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107年體育蒲公英計畫講座 邀請總統教育獎體育類得主分享運動的正向力量
1
107年體育蒲公英計畫講座 邀請總統教育獎體育類得主分享運動的正向力量
2
奧運促進性別平衡!  調查:女性對東奧熱衷程度攀升與男性不相上下
奧運促進性別平衡! 調查:女性對東奧熱衷程度攀升與男性不相上下
3
滑輪溜冰成地主金庫 楊合貞獨攬3金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107年體育蒲公英計畫講座 邀請總統教育獎體育類得主分享運動的正向力量

2019-01-04
話題 綜合 新聞

為宣揚生命的意義,散播運動帶給生命健康及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由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國立體育大學辦理的107年度「體育蒲公英校園座談會」,1/3在臺北市靜心國民小學,邀請四屆亞運國手、現任全國女子鉛球紀錄保持人林家瑩及兩名總統教育獎得主李凱琳以及黃楷軒,分享在攀上巔峰過程中身心所承受的挫敗,以及如何走出低潮轉換成正能量,享受成功果實的親身經驗,期許學生都能培養正向積極的生命活力。

體育蒲公英計畫 主持人李偉清教授(中)與3位講者李凱琳、林家瑩及黃楷軒(左起)合影。

體育署指出,生命是不斷成長的歷程,面對日新月異的生活環境,必須培養生命的活力,而運動則是促進身心健康及培養生命活力的利器。為宣揚生命的意義,散播運動帶給生命健康及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特別委託國立體育大學辦理的體育蒲公英校園座談會,今年已邁入第4年,由總統教育獎體育類的得主與學生舉行座談並分享自身透過運動所帶來了體悟,期許這股正向的力量,如同蒲公英般,散播在各學校的角落。自107年起至108年1月中,共計辦理30場座談會,巡迴全國包括外島澎湖的國、高中。

本次座談會的與談人之一林家瑩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專任講師,就讀文化大學運動教練博士班,仍堅持選手身份,林家瑩認為36歲對技術為主的投擲選手還不是退休的年紀,雖然自己168公分的身體條件一直不被看好,但只要選得上國手仍將繼續拼下去,深信還有機會再突破。

而榮獲3屆亞帕運的柔道國手李凱琳,雖然因為家族性遺傳病─視神經萎縮症,視力不佳,不過一路走來她沒有上過特殊學校,在大學二年級之前還參加正常人的比賽。來自柔道世家,視力沒有擊倒她,反倒是2010年發生右膝前十字靭帶撕裂的運動傷害,她形容這是人生一次重大打擊,在這受傷、復健過程中,產生無數負面想法,一度想逃避,還失去練習柔道信心,全靠防護員學姊、家人、隊友等鼓勵,走出低潮重新再站起。

林家瑩老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講師)於講座中分享經驗。

和越南媽媽相依為命的「新二代」黃楷軒,媽媽為了讓他能繼續求學,有好的前途發展,籌錢買機票把他從越南送回故鄉台灣,相隔10年再踏上這陌生又熟悉的土地,全靠老師、朋友的幫忙,才讓他們母子在宜蘭安身。黃楷軒雖然只有19歲,但就讀羅東高中二年級,因為比同儕年紀大,使他在田徑比賽得獎,被同學譏笑立足點不平等,反而承受著異樣的眼光及挫敗,讓他十分沮喪,但身旁的人不放棄他,反而鼓勵他轉換項目開始學習西式划船,在這裡他找到成就感。回想過往一切,他感謝生命中的所有貴人,都是督促他前進的動力,同時為了讓辛苦的媽媽能過上好日子,黃楷軒努力去追逐夢想,不輕言放棄。

2014年總統教育獎體育類得獎者黃楷軒同學陳述其茁壯的成長故事。

體育署表示,總統教育獎獲獎者都能秉持力爭上游的精神、發奮學習的態度,以樂觀面對逆境翻轉原先困苦與橫逆,傳播正向積極的生命活力,足堪學生學習的典範,尤其是體育類的得主,他們揮灑天賦馳騁在競技運動各項場域,更能彰顯不屈不饒,勇往直前的奮勇精神,期望透過舉辦校園座談會的方式,傳遞體育運動正向的力量,讓社會都能看見這群生命的勇士,除給予關懷與肯定,也能帶給社會向上的力量。

資料來源/體育署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奧運促進性別平衡! 調查:女性對東奧熱衷程度攀升與男性不相上下

2021-07-27
賽事綜合話題趨勢奧運

2020 東京奧運延至今年 7 月 23 日起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根據香港於 7 月中旬東奧開賽前公布的調查指出,女性對於東京奧運的興趣與男性僅差 3%,女男平衡程度遙遙領先僅次於奧運會的全球熱門賽事 NBA。

