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式訓練法是許多健身老手或職業運動員最常採用的方式,主要是因為這樣的訓練方法能刺激我們的肌肉生長,但這樣的訓練方式真的適合所有的人嗎?首先你要知道有許多的運動員多半在先天條件上就比我們來的好,同時,他們的肌肉分佈有極高的比例是第二型(快縮)肌纖維所組成,因此,才能產生極具爆發力的肌肉縮收,這樣的肌肉組成比例在一般人體內是極為罕見的。
我們人體的纖維用外觀來分有紅肌纖維(I型肌纖維)與白肌纖維(II型肌纖維),如果用肌纖維的收縮速度來分的話紅肌纖維為慢縮肌可用於耐力性的運動,例如許多的長跑選手就是屬於慢縮肌較多的人;白肌纖維為快縮肌主要是適合短時間高強度的訓練動作,想要肌肥大就是針對白肌纖維來做破壞進而增加肌力。另外,白肌纖維(II型肌纖維)又可分為IIa型、IIb型與IIc型三種,其主要的特性都在下列表內。對於I型肌纖維來說它的收縮速度較慢、有氧能力與抗疲勞性較高,因此較適合長時間的耐力型運動,IIb型肌纖維抗疲勞性低再加上持續時間短,因此適合短時間的爆發力訓練動作,IIa型肌纖維則是具備I型肌纖維與IIb型肌纖維的特性。所以,快速收縮纖維對低訓練量、長休息間隔、高強度和低頻率訓練反應最好;慢速收縮纖維則相反,對高訓練量、短休息間隔、低強度和高頻率訓練反應最好。
而我們人體的肌肉纖維類型組成,基本上都是由基因所組成,這也就是為何有的人適合跑拉松這樣具有長時間性的耐力運動,而有的人適合跳遠或短跑這樣需要爆發力的運動。在人體每一個肌群都會由不同比例的I型與II型肌纖維所組成,一般來說通常都會佔50%左右,但還是會有肌群在比例上會有不同,例如胸大肌大約60%是由II型肌纖維所組成,肱三頭肌的II型肌纖維也比手臂上其它的肌群多出10-30%左右,所以你就會知道為何某些肌群需要使用高強度低頻率的訓練節奏,因為,這跟它們的肌纖維組成比例有關。另外,肌纖維的比例除了基因之外,還會受到荷爾蒙與運動習慣所影響,所以沒有一個人的肌纖維分佈比例是完全相同的!
有在健身的人都知道,當我們在做肌力訓練的時後,必需要能明確的感受到肌肉收縮的狀況之下加速收縮,當我們已經失去肌肉收縮的感覺時,就表示這個動作與速度太過爆發性,例如有許多的舉重選手,會使用不自主的肌力去妨礙本體的感覺,但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樣反而會有促進的效果。
假設我們無法將爆發性的收縮控制好的話,就表示我們的肌肉中缺乏快縮肌纖維,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訓練動作都必需要放慢速度才能有效的感受並掌握目標肌群的收縮,那就代表這個肌群的慢縮肌纖維(I型肌纖維)比例較高,也表示網路神經的反應較慢。
無論是爆發型或是慢速型的反覆訓練動作,沒有一種訓練方式是能套用在全身的肌群訓練上,如果你只會採用單一的訓練方式,就會發現在每個肌群的反應中會出現極大不同的感覺差異,這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說的肌肉纖維的比例問題。正是由於肌群內的肌纖維有這樣的先天差異性,因此,就表示我們必需要對肌肉因材施教,針對某些肌群採用爆發式訓練,而部分肌群採用慢速式訓練,這也就是要考慮先天的條件來進行訓練方式的設計與調整。
爆發式訓練為何會有許多的老手與職業級運動員採用?因為,當你只是初學者時首重的目標就是先了解並感受肌肉的收縮度,所以,一般來說都會建議先以慢速的訓練方式來進行每個動作的練習。如果,你因為看網路文章或是不了解這些肌纖維的原理,就冒然的使用爆發式訓練動作,可能就會造成過度依賴由動作所產生的慣性與借力,導致無法真正訓練到目標肌群的肌纖維,並容易造成運動傷害。要切記!亂練與可以促進肌肉生長的爆發式訓練,兩者的差異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如何有效率的運用爆發式訓練,就必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與練習才能正確拿捏。
