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關節過度使用,小心罹患「腱鞘囊腫」!
1
關節過度使用,小心罹患「腱鞘囊腫」!
2
如何用運動控制血糖? 給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處方
3
對抗阿茲海默症最理想的7種能量供給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關節過度使用,小心罹患「腱鞘囊腫」!

2019-03-18
知識庫 保健 運動傷害 肌肉痠痛 痠痛對策

腱鞘囊腫(Ganglion Cyst)多半是因關節過度重複使用所致,適當讓手腕休息後會變小或消失,如果越來越大,導致外觀不雅或有疼痛壓痛時,可能會壓迫到神經而有麻痺現象。通常腱鞘囊腫會在手腕背側或掌側、指關節處,外觀大約1公分的圓形凸起,摸起來軟軟或是稍硬,有點像果凍樣的膠狀物。

關節過度使用,小心罹患「腱鞘囊腫」! ©skinsurgeryclinic.co.uk

什麼是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又稱肌腱瘤或是筋瘤,屬於一種良性腫瘤,好發於手腕附近,常常是無意間發現,有時會逐漸增大並伴隨有疼痛或酸痛的感覺。女生好發的機率比男生多一點,年輕人和老人較常見。腱鞘囊腫基本上是一種肌腱滑膜或腱鞘的發炎,因此可發生於全身各地方,而以手部最為常見,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然而造成可能原因為:
重複性做手部運動:時常從事手部運動都會造成腱鞘囊腫,像是打籃球、桌球、羽毛球等,或是時常需要搬運的工人也會有此症狀。
關節囊周圍結締組織退化:當關節周遭退化或是勞損後,也會造成此症狀。可出現在任何年紀身上,即使一歲幼兒亦有機會出現。
關節及腱鞘受傷後過度拉扯:當關節在受傷後,如沒有妥善保護再過度使用,就會大幅提升罹患腱鞘囊腫的機率。

腱鞘囊腫 ©pathologies.lexmedicus.com

大部份腱鞘囊腫不需要治療,也不會變成惡性腫瘤,如要根治得將整個囊腫連同滑膜切除,假使不完全的切除,仍有可能使腫瘤再發。如果囊腫已造成日常生活不便,或者壓到神經導致疼痛,以及響到日常穿衣或穿鞋,就可能需要治療。有些病人的腱鞘囊腫會出現在神經附近,雖然許多並非重要神經,但也會導致麻痹以及疼痛,像是在腳眼出現,就有機會讓腳背疼痛、麻痹,若在手腕出現,則會壓住正中央的神經,可能導致麻痹甚至肌肉萎縮,至於手肘內側後方的神經,有時不小心碰到會讓整隻手臂感到麻痺感,若在該處出現囊腫,可能會讓手臂麻痹、肌肉萎縮,若膝蓋外側出現囊腫,就可能讓到腳部感到無力。

腱鞘囊腫導致疼痛示意圖 ©pasadenasurgeons.com

如果你也有罹患腱鞘囊腫的困擾請別擔心!因為這是很常見的良性腫瘤,如果沒有症狀一般不須特別處置,造長生活作息和平共處即可,通常50%會自行消失不見。

資料來源/骨力診所、Sports Md、 Sports injury clinic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陳柏長
陳柏長

如何用運動控制血糖? 給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處方

2018-11-23
體適能有氧運動陳柏長醫師專欄保健運動部落

如果問起十大死因,多數人的直覺或是印象中,癌症始終位於榜首位置。根據2017年的十大死因統計,癌症確實穩穩坐實榜首的位置。看統計數字,癌症死亡人數不但居於榜首,且遙遙領先肺炎、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如中風)、糖尿病。

但是,醫學上有個「代謝症候群」的名詞,簡單來說是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加上肥胖及高尿酸的這群病人。常常有其中一項疾病,就會有或是容易再得到另外一項以上的相關疾病。

有代謝症候群的病人,比其他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更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而肥胖會增加得到食道癌、大腸癌、乳癌等癌症機會。因此,如果把因代謝症候群而造成死亡的病人去做劃分,人數可能反而成為第一名。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由陳昱瑋、陳柏長兩位醫師合力完成,融合疾病與運動的專業角度,來看待現代人的文明病-糖尿病,並進一步檢視代謝症候群。作者並不會直接跟你說「這樣做就對了」,因為每個人體況不同,運動處方籤想必因人而異。而作者是以研究數據跟你分析血糖控制時機、運動好還是藥物治療好,以及醫學上的運動建議。至於要花錢請教練還是自己訓練就好?但看你的意志力和自律了。

