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關節過度使用,小心罹患「腱鞘囊腫」!
1
關節過度使用,小心罹患「腱鞘囊腫」!
2
專家:常感冒、免疫力差別再吃補品,可能身體太多脂肪堆積導致!
3
走路一小時,能預防失智症的絕招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關節過度使用,小心罹患「腱鞘囊腫」!

2019-03-18
知識庫 保健 運動傷害 肌肉痠痛 痠痛對策

腱鞘囊腫(Ganglion Cyst)多半是因關節過度重複使用所致,適當讓手腕休息後會變小或消失,如果越來越大,導致外觀不雅或有疼痛壓痛時,可能會壓迫到神經而有麻痺現象。通常腱鞘囊腫會在手腕背側或掌側、指關節處,外觀大約1公分的圓形凸起,摸起來軟軟或是稍硬,有點像果凍樣的膠狀物。

關節過度使用,小心罹患「腱鞘囊腫」! ©skinsurgeryclinic.co.uk

什麼是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又稱肌腱瘤或是筋瘤,屬於一種良性腫瘤,好發於手腕附近,常常是無意間發現,有時會逐漸增大並伴隨有疼痛或酸痛的感覺。女生好發的機率比男生多一點,年輕人和老人較常見。腱鞘囊腫基本上是一種肌腱滑膜或腱鞘的發炎,因此可發生於全身各地方,而以手部最為常見,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然而造成可能原因為:
重複性做手部運動:時常從事手部運動都會造成腱鞘囊腫,像是打籃球、桌球、羽毛球等,或是時常需要搬運的工人也會有此症狀。
關節囊周圍結締組織退化:當關節周遭退化或是勞損後,也會造成此症狀。可出現在任何年紀身上,即使一歲幼兒亦有機會出現。
關節及腱鞘受傷後過度拉扯:當關節在受傷後,如沒有妥善保護再過度使用,就會大幅提升罹患腱鞘囊腫的機率。

腱鞘囊腫 ©pathologies.lexmedicus.com

大部份腱鞘囊腫不需要治療,也不會變成惡性腫瘤,如要根治得將整個囊腫連同滑膜切除,假使不完全的切除,仍有可能使腫瘤再發。如果囊腫已造成日常生活不便,或者壓到神經導致疼痛,以及響到日常穿衣或穿鞋,就可能需要治療。有些病人的腱鞘囊腫會出現在神經附近,雖然許多並非重要神經,但也會導致麻痹以及疼痛,像是在腳眼出現,就有機會讓腳背疼痛、麻痹,若在手腕出現,則會壓住正中央的神經,可能導致麻痹甚至肌肉萎縮,至於手肘內側後方的神經,有時不小心碰到會讓整隻手臂感到麻痺感,若在該處出現囊腫,可能會讓手臂麻痹、肌肉萎縮,若膝蓋外側出現囊腫,就可能讓到腳部感到無力。

腱鞘囊腫導致疼痛示意圖 ©pasadenasurgeons.com

如果你也有罹患腱鞘囊腫的困擾請別擔心!因為這是很常見的良性腫瘤,如果沒有症狀一般不須特別處置,造長生活作息和平共處即可,通常50%會自行消失不見。

資料來源/骨力診所、Sports Md、 Sports injury clinic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常感冒、免疫力差別再吃補品,可能身體太多脂肪堆積導致!

2019-07-04
生活話題保健知識庫

有些人常在季節交換的時候感冒,大家都會說這是免疫力太差所導致,此時可能拿出一堆營養品來幫忙補身體,但是,其實有時候並不是缺乏某些營養素的問題,而是身體堆積了太多脂肪、身體質量指數(BMI)超標、脂肪率過高才會讓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當脂肪堆積太多時,就會啟動身體發炎機制。

專家:常感冒、免疫力差別再吃補品,可能身體太多脂肪堆積導致! ©plantbasednews.org

脂肪細胞過多讓身體發炎

我們的免疫系統可以隨時隨地擋住外來的病菌侵犯,但如果免疫系統一直都處在警戒狀態,消耗的能量會非常多,此時免疫系統會非常疲勞!但其實這就是脂肪細胞帶來的問題,脂肪細胞其實就像體內的哨兵,看到有病菌侵入的時候就會負責啟動「發炎」機制來活化免疫系統去進行攻擊,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脂肪細胞太多,等於讓身體時時刻刻都在發炎,此時會搞的免疫系統緊張兮兮,會讓好菌跟壞菌一起被消滅。而照理來說,身體在發炎之後,只要確認清除完病菌,白血球會進行清理把病菌跟自己細胞的屍體分解掉,並回到沒有發炎的狀態,但脂肪細胞太多的話,也同時會抑制身體的清理,而這些堆積的廢物又會繼續刺激身體發炎,所以就會時常覺得很疲倦、精神不佳,以及血液循環也會不好。

反式脂肪是發炎主因 ©alinepilani.com

太多脂肪讓你免疫力下降

在這樣的情況下,較胖的身體看起來時時都準備著防禦,但在季節交換、流行病毒互相傳染的時候,或是流行傳染病期。一般人的免疫系統因為體力足夠,可以準確的殺死進入體內病毒,較胖的人身體則是亂殺一通,所以病毒感染的機率更高、而且會覺得體力更差,這也是容易感冒的原因。然而根據美國的統計研究也發現,比如以H1N1的流感病毒來說,在流行期間,BMI≥40以上的人死亡率會增加2.8倍,因為身體根本沒有力氣去抵擋病毒,不過對於看起來瘦的瘦子來說,不要覺得這件事跟自己無關,畢竟發炎反應是跟脂肪細胞綁在一起,而不是體重,所以就算體重正常,體脂肪率超標也會有免疫力差的問題。

太多脂肪讓你免疫力下降 ©jp.freepik.com

怎麼消滅脂肪細胞?

