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肩頸痠痛不理會?小心關節沾黏變「五十肩」
1
肩頸痠痛不理會?小心關節沾黏變「五十肩」
2
高齡長者失眠恐傷腦!長庚研究:大腦清道夫罷工,失智風險升高
3
為何登山後腳跟特別痛?醫曝足底筋膜炎原因+3大穴位舒緩法一次看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肩頸痠痛不理會?小心關節沾黏變「五十肩」

2019-03-21
知識庫 保健 觀念 痠痛對策

五十肩的疾病不是只有在中年人才會發生,許多年輕人在工作上維持同一個姿勢或是日常生活中不當拉伸肩膀,以及運動上半身過度沒收操時,都會罹患。會罹患五十肩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肌肉或肌腱的發炎,因為不正確的動作而拉傷了肩膀,會讓我們在某幾個特別角度的動作感到疼痛,結果使關節慢慢沾黏,最後演變成五十肩。

肩頸痠痛不理會?小心關節沾黏變「五十肩」 ©medisite.fr

什麼是五十肩?

五十肩的正式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肩關節囊因為發炎而變厚、纖維化,以及滑液減少後,進而會減損關節運作能力,開始出現關節沾黏來影響肩關節活動,然而在某些特定族群也容易發生五十肩,像是糖尿病患者、甲狀腺疾病患者、頸神經根病變患者、還有接受心臟手術、乳癌手術、以及脊椎手術後的患者,都會併發五十肩的可能。

​五十肩的疾病過程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是「急性期」
會突然感到肩部開始紅腫熱痛,患者肩部的活動受限主要是因為疼痛而不敢活動,但被動的關節活動度尚可,這個時期關節活動下降並不明顯。
第二是「沾黏起始期」
因為發炎再加上不敢活動,使得發炎的組織以及關節囊開始沾黏。所以被動與主動的關節活動都會受到限制。由於發炎再加上活動受限,導致肩頸的疼痛仍會持續,有時睡覺翻身會常痛醒,甚至連休息時也會抽痛。
第三是「緩解期」
此時發炎雖逐漸退去,疼痛會逐漸改善,但是已沾黏的組織還是會造成關節活動度明顯的下降。少數患者會因沾黏不太嚴重而自行好轉外,大部分的病患會發覺患側肩部的活動還是有差異。

五十肩好發族群

五十肩好發族群為從事上半身工作、日常家庭主婦也容易罹患,但有固定有健身習慣的人也要小心!在做肩膀的重量訓練時,如果沒有適當的收操伸展、按摩,也可能罹患此症狀。對於日常生活中從事打掃性質、油漆工人、搬運工人來說,罹患五十肩的機率也是高危險族群之一。

五十肩好發族群 ©orthoaspen.org

如何預防五十肩

避免從事過多肩部工作:像是搬重物的工作,都比較容易罹患肩夾擠症候群,如果因工作關係,建議多從事肩部運動、按摩肩部來預防。
從事肩部伸展:透過肩部伸展或是瑜伽的動作來延展肩部的肌肉,在伸展時,切勿過度,如果有疼痛現象請減緩。
減少肩部運動:從事上半身運動的運動員、訓練上半的健身者,如沒有適當休息,不僅會罹患預肩夾擠症候群,可能還會引起五十肩、肌腱鈣化等嚴重問題。
按摩肩部:一個星期2~3次按摩肩部附近的肌肉,碰到痠痛點時,請輕壓,切勿過度出力。
熱敷肩部:除了上述四點來預防肩夾擠症候群,可以在運動完、工作完,透過熱敷、泡澡的方式來讓肩部肌肉達到放鬆。

治療五十肩 ©gettoplisted.org

如果罹患五十肩時,建議盡早找物理治療師進行詳細的理學檢查,每個人的發生原因、被夾擠到的組織都不一定相同,因此除了緩解發炎之外,唯有抓出引起失衡的關鍵組織,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灶。

資料來源/MEDISITE、iHealth、怡人綜合醫院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高齡長者失眠恐傷腦!長庚研究:大腦清道夫罷工,失智風險升高

2025-07-28
話題觀念新知保健

睡不好真的會損害長輩大腦認知功能!台灣已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但卻有40~70%的高齡長者患有慢性睡眠問題。長庚醫院最新研究針對長者睡眠品質調查,發現有睡眠障礙問題會影響記憶力,損害大腦淋巴系統、大腦連結功能,並進一步探討與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憂鬱症等相關風險。