看完上述的說明,你一定想說職業選手或健身老手都在用的訓練方式一定很有效!但我們要告訴你爆發式訓練並不是肌肉成長的萬靈丹,反而,這是極具風險的訓練方式。因為,當我們採用這樣的訓練方式,在肌肉的收縮力道就會瞬間產生過大的情形,對於我們的肌肉、肌腱以及關節都會承受較大的風險。反而,採用慢速訓練的情況之下,能更安全有效率的做好每個動作再加上使用的重量也會降低,因此,就能降低我們肌肉受傷的風險。
如果你真的想採用爆發性訓練,那建議可以在兩組爆發性訓練裡穿插一組慢速的訓練,或是先用緩慢且流暢的方式做完幾個反覆動作後,再漸漸加速目標肌群的訓練步調,以速度來克服肌肉逐漸累積的疲勞度。
資料參考/bodybuilding、underdogstrength
責任編輯/David
隨著年齡增長,肌力會不斷流失,而規律運動已被證明能增強身體活動能力。為鼓勵全民運動,即日起在臺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 5 號出口街頭藝人展演區旁,設有具 AI 辨識功能的「運動活力機」。每天早上 8 時至晚上 8 時,民眾可透過手機掃描螢幕上的 QR Code,跟著螢幕上的虛擬教練專業教學做深蹲,75 秒內完成徒手深蹲 20 下,可獲得 20 元獎勵的 LINE POINTS 點數回饋。此計畫試辦為期 3 個月。
此為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的延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師大) 經過前期的研發及機台驗證,將目標族群選定為通勤族,於 7 月 8 日起於臺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 5 號出口處,推出試辦「運動活力機—以運動翻轉捷運公共場域文化」運輸創新合作計畫。
該計畫主持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張少熙教授,結合全鋒事業公司、工業技術研究院等結合產業、學術、研究三方跨單位合作,以創新服務打造運動健康城市。計畫試辦 3 個月期間,由台灣運動彩券公司提供運動後的 LINE POINTS 獎勵回饋,也有專人協助解決使用者對機台的疑慮。
張少熙教授表示,互動機台名稱為「運動活力機」,主要構想為透過有效、簡易的身體活動,初期以徒手深蹲動作,帶給臺北捷運使用者健康活力,以及營造大眾運輸場域互動氛圍,此外,以臺語取其諧音「運動吼哩錢 (給你錢) 」,用逗趣名稱吸引民眾好奇來使用。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技術副組長連俊宏表示,團隊初期開發的原型機,已在臺師大校園完成測試,這次改良設計版本結合了最新 AI 運動科技,無人接近時的待機狀態,畫面上會投放推廣內容,若民眾接近將喚醒系統,提醒民眾拿出手機拍 QR Code 綁定個人身份,在鏡頭前揮手擺出啟動動作,即可透過設備上的人體肢段偵測模組,即時分析民眾在運動過程的正確性和完整度。系統更透過微獎勵機制,輕推鼓勵民眾走出戶外,多加利用大眾運輸工具,達到健康兼減碳的雙重效益。
臺北捷運公司站務處處長胡正倫表示,活動主題為「運動減碳愛臺灣」,期以智慧科技融入全民運動的形式,在捷運場域建構一套以數據分析為基礎,整合體感偵測技術的身體活動互動系統 (運動活力機),提高公共空間運動環境的便利性與可及性,進而增加民眾身體活動機會,同時營造智慧城市運動文化,民眾也能透過運動後取得的獎勵 LINE POINTS 回饋,提高乘坐捷運意願,以實踐個人低碳生活。
贊助前期研發費用的全鋒事業總經理于蓓蒂指出,為落實 ESG 企業永續策略,推動運動科技產業,希望透過此活動提供創新方法,協助臺北捷運使用者,利用運動活力機,進行兼具安全、快速及有效的身體活動,同時活躍捷運場域,並協助智慧運輸轉型,以運動翻轉捷運公共場域文化。
