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司這項食物總是讓人抵擋不住它的誘惑,但起司同時也是很多人又愛又恨的食物,關鍵就出在它的讓量相當驚人熱量,這讓許多想減重的人感到非常憂慮。但是,如果想要保持好身材或是正在減重中的人,是不是就不能碰高脂的起司製品了?其實,看完這5個分析,就會讓你不再畏懼起司。
起司內除了豐富的鈣質以外,由於是乳製品,它的蛋白質含量其實也很高,另外它富含維生素B12能維護神經系統的健康,促進紅血球的再生、形成,對造血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然而幾乎都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像是動物肝臟、肉類、蛋、海產類、牛奶及乳酪等。另外,起司也富有維生素B2,可提高脂肪代謝的效果,所以雖然起司的脂肪含量高,但其實並不容易像其他食品中的脂肪容易囤積,而高鈣含量更是可以幫助骨骼生長發育。
起司的鈉含量不低,然而發表在美國《美國高血壓組織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的研究報告卻顯示,義大利格拉那帕諾起司在發酵過程產生的蛋白,可以維持降血壓藥(ACE inhibitor)的藥效,有助於降血壓!研究中針對30位平均54歲的成人,有進行藥物等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實驗兩個月間。然而他們基本飲食內容沒有刻意改變,但治療組每天會吃30公克的起司,對照組則吃含鹽、脂肪的麵包。結果發現,治療組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有明顯下降,根據專家解釋推測,起司中的縮氨酸(peptides)可以令血管放鬆來降低血壓。
起司是以奶類為原料發酵而成,富含活性乳酸菌,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且起司本身抗胃酸的能力較佳,可保護好菌順利抵達腸道,發揮健康作用,不過因為起司含有較高的鹽分,所以應注意控制攝取量。
在2016年時,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期刊的研究論文指出,每天攝取一盎司以上的起司,就能降低中風機率3%。雖然起司的脂肪含量高,但乳製品也含有維生素D、鈣與磷;維生素D與心臟疾病有關聯,鈣與磷則可能有幫助降低血壓的作用,因此起司、牛奶和天然肉品中的飽和脂肪,其實適量攝取是好的,重點是要避開人工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就能預防心臟疾病。
根據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實驗,他們對139名成人進行12週的起司飲食實驗,分成3組。第一組每天吃80克的高脂起司、第二組吃80克的低脂起司、第三組不吃任何起司,改吃火腿和麵包。然而實驗結果發現,沒有任何一組出現壞膽固醇(LDL)上升的情況,反而是攝取高脂起司的第一組人員,血液中的好膽固醇(HDL)增加。同時,2015一項小型研究也指出,起司是預防肥胖、促進新陳代謝的好幫手。
看完以上5點對起司營養價值的分析,正在減重的你,其實攝取起司其實無妨,適量的攝取不但有助身體健康,還可以增加體內好膽固醇含量喔!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INDIA TODAY
責任編輯/妞妞
在溫度較低的時候去運動是否能幫助減脂?相信有許多的人都會認為,溫度低身體就必須要運用更多的能量來維持體溫,因此,在低溫狀態下運動就更能加速脂肪的消耗!如果你有以上的想法,那我們將告訴你,在低溫的環境之下身體的維生素A也會增加,當這兩者加起來時就能提升脂肪的燃燒效率,那是否只要多攝取維生素A就可以加速脂肪燃燒?關於這點,我們將以最新的研究來跟各位說明。
維也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於2020年12月份,發表在Molecular Metabolism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發現,低溫與較高的維生素A濃度將能提升脂肪的燃燒效率。目前已知脂肪組織有兩種,皮下和內臟脂肪是白色脂肪,另有一種數量稀少的棕色脂肪,兩者不但分布位置大不相同且功能也差很大。白色脂肪負責儲存能量像不停擴建的一排倉庫;棕色脂肪則像一座鍋爐快速燒脂產熱用來保持體溫。然而,當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時,就能刺激脂肪燃燒和發熱。
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他們用老鼠證明寒冷的溫度會增加維生素A的含量(大部分儲存在肝臟中),這有助於將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並刺激脂肪燃燒。當實驗老鼠暴露於寒冷中時,維生素A的增加導致脂肪燃燒的速率更高,這是由於老鼠試圖保暖時,它們的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
其實,棕色脂肪組織的活性由交感神經控制,交感神經末梢伸入棕色組織內,會分泌去甲基腎上腺素刺激細胞分解脂肪轉化成熱量;而交感神經是自律神經系統的一部份,負責調節內臟和肌肉因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例如冷熱,在近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和《臨床研究期刊》等刊物的研究報告都顯示,當氣溫降低時,棕色脂肪組織的活性就會升高。另外,研究也指出,連續六星期每天2小時待在攝氏17度房間內,或是連續10天每天留在攝氏15~16度的低溫環境6小時,棕色細胞活性會顯著增加。
另一方面,當維生素A轉運蛋白(transport proteins)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在老鼠體內被阻絕時,體內的白色脂肪就不會轉換為棕色脂肪,這將會造成身體無法獲得溫暖。之後,這項研究也在人類大體中進行實驗,但基於倫理的原因研究的過程有所不同,研究人員將30位受測者的大體暴露於低溫的環境之中,並於研究後從4位大體的腹部抽取人體脂肪細胞,當他們使用維生素A來進行刺激細胞時,發現脂肪細胞出現變為棕色的行為。