重新看待十大死因

部分癌症的治療相當先進,已經可以在治療後跟正常人差距不大;也有部分癌症致死率極高,不太需要長期與疾病抗戰(一死百了)。代謝症候群的疾病則可能跟著病人糾纏一生,需要長期抗戰,代謝症候群產生的併發症(如中風住院及其後續長期臥床的狀態),也會造成社會、家庭、個人的龐大負擔。

在少子化看起來越來越嚴重的未來,一人生病可能拖垮一家人,一旦家庭被拖垮可能會進入一個負向循環,已有書籍在探討貧窮與疾病可能導致貧窮世襲。代謝症候群是需要長期治療、控制的疾病,越早介入,未來的生活品質及併發症將會越少。

另外台灣人最害怕的洗腎,目前台灣有超過8萬人在洗腎,消耗了大量健保資源,並造成直接或間接勞動力喪失。一般民眾常常認為洗腎是吃藥造成的,但實際上造成洗腎的成因,糖尿病約佔5成、高血壓加上糖尿病佔超過6成的洗腎成因,因此,治療與控制代謝症候群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但往往被民眾所忽略。

​血糖控制也要贏在起跑點

現代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許多有名的幼稚園、公私立國小國中、甚至補習班,家長都想盡辦法想要去搶名額,讓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糖尿病的治療更是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在2008年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NEJM上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經過20年長期追蹤的論文,從1977年開始,他們追蹤了4,209名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這當中有約3,000人在一開始接受了積極的藥物或胰島素治療,另外1,000多人並沒有接受積極藥物治療,而是自行飲食控制或者根本沒治療。

1997年他們做了第一次報告,有積極治療的組別相對於自行治療的病人,小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5%,心肌梗塞機率降低16%。在這之後就沒有繼續要求這批病人進行原本的治療,也就是放生的概念。

再經過10年,於2007年觀察這群病人的變化。發現有積極治療的組別相對於自行治療的病人,小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機率降低的比例與10年前差不多,並且發現這段期間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3%。意思是早期治療所帶來的好處可以維持很久,因此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血糖控制也要贏在起跑點

​運動好還是藥物治療好

既然我在推廣運動處方,或許你會期待我拿出一個證據,說不要吃藥靠運動就好。可惜我無法找到一個很明確可以支持這樣做法的文獻。目前許多文獻認為,糖尿病一開始先施打胰島素幾週後,繼續使用口服血糖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

在使用口服血糖藥物同時,如果切入飲食及運動控制,可能可以加強血糖控制,甚至可以減少或停止藥物使用。正確適當的運動,可以使糖化血色素(3個月的平均血糖數值)下降1-2%,而一般口服藥物是介於0.5-2%。因此如果病患只使用一種口服藥物,是有可能利用運動取代藥物,或是讓服用兩種藥物減少成一種。

柏林馬拉松被譽為世界最速賽道

目前醫學上的運動建議是:

有氧運動:每週中強度150分鐘或高強度75分鐘
阻力訓練:每週2-3次,每次5-10組肌群訓練

什麼是有氧運動的中強度或是高強度呢?
最大心律目前可以套公式來計算,為:206.9 - 0.67 x 年紀,不過最大心律測量不管是套公式還是進實驗室都不易精確測量,但可當作一個參考數字。中強度為最大心律的50-60%,高強度為最大心律的60-85%。也可以用自我身體量表來做參考,當進行高強度時可以說話但是會喘;進行中強度時可以平順說話,但是唱歌會喘。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 阻力訓練 1 + 1 = ?

有氧運動可以幫助降血糖,阻力訓練也可以幫助控制血糖。網路上有許多文章,有的說做阻力訓練就好,有氧訓練幫助不大,反過來的論述也存在。而事實是什麼呢?1+1可以等於2嗎?還是單做一種運動就好?

有學者找了250個病人,把病人分成三組,一組做有氧運動,一組做阻力訓練,一組兩種都做。任何一組每週都運動3次,實驗進行了22週。實驗發現糖化血色素在有氧組上下降0.43%,阻力訓練組下降0.3%,兩者都作則下降0.9%。因此可以發現在血糖控制上,1+1是大於2的。

​網路課表隨手可得  請教練是浪費錢嗎

網路時代到來,各種資訊唾手可得。糖尿病的運動處方網路上資料也不少,照著練習就好了,何必花錢花時間請教練訓練呢?人都有惰性,除了少數人真的能規律運動外,多數人都是三分鐘熱度,很快就放棄了。

