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運動族群最容易遇到的指甲傷害 你到底該如何避免及有效護理?
1
運動族群最容易遇到的指甲傷害 你到底該如何避免及有效護理?
2
身體柔軟度的重要性
身體卡卡難彎曲!這三個訓練技巧讓你提升柔軟度
3
美研究:在跑步機上行走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身體機能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族群最容易遇到的指甲傷害 你到底該如何避免及有效護理?

2019-11-05
知識庫 保健 運動傷害 書摘 觀念

大家都知道運動能強身健體,但是若不留心很可能會受傷,尤其大部分運動都以上肢或下肢為主,有時不小心就可能傷到指甲,不僅運動要暫停一段時間,期間也會對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務必留心在意。尤其對許多職業運動選手而言,指甲受傷往往會對其運動生涯產生負面影響,不得不留神。

運動族群最容易遇到的指甲傷害,你到底該如何避免及有效護理?

加上近年台灣運動風氣興盛,各單位爭相主辦城市馬拉松與各式各樣路跑活動,每每吸引成千上的男女老幼一起奔跑;無數上班族下班後會到公園步道「夜跑」,揮灑健康汗水;假日風景優美的景觀單車步道,甚至起伏盤旋的山間道路,都有無數鐵馬男女在挑戰體力極限。

疼痛指數表

在運動盛行的年代,很多人都被運動傷害所苦,其中手足指甲傷害看似不起眼,卻會帶來重度痛,甚至為工作、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不便!以下就是針對常見的4種運動類型,會造成指甲的傷害以及解決的方式來做說明。

1.棒球投手

曾有以伸卡球聞名的旅美投手投球時,右手中指指甲斷裂,引起國人與球迷關注。這時大家才知道對投手而言,不但控球的手指頭重要,就連指甲也都將士用命,至為關鍵,一旦受傷就會讓投手每投一個球都要痛一下。該投手的傷害狀況是右手中指指甲橫向斷裂,投球時若第一指關節位置平行或低於球體,還有指甲長度超過指腹,較容易發生指甲斷裂的運動傷害。如果經常反覆發生,還會出現指甲掏空的情形。

疼痛等級:重度

投手的指甲斷裂屬撕裂痛,類似指甲掀掉的疼痛程度。手指血管與神經非常豐富,至為敏感,一旦受傷其疼痛程度常被比喻為滿清十大酷刑,因此屬於重度疼痛等級。

常見傷害

棒球的球體較小,投手是利用手指尤其是第一指關節,做出精巧微妙的控球動作,指甲常需要下壓產生緩衝,扮演重要的反作用力剎車角色,對棒球投出後的飛行方向頗有影響。若長久如此施力使用,可能會出現指甲掏空的情形。

多久會好

指甲撕裂瞬間會感到指尖一陣辛辣,大約3 天就會消失,傷口撕得深就會很痛,撕得淺就會很快癒合,若出現紅腫熱痛反應表示傷口發炎,需要7-10 天讓傷口消炎、癒合。職業棒球投手辛苦之 處在於休息3-4 天,眼看受傷指甲不痛了又要上場投球,對傷處是極大的考驗。

護理建議

為降低疼痛感並保護受傷指甲,建議施作人工指甲以為保護和屏障就能有效減少刺激,否則容易發生硬皮增生的問題;同時,硬式指甲修護凝膠的硬度夠,選手施作後不僅可以保護受傷指甲還能使力喔!一般而言指甲長出來需要3-6 個月;若是腳趾甲則需要6-12 個月鞏固。同時,也要注意甲床是否發生萎縮,以免發生嵌甲後遺症。指甲本身的保養,建議抹指緣油按摩並做扳指肉( 引甲) 運動,以免發生嵌甲的問題。

如何避免再次受傷?

建議投手們定期修剪指甲,千萬別剪太短,以免硬皮增生、長出厚繭或發生嵌甲。此外,是否考慮改變投球時手指動作?不然就要適度使用護具為指甲減壓,例如矽膠指套。如果擔心指套太滑影響摩擦力、反作用力,現在也有廠商推出內層矽膠、外層為布質的可清洗指套。

指甲對於投手來說十分的重要。

2.保齡球選手

保齡球體積比棒球大多了,重量從8 磅到16 磅都有,但選手僅以3 根指頭控球,因此指甲很容易在操控不當或用力時掀開!