既然身體在脂肪細胞的佔有下會不斷發炎,就表示脂肪細胞是有一定比例,如果過多,身體自然有代謝的機制,所以能做的,就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固定作息,讓身體其他部份正常運作,慢慢的把脂肪代謝掉。像是糖分就是三酸甘油脂的來源,也是非常容易堆積脂肪的食物成分,不是不能吃碳水化合物,而是要盡量少吃精緻澱粉類,像是蛋糕、麵包、白麵條、饅頭、酥皮等;另外,直接攝取脂肪也會造成身體脂肪容易堆積。另外,正常作息、固定時間睡覺,每天睡足6小時以上,才能啟動代謝脂肪的機制。

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來宵夜脂肪 ©.newstatesman.com

資料來源/HER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走路一小時,能預防失智症的絕招

2017-06-03
書摘高齡健走保健知識庫

如同前面所介紹的,失智症患者早已高達四百六十萬人,再加上高危險群,人數便突破九百萬大關——這與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已經不相上下。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高齡者,據說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

失智症患者人數會如此大幅增加,其中一個原因應該與人類的長壽有關。當年紀越大,出現一定程度的癡傻也是理所當然的。正因為這屬於自然老化的一種,所以也無可奈何;問題在於那些年齡尚未過老,認知機能卻已經開始下降的人們。現在我們經常聽到諸如「血管年齡」或「骨骼年齡」之類的名詞,與此相同地,如果「腦年齡」比實際年齡還要顯著退化,那麼就會成為問題。人們總會等到變得無法工作、無法順利完成家事,甚至社會生活出現障礙時,才察覺到原來自己罹患了失智症。

走路一小時,能預防失智症的絕招 ©goqii.com

與年齡應有的狀態相比認知機能顯著下降的失智症患者人數增加之原因,與剛剛所提到的生活習慣病之增加有所關連。而當中更有著深厚關連的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較容易罹患失智症。

在日本就有研究發現,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其他人的兩倍。也就是說,糖尿病患者增加,可能罹患失智症的人口就會增加。順帶一提,抽菸會讓狀況變得更糟,如果有抽菸的習慣,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會增為不吸菸者的二~三倍。因此,隨著高齡化持續進展,生活習慣病患者增加,罹患失智症的人數也年年增多,失智症對策已成為國家層級的課題。二○一五年一月,做為國家戰略,日本開始推行被稱為「新橘計畫」的失智症對策。

有問題的「新橘計畫」

這項計畫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由地區的開業醫師擔任「失智症支援醫師」,提升初級保健醫生對於失智症的應對能力,一旦發現有罹患失智症可能性的人,便介紹失智症的專門醫院,讓他們在那裡接受MRI ( 磁振造影,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或SPECT(單光子放射斷層造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Computerized Tomography)檢查,若診斷為失智症,再開立抗失智症的處方。

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個相當有問題的「戰略」。

首先是抗失智症的藥物,目前一共有四種,但不論哪一種都無法根本地治癒失智症,單純只是「抑止」失智症持續發展的藥物而已。海外的資料顯示,那些藥物對大約三~四成的人有效。另一方面,也有患者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變得更加暴躁或容易生氣,症狀反而惡化。抗失智藥中經常使用的「愛憶欣」(donepezil),有「從3mg 開始,兩週後一定要增量到5mg」的「規定」。然而一增量之後,原本脾氣沉穩的患者突然就變得容易興奮、生氣這種事情時有所聞。由於那是副作用,因此可以減少藥量或停止服用來改善,但卻有許多醫生會判斷為「沒有發揮效果」,進而繼續增量。可想而知,像這樣繼續增量下去,狀況只會更加地惡化。

此外,即使是對服用抗失智症藥後有得到療效、成功抑制了病狀發展的患者而言,藥效也不見得會永遠「有效」,就算持續使用,總有一天也會失去效果,因此我認為不應該過度期待抗失智症藥物。既然政府推行的「新橘計畫」不值得期待,那麼該如何是好呢?

