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型夜跑賽事「PUMA 螢光夜跑」將於新冠疫情後重返賽道,訂於2021 年 4 月 3 日(六)及 4 月 10 日(六),分別於台北、高雄正式開跑!2021 PUMA 螢光夜跑不同於以往登記抽籤,改以個人報名先搶先贏制,2020 年 12 月 4 日(五)即刻開搶,額滿即報名截止。主辦單位另推出超前部署報名優惠,只要購買指定鞋款或是揪團參加校園星 RUN 組的學生,皆可於 2020 年 11 月 16 日至 12月3日搶先報名,2020 年參賽跑者也可於同一時間上線登記,享有 2021 年保障錄取名額。
2020 PUMA 螢光夜跑為了防範疫情而取消,2021 PUMA 螢光夜跑即將擊退疫情陰霾重返賽道。為慶祝光榮回歸,推出超前部署報名雙管道:
管道一:凡於 2020 年 11 月 16 日(一)至 11 月 30 日(一)購買 PUMA 螢光夜跑指定鞋款的消費者,即可獲得 2021 PUMA 螢光夜跑優先報名序號卡,憑序號直接登入活動官網報名,可享搶先報名福利。
管道二:2021 年PUMA 螢光夜跑持續推出「校園星 Run 組」5K 團體組別,號召全台的大專院校學生們揪團 5 人即可成團參加,不僅享郵寄優惠價格、歡樂無限的「疾風射門大挑戰」趣味活動,更可搶先上線報名,與親朋好友一享受賽道奔馳熱血快感。
除此之外,PUMA 螢光夜跑特地為 2020 年之原定參賽跑者保留 2021 年參賽名額,讓所有今年已報名但因疫情無法參賽的跑者擁有保障參賽資格,號召大家一起重返賽道。
以上雙管道及 2020 參賽跑者,須於 2020 年 11 月 16 日(一)至 12 月 03 日(四)期間上線登記報名。
2021 PUMA 螢光夜跑第二階段則改採網路限額報名,並依報名先後順序給予錄取參賽資格, 2020年12月4日(五)至12月18日(五)開放報名,名額額滿即報名截止。
以往 PUMA 螢光夜跑都是採用抽籤報名,但今年將優先保障 2020 之參賽選手參賽資格,並將剩餘名額依各組比例釋出,所以想一同享受螢光夜跑的跑者們,記得設好鬧鐘,12 月 4 日準時到 PUMA 螢光夜跑官方網站報名開搶,在賽事現場拚腳程前先以手速比拚暖身。
永續生態是 PUMA 持續推動的企業責任,2021 年 PUMA 螢光夜跑將持續結合永續生態概念,無論是再生紗線製成的紀念賽衣(Recycle)、參賽贈品-運動環保水壺腰帶組(Reuse),至周邊規劃如環保拍照區(Reduce),邀請所有的參賽跑者共同為生態環境貢獻心力。
PUMA x First Mile 限量環保紗賽衣特別採用回收寶特瓶所製成的環保紗線製成,唯此特殊材質原物料有限,僅報名前 15,000 人可以獲得,主辦單位將按照報名順序依各站人數比例進行限量分配。
此外,2021 年 PUMA 螢光夜跑也將持續與公益團體「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合作,並捐贈本屆「Love Run 公益愛跑組」以及「校園星Run組」報名費收入所得作為肝病防治推廣用途。凡報名「Love Run 公益愛跑組」以及「校園星Run組」的跑者們可免費體驗一次「PUMA Night Run 疾風射門大挑戰」玩遊戲秀愛心。 PUMA 也將在夜跑現場設置肝病防治基金會專屬攤位,為跑者做肝病篩檢相關服務,呼籲跑友一同重視保肝健康的重要性。
PUMA 螢光夜跑持續追求路線最佳化。2021 年 PUMA 螢光夜跑台北站正式路線長度 21.6 公里,獲得 AIMS 與 IAAF 認證,提供跑友們更國際化的數據紀錄,在穿梭台北夜晚人文美景及指標景點的同時,感受螢光夜跑不斷進步創新的無限動力。
高雄站 21K 菁英挑戰組則將延續特色生態文化路線,途經愛河溼地公園、內惟埤文化園區、願景橋、與中都唐榮磚窯廠等,讓跑友一齊留下高雄港都城市夜跑的美好記憶。
活動相關詳情請上 2021 PUMA螢光夜跑活動官網查詢,或加入 PUMA 螢光夜跑 LINE 官方帳號:@puma-nightrun 或 帳號名稱:PUMA螢光夜跑。
活動服務專線:享動行銷工作室 02-2503-9333 #23
資料來源/PUMA
責任編輯/Dama
在每年初夏舉辦的函館馬拉松,號稱是「日本最困難的fun running」,這個才開辦3年的馬拉松在2018年初被日本經濟新聞評選為日本市民馬拉松的第8名,同時被評定為「日本馬拉松100選」。半馬組加上全馬組共8,000人參賽的函館馬,雖然稱不上大規模的賽事,然而報名的海外跑者逐年翻倍大增,讓主辦單位誇下海口「目標成為日本第一的馬拉松大會」!究竟是什麼魅力讓函館馬拉松頻頻受到日本及全球跑者的肯定、吸引大批海內外跑者爭相參賽?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函館馬拉松的全馬賽道被號稱「日本最困難的fun running」,並不是像波士頓馬拉松般賽道起伏變化多端,讓跑者們遇上「心碎坡」各個心碎腿廢;而是因為補給太豐盛、太美味,足以讓跑者們一路吃到忘了比賽。