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一杯咖啡似乎是現代人的共同特徵,咖啡因能提神醒腦、咖啡香讓人神清氣爽。坊間都有流傳說喝咖啡其實會讓人罹病和死亡風險較低、甚至有燃脂瘦身的效果,但是,引用正確是有助於健康,但喝錯的則可能會咖啡成癮。然而,這邊說的喝咖啡是喝黑咖啡,並不是加上大量奶精與糖的咖啡,過多的添加物會讓原本的功效大幅降低。
關於咖啡與身體健康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有報告數據。有研究顯示,一日攝取3杯以內的咖啡可以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有研究顯示咖啡或許能預防肝臟疾病、腸胃疾病、改善認知能力。雖然現在尚未有研究能斷定咖啡百分之百能預防某類疾病,但綜合目前各派研究結果,以及研究者們達到共識的是,咖啡內含有的天然多酚「綠原酸」,然而這成份具有優越的抗氧化作用,的確多少能降低罹病風險,像是糖尿病、癌症、心臟病、肝應變等。以下是喝咖啡好處:
燃脂減重:咖啡中的綠原酸可以改善消化器官機能,護肝、消水腫、減少體脂肪。飯前喝咖啡可以增加飽足感,飯後喝咖啡則會幫助消化。不過飯前喝咖啡會刺激胃分泌胃液,甚至可能引起胃食道逆流,腸胃不好的人要特別小心。另外,營養師推薦運動前喝咖啡,有加速脂肪燃燒的效果,會讓減肥成效更佳。
舒緩頭痛:咖啡因會抑制磷酸分解酵素,讓血管平滑肌鬆弛、擴張血管、刺激細胞釋出組織胺作用於中樞神經,讓人感到快感。另外可以放鬆導致頭痛的腦血管。不過如果短時間內喝太多咖啡,反而可能引起劇烈頭痛。
美肌護膚:咖啡中的綠原酸可以防止黑色素沉澱,預防黑斑產生,抗氧化功能也讓肌膚可以保持彈性光澤。另外,咖啡因也能抑制發炎。
緩解便秘:咖啡可以促進代謝,活絡消化器官。但要注意如果長期習慣用咖啡來通便,一旦沒有喝咖啡就很有可能便祕,除了咖啡外,也要記得補充適量水分。
根據專家表示,人體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醇本身就有提振精神的效果,通常在早上8~9點、12:00~13:00、17:30~18:30會達到巔峰,如果在這個時間點喝咖啡,反而會干擾身體分泌,長期下來會讓皮質醇分泌量變少,變得更為依賴咖啡、要攝取更多咖啡來補償。建議避免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如果要喝咖啡,盡量選擇皮質醇低峰期:如早上10點、下午2點、5點等等,如果有失眠困擾的人,則建議下午之後就不要再攝取咖啡。
一般來說,一天喝兩杯咖啡就夠了。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一天為咖啡因建議攝取量為三百毫克以下,即每天咖啡飲用量最多兩杯,並且再喝咖啡的時候盡量不加奶精與糖,此外,若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心臟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肝功能不好等症狀的人,建議不要喝咖啡,反而可能會有加重病情風險。咖啡中的咖啡因能活化脂肪分解酵素,讓體脂肪轉化為熱量,因此可以說咖啡因有促進體脂肪燃燒的功用。根據實驗證實,喝完咖啡後休息一下再去運動,運動過程中脂肪被轉化為熱量的比率會增加。
資料來源/日本健康最前線、INDEPENDENT、YAHOO
責任編輯/妞妞
會持續讓你想進入健身房或是進行某項運動,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是「我變瘦了」或是「我長肌肉了」等等,這些簡單又通俗到不行的想法!也正因為這樣的想法,讓你覺得進健身房跟從事某項運動是有成效的。然而,就運動科學的觀點來說,運動所帶來的效果可區分為身體組織的變化以及運動能力的提升這兩點,所謂的身體組織變化包含有脂肪減少或肌肉增加等等;而運動能力的提升就比如肌耐力變強或是最大攝氧量的提升等等,以上這兩點都是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運動和體能訓練後,我們的身體所會產生的變化。