首先,想要預防失智症,在被稱為失智症高危險群的「輕度認知障礙」(MildCognitive Impairment,簡稱MCI)階段時,就該開始注意。如果在MCI的這個階段裡不做任何對策,有五成的人會發展為失智症;但如果努力,還有可能回到原本的正常狀態。也就是說,只要在這個階段稍加注意,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預防失智症。

在現實中這已經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了,實際上,在什麼症狀都還沒有出現的階段,就已經可以進行「MCI篩檢」。這個篩檢會檢查當β類澱粉蛋白(阿茲海默症的病因)在腦內開始囤積時與其相關的三種蛋白質,然後以AD四個等級來評價MCI的風險。這項檢查只需要透過抽血即可完成,一般來說費用在二~三萬日圓左右。

抗失智藥中經常使用的「愛憶欣」(donepezil) ©http://juracare.co.za

邊動腦邊走路,預防失智症

如果接受MCI篩檢之後,被判定為「等級D:MCI的風險大,繼續放任會變成失智症」的話,該怎麼辦?

在現階段,已確認具有預防從失智症候補變為失智症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腦中風發病後用來預防再次發生的「西洛他唑」(商品名: Pletaal)。在幾百種新藥的臨床實驗裡都毫無斬獲,最後從現有藥物當中尋找具有預防失智症效果的藥品時,所發現的就是西洛他唑。

然而目前以失智症為理由使用西洛他唑,在日本仍不適用於任何保險。西洛他唑可以適用保險的情況,僅限於預防慢性動脈閉塞症(動脈堵塞,血液無法傳送到末梢的病症)和腦中風的復發。

另外一個已有確證的失智症預防方法,其實就是走路。正確地來說,是一邊計算一邊走路。這是日本發現的研究事實,在愛知縣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中,聚集了由於β類澱粉蛋白沉澱而徘徊在罹患失智症邊緣的MCI患者們。他們讓這些人每天走路一小時,並且同時進行從五十開始不斷減三的算術。經過一年之後,腦內原本開始囤積的β類澱粉蛋白竟然消失了。

患者們所做的不過就是一邊計算一邊走路而已——一邊動腦一邊走路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個方法不論是誰、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以如此簡單的行為就能預防失智症,我想沒有不去實行的道理。

已經患有失智症的人,會是怎麼樣的呢?失智症的人會忘記自己吃過飯而繼續吃,進而變成葡萄糖成癮症之類的狀態。因此,雖然飲食也很重要,但在我的經驗裡,要用飲食來治療失智症是很困難的。

邊動腦邊走路,預防失智症 ©dailyhealthpost.com

就像預防一樣,其實要治療失智症,走路就是最好的方法

不過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在走路時因忘記目的或失去方向而迷路,所以我建議散步時要由照護者陪同。一起散步其實不只是對失智症患者有益,對照護者來說也有其好處。如同「照護憂鬱症」這個單字所言,相信在家照護時,可能會有很多狀況無法如意地進行,或是使人對未來產生茫然而感覺到壓力。越認真努力照護的人,就越容易累積壓力,一起散步也可以幫助重新振奮彼此的心情。

走路時人腦內會增產「幸福賀爾蒙」——血清素。此外,若是摟住手臂、牽手或是並肩一起走,也會分泌更多名為催產素的賀爾蒙。這種賀爾蒙具有讓女性在生產時收縮子宮或是分泌乳汁的效用,也被稱為「愛情賀爾蒙」,它能提高安心感、幸福感和信賴感。
因此,失智症的人會更加需要有人陪同著一起四處走走,只可惜現實當中的狀況往往容易相反。
經診斷為失智症之後,有些人會被送入精神病院或相關療養設施。結果由於患者本人知道「這裡不是自己的家」,產生了「想要回家」的抵抗,反而因此被施打鎮靜劑;又或者因為在醫院或相關設施中無法自由外出走動,結果一整天呆坐著度過。在這些狀態下,失智症都只會更加惡化。如果住進了像這樣的療養設施,每天盡可能地多走路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有某位寺院住持的每日服務,就是讓失智症患者們可以隨心隨欲地在廣大的占地內散步——像是放養那樣,結果這些患者們的失智症症狀都逐漸獲得改善。
失智症的人經常被認為容易迷路,或是以為讓這些患者們外出會給周圍的人帶來麻煩,因此常常被封閉在醫院、療養設施或者是一般住宅內,但這其實是不對的,失智症患者比任何人更應該多加行走。除了走路本身對腦部有良好影響以外,在外行走還可以藉機到商店街買買東西、和鄰居見面說說話,如此一來就會產生溝通和交流,這些刺激也都是重要關鍵。我認為走路對於失智症照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Tips
走路是預防失智症的最佳方法,也是最強療法。不讓患者多走路,或是阻隔他與社會的接觸,完全是錯誤的!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方言文化出版,長尾和宏著作《這樣走,90%疾病能預防:脊骨筋肉全伸展跨步法》一書。醫學博士,現任醫療法人裕和會理事長,長尾診所院長,著有多本話題暢銷書。1984年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大阪大學第二內科。1995年於兵庫縣尼崎市開業,從事全年無休的門診與365天24小時制的居家醫療。

日本權威醫學博士長尾和宏在書中提供三個站立訣竅,詳細解說意識丹田、肩胛骨和骨盆的方法;更透過三大要點,傳授「脊骨筋肉全伸展跨步法」的行走秘訣,讓骨幹筋肉在行走時能完全伸展、活化體內循環。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