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獎本屆起甄選範圍拓展至全球華人世界。選出8位得獎人:台灣-星雲大師、呂若瑟、沈文振;內地-盧邁、劉海鷹;香港-陳守仁、黃凱欣;海外地區-鮑潘曉黛,每人各獲頒15萬美元獎金,全額用於公益事業。8人慈善服務範圍遍及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澤被更多有需要的弱勢社群。
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愛心獎主辦、鳳凰衛視協辦及製作、台灣八大電視、現代財經基金會、新加坡恒一基金公司;UA亞洲聯合財務有限公司榮譽贊助的「第15屆‧2020愛心獎頒獎典禮」, 於2020年年底在香港主會場鳳凰衛視大埔總部、台北八大電視分會場、北京鳳凰中心分會場衛星連綫三地同步舉行。
台塑企業集團總裁王文淵致辭時表示,「我再次被邀請擔任『愛心獎』頒獎典禮的主禮嘉賓和頒獎嘉賓,感到非常的榮幸,在此我也要向本屆八位得獎人,表示熱烈的祝福。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嚴重,全球都採取防疫和邊境管制措施,除了經濟受到重大的衝擊之外,也拉開人跟人之間的距離,而一年一度的愛心獎盛會,也因此無法像往常一樣在香港隆重舉行。 所幸,經過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愛心獎』和相關單位的努力,讓我們可以透過鳳凰衛視和我們的八大電視台,以兩岸三地衛星連線 方式,共同見證得獎人的榮耀。
我希望,今晚透過每一位得獎人的故事,能為因疫情不安的人心,以及沉重低迷的社會氛圍,注入一股正向的能量,溫暖人心,安定社會,拉近人跟人之間、心的距離。 同時,也期許『愛心獎』成為全球華人的愛心表率,繼續宣揚更多愛心楷模的故事,帶動更多人自發性的去做善事,讓社會更美好、更和諧。」 在典禮最後,大會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祈福環節,播出由本屆得獎人星雲大師親自撰寫和朗誦的《為世界和平祈願文》視頻,為新的一年注入更多的期盼與正念,願疫情和災禍過去,世界恢復秩序與生機。
愛心獎創辦人林添茂表示,「愛心獎創辦時,就做了20年的規劃,由香港啓航、延伸到台灣、內地、全球華人地區,我們將按計劃:2025年第20屆起,全球不分國家、種族、宗教,共選愛心楷模。
愛心獎最新資料請瀏覽官網
近幾週台灣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的死亡人數快速攀升,除了有年紀的銀髮族之外,有許多的重症案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皆含有慢性疾病史,其中肥胖是導致這波疫情染疫後快速惡化的原因之一。然而,在之前根據國外的一項研究的報告中發現,當BMI值越高與超重相關的健康風險(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就會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BMI 數據本身並不是衡量「健康」,而是衡量「身材(肥胖程度)」,例如你雖然在健康體重範圍內,但過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你肌肉發達體脂較少,讓BMI值落在超重範圍內。
然而,在近期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進行了一項研究分析,這個研究指出當BMI超過30的人,一旦染上新冠肺炎(COVID-19)將有可能會提升住院風險約113%,同時需要接受重症治療的機率也提升為74%左右,而死亡的風險更是提高約48%左右,還有可能會影響日後接受疫苗注射的防疫效果。
除此之外,根據《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文章也特別指出,當太胖或太瘦平均讓你的壽命比預期少4年左右,而這項研究涉及英國近200萬人的實驗,研究人員曾實驗中發現,從40歲開始,BMI在健康範圍的人死於疾病的風險最低,而BMI過高或過低的人具有壽命縮短的風險。
然而,我們都知道BMI只是一個對於個人肥胖的最粗略判斷,但其實只要身處於肥胖的狀態就是一種身體內部發炎的狀態反應,這樣的情況就有可能會加速身體免疫系統全力運作,一旦過於強烈的病毒入侵身體時,就很容易讓長期處於疲勞的免疫細胞發揮原有的戰力對抗外來病毒,這也就是為何有許多的肥胖者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慢性疾病,再加上有可能肺功能也會下降,因此,只要遇上這波新冠肺炎(COVID-19)時,罹患重症並發展成死亡的機率就變得更高。
根據發表於臨床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的一項報告表示,大多數的肥胖族群容易形成免疫功能失調,只要一遇上過強的病毒如新冠肺炎(COVID-19)的侵襲,就會讓原本較弱的免疫系統變得負擔過重,導致重症的狀態。
有許多的專家學者都認為要將肥胖者納入新冠肺炎(COVID-19)的高危險族群,來進行疫苗的施打類別順序,但英美的醫學界專家卻一致認為,過於肥胖的族群則應該要先適度的減重,將體內的免疫能力提升,才能更有效的發揮疫苗的功效。
根據美國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中的一項新的研究建議,一天吃兩餐即可有效的降低BMI值。根據期刊在研究中顯示,一天吃三餐的族群其BMI值會隨著增加,而且人們每天用餐的次數越多和吃的點心越多,BMI增加的幅度會越大。此外,在研究過程中顯示,在晚餐後到隔天早餐的這段時間中,至少18小時的禁食比起12~17小時的禁食族群有更低的BMI值。
另外,研究中也顯示那些每天堅持吃早餐的人們,其BMI值是呈現明顯下降的狀態,這是由於睡眠期間腸胃都處於休工狀態,如果起床後不吃早餐就無法啟動腸胃,也可能讓身體誤以為還在休眠期間,將會影響基礎代謝率。根據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edical School)曾對飲食習慣和肥胖之間的關係,找來499名參與者,進行為期1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早上跳過早餐,跟肥胖有著顯著的相關。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75%都沒有吃早餐),比起固定會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95%都有吃早餐),肥胖風險高出4.5倍。
還有那些把早餐當最豐盛的一餐的族群,其BMI值與把晚餐當最豐盛一餐的人們比起來,有明顯的下降。至於午餐吃的比晚餐豐盛的族群體重也減輕很多,但是效果還是不如早餐豐盛的人明顯。 有一些潛在的因素可以解釋你的飲食時間和份量如何影響你的體重。在此研究裡,有一位研究人員表示,吃早餐不僅能在短時間內減少了飢餓感,而且還能降低飢餓素的飆升。這很重要,因為它也能抑制渴望,並防止你之後的暴飲暴食。
資料參考/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Wiley Online Library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