生立刻停跑

跑步時如果發生頭暈、噁心、發冷或是不再出汗,立刻停止跑步!並找個陰涼處喝水或運動飲料,如果仍不舒服請尋求協助。 

在身體無法調節溫度、體溫持續升高時,恐導致熱衰竭,嚴重者發生中暑。中暑症狀包括中樞神經異常(精神錯亂、情緒不穩、無意識)、皮膚直到腋下都乾燥無法出汗,嚴重恐危及性命,如果發現有熱傷害症狀,先量體溫有沒有超過 40 度、觀察精神狀況,先辨別是熱衰竭或中暑。如果是熱衰竭可先嘗試降溫,再觀察體溫是否持續升高或其他意識狀態問題;如果精神狀況已有問題,不用懷疑立刻送醫,並且一面做降溫動作。

發生頭暈、噁心、發冷或是不再出汗等症狀,應立刻停跑

7.   特殊疾病先問醫師再跑

如果你有心臟或呼吸系統疾病,或是固定服用任何藥物,請先諮詢醫師是否適合在炎熱天氣下跑步;或者,也許在室內跑步機上跑步較符合你的狀況。另外,如果你曾有中暑或相關症狀,請特別謹慎。

8.   兒童在早晨或傍晚跑

兒童跑步建議在早晨或傍晚時分,更要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太陽高照時外出,以減少熱傷害機會,當孩子在戶外玩耍或跑步時,家長應留意隨時補充水分。  

資料來源/RRCA, medpartner,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手肘痛就是網球肘害的? 醫師整理6大常見原因幫助對症下治療

2022-06-02
肌肉痠痛保健知識庫生活運動傷害

手肘疼痛時,多數人會因為症狀而認為是常見的「網球肘」,不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任張尚智指出,雖然網球肘是較常見的症狀,且有一定的疼痛部位,但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引起,如果沒有確切找出問題點做治療,當然不容易痊癒。

手肘痛就是網球肘害的?  醫師整理6大常見原因幫助對症下治療
手肘痛就是網球肘害的? 醫師整理6大常見原因幫助對症下治療 ©performanceorthonj.com

張尚智表示,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且不少患者抱怨,痛很久而且已做過治療,仍然反覆痠痛無力,無法斷根。他分析,這個症狀常常是因為過度使用手腕及手指的活動造成,肘關節主要由手臂的肱骨及前臂的尺骨和橈骨連接而成,讓手肘可做出伸直、彎曲、旋前、外翻等不同動作,其中也包含許多韌帶,讓肘關節更加穩定,可防止手肘過度活動造成傷害。一般常見手肘痛原因可能有以下 6 種:

1.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手指和手腕動作時往往會使用到前臂的橈側伸腕肌群(entexsor carpi radialis muscle),如果長時間不當或過度使用,使的手腕、手指反覆伸展施力,容易造成伸腕肌群與肘關節外側的肱骨外上髁連結處的肌腱發炎疼痛。

日常生活中如家庭主婦、抱小孩、敲打電腦鍵盤、抓握滑鼠、急提重物、過度的健身與重量訓練都容易誘發此種疼痛。初期多為抓握時會有手肘外側的輕微疼痛,局部壓痛點,接下來疼痛會向下延伸,在做一些動作如肘關節的伸直、彎曲、擰毛巾、提包包或拿杯子等都會感覺不適。

網球肘
網球肘 ©Sportsinjuryclinic

2. 高爾夫球肘(肱骨內上髁炎)

與網球肘所造成的疼痛相似,只是網球肘疼痛位置出現於手肘外側,高爾夫球肘則疼痛在手肘內側位置。當過度重複性的手腕屈曲或因扭傷拉扯,容易造成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 muscle)和橈側屈腕肌(Flexor Carpi Radialis muscle)肌腱與肱骨內上髁連結處發炎。常見的症狀有手肘內側痠痛無力、握力減少以致無法完成活動手腕、做出抓握力等動作。

