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專家統計,台灣每年新生兒不足20萬人,且這個數字已經非常低,此外,還有研究顯示,台灣的兒童卻是越來越不健康,不只學童的平均身高已經連續10年輸給了日本,而且肥胖指數也越來越高,這是一件值得被關注的事。
根據專家表示,統整日本與台灣官方數據可觀察到,台灣11到13歲男孩身高比同年齡的日本孩子矮,而且這個現象已長達十年。可以發現,日本自從《學校給食法》規定學童必須喝鮮乳後,日本人的身高幾十年來不斷攀升。 不只比別人矮,台灣的小胖子還越來愈多。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國小學童在1993~1996年及2013~2016年兩次調查期間,過重及肥胖率已從19.8%上升至26.7%,依據教育部106年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7.6%,國中學子的盛行率更是高達29.5%,然而在國際比較方面,台灣兒童肥胖問題已居亞洲第一。
此外,調查發現台灣學童每日高鈣食物的攝取量非常少,換算下來每日竟只攝取429mg鈣質,僅達國民健康署建議量800~1000mg的一半。
根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指出,分析台灣國小學童在1993~1996年及2013~2016年兩次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們在鈣質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也較過去嚴重。根據201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兒童在夏季增加體重較多,與上學日相比,80%兒童在周末比較不進行與體重控制相關的行為,像是均衡飲食、身體活動、睡眠、使用3C等,因此容易發胖,而暑假可被視為一個漫長的周末,這也可能是學童夏季增加體重較多的重要因素。
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以及高熱量食物、缺乏適量運動等,都是造成兒童有高血壓的原因,其中,父母親的「愛」是最為重要的關係!許多父母會寵溺著孩子,時常買一堆大零食、糖果、油炸食品與甜點當作犒賞,長期下來,不僅身材走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也大幅提升!如何讓孩子回到健康的體重以及預防高血壓的產生這項重要課題,必須由家長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攜手才能成功。
根據國民健康署提醒,如果有高血壓家族史且又屬肥胖體型的人,最好善用生活周邊的血壓站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習慣,更要從年輕時開始調整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責任編輯/妞妞
明明沒什麼壓力,卻睡都睡不好?醫師指出,從功能醫學的觀察來看,生活穩定沒壓力的人,身體可能已經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例如睡不好、飲食不均衡、免疫力下降或慢性發炎。這些壓力不一定馬上引發疾病,卻會逐漸消耗細胞修復力,加速身體老化。醫師呼籲,在身體功能出現失衡,尚未發展為疾病之前,必須及早預防。
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指出,現代人面對種種壓力,例如工作、情緒或是人際煩惱,許多人誤以為壓力來自心理層面;事實上,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身體所承受的壓力來自更多層面,包括失眠、飲食不均衡、血糖波動、缺乏抗氧化營養素,甚至是腸道菌相失衡、反覆感染或長期接觸環境毒素等。
重要的是,身體不會去分辨壓力到底來自情緒、飲食、睡眠、代謝問題。對它而言,壓力就是壓力,反應路徑幾乎一致,最終可能導致身體慢性發炎、氧化傷害與老化。
顏佐樺說明,壓力未必都是不好的,適度的壓力有助於身體建立應變能力。例如在感染時,發炎啟動對抗病原的保護性反應,但若這些反應無法解除,就可能轉化為慢性發炎與持續性損傷,進一步干擾自律神經、睡眠與代謝功能,甚至影響情緒調節,讓身體陷入惡性循環。
顏佐樺表示,臨床中看到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人,不僅免疫功能下降,也常伴隨氧化壓力升高與細胞修復遲滯,當壓力荷爾蒙長期偏高,會破壞血糖與代謝平衡,加速老化進程。
顏佐樺指出,人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關鍵在於是否能及時察覺並適度調節,「有意識地停下來」非常重要,每天留一些空白時間,靜下來感受身體與情緒的狀態。停下來就是壓力調節的練習,可能只是幾分鐘的正念呼吸,或靜靜回顧一天的經歷,就足以幫助身體修復。
