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腫(Ganglion Cyst)多半是因關節過度重複使用所致,適當讓手腕休息後會變小或消失,如果越來越大,導致外觀不雅或有疼痛壓痛時,可能會壓迫到神經而有麻痺現象。通常腱鞘囊腫會在手腕背側或掌側、指關節處,外觀大約1公分的圓形凸起,摸起來軟軟或是稍硬,有點像果凍樣的膠狀物。
腱鞘囊腫又稱肌腱瘤或是筋瘤,屬於一種良性腫瘤,好發於手腕附近,常常是無意間發現,有時會逐漸增大並伴隨有疼痛或酸痛的感覺。女生好發的機率比男生多一點,年輕人和老人較常見。腱鞘囊腫基本上是一種肌腱滑膜或腱鞘的發炎,因此可發生於全身各地方,而以手部最為常見,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然而造成可能原因為:
重複性做手部運動:時常從事手部運動都會造成腱鞘囊腫,像是打籃球、桌球、羽毛球等,或是時常需要搬運的工人也會有此症狀。
關節囊周圍結締組織退化:當關節周遭退化或是勞損後,也會造成此症狀。可出現在任何年紀身上,即使一歲幼兒亦有機會出現。
關節及腱鞘受傷後過度拉扯:當關節在受傷後,如沒有妥善保護再過度使用,就會大幅提升罹患腱鞘囊腫的機率。
大部份腱鞘囊腫不需要治療,也不會變成惡性腫瘤,如要根治得將整個囊腫連同滑膜切除,假使不完全的切除,仍有可能使腫瘤再發。如果囊腫已造成日常生活不便,或者壓到神經導致疼痛,以及響到日常穿衣或穿鞋,就可能需要治療。有些病人的腱鞘囊腫會出現在神經附近,雖然許多並非重要神經,但也會導致麻痹以及疼痛,像是在腳眼出現,就有機會讓腳背疼痛、麻痹,若在手腕出現,則會壓住正中央的神經,可能導致麻痹甚至肌肉萎縮,至於手肘內側後方的神經,有時不小心碰到會讓整隻手臂感到麻痺感,若在該處出現囊腫,可能會讓手臂麻痹、肌肉萎縮,若膝蓋外側出現囊腫,就可能讓到腳部感到無力。
如果你也有罹患腱鞘囊腫的困擾請別擔心!因為這是很常見的良性腫瘤,如果沒有症狀一般不須特別處置,造長生活作息和平共處即可,通常50%會自行消失不見。
資料來源/骨力診所、Sports Md、 Sports injury clinic
責任編輯/妞妞
人人都知道肌肉是非常重要的組織,它能促進新陳代謝、燃脂肉身,以及提供力量來支持日常生活,然而根據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如果民眾能多鍛鍊身體,讓肌肉量多一點,就能幫助延年益壽以及減少死亡風險。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顯示,當有較多肌肉的人,死亡率不僅會較低,生活品質也會較一般人優質。然而根據研究團隊發現,如果要評估一個人的死亡率,不僅要看身體質量數值,還要觀察身體的組織組成,然而肌肉量就是重要觀察的其中一項指標。肌肉是人體重要的組織,對於各種代謝有著積極的作用,像是減重、提升免疫力,都需要足夠的肌肉量,同時對於癌症病人來說是更有幫助。根據研究團隊的資料顯示,定期有在做肌力訓練以及肌肉量較高的癌症患者,死亡風險低了33%。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芬謝醫學院內分泌學系臨床處助理教授普利希(Pulici)曾在《美國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發表一項研究,此研究得知,增加肌肉量能提升新陳代謝,不僅對一般人有益處,對長者的健康更有幫助。此外,普利希教授表示,許多研究都聚焦於身體質量指數(BMI)對壽命的長短影響,應該要多鼓勵大眾增加肌肉量,而不是只專注身體質量。此外,一項由美國馬約醫院針對 2,863名18~81歲癌症倖存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有接受肌力訓練的癌症病患,死亡風險降低了33%。新的研究團隊針對250名患有實體癌症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肌肉減少症患者出現了較差的功能狀態,併發症較多。此外,肌肉減少的患者生存期較短、生活品質較差。
人只要不固定持續運動從30歲之後,肌肉就會以每10年3~5%的速度減少!大多數的人從出生到30歲時會讓肌肉的成長達到巔峰,但30歲之後你開始失去肌肉質量和功能,這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的喪失,它的速度可能比你所想像中的更快。我們人體的肌肉量約佔體重的30~50%,但實際的肌肉量就必須看每個人的身體健康以及遺傳基因來做決定,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肌肉組織、強度與耐力都會漸漸減少變弱,有個研究也指出人類從40歲開始到70歲左右,肌肉量每10年會以8%左右的速度減少。因此,你還敢不運動嗎?
許多專家都提醒,規律運動和吃富含蛋白質的飲食,可有助於保持或增加肌肉,然而制定運動計劃,調整飲食方案,增加體內肌肉品質,才能確實降低死亡風險。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責任編輯/妞妞
身體的疼痛和痠痛,時常會造成日常活動不便、容易感到疲憊等問題,其實和姿勢不良有很大的關連性,尤其是肩頸痠痛是非常常見的問題之一!因此,平時必須先改善姿勢,再透過緩和的伸展來延展沾粘的肌肉,就能遠離肩頸痠痛的困擾。
步驟1:盤腿坐在瑜伽墊上,背部打直。
步驟2:右手按住地面,將左手輕壓在右臉,慢慢將頭部往左邊按壓。
步驟3:停留10~15秒後換邊進行。
步驟1:盤腿坐在瑜伽墊上,背部打直。
步驟2:雙手十指扣住並按壓在後腦勺。
步驟3:慢慢將頭部往下壓,維持10~15秒後休息。
步驟1:原地站穩,雙腳打直,將雙手反扣在背部。
步驟2:開始順時鐘將頭部慢慢轉圈。
步驟3:轉1~3圈後再開始逆時針轉圈。
步驟1:跪在瑜伽墊上,頭輕靠地面。
步驟2:雙手放置在背部並且十指扣。
步驟3:慢慢將頭部往下壓,雙手往背後打直延伸,維持10~15秒後休息。
步驟1:跪在瑜伽墊上,將上半身往後傾斜。
步驟2:將雙手撐在身後的瑜伽墊上。
步驟3:慢慢將頭部往後掉,維持10~15秒後休息。
步驟1:平躺於地,屈膝保持在舒適角度,雙手放置兩側。
步驟2:將背部往地面平貼,收緊肚子預備。
步驟3:臀部抬起,讓身體呈一直線,停留3-5個呼吸後再回到平躺姿勢。
資料來源/SELF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