高爾夫球肘
高爾夫球肘 ©Sportsinjuryclinic

3. 橈隧道症候群(Radial Tunnel Syndrome)

其所造成的疼痛位置常出現在手肘關節外側下方約 4 指幅,而並非在網球肘的肱骨外上髁上,但因此兩者的症狀類似,甚至時常同時發生,容易造成在診斷及治療上常常受到忽略。如過長期手臂重複過度施力、推拉物品、彎曲手腕、翻轉手掌、用力抓握或前臂外側受到撞擊時,都容易使得旋後肌和橈骨之間通道變得狹小而壓迫背側骨間神經,使得手腕翻轉及屈伸時疼痛,甚至蔓延至手指並伴隨著無力的現象。

4. 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

又名尺神經壓迫症(ulnar nerve compression),由於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肱骨內上踝後面的溝道後,穿過前臂內側的尺側屈腕肌,所以直接的撞擊,經常性的彎曲手肘或是骨折後所形成的骨刺壓迫尺神經,都會造成此種症狀。早期多為小指與無名指麻木刺痛,及肘關節內側酸痛,嚴重時麻痺感會向上放射至肩頸部,如果拖延很久,容易造成握力降低,小指及無名指的肌力喪失,肌肉萎縮形成爪狀手。

5. 頸部神經壓迫

多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是退化性頸椎骨刺壓迫。頸椎間盤突出多是因為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退化性頸椎骨刺則是因為椎間及關節骨質增生產生。當頸椎神經受到壓迫時容易造成患側肩頸疼痛僵硬,遷延至上背膏肓處或手臂,也常伴隨患側手臂麻木刺痛,甚至出現肌肉無力萎縮。

6. 肘關節發炎

多出現在中老年人或長期手肘勞動的族群。因手肘關節經過長期活動,容易使關節間軟骨磨損,骨骼相互碰撞,導致手肘關節發炎。另外其他的亦有可能是因風濕性關節炎或是外傷脫臼、骨折引起的關節結構改變而誘發肘部疼痛。

張尚智說,雖然手肘疼痛是一個很普遍常見的疾患,但可能是由肌腱、韌帶、軟骨、與神經等不同原因造成,引起的疼痛範圍十分相似,但診斷治療方向卻不大同。在中醫則多屬「痺症」、「傷筋」及「肘勞」等範疇,是由肘部外傷或勞損傷及筋脈致使瘀血內停;或勞累汗出,營衛不固,並外感風寒濕邪,致使局部氣血凝滯,絡脈瘀阻而引發。

一般中醫可使用針灸治療,疏通局部經絡氣血,舒筋通絡止痛。按經筋之為病,可以「以痛為腧」的原則,著重在局部取穴,可選用阿是穴,鬆解局部筋膜肌肉組織。肘關節外側局部常用穴位如肘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內側穴位如少海、曲澤等。

另外,可依照經絡循行取穴,緩解相關張力,如肩井、天宗、肩貞、臑俞等。中醫傷科手法則以調整身體整體筋膜,還原骨骼關節結構,讓局部病灶改善,以舒緩疼痛不適。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抗老新佐證 美研究:每天慢跑30分鐘可延壽9年

2017-05-25
新知跑步話題保健高齡有氧運動新聞

耐力運動可以延長壽命有新的研究來佐證了!美國一項新研究指出,運動不只能讓人維持良好體態,還有機會延緩細胞老化,讓人更加年輕。此研究表明,維持每週五天、每天跑30分鐘的高度活躍運動模式就可以讓你延壽9年。

保持規律跑步習慣有助延長壽命。 ©npr.org

根據《預防醫學 (Preventive Medicine)》雜誌日前刊登美國楊百翰大學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的塔克博士 (Larry A. Tucker) 所主持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運動有機會延緩細胞老化,從而讓人維持年輕體態。研究中,塔克博士分析1999-2002年所進行的一項「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中5,823位成人受試者的數據;他同時檢視分析了受試者細胞內染色體端粒 (Telomeres) 長度資料與其運動習慣的關係。