疼痛等級:重度

手指有豐富的血管與神經,至為敏感,指甲掀掉的疼痛屬重度疼痛等級。

常見傷害

保齡球的球體甚大,選手主要運用3 根手指—拇指、中指、無名指,以指腹摳緊指洞,做出精巧微妙的控球動作。若指甲留得太長,容易發生指甲掀開的運動傷害。指甲掀開有的只是掀開一點點,有的則掀到只有根部連著。當下趕緊以OK 繃固定好掀開的指甲,保護傷處避免感染與二次傷害。

多久會好

指甲掀開瞬間的辛辣,大約持續3 天,若出現紅腫熱痛反應表示傷口發炎,需要7-10 天讓傷口消炎、癒合。期間建議不要過度運動手指,讓指甲休養生息,快快長出健康的新指甲汰換掀開的部位。

護理建議

一般而言指甲長出來需要3-6 個月,期間要注意指甲掀開處若有破皮傷口要清潔、擦藥、保持乾爽,盡量讓指甲覆蓋傷處以為保護,等待新指甲生成。建議休養期間抹指緣油按摩並做扳指肉(牽引)運動,以免發生嵌甲。

如何避免再次受傷?

建議選手們定期修剪指甲,正確修剪方式請參考本章第二節,切記別剪太短,以免硬皮增生或發生嵌甲;恢復練習時可適度使用矽膠指套等減壓墊護具,現在已有內層矽膠、外層為布質的可清洗指套,不會太滑影響指頭的摩擦力、反作用力,還有減壓效果。

保齡球僅以3 根指頭控球,因此指甲很容易在操控不當或用力時掀開!

3.田徑選手

跑步者的大腳趾的指甲肩負剎車重任,因足部經常性衝擊,若指甲剪得太短容易發生捲甲或嵌甲。

疼痛等級:中度

常見傷害

跑步者的大腳趾因跑步衝擊且肩負剎車重任,容易生出厚繭,若加之大腳趾指甲剪得太短,往往會因足部衝擊、擠壓而發生捲甲或嵌甲狀況。有些跑者還會出現骨頭變形( 例如拇指外翻) 造成瘀青(甲下出血)。

多久會好

只要暫停運動讓腳放鬆並好好休息,來自大腳趾的壓力便可緩解。若已產生捲甲或嵌甲的狀況,務必配合指甲保健師進行修剪、調整與矯正,並聽從專業護理建議,大約3-6 個月即可長出健康的指甲。

護理建議

定期正確修剪指甲,多做扳指肉運動,運用適當輔具減少足部摩擦衝撞。現在有很多優質的指甲矯正輔具、捲甲矯正器、保護指甲的矽膠指套、減輕足部衝擊壓力的蹠骨墊或類似安全氣囊概念的拇指外翻機能襪,以及矯正機能帶等等的工具,你都能透過專業人員的協助找到適合的輔具,給予指甲保護與矯正。像機能襪、機能帶等護具多仰賴材質的彈性進行矯正,建議準備6-7 副輪替使用,不僅為了定期清洗保持衛生,也有助於維護其彈性不致太快疲乏,影響矯正效能。

如何避免再次受傷?

聽從護理的專業建議並且要持續落實執行上述的建議,並適度使用正確的輔具就可以充分享受運動的樂趣,減少運動對於足部的負面衝擊。

跑步者的大腳趾的指甲肩負剎車重任,容易造成捲甲或嵌甲。

4.高爾夫球選手

高爾夫球體積小,基本上選手的運動傷害會出現在轉體揮桿時大腳趾(通常為右腳)擔任剎車角色,長久下來指甲有可能變形為單側捲甲,或是插到肉裡形成嵌甲。

疼痛等級:中度

常見傷害

捲甲或嵌甲初期若無傷口,只是感覺大腳趾脹脹的,在施力擠壓時才會疼痛;若一直不處理就會漸漸轉為中度,大腳趾處開始感覺刺刺地;若嵌甲處有破皮傷口,要慎防發炎、感染,否則會紅 腫熱痛,疼痛立刻升級到重度,甚至轉變成甲溝炎,消炎需要7-10天症狀才會緩解。