位於臺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 5 號出口街頭藝人展演區旁的機台,每人每日限用 1 次,如果未達標可重複 1 次。考量到深蹲前提是做得標準、安全,才能達到訓練全身肌肉、強化核心肌群目的,因此系統自早上 8 時至晚上 8 時開機期間,都會有專人從旁指導民眾,提供諮詢服務。
此計畫初期營運模式以公益推廣及身體活動促進為目的,若營運成果良好,達到累積 1 萬人次使用目標,團隊將評估第二期計畫延續事宜。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責任編輯/Dama
什麼是加壓訓練法(Blood Flow Restriction)?就是將身體要訓練的某部位肌群,用皮帶綁起來,以抑制肌肉中血液循環的訓練方式來操作,這樣的訓練效果,可以只要花上20%的力量就能促進肌肉強化,所以訓練結果會造成強烈的刺激,進而促使促使生長激素大量分泌,並遠超過於一般訓練所能造成的分泌量。
所謂的加壓,是針對肌肉中血液的出口,而不是入口,也就是加壓在靜脈的一側,這麼一來,乳酸或氫離子等代謝物,無法排出而在肌肉中堆積,就會很快的發生肌肉痠痛,肌肉便能很快地呈現做過的劇烈運動之後的狀態。
最初創造的加壓肌力訓練法的人是日本的佐藤義昭先生,在佐藤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投入健美運動,在1966年時,他在寺院裡跪坐聽經時因腳發麻而按摩小腿,注意到小腿在被壓迫的緊收狀態和加強肌力訓練時極為相似,想到小腿的緊收狀態是由於受到壓迫使血液循環受阻而產生的,於是引發“若讓血流減少並增加壓力的情況下進行肌力訓練,肌肉會不會快速增大?”的想法,於是,他利用自己不斷地實行試驗,以腳踏車的內胎綁在大腿根部,發現訓練的效果非常好。
從1973年起,這樣約10年期間,義昭在自己開設的健身中心,教導數十萬個人做加壓肌力訓練,到了1983年確立此項專門技能並逐漸的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之後,東京大學石井教授開始研究加壓肌力訓練法的效應,使得加壓肌力訓練法在生理醫學理論基礎漸漸地被建立起來。
加壓肌力訓練法的訓練強度,最低限度為20%的1-RM,因此,它對於肌肉的物理負荷相當低,雖然實施訓練中的主觀運動強度非常高,對肌肉損傷卻很小,且訓練後的疲勞感也相當低,訓練後所需的恢復時間短,訓練的密度也因而增加,而大幅縮短肌力訓練時間,省下來的體力可用來提升技術訓練的質量,以增進訓練的效率。
此外,由於加壓肌力訓練法具有負荷強度很低的特性,訓練過程中肢體關節不會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對骨折、旣帶損傷及關節發炎等療後的復健也非常有效。目前,優秀運動員或癱瘓的病患已有幾千個運用成功的案例。
為提升運動訓練的效益表現,運動員的基礎肌力水準為影響競技表現的主要因素,加壓肌力訓練使局部肌肉血流在適度的限制下,實施每天二次、每次約10分鐘約20%1-RM的輕負荷訓練,即有顯著的增大肌肉與增強肌力的效果。研究證實,加壓肌力訓練法可促進微血管增生、活化運動單位、促進循環成長荷爾蒙的分泌並增進體脂肪的分解、改變局部肌肉組織促使快縮肌纖維增大,使肌力與肌肉橫斷面積增加,當然,加壓肌力訓練法也逐漸被應用於運動員的復健及醫學治療,例如:骨骼萎縮、關節變形、閉塞性動脈硬化症,使失去作用的血管恢復功能。
然而,不當的施行加壓肌力訓練可能會造成血流受制限與再灌流,導致局部活性氧生成或引發血液亂流而形成血栓,也容易堆積乳酸導致肌肉硬化。因此,施作時應防患加壓程度或方法不當而引發肺阻塞或腦梗塞等病變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