奧運促進性別平衡!  調查:女性對東奧熱衷程度攀升與男性不相上下
奧運促進性別平衡! 調查:女性對東奧熱衷程度攀升與男性不相上下 ©reuters.com

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體育(Nielsen Sports)指出,儘管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觀眾無法飛到東京場館現場加油,但調查顯示世界最大經濟體中,有 45% 女性表示對 2021 年 7 月 23 日至 8 月 8 日舉行的東京奧運感興趣,此數據只比 5 月份調查對奧運感興趣的男性人數低了 3%。

尼爾森體育品牌負責人 Lynsey Douglas 表示:「奧運會提供了一個團結的時刻,各國運動員們齊聚一堂,參與世界上最大的體育賽事。儘管今年的東京奧運在許多方面與以往的奧運會不同,但它們在促進體育運動性別平等方面的力量仍然至關重要。由於女男獲頒獎牌的機會幾乎均等,奧運在重大賽事中提供了性別最平衡的粉絲群。」

根據尼爾森的調查研究,奧運會在 15 個最富有國家中,有 13 個國家的 47% 受訪者表示對夏季奧運會感興趣或是非常感興趣,此數字遠遠超過了僅次於奧運的第二受歡迎賽事-NBA,後者有 33% 的人表達有興趣,但其中只有 17% 女性對 NBA 感興趣。

2020 東京奧運中華隊開幕進場照,由奧運「五朝元老」盧彥勳與「舉重女神」郭婞淳共同擔任掌旗官
2020 東京奧運中華隊開幕進場照,由奧運「五朝元老」盧彥勳與「舉重女神」郭婞淳共同擔任掌旗官 ©教育部體育署

隨著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越來越接近性別平等,東京奧運也增加了 18 個新項目可頒發獎牌予女性。女子項目將在 494 場比賽中頒發共 156 枚金牌;而男子項目將在 530 場比賽中頒發 165 枚金牌。國際奧委會還額外設計混和項目,讓更多的女性能獲得榮耀。

國際奧委會也表示,東京奧運的女性參與率為 49%,高於里約奧運的 45%,幾乎與男性持平,也是迄今為止女性參與程度最高的奧運會。因為增加女子划船項目(四人單槳)增加而得以參加奧運的美國划船運動員 Grace Luczak 也表示:「這是第一屆男女平等的奧運會。」

資料來源/The Economic Times, Business Standard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滑輪溜冰成地主金庫 楊合貞獨攬3金

2017-08-23
賽事新聞話題綜合台北世大運

臺北世大運首度將滑輪溜冰列入競賽種類, 中華臺北滑輪溜冰國手楊合貞(Yang Ho-Chen)和李孟竹(Li Meng-Chu),在前兩日的賽程表現亮眼,兩人互相激勵提醒,連兩日三度攜手包辦金、銀牌,合計拿下三金三銀。

滑輪溜冰成地主金庫 楊合貞獨攬3金

其中楊合貞獨攬3金,幫助中華代表團追平史上單屆最多七金紀錄。楊合貞表示,很開心,希望接下來比賽,能幫助代表團打破紀錄。儘管前兩日密集出賽,消耗不少體力,但楊合貞說:「相信自己可以再創佳績,證明自己是長、短項目都能跑的選手。」

楊合貞也將奪金的功勞歸於團隊,她說:「這樣的成就不只屬於我一個人,而是屬於整個團隊,謝謝大家在背後默默幫助,我才能拿下金牌。」

前天楊合貞搶下第一金後,回去休息時身體不太舒服,睡覺睡到一半還感覺喉嚨痛。她說:「一早起來有一種完蛋的感覺,但我想為臺灣奪下金牌,於是開始興奮起來,一直鼓勵自己做得到。」

滑輪溜冰女子15000公尺淘汰賽楊合貞(前排右)、李孟竹(前排左)再度替中華隊穿金戴銀

隊友李孟竹雖然無緣奪金,但為中華隊保住三金,無私的奉獻精神令人尊敬。她表示,拿下三面銀牌也非壞事,而且金牌都是中華隊的,真的很開心。

此外,中華隊黃玉霖(HUANG Yu-Lin)起初投入滑輪溜冰只是為了治療骨盆移位,現在不僅身體狀況好轉,還闖出佳績;在男子1000公尺爭先賽決賽,以1分24秒020奪金。

黃玉霖說:「以前溜沒幾圈就會痛,之後去看醫生,加上教練幫忙,慢慢已不再困擾。」黃玉霖同樣將功勞歸於團隊,他表示,感謝隊友柯福軒(KO Fu-Shiuan)的破風,帶給他很大幫助,加上教練在決賽時把戰術更強化,能奪金很謝謝柯福軒和教練。
 

滑輪溜冰男子1000公尺爭先賽中華隊黃玉霖(右)、柯福軒分別拿下金、銀牌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世大運組委會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