關於這點,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Florian Kiefer表示,根據研究的發現我們可以了解維生素A是調節脂肪細胞功能的關鍵因素之一,它可以在寒冷的氣溫之下介導脂肪燃燒。同時,我們也希望能現一種在寒冷條件下,運用維生素A來調節脂肪燃燒與熱能產生的新機制,這將可以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控制體重與肥胖症的新療法。
但是,Kiefer特別警告不要服用大量的維生素A補充劑來試圖加速減肥,他解釋說,最重要的關鍵點是在正確的時間,將維生素A輸送到正確的細胞之中。
對於這項研究,來自於聖塔克拉拉谷醫學中心的內分泌學家Emory Hsu博士指出,這項研究只是對細胞機制的初步研究,因為,人體的脂肪細胞中有成千上萬的蛋白質和基因在起作用,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增加或減少一種或兩種蛋白質的發現,對於肥胖症的臨床實驗不應該過於興奮,並指出要弄清楚更詳細的機制和找出可以臨床治療的方式,我們必須要有更大量的研究來證實這件事。
另外,Emory Hsu博士還補充說明,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能對於減肥這件事有絕對的幫助,對於絕大多數的一般人來說,維生素A只需要從正常的食物中就可以充分取得,並不需要額外進行補充。
資料參考/Molecular Metabolism、verywellfit
責任編輯/David
肥胖率上升是目前全世界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
尤其亞洲人不僅以米飯為主食,零食的攝取量更是多,
約有68%的能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
也就是說,碳水化合物是造成現代人腹部肥胖的主要成因。
而想要消除凸肚,重點就在適量攝取消化吸收速度較慢的碳水化合物。
也就是,食用低GL的食物!
代謝症候群
腹部肥胖不只是種疾病,還是其他疾病的判斷標準,如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為新陳代謝障礙的慢性疾病,前兆是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多種生活習慣病同時發生。當五項診斷指標中有三項以上符合,就可判定罹患代謝症候群。若代謝症候群患者有腹部肥胖的情況,也會增加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放任不管的話,會衍生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併發症,甚至死亡,相當地危險。
糖尿病
人體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血糖會升高,此時調節血糖的胰島素會增加分泌量以降低血糖。若身體經常處於高血糖、高胰島素的循環中,不僅會增加胰臟負擔,還會發展成腹部肥胖,到後來胰島素對身體就起不了作用(胰島素阻抗),最後便演變成血糖調節失衡的糖尿病。
高血壓
內臟脂肪、腹部贅肉的累積,會促使體內控制血管收縮的物質增加,而血管一收縮,血壓就會不正常地升高。此外,控制食慾和維持血管彈性的荷爾蒙分泌量減少,血壓也跟著上升,換句話說,內臟脂肪是高血壓的成因之一。
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
沒被身體消耗掉的多餘碳水化合物會變成中性脂肪,影響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的正常代謝。高濃度的脂質和糖分會讓血液變黏稠,並隨著血液在身體各處引發動脈硬化等血管疾病。尤其腹部肥胖會造成血脂異常、脂肪肝等疾病,甚至會惡化成心腦血管疾病,威脅生命安全。
高脂血症和動脈硬化
中性脂肪若囤積在體內,膽固醇就會上升,甚至引發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的成因是血液裡含有過多的中性脂肪或膽固醇,增加血液黏稠度,持續損害血管,引發初期的動脈硬化。
上述的GI(升糖指數)值,指的是該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速度,以及其提升的血糖值。GI值越低,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速度越慢,有助於控制食慾和減重。但是,GI值並未考慮到吃的量,很難實際應用,而GL值是將GI值和一次吃的量一併考慮,更適合用來調整飲食。舉例來說:西瓜是含糖量很高的食物,但它的水分也很多,吃一兩片就很有飽足感,所以西瓜的GI值雖高,GL值卻很低。如果說GI是某食物會提升的血糖值,那GL就是考慮實際攝取量後計算出的數值,是用更實際的方式計算食物對血糖造成的影響。
西瓜的GI值和GL值
西瓜的GI值72,屬於高血糖風險的食物。
但因為西瓜的水分高,即糖的密度較低,100g的含糖量為6g,以公式計算後,對血糖的影響(GL值)只有4。
◎高GL的食物,就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會快速被消化吸收的食物。
◎促使體內血糖飆升。
◎為降低血糖,身體分泌大量胰島素,碳水化合物迅速被組織吸收,血糖下降後又開始覺得餓。
◎過多的糖分流入身體組織,多餘的就變成中性脂肪。
◎中性脂肪和體內吸收的其他脂肪堆積在一起,造成內臟脂肪型肥胖,也就是凸肚。
◎儲存在體內的中性脂肪,分解成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游離脂肪酸製造出更多的中性脂肪,造成慢性腹部肥胖。
◎持續攝取高GL值食物,肚子上的贅肉就越來越多。
✔ 低GL的食物,即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較慢被消化吸收的食物。
✔ 血糖不會飆升,身體也不必被迫分泌過量的胰島素。
✔ 持續維持飽足感。
✔ 身體不會分泌過多的胰島素,就不會因急性低血糖產生飢餓感。
✔ 適量的葡萄糖被輸送到肌肉組織,完全轉化為能量消耗掉,維持標準體重。
✔ 避免過多的能量轉變為脂肪在儲存體內,預防生活習慣病,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