端粒就像一個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為一連串重複的DNA-蛋白質複合體,能夠維持染色體的完整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而端粒的長度亦被科學家認為是評估人類生物年齡 (Biological Age) 的重要指標。

塔克博士分析該調查報告後發現,與經常久坐不動的受試族群相比,具有高度活躍運動習慣的受試族群(每週有5天從事運動,其中女性每天跑步30分鐘、男性每天跑步40分鐘),平均端粒長度較長,約相當於生物年齡年輕了9年。

隨著我們年齡增長,細胞中的端粒會越變越短,當端粒變得太短,它就會無法保護染色體,因而導致細胞凋亡。不良、靜態的生活習慣會引起「氧化壓力 (oxidative stress)」,讓身體無法抵消由自由基引起的細胞損傷,這也是造成端粒變短的原因之一。

塔克博士所主導的研究分析發現,傾向於靜態生活模式者,其端粒所反映出的生物年齡比高度活躍的人要短少9年,而有中強度運動習慣者則少了7年。

塔克教授說,他非常訝異地發現,久坐受試者和中等活躍人群之間的端粒長度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為了防止細胞衰老,你必須保持高度活躍的生活模式。

 
 
“如果你想看到減緩生物衰老的真正差異,若只是做一點運動並不會有所幫助,你必須定期有高強度的運動習慣才行。

我們知道,規律的運動有助於降低死亡率和延長生命,現在我們知道這一好處的一部分因素可能是來自於端粒的維護與保養。”
──拉瑞·塔克教授

延伸閱讀
 1  運動對抗老有幫助嗎?關鍵在「端粒」
 2  跑步一小時,能延長壽命七小時?美國專家這麼說...
 3  高強度間歇訓練 有助逆轉細胞老化
 4  運動不只讓你更年輕,還會更聰明!

知識便利貼|端粒 Telomere
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能夠維持染色體的完整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 細胞分裂一次,由於DNA複製時的方向必須從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復制端粒就縮短一點。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啟動凋亡機制,即細胞走向凋亡。因此,端粒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一直以來都知道精、卵細胞的端粒比成年體細胞的都長許多,但卻不會隨著分裂次數增加而縮短。(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端粒因為可以控制細胞分裂週期,和細胞老化有明顯關係,因而有「細胞的生命時鐘」之稱。

知識便利貼|氧化壓力 Oxidative Stress
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為機體活性氧成分與抗氧化系統之間平衡失調引起的一系列適應性的反應。干擾細胞正常的氧化還原狀態,會製造出過氧化物與自由基導致毒性作用,因此損害細胞的蛋白質、脂質和DNA。源自氧化代謝的氧化壓力,會導致基底損害以及DNA鏈斷裂。
發生在人類的氧化壓力,被認為是造成亞斯伯格症候群、自閉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動脈粥狀硬化、心臟衰竭及癌症等的成因。然而,活性氧也有它的益處,免疫系統可利用活性氧攻擊並殺死病原。短期的氧化壓力在防止老化上,也提供了重要的步驟,稱做毒物興奮效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知識便利貼|自由基 Free Radicals
自由基就是「帶有一個單獨不成對的電子的原子、分子、或離子」,它們可能在人體的任何部位產生,例如粒腺體,它是細胞內產生能量(進行氧化作用)的主要位置,因為是進行氧化作用的地方,因此也是產生自由基(過氧化物)的主要地點。

這些較活潑、帶有不成對電子的自由基性質不穩定,具有搶奪其他物質的電子,使自己原本不成對的電子變得成對(較穩定)的特性。而被搶走電子的物質也可能變得不穩定,可能再去搶奪其他物質的電子,於是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造成這些被搶奪的物質遭到破壞。人體的老化和疾病,極可能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尤其是近年來位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的癌症,其罪魁禍首便是自由基。

不過,人體也具備了修復的功能,以復原被破壞的組織結構,同時也有一套完整的抗氧化系統,以對抗和預防自由基的危害。
(資料來源:馬偕紀念醫院 趙強營養師)

資訊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