多久會好

捲甲大約1-2 個月、最多3 個月便可恢復原貌。嵌甲修復與指甲的生長速度有關,需要比較久的時間,大約3-6 個月。

護理建議

不論捲甲、嵌甲,都要學習正確修剪指甲的方式,經常扳兩側指肉按摩(引甲運動)並選穿楦頭寬的鞋款,再搭配專業指甲矯正器。

如何避免再次受傷?

建議正確修剪指甲,不要剪太短以免硬皮增生或嵌甲復發;練習時可適度使用矽膠減壓墊或指套護具為指甲減壓。

書籍資訊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 李安騏著作《指甲健康研究室》一書。

本書特色
《指甲健康 研究室》由中華民國手足保健教育協會理事長 李安騏撰述,中華民國手足保健教育協會資料及案例提供,將十多來的臨床問題手足指甲照護案例,整理出系統而實用的知識。本書從指甲的形狀、成長的構造、平時的保養指南、如何從指面的看健康的方法,為讀者建議了居家實用的手足指甲照護建議。此外,對於患有問題指甲者,提供實際案例,與最前延的照護方案。輕忽問題甲對亞健康者的手足,尤其是糖尿病友有更大的傷害,本書希望提醒讀者重視指甲問題,讓疑惑化為行動,及早的恢復健康。另外,許多有志從事美甲、足療、護理的朋友,可進一步了解如何進入足科照護的領域,成為與歐美同步,具有前景的足科照護師。

• 更多莫克文化《指甲健康研究室》一書資訊 請點此 

這本書提醒讀者重視指甲問題,讓疑惑化為行動及早恢復健康。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身體卡卡難彎曲!這三個訓練技巧讓你提升柔軟度

2020-06-24
知識庫觀念運動恢復保健

你是否也常在熱身或運動收操時進行拉伸動作?這時後一定有很多人會發現自己身體的柔軟度怎麼變差了,然而,柔軟度這個名詞源自於拉丁文的Flectere或Flexibilitis主要是表示「彎曲」的意思,然而,柔軟度(flexibility)在運動醫學與健康領域中的定義則是指單一關節或多關節可活動的範圍,簡單來說,柔軟度就是指「關節」可活動的範圍(ROM),並分為靜態柔軟度和動態柔軟度這兩大類,我們該如何來進行柔然度提升訓練?以下將針對柔軟度的訓練原則和改善方式來做說明,有柔軟度問題的你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

身體柔軟度的重要性
妳是否也發現自己柔軟度變差了?柔軟度就是指「關節」可活動的範圍(ROM)並分為靜態柔軟度和動態柔軟度這兩大類。

柔軟度兩大分類

前言所敘述的柔軟度分為靜態柔軟度和動態柔軟度,所謂的靜態柔軟是指被動動作,關節及周圍肌肉群可移動的最大範圍,因此,靜態柔軟度需要非自發性的肌肉活動,透過一種外加的力量所造成的伸展力。另外,動態柔軟度則是指在進行運動時所表現的關節範圍,所以,它需要透過自發性肌肉來進行動作。然而,靜態柔軟度較動態柔軟度具有更大的關節可活動範圍。

對於柔軟度的訓練原則有以下這三項:

1.強度

無論是靜態或動態柔軟度訓練,它們的刺激強度都必須要使得肌肉或結締組織被拉伸到有拉伸的感覺,且要有些許的不舒服但不要到疼痛的感覺。

2.時間

當肌肉與結締組織有被拉伸且些許不舒服的感覺時,維持這個姿勢大約30秒左右即可,並重複進行同個動作5-6次。

3.頻率

無論哪種柔軟度的訓練方式,都以每天訓練1次或者2次最為有效。

柔軟度的訓練方式以伸展運動的訓練效果為最佳,日常在進行運動訓練時,應將柔軟度訓練動作插入熱身運動以及運動訓練結束後進行,主要是要在體溫微微上升並出汗之後進行更為有效。