一位72歲陳女士因為失眠持續將近1年,夜裡難以入睡,就算睡著也會在半夜醒來2、3次,清晨又早早醒來無法再睡,白天經常打瞌睡、感到疲憊沒精神,近半年更出現記憶力減退、重複詢問同樣的問題。經醫師檢查後,診斷為「睡眠障礙合併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高齡長者睡眠障礙影響記憶力

林口長庚一般及老年精神科主任李淑花表示,此次「健康老化研究計畫」分析72名、年齡範圍66~88歲的健康長者,包含女性42人、男性30人。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精神醫學期刊《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

李淑花指出,研究結果發現,與睡眠品質良好的長者相比,睡眠品質較差的長者,其大腦功能的可塑性與修復力較低,睡眠不佳會干擾腦淋巴系統的運作,進而影響認知功能,尤其對記憶力影響最為顯著。

7成長者失眠恐增失智症風險

林口長庚醫學教育委員會副主席、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方基存表示,慢性睡眠問題在高齡長者中極為普遍,約有40~70%的高齡長者深受其擾,「失眠已被證實與神經認知障礙,如失智症、憂鬱症、自殺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

方基存進一步解釋,此次分析結果發現,主觀睡眠品質越差者,其血管周圍空間擴散張量的影像分析指數愈低,顯示腦淋巴系統清除功能下降,且記憶功能越差。在睡眠品質良好的高齡長者中,大腦核心區域的結構與功能之連結順暢;在睡不好的高齡長者中,則觀察不到此連結現象。

方基存說,研究結果顯示,當腦部的清除系統功能失衡時,可能進一步影響神經網絡的正常運作與記憶力的維持。對高齡長者而言,睡眠品質與大腦的可塑性與修復力密切相關,因此維持良好的睡眠,不僅有助於情緒與身體健康,更在幫助大腦排除毒素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

腦淋巴系統是「腦內清道夫」

林口長庚影像診療部副主任杜振豐表示,失眠睡不好時,常覺得隔天起床頭腦混亂、思緒不清晰,長期下來恐影響記憶功能,特別是對於高齡長者影響更明顯。而被稱為「腦內清道夫」的腦淋巴系統,在深度睡眠時運作最為活躍,一旦睡眠受干擾,清除廢物的效能便會降低,進而可能加速神經退化。

林口長庚中醫針傷科醫師、台灣睡眠醫學會劉耕豪表示,若能落實健康睡眠行為,將有助腦淋巴系統維持清理與修復功能,進而保護認知與記憶能力及腦部代謝功能,建議可從日常作息維持良好睡眠做起,包括:

建立良好睡眠習慣:營造舒適睡眠環境、減少螢幕使用,固定作息時間及避免睡前攝取刺激性飲品

適當補充Omega-3脂肪酸

規律運動

延伸閱讀:

活到100歲就是長壽?做到「5件事」才是健康老化:吃對老得比較慢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高齡長者失眠,恐增失智症風險!長庚研究:因「大腦清道夫」罷工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為何登山後腳跟特別痛?醫曝足底筋膜炎原因+3大穴位舒緩法一次看

2025-07-14
話題觀念新知保健

夏天許多人喜歡將登山作為休閒運動,揮灑汗水、登頂遠眺,群山環繞的壯闊美景總能洗滌身心。然而爬完山後回家休息,隔天清晨腳跟卻傳來陣陣刺痛,小心惱人的足底筋膜炎找上門!中醫師提醒,為了避免或減輕登山後足底筋膜炎或足跟痛的困擾,登山前後可以按摩湧泉穴、太谿穴、昆侖穴等3大穴位來改善。

信義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吳奕璇表示,登山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不僅能鍛鍊心肺功能與肌力,更能讓人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然而,在享受山林芬多精的同時,我們的雙腳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平的路面、長時間的行走、負重以及下坡時的衝擊力,都可能對足底的軟組織造成過度的拉扯與負擔。

足底筋膜炎因足弓過度使用

吳奕璇說明,足底筋膜炎在中醫看來,是屬於筋痹、骨痹範疇,與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有關。長時間的勞損、外力損傷(如登山時的扭傷或過度摩擦)以及體質虛弱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局部氣血瘀滯,筋脈失養,從而引發疼痛。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吳奕璇指出,足底筋膜是一條厚厚的纖維組織帶,從腳跟延伸至腳趾,負責維持足弓的穩定性,並在我們行走或跑步時吸收地面的衝擊力。當這條筋膜因過度使用、不當受力或其他因素而發炎時,就會產生足底筋膜炎。

登山後為何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或足跟痛?

