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肌能系貼紮—足踝扭傷
1
肌能系貼紮—足踝扭傷
2
英國研究實證:規律運動能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3
太P力脊椎運動—保健脊椎,健康沒煩惱!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肌能系貼紮—足踝扭傷

2019-08-19
知識庫 保健 書摘 運動傷害 運動恢復

足踝由脛骨、腓骨和距骨所組成,是身體重要的承重關節。其因構造獨特,所以不只是運動,連日常生活都很容易扭傷。為了穩定踝 關節,足踝內外側均有韌帶包覆連結。因為外側韌帶相對於內側韌帶來說,沒有那麼強壯,所以當腳踝扭傷時就容易傷到踝外側韌帶,造成韌帶的拉扯斷裂,引起疼痛、腫脹,甚至瘀血。

肌能系貼紮—足踝扭傷 ©chiroeco.com

依韌帶受傷的程度可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度,僅有少數的韌帶纖維受傷,關 節穩定度不受影響。第二度,韌帶中度受傷,關節中度不穩定。第三度,韌帶完全斷裂,關節極不穩定。肌能系貼紮可以在運動前使用,以降低足踝扭傷的機率;也可以在受傷後使用,達到保護及止痛消腫的作用。以下為使用方式:

©spearcenter.com

穩定踝關節貼紮

貼布準備:

1.穩定踝關節貼紮,貼布形狀:I 形。貼布寬度:5 公分(原寬度)。貼布長度:約 5 ~ 6 格。

2.保護韌帶貼紮,貼布形狀:I 形。貼布寬度:5 公分(原寬度)。貼布長度:約 2.5 ~ 3 格。

步驟1:做穿襪子的姿勢,測量自內踝上方2公分,繞過腳底,至外踝上方2公分處的長度。

步驟2:足踝關節自然放鬆, I形貼布固定端貼於內踝上方2公分處。繞過足底,於外踝下方施予中度張力貼上。

步驟3:其餘貼布以自然張力順貼至外踝上方,末端不拉張力貼上。

保護韌帶貼紮

步驟1:I 形貼布固定端不拉張力斜貼於腳跟外側。

步驟2:貼布續以極大張力貼至踝關節外側韌帶處。

步驟3:末端貼布不拉張力往腳背轉彎處貼上。

書籍資訊

◎ 圖文摘自臉譜出版社,侯雅娟、洪千婷 著作。

本書特色

對症舒緩,輕鬆應付30種「你一定遇過」的日常不適

提前預防,根據生活情境量身設計預防性貼紮

調整姿勢,輔助維持健康良好的體態

全彩圖解,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

安全有效,醫師與物治師專業解說,無藥免手術

落枕、閃到腰、脹氣、便祕、吃蘿蔔乾、骨盆前/後傾……,面對日常的小病小痛,你通常都怎麼解決?是放任不管?還是拿罐藥膏塗一塗就了事?其實你可以從現在就開始學習肌能系貼紮,從此擺脫難忍的疼痛!不論是因長期累積,或是突然發生的意外,日常的病痛都大大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由日本加瀨建造博士發明的肌能系貼紮利用皮膚與貼布之間的交互作用,帶動皮下筋膜移動、促進循環代謝,因此不用藥物就可以安全地達到放鬆肌肉或促進肌肉收縮、緩解疼痛、穩定關節等效果,進而解決日常病痛的困擾。例如,當腹部脹氣時,將貼布以自然張力貼上,可以提供皮膚觸覺與壓覺,減輕腹脹感;腳踝扭傷時,貼上貼布可調節肌肉收縮與減輕局部壓力來穩定受傷的腳踝;另外,如退化性膝關節炎等不穩定的關節也可用貼布來支持保護。

本書由復健科主治醫師與物理治療師集結十多年的臨床經驗撰寫而成,收錄了30多種可解決現代人常見疼痛與不適的貼紮,與20個改善、調整身形與預防傷害的預防性貼紮法,不但能讓你重拾無疼痛的健康生活,更能進一步在傷害發生之前事先預防與自我保護,是每個努力為生活奔波忙碌的你/妳一定要擁有的疼痛自救指南。現在就請快打開本書,一起來體驗肌能系貼紮的神奇之處吧!

• 更多臉譜《肌能系貼紮2日常生活與工作的痠痛一貼見效!》一書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英國研究實證:規律運動能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2017-07-21
觀念新知保健話題

你常常沒來由地覺得累嗎?現代人忙碌的工作與生活習慣,平日常常睡眠不足,就算已經躺在床上也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一到週末就放縱自己長時間補眠,但是,往往睡得再多卻還是會覺得疲倦、提不起精神。若你有這樣的狀況,不妨參考一下一份英國最新的研究報告建議:嘗試著多做些運動吧!

英國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有機會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Revita Medical Wellness

歷史最悠久也最具權威性的醫學期刊之一《The Lancet》雜誌日前刊登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一份最新研究發表,該研究團隊指出,想要對抗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stem),運動可能是個有效的解決方案。研究中作者招募了200位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作為受試者,進行為期12週的實驗計畫,其中部分受試者於藥物治療之餘一起參與計畫,接受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協助,被鼓勵每日增加健走運動量;另一部份的受試者則被分配為控制組,則只接受針對憂鬱、疼痛和失眠等症狀的藥物治療方案。實驗結果發現,運動組別的平均疲勞指數(mean fatigue score)比控制組低了4分(總分100分),而身體功能(physical function)則高出6分。研究者認為,雖然在平均疲勞指數僅僅只有4分之差,卻標示出了重要的影響,而且,有五分之一的運動組受試者表示,他們感覺身體狀況「更好」或者「好很多」。