柔軟度分為兩大類
動態柔軟度它需要透過自發性肌肉來進行動作,因此比靜態柔軟度的關節可活動範圍來的要小。

改善柔軟度

要改善柔軟度的方法包含主動法、被動法以及混合法這三種,有許多的教練以及運動員比較能接受的就是靜態方法,基本上來說就是擔心彈震法會導致肌肉組織的拉傷。

1.主動法

這個方式是透過肌肉的活動,促使關節達到最大柔軟度的技巧,這個訓練方式是依據作用肌收縮力量的大小要與抗拮肌放鬆和配合力量相同,當採用靜態的方式,彎曲身體兩側直到最大屈點並維持這個姿勢6-12秒。如果要使用彈震法時,擺動一側的肢體而另一側則需固定不動。

2.被動法

依據字面的意思來看就是透過外力施以力量以達最大柔軟度,這個方式是和運用在踝、髖、肩以及腕等關節部位,同時,由於必須透過外力所進行的訓練,因此要小心避免被施力的關節彎曲或伸展過大而導致肌肉拉傷,所以,在進行被動法訓練過程必須要特別的注意。

3.混合法

混合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運動員的主動屈曲關節至最大極限,針對同伴的阻力進行最大等長收縮,然後運動員盡力將身體彎曲至比超過最大關節限制更大的角度。運動員再一次完成對抗外力的等長收縮相同動作約4-6秒。這個訓練動作與技巧,要特別注意其重複次數必須符合運動員本身的生理容忍度,以避免不當的操作導致肌肉與關節的傷害。

雙人伸展動作
常見雙人伸展訓練就是屬於被動法的一種,進行時必須要特別注意力量避免肌肉拉傷。

資料參考/bodybuilding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研究:在跑步機上行走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身體機能

2016-09-06
運動配備有氧運動觀念保健跑步機跑步話題

跑步機雖然有點單調無聊,不過它對於某些人來說可是療癒神器!美國研究表明,讓患有帕金森氏症的人以一個舒適且低強度的速度在跑步機上行走,可以有效改善他們的步態和行動力。

根據馬里蘭大學在2011年的研究結果指出,與在跑步機上短時間快走或是做一些阻力訓練,包括壓腿、彎曲和伸展等等相較,上述的運動方式更為有效。

在跑步機上以舒適的速度行走可以改善帕金森氏症症狀 ©innovationsfitness.com

研究分三組進行

作為第一個此類型的實驗,該研究找來了67位有行走問題的帕金森氏症患者來做測試,並在巴爾的摩維吉尼亞州立醫學中心進行,以每週三次的方式進行三個月,在數位運動生理學家的監督之下進行。該研究以三種運動模式,分為三組來進行,分別是在跑步機以高強度但時間較短(30分鐘)的方式行走;另一組則以較為緩慢的速度在跑步機上行走,不過時間持續50分鐘;第三組則做一些拉伸和阻力運動,包括重複性地壓腿、伸展、曲腿等等。

研究結果表明,低強度的跑步機行走訓練對於帕金森氏症患者走路的穩定度和流暢性有最顯著的改善。不過,只有第三組的拉伸和阻力訓練對於患者在「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上面的分數有所提升。

低強度行走運動最適合

「與一般對於高強度運動較為有效的研究證據相反,我們的研究顯示,低強度的運動和阻力訓練反而能夠對帕金森氏症病患的身體運動能力有最大最好的效果。」馬里蘭大學醫學博士莉莎·舒爾曼 (Lisa M. Shulman) 在她的公開報告文章裡說道。「因為有許多病患與家屬常問到,既然大部分帕金森氏症患者能從事低強度運動,那麼到底他們可以做哪些運動呢?我想我們這個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指引。」

該研究結果於2011年美國神經醫學學會於檀香山舉辦的第63屆年會上公開發表。

資訊來源:Medscape Medical News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