吳奕璇列舉以下常見原因:

過度使用與負重(勞損氣血): 登山屬於高強度的活動,長時間的行走和背負裝備會使足底筋膜承受超出負荷的壓力,造成微小的撕裂傷,同時也耗傷氣血,導致局部供養不足。

不平的路面與地形 (經絡受阻): 山區路面崎嶇不平,需要足部不斷調整以保持平衡,這會增加足底筋膜的張力和摩擦,也容易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下坡的衝擊力 (瘀血阻絡): 下坡時,身體的重量會集中在腳跟,對足底筋膜造成強烈的衝擊,更容易引發炎症,甚至造成局部瘀血,阻礙經絡。

不合適的鞋子(外邪入侵): 登山鞋如果缺乏足夠的支撐性、緩震效果不佳,或者尺寸不合腳,都可能增加足底筋膜的負擔,甚至在潮濕寒冷的環境下,使風寒濕邪侵襲足部經絡。

缺乏足夠的伸展與熱身(氣血不暢): 登山前若沒有充分伸展足部和小腿肌肉,或登山後沒有適當的放鬆,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而引發疼痛。

 

日常7招有效緩解足跟疼痛

吳奕璇提醒,可掌握以下7招,有效幫助緩解足底筋膜炎及足跟疼痛:

選擇合適的登山鞋:確保鞋子具有良好的支撐性、緩震效果和抓地力,並選擇合腳的尺寸。

充分的熱身與伸展:登山前進行足部、小腿和腿部的伸展運動,增加肌肉的彈性和柔軟度,並可輕柔按揉足底的湧泉穴,以溫通經絡。

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根據自己的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登山路線和強度,避免一次性過度運動。

使用登山杖:登山杖可以幫助分散身體的重量,減輕雙腳的負擔,尤其是在下坡時。

適時休息:登山途中適時休息,讓足部得到放鬆,並可輕輕拍打或按揉小腿和足底,促進氣血循環。

登山後的放鬆與伸展:登山結束後,進行足底和小腿肌肉的伸展,例如: 靠牆小腿伸展:面向牆壁,一腳向後伸直,腳跟踩地,身體向前傾,感受小腿後側的拉伸。

足底筋膜伸展:將腳尖抵住牆壁或階梯邊緣,身體向前傾,感受足底的拉伸。

滾網球或按摩球:將網球或按摩球放在腳底,輕輕滾動按摩足底筋膜。

冰敷:若腳跟出現疼痛或腫脹,可以使用冰敷袋敷在患處,每次約15-20分鐘,有助於消炎止痛。

3大穴位按摩輔助舒緩

為了避免或減輕登山後足底筋膜炎或足跟痛的困擾,除了西醫舒緩方法外,吳奕璇建議,還可以結合中醫的穴位按摩。她提醒,每次可按摩3~5分鐘,按摩時力度要輕柔,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宜,避免過度用力造成不適。

【湧泉穴】 位置:位於足底前三分之一處,當彎曲腳趾時,腳底會出現一個凹陷處。

功效:滋陰降火,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強筋壯骨,對於足跟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按摩方式:用拇指指腹按揉湧泉穴,每次按壓約2~3秒,然後鬆開。雙腳交替按壓,每側可按壓3~5分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為宜。

【太谿穴】 位置:位於足內踝後方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滋補腎陰,強腰壯足,通經活絡,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足跟痛有幫助。

按摩方式:用拇指指腹按揉太谿穴,每次按壓約2~3秒,然後鬆開。雙腳交替按壓,每側可按壓3~5分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為宜。

【昆侖穴】 位置:位於足外踝後方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疏通足部經絡,活血止痛,舒筋活絡,對於緩解足跟及踝關節的疼痛有作用。

按摩方式: 用拇指指腹按揉昆侖穴,每次按壓約2~3秒,然後鬆開。雙腳交替按壓,每側可按壓3~5分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為宜。

若足跟痛透過按摩仍未見改善,吳奕璇建議盡快尋求骨科醫師或中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與治療。在中醫的臨床上,搭配針灸與內科藥物治療,大約1個月之後可獲得顯著改善,急性疼痛度過後,就能開始恢復原本的登山喜好,再進一步觀察登山後的疼痛狀況,並再次制定適合的治療計畫。

延伸閱讀:

足底筋膜炎多久才會好?醫揭9成可治癒:做居家復健「5招」解腳底痛

一腳踏下地板,腳底就像觸電!改善足底筋膜炎3招:熱水泡腳也ok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登山後足跟痛?中醫授上山前後必知「3穴位」按摩:預防足底穴位按摩筋膜炎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