除了調節練習,生活中也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做調整:
營養補給: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鋅、維生素D、Omega-3),穩定發炎與氧化壓力;搭配足夠膳食纖維與益生菌,幫助維護腸道健康。
草本適應原輔助:如人參、紅景天、南非醉茄,能協助腎上腺對壓力的調節。不過建議在飲食與作息先穩定之後再搭配使用,效果會更理想。
功能性健檢建議:若懷疑自己處於慢性壓力狀態,或想進一步了解身體是否已經出現氧化、發炎反應,可以考慮安排壓力荷爾蒙、氧化壓力指標、營養素狀況與腸道免疫功能等功能性檢測。
顏佐樺呼籲,預防醫學的重點在於幫助我們提早察覺壓力對身體的影響,透過有意識的選擇來調整生活方式。當我們能在壓力造成傷害前辨識出身體的訊號,就能主動改變習慣與調整方向,這樣一來就能將健康的主導權握在自己手中。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當人體發炎時,不止會導致腫脹、疼痛外,還會有許多令人不適的症狀。然而許多研究發現,身體出現輕微的發炎情形時,由於症狀不明顯,同時也不會察覺,但是當發炎症狀沒有完全修復時,隨著時間累積,就會變成慢性發炎,並且攻擊身體健康的組織,像是關節、大腦,進而引起病痛。除了靠藥物改善外,其實你可以嘗試下列4種食物,它們除了有緩解發炎帶來的疼痛外,也能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
莓果類的水果早在一些研究中展現出驚人的抗發炎效果,它們的作用好比阿斯匹靈一類的止痛藥,可以干擾形成發炎反應的酵素作用。根據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使用酸櫻桃(櫻桃的一種)萃取物做研究,發現它阻斷發炎的能力比阿斯匹靈強10倍,同時對女性來說,減緩生理痛也有相當大的幫助。然而後續研究又發現,草莓、黑莓以及其他種類的櫻桃也有類似效果,其中還能加強身體修復來減少發炎的傷害。美國賽門學院的一名博士做了一項實驗,他將餵腦部老化的老鼠餵食藍莓後,發現老鼠們腦部改善發炎情況的能力就和年輕老鼠相當,所以從研究中得知,藍莓可以幫助細胞修復那些因為氧化壓力、發炎及中毒造成的損害。
在營養界以及醫學界從以前到現今一直在尋找能用飲食控制發炎的方法。其中,最受重視的是深海魚中Omega-3脂肪酸抑制發炎的效果,雖然堅果、駱梨均含Omega-3,但對人體的效果來說,從魚、蝦等海鮮的效果還是比較顯著。從西元1775年開始,英國倫敦的醫生就使用鱈魚肝油(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治療關節炎,緩解疼痛,後來在醫學界證實,Omega-3脂肪酸在人體內可以抑制發炎反應。隨後其他國家的臨床研究上也看出,用魚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確實能減輕症狀。根據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也曾經用魚油治療病人的偏頭痛,當這些患者服用魚油6星期之後,60%的人偏頭痛發作的次數減少了一半之多,疼痛的程度也減輕。
在近十幾年來,薑在紓緩疼痛以及輔助治療關節炎上的效果倍受矚目。其實早在印度的傳統醫療老早就運用薑做為治療風濕及關節炎的處方,不僅安全、沒有任何副作用。根據研究香料的丹麥學者曾經做過臨床實驗,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每天吃5公克生薑或服用薑粉,持續2年後,這些病人的情況都獲得改善,並沒有出現像服用藥物的副作用,像是藥物上癮、胃痛等。美國的臨床研究也發現,薑的萃取物可以減緩骨關節炎造成的膝蓋疼痛,然而薑紓緩關節炎的方式和治療關節炎的藥物作用相似,都是阻斷身體形成會引起發炎反應的化學物質。
令人舌頭發麻的辣椒,在西元1850年時就被用來治療牙痛,而且效果不僅不錯也沒有副作用。在近年來,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辣椒中讓人覺得辛辣的成分辣椒素,可以阻止神經傳導P物質,將疼痛訊息傳到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可以減少疼痛感。然而現今許多醫學研究人員會利用這個原理來使用辣椒素控制頭痛、神經痛、骨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疼痛,只是在現代,大部份都是以外貼膏劑治療,而不是內服。辣椒除了能改善疼痛外,對於減重效果也有顯著的表現。
資料來源/Greatist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