然而,運動的過程中營養和飲食將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它們是每次在運動或體能訓練過程中,提供適當的營養素以利刺激肌肉成長與恢復的重大功臣,所以,營養與飲食對於運動的成效有著時分重要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將針對「水份」以及「能量」補給這兩大點來做說明,讓你在最基礎的運動飲食中建立良好的觀念。
在運動過程中為何會需要進行水份的補給?因為,當我們消耗較多能量的時後,體內的溫度也會隨之上升,這與汽車引擎在運轉的過程中溫度升高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身體的溫度提升到一個狀態的時後,身體就會無法繼續運動,因此,為了讓體溫不要過度的升高身體就會出現流汗的機制,而當我們身體持續流汗卻又不補充水份的同時,就會出現水分不足的現象。
根據Hamilton MT等學者於1991年進行「水分補給能抑制運動過程中體溫上升」的實驗結果,發現在運動時間超過60分鐘之後,不補充水份及補充水份的身體溫度將會出現明顯的差距。所以,我們在運動的過程中必須要適當的補充水份,讓體溫能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這樣的好處除了能避免體溫過高之外,還能提高體能訓練的效果。
能量這個名詞以運動營養學來說,就是血液裡的「葡萄糖(Glucose)」與肌肉、肝臟裡的肝醣是重要的能量來源;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又被稱為血糖值,這也是體內所保存下來的碳水化合物,它相較於體內不易消耗的脂肪來說碳水化合物儲存量較少,一般來說體內大約含有300-350克的肝醣,其中100克儲存於肝臟之中,其於200-250克則存放在心肌、平滑肌與骨骼肌裡,另外有15克則在血液及細胞外液中。
而我們的血糖幾乎是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如果在運動的過程中不補充碳水化合物,身體的血糖值便會開始下降,三小時之後即無法繼續運動下去,相對之下,一旦補充適度的碳水化合物,便能避免血糖質降低的問題,讓身體運動至少四個小時。
根據Bergstrom等學者於1967年針對「運動前肌肉的肝醣含量對身體疲勞程度有何影響」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運動前肌肉的肝糖含量越高,身體能運動到筋疲力竭的時間將會越長,依據這項研究報告,改變運動前的飲食組合將會使得肌肉中的肝醣含量跟著改變。
然而,肝醣是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所呈現的儲存狀態,因此,只要在運動前食用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就能讓體內的肝醣含量增加;相對來說,若攝取較低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我們的肌肉內肝糖含量也會相對降低。這也根據Karlsson等學者於1971年針對肝醣含量與運動效能研究報告得知,運動前每1kg肌肉中的肝醣含量為3.5g和1.7kg的人,同時進行30公里的跑步訓練,在半途肌肉肝醣含量較低的人將會延遲運動的時間。
由此實驗得知,當運動前肌肉肝醣含量較高的人,道了運動後期仍然能維持高強度的訓練;因此,當我們每日在進行體能訓練之前,就必需要先補充肝醣含量後再進行訓練,這樣即便在當日的訓練後期,依然可以好好的完成一開始所設定的訓練計劃。
在常規性的訓練之下,我們肌肉中的肝醣將會適度性的減少,因此,只需要在每次的訓練過後補充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就能讓身體在隔日訓練之前獲得恢復。但如果你在訓練後補充碳水化合物較低的食物,肌肉中的肝醣將因為無法補充而更加疲累,同時,到第三天訓練之前,肌肉的肝醣量將會比第一天來的更少,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維持血液中的葡萄糖與肌肉肝醣濃度,除了能有助於提高訓練的強度之外,還能幫助訓練後的恢復;並讓整體的訓練計劃能更順利的完成。
參考資料/verywellfit、issaonline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