請教練的目的是:可以讓教練監控運動的強度,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也可以避免姿勢錯誤受傷,以及過度訓練所造成的免疫力下降等問題。而醫學研究也真的有人進行這樣的研究,發現有教練一起訓練在血糖控制上,確實效果較好。

頂尖的籃球選手也都會找教練調整,職業棒球員也都有尋求打擊守備教練的協助。一般人如果想要有最好的效果,請教練會是最有時間效益的事情。當然如果你很有意志力,也願意花時間去研究正確作法,或許你可以自己進行訓練,而且能達到同樣效果。

醫學研究發現,有教練一起訓練在血糖控制上效果較好

如果你想要有教練及醫師一起幫忙你監控運動強度,一般病人認為的喘,可能跟教練要的喘不一樣(強度不夠),而病友可能有其他疾病,造成一般教練不敢觸碰,因此醫師跟教練一起合作,可找出適合你的強度且確保安全。你可以報名我們的活動:
.12月23日台南場衛教講座 報名請點此
.台中運動訓練計畫 報名請點此

參考資料:
2018 ADA guideline 
2010 ACSM
Health 2 sync
Ann Intern Med. 2007 Sep 18;147(6):357-69.
Diabetes Care 33:e147– e167, 2010
Arch Intern Med. 2010 Nov 8;170(20):1794-803
N Engl J Med 2008;359:1577-89
DK McCulloch - UpToDate 2018 

資料提供/陳昱瑋醫師
資料整理/陳柏長醫師

關於陳柏長醫師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個人簡介
素人跑者,熱愛跑步運動,追求最新的跑步知識,以挑戰六大馬完賽為目標。目前已完成芝加哥馬拉松(2014)、東京馬拉松(2014、2015、2017)、紐約馬拉松(2017)、倫敦馬拉松及柏林馬拉松(2018);正努力利用工作之餘,使用科學化週期訓練強化自己,以取得波士頓馬拉松資格,期許在2020年前完成六大馬拉松。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

/ 關於陳柏長 /
陳柏長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分享文章

對抗阿茲海默症最理想的7種能量供給

2017-08-31
保健知識庫觀念高齡

大腦的替代能源:酮體

長久以來,科學一直都認為大腦僅能將糖轉化成能量;因為雖然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其他器官的主要能量來源,但飽和脂肪酸無法經由血液抵達大腦。因為大腦裡有一種被稱為「血腦屏障」的特別保護機制,保護大腦不被例如病毒、細菌及毒素等危險外來者侵入。這些侵入者有時也會經由血液輸送到達腦部。如β類澱粉蛋白的輸送一樣,體積大於葡萄糖分子的物質因為血腦屏障而無法穿過所有供給大腦能量與氧氣的血管壁。如β類澱粉蛋白等更大一點的分子,想穿過這道障礙就必須透過一種特殊的運輸系統,就好比夜店警衛只讓受歡迎的客人通過,攔下麻煩的客人。

對抗阿茲海默症最理想的7種能量供給 ©regenestemasia.com

例如多元不飽和Omega-3脂肪酸和Omega-6脂肪酸雖然也比葡萄糖分子大,但這些大腦建構材料還是可以很有效地進入大腦;其機制仍未明。會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酸的化學成分與這兩種脂肪酸相近,所以它們極可能透過同一個管道進入大腦,閘道看守者因此無法發揮作用。若閘道看守者被這種方式矇騙,導致上述兩種脂肪酸進入腦內,就會對健康形成負面影響。

人體內為緊急時期所預備的儲備脂肪當中,就含有長鏈飽和脂肪酸。它沒有特殊的運輸系統,亦可穿過血腦屏障。問題來了,大腦本身既沒有儲備葡萄糖,也沒有儲備脂肪,如果人體長期未曾攝取糖分,那麼大腦從何獲得能量呢?為了讓大家了解這個問題,容我舉例演算說明:甲君體重七十公斤,體脂量只有百分之十(全身脂肪組織重量七公斤);每克脂肪約可產生十大卡能量,因此可資利用之卡路里數約為七萬大卡,以長鏈飽和脂肪酸的形式存在。若甲君每日需要兩千大卡的熱量,那麼這些脂肪存量可以支持一個月。但因血腦屏障阻擋,飽和脂肪酸(不同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無法抵達大腦。