在開跑前,大會便貼心提供富有在地特色的羊羹能量棒,作為比賽途中的最佳能源。接下來各賽道補給站提供各式不同的美食,包含起司蛋糕、銅鑼燒、哈密瓜、白巧克力、香蕉、番茄,甚至有整碗的拉麵和海鮮丼飯,尤其到了全馬賽道最後灣岸旁大橋,設置了一條號稱「美食大道」的賽段,引誘跑者吃到不想跑、或飽到跑不動,這樣的困難絕對是函館馬吸引跑者挑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完賽後,還有許多當地特色美食等待跑者享用,有知名的函館牛乳、醬湯、大福、香腸等,每一樣都能呈現北海道獨特的飲食文化。因此,函館馬對跑者最大的困難點便是難以抗拒的補給太多,導致跑者們花費不少時間停留進食而影響成績,因此能在這條賽道上破PB的跑者,相信還要擁有異於常人的自制力。要享受一場結合跑步、美食與歡樂氣氛的比賽,函館馬拉松一定是不能錯過的賽事。(美食補給圖片請見文末)
函館馬不僅是美食吃到飽的趣味型比賽,也提供嚴肅跑者們國際認證的競技賽道。賽道經IAAF國際田徑總會/AIMS國際馬拉松暨長跑協會(日本全國約40個賽道有此認證)、JAAF日本田徑聯合會(日本全國約1,200個賽道有此認證)認證。半程馬拉松的賽道起伏不大,是適合破PB、挑戰自我紀錄的高速路線;全程馬拉松路程的大會紀錄為2小時17分,以市民馬拉松來說是中間值的成績,主因前述相當「困難」的美食賽段。另一方面,主辦單位為了讓跑者的晶片計時更加精準,會依據跑者自定的完賽時間分為7組,由快而慢分別起跑,紓解起跑區的擁擠,讓全數跑者在開跑5分鐘左右都能出發完畢,減少大會時間和晶片時間的差距。別小看函館馬的競賽實力,每年從日本各地約有100名領跑菁英刺激賽事的競爭性,北海道以外的參賽者則高達半數,還有許多海外跑者,讓這場才3年的賽事具有國際規格。
函館馬的起終點站都設在市中心千代台公園陸上競技場,離函館機場車程僅20分鐘,離函館市電千代台車站步行不到10分鐘;若搭JR前往,會場位於JR函館車站與JR五稜郭車站之間的三角地帶,從兩站到此都只需10分鐘車程,步行距離也在2.5公里之內。當然,主辦單位會在場外安排綿密的接駁巴士,便於跑者到達、離開賽場。
不僅賽道途中景色宜人,函館馬所在地函館市已3年連霸日本第一「最具魅力的市町村」,擁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 函館山百萬夜景。若搭電車往函館機場方向,不要錯過北海道知名溫泉鄉「湯の川温泉」,溫泉區中的錢湯(公共浴池)只要400日圓就能進場,是兼具日本傳統特色又經濟實惠的放鬆景點。比賽結束後不妨到這裡的錢湯舒緩身心,體會日本市民跑者川內優輝在賽後最愛的事 - 泡溫泉。
半馬與全馬組跑者分別於9:00、9:10從競技場內起跑,這座競技場能容納15,000人,被日本JAAF認可為第二型官方田徑運動場,在這裡起跑或是奔向終點,都能感受到有如職業運動員一般,得到全場歡呼與關注目光,讓人加倍的熱血沸騰。
函館市是個海濱城市,函館馬拉松的全馬賽道共有9個關門點,近7公里處,也就是第1、2關門點之間的賽道即轉進漁火通,也正式進入津輕海峽沿海的賽段。首先往函館機場方向前進,到了10.2公里及14公里處會遇到兩個折返點;接著返回濱海的漁火通,在約19公里處與半馬組跑者匯流後,往函館公園方向前進。
函館公園位於約25公里處,這座從1879年開園至今的百年老公園,是函館市民闔家休閒的好地方,每年櫻花季都吸引滿滿人潮前來賞櫻。雖然馬拉松賽事日期7月份沒有櫻花可賞,但跑經綠意盎然的公園,也讓可能將進入撞牆期的緊張氣氛舒緩許多。跑經函館公園後,逐漸往函館港方向前進。
全馬賽道在33公里前進入函館港灣區,跑者可依序跑經熱鬧的JR函館車站、魚市場,並跑在函館知名景點金森紅磚倉庫的石磚地板上,一面感受源於明治時期的紅磚倉庫古典氛圍,一面遠望函館港美麗的海景。其中在36公里處行經人工島綠之島(Midori no Shima),跑者們能在此享受北海道哈密瓜、海鮮丼飯和拉麵等超強補給,同時欣賞港灣風光,對跑者來說簡直是人間天堂,絕對能讓人忘記撞牆期的不適。直到約39公里處,也就是最後一個關門點才離開灣區的沿海賽段。
函館馬拉松坐擁沿海美景、純淨空氣、起伏不大的賽道,以及最高25℃的初夏怡人天氣,先天條件相當良好。主辦單位更在許多當地農特產及食品業者加持下,提供豐富到吃都吃不完的美食饗宴,讓每一個補給站成為跑者的驚喜和期待。參加函館馬拉松,能大口吃美食、大口深呼吸、盡情奔跑,各種小確幸元素充滿著整場賽事,跑者將像個孩子一般得到滿滿的幸福感!
函館馬拉松致力於邀請海外選手參加,從2016年35名到2018年266名(其中台灣佔67名),3年內海外選手人數成長7.6倍。大會於2019年目標吸引500名海外選手共襄盛舉,2020年更預計廢除海外名額上限。
資格限制
年齡:2019 年7 月7 日當天年滿18 歲以上男女(20 歲以下未成年者須經父母同意參加)。
時限:應具有大約全馬5小時30分内、半馬3小時00分内的跑步能力。
資料提供/函館馬拉松大會實行委員會事務局
採訪撰稿/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