研究計畫作者露西·克拉克(Lucy Clark)博士說:「我們發現,由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所進行的漸進自我訓練計畫是安全的,也有助於減少一些患有慢性疲勞綜合症者的疲勞感,這表明它可能是作為幫助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症患者症狀一個可執行的初步治療方法。」克拉克博士同時表示,她們還在繼續展延這項研究,看看在更長的時間之後,兩組受試者會不會有更明顯的差異。「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謹慎地進展以改善人們的身體狀況,而非以激進的方式逼迫人們運動以至於有可能遭遇失敗。」克拉克博士說。

目前在每一千人中就有7人受到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影響,其特徵是在沒有特別治療的情況下會導致慢性、使身體功能漸失的諸多疲勞症狀。在自主訓練計畫中,這些運動組的受試者在物理治療師以電話或即時通訊息的鼓勵之下,在建立了日常訓練習慣之後逐漸慢慢強化了自己的身體活動水平。

養成多動少坐的生活習慣,即使是每天多走1、2公里,也有機會大幅降低疲勞症狀。

資料來源/The Telegraph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太P力脊椎運動—保健脊椎,健康沒煩惱!

2016-10-06
趨勢伸展觀念保健知識庫

脊椎運動起源

脊椎是人體的主要架構俗稱"龍骨",是人體最重要的骨髓。它貫穿我們的神經傳遞,從大腦到末梢環環相扣。

太P力脊椎體況管力運動(Spine Exercise of Taichi+Pilates+Body Mechanics,簡稱TPM)即在於綜合基礎理論從人體生理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及物理學的知識,重新詮釋太極導引(Taichi Dowing)之鬆沉勻柔的肌肉旋轉精神、彼拉提斯(Pilates)核心肌群肌力穩定訓練、身體力學(Body Mechanics)運用力學原理维持和控制身體的的平衡。

而TPM脊椎穩定運動一直是十分受重視的姿勢不良改善運動,其強調將一個肌肉功能有肌力和柔軟的對稱訓練,使脊椎藉由脊柱四週的肌肉,多裂肌群收縮控制使之保持在最穩定的、中間的及平衡的人體垂直線,在此體態下進行所有的工作或日常活動。

脊椎的構造

脊椎有這四個生理彎曲形態分為頸椎、胸椎、腰椎以及尾椎。脊椎作用是承載人體重量。對於身體的壓力以及五臟六腑都能提供足夠的保護,而為了達到更好的平衡重量壓力以及保持足夠的彈性而產生。而脊椎承受了人體重量的絕大部分壓力,如果我們背部的大肌群沒力氣將我們脊椎拉回正確的位置,這樣會造層駝背,而駝背會間接影響到椎間盤,使我們身體失去平衡。

脊椎 ©life.ettoday.net

而人類的壽命平均約80歲,我們並非能一直依賴外在的協助,需要達到自我的身體肢體平衡、肌力訓練、儀態美學、身心靈全方位照護才能讓身體更健壯。當我們在日常活動時,常常會略到我們的脊椎,脊椎生病後我們也沒意識到,當脊椎生病後會導致內臟病變以及後續身體上的疾病。

而從上小學6歲開始,小朋友的脊椎已經嚴重歪斜和背肌張力失衡,從開始背書包上學開始寫功課到做報告、看黑板到成年開始用平板電腦,十幾年的生活錯誤姿勢養成了這些慣性動作。當人體長時間處於某一特定姿勢,例如:長時間打電腦玩手機、翹腳、坐姿不正確…等等,或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這些生活中的動作長時間累積下來,會造成椎間盤錯位、異位,椎間板凸出,甚至於脊髓神經被壓迫後產生腫痛與萎縮。再來會延伸到我們全身五臟六腑各部位,而導致酸痛及各種疾病,例如:失眠、頭痛、高血壓、心臟病、坐骨神經痛、腰酸背痛、便祕、排尿困難、造血功能失常、呼吸困難、胸悶、倦怠等等…..多種病症。

孩童從6歲開始就背包包 ©pricerunner.dk

脊椎病不限制於任何年齡,上至兒童下至老年人都有機會發病。但我們可以透過太P力脊椎運動去達到身體與脊椎的互動。我們需由基礎的脊椎中線穩定訓練中,找到自己最正確的脊椎位置以練習控制穩定肌群,進而在重複練習多裂肌群肌纖維長度和韌性下,藉由重覆練習以期建立大腦中正確的運動模式。脊椎運動以"安全"為最重要的依據、安全角度需在人體中線角度進行、脊動墊簡易掌握力學的中央點。

趕緊預防以及保護我們的脊椎,避免在脊椎生病後導致一堆可怕的疾病跑出,到時候不僅要花上一大筆錢治療還會對傷體上有更大的傷害。

太P力脊椎運動創辦人楊琦琳老師,原本的工作來自台北榮民總醫院臨醫護,曾經也任職過松山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在2000年長期在醫院輪值夜班身體狀況開始出現一些毛病,進而開始接觸太P力脊椎運動,透過太P力運動改善身體上許多機能,讓身體更健康,整個人容光煥發。

脊椎運動創始人—楊琦琳老師

網站:太P力脊椎體況管理學院
粉絲團:太P力脊椎體況管理運動學苑

關於楊琦琳老師太P力脊椎體況管理運動學苑 執行長
TPM國際脊動健康管理事業 執行長
TPM脊椎運動墊 專利發明人
財團法人脊椎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脊動講師
TutorABC兒童脊動專題講座 講師
世界國際健康管理學會 脊椎體況管理主委
民視、東森、蘋果日報脊椎體況管理 媒體專家
台北市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 碩士
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 護理師
曾任松山醫院加護病房 護理師
著作:體重管理自己來,快樂享瘦一輩子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