其他器官當中只有肝臟可以葡萄糖形式儲存能量,並提供部分葡萄糖直接供給大腦運用。肝臟重約一點五公斤,其中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五十克是由葡萄糖所組成(採肝糖形式,是一種澱粉)。如果大腦真的只能利用葡萄糖獲取能量(因為儲備脂肪中的脂肪酸無法直接通過血腦屏障),按照每克葡萄糖約產生四大卡的熱量來計算,人體僅具備約六百克的熱量就可在缺少飲食時供應大腦能量,但遠不足大腦一日所需。

更困難的是,人體雖能很有效率地將葡萄糖轉換成脂肪酸,並用它們來增加脂肪存量(啤酒肚就是一個證明);但相反的,即使在飢荒時期,人體卻無法將囤積的儲備脂肪酸轉換成葡萄糖。這表示:禁食會讓我們頭暈昏倒吧?這卻不符合事實。我們如何存活下來呢?人類如何度過饑荒?為何禁食不會危害健康,甚至有益健康?能量來源以及上述謎題解答就在於所謂的「酮體」。

半天時間裡不吃碳水化合物(麵粉,澱粉,糖),血糖值就會降低;人體也不會分泌胰島素(也就是糖壓力荷爾蒙)。只有在胰島素不活躍的階段裡,脂肪細胞才會釋放飽和脂肪酸,供應能量。如果不是偶爾禁食(例如晚上幾個小時不吃不喝就已是禁食),那麼一直存在的胰島素就會造成相反的狀況:人體永遠不會利用到這些儲備脂肪,它們就被一直囤積著。

胰島素不分泌,脂肪酸就會被釋出,並經由血液抵達肝臟。在肝臟裡,它會被分解成為更小的分子。在此過程中所出現之脂肪酸碎片,可概稱為「酮體」。它的體積比葡萄糖分子還要小,可以毫無困難通過血腦屏障抵達大腦,取代一直被認為是唯一能量供給者的葡萄糖。如此一來,大腦即可使用脂肪細胞中的儲備能量。

在阿茲海默症第一個臨床症狀出現之前,神經細胞胰島素抗性已經形成。因此,利用酮體供給大腦能量不僅是治療方法,也可以當作預防措施。早已缺乏能量的海馬迴神經細胞可透過酮體有效補充能量。

相對於葡萄糖,酮體有下列優點:在體內缺乏胰島素之際,就算是苗條的人也有豐富的儲備能量可以運用。酮體可以避開胰島素受體的阻礙,因它能夠直接進入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內。另外,它燃燒時的需氧量遠比葡萄糖燃燒時的氧氣需求量低,這也是為什麼在血液循環不良時(缺氧狀態)酮體尚可提供更多能量的原因。對於初期血管型失智患者,這也有好處;正因為神經組織供氧出了問題,才會導致血管型失智。

然而只要繼續吃碳水化合物,血糖值就會立刻飆高,胰島素濃度也會跟著再度上升,肝臟會停止生成酮體,導致神經細胞的胰島素抗性持續,海馬迴就必須面對能量匱乏狀況。

禁食,但不挨餓

遠古時期的獵人和採集者既沒有冰箱,也沒有超級市場和轉角的小吃店。因為打獵和採集遠比去超市購物來得危險,因此可以假設:我們的祖先一定是等到肚子咕嚕作響時才會出發打獵採集。換言之:空腹的時候,他們必須展現出特別有效率的體力及智力。因此也不必訝異,酮體不僅能在這種情況下有效供應大腦能量,還可完成更多其他的健康任務:身為類似荷爾蒙的傳導物質,它們能刺激舊有的大腦細胞年輕化,並促使海馬迴內形成新的神經細胞。

狩獵不是一直都有斬獲,而且也必須不斷熬過植物性食物非常匱乏的乾旱期。對我們而言,這意味著什麼呢?一方面,我們每個星期應該吃兩次魚、多運動促進食慾;但也應該禁食,讓脂肪酸轉換為酮體,在阿茲海默症初期保護海馬迴的神經細胞不會餓死,甚至啟動神經細胞年輕化和形成。

想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妙招。第一招是優質的睡眠,因為只需禁食約十二小時即可刺激酮體生成。理想的禁食時間介於晚餐和早餐之間。因此,布雷德森鼓勵他的病人睡前至少三小時前不再進食,加上八到九個小時的睡眠,即可完成十二個小時的禁食時間,而且日復一日實行。

理想的禁食時間介於晚餐和早餐之間 ©diaadia.viapais.com.ar

★用杏仁滿足禁食時的飢餓感
睡前三小時不再吃任何東西或許很難。若感到小小嘴饞,建議吃些杏仁。杏仁不會啟動胰島素,因它僅含有微量的糖,而且碳水化合物只占百分之二。相較之下,杏仁提供非常多種健康的脂肪、植物性蛋白質,以及高營養價值的成分。所有優點加起來,甚至能重新活化胰島素受體,並且改善膽固醇數值。研究結果顯示,杏仁有助於消除腹部脂肪。每天六十克,大約兩把杏仁,非常適合解決三餐中間的飢餓感。

第一招是晚上禁食,完全沒壓力(同時能有效供應能量給飢餓的海馬迴)。第二個妙招就是在白天也刺激身體生成酮體,但是不用禁食。可利用所謂的中鏈飽和脂肪酸達到這個目標。大自然裡有兩種來源,含有高比例的中鏈飽和脂肪酸;它們就是:椰子油和棕櫚仁油。兩者之中鏈脂肪酸成分高達六成之多,特別有益健康。不禁讓科學家懷疑,盤古開天時,人類的搖籃即使不是直接放在椰子樹下(因為太危險了),至少也在椰子樹附近。研究早期人類史的學者們在這點上是很有把握的。

不同於儲備脂肪中的長鏈脂肪酸,中鏈脂肪酸是水溶性,可直接通往肝臟,有效代謝成為酮體。

★椰子油小百科
天然椰子油是用新鮮的椰子果肉冷榨而成(理想狀況為攝氏四十度以下),並不需要經過提煉。提煉法只為了擴大產油量,或者因缺乏榨油設備。事後以化學方法處理過的椰子油會失去維生素E等高營養價值成分,也缺少了淡淡的椰子油口味。可藉由口味辨識出好的椰子油。天然椰子油不會以化學加工,例如Palmin®椰子油就是純天然的;同時例如Palmin® Soft也不會摻入其他油類混合。因此價格較昂貴。

對抗阿茲海默症最理想的能量供給

1. 夜間禁食,睡前三小時不再攝取碳水化合物,加上長時間睡眠,可以讓海馬迴把備用脂肪當作最好的能量來源加以利用。當阿茲海默症出現典型的糖閘道封閉時,酮體可轉載能量進入大腦。

2. 每天食用一湯匙有機種植的椰子油二至三次。有些人對飲食改變反應較為敏感;消化系統若需調適,則可先從一茶匙開始,然後慢慢增加劑量。若你已使用椰子油煎炒食物,並以之取代奶油和人造奶油,那麼你也可以不用每天服用椰子油。你的大腦會感激你!但是,絕對不能把椰子油當作廚房裡唯一的食用油,因為它只含有少數人體必需的基本脂肪酸。調拌沙拉和為食物增添地中海飲食風味時,可以使用高營養價值、有機種植的橄欖油。菜籽油有非常好的脂肪酸組合,也值得推薦。

每天食用一湯匙有機種植的椰子油二至三次 ©thealternativedaily.com

3. 堅果(杏仁,核桃等)和其他許多種子(奇亞籽、芝麻和亞麻籽)是很好的油類來源。它們也含有許多其他有益健康的成分。

4. 基本上請飲食均衡!選擇全麥麵包、糙米和馬鈴薯。使用全麥麵粉烘焙。盡可能選用有機食物。

奇亞籽、芝麻和亞麻籽是很好的油類來源

5. 若懷疑有麩質不耐症,強烈建議食用不含麩質產品,以避免引發慢性腸炎。沒有麩質不耐症的人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替代穀物種類。

6. 避免所有的含糖飲料和甜點。所有讓血糖升高的食物都會損害大腦!應該努力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液值(血糖記憶)長時期維持在每公升五點五毫莫爾以下。

7. 巧克力本身是健康的;但請選用可可成分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巧克力產品。否則,會一併攝取到過量的糖與其他不健康成分,例如含有反式脂肪的純奶油,或是為了彌補過少的可可而添加的人工香料。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商周出版, 麥可.內爾斯醫學博士著作《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一書。醫生與分子遺傳學者,熱愛單車運動。在弗萊堡、海德堡、法蘭克福與漢諾威大學以及加州與聖地牙哥大學從事遺傳疾病病因研究。曾與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發表論文,學術論文超過五十篇,並擁有多項專利。與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一起發表的指標性研究後,成為一家美國公司的基因研究部門主管,專門負責功能基因組分析,也曾擔任大學研究室主任。之後在德國慕尼黑一家生技公司擔任董事,成為公司總裁。

全世界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失智
失智威脅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撕裂家庭情感
作者以卓越的醫學研究證明,失智並非絕症
教你從自己做起,全面排除疾病成因,及時讓神經與心智功能保有健全,聰明到老

•書籍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