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年長者、運動咖,或是必須久站工作的人,「膝蓋痛」的惱人問題總是時不時突然出現。尤其對年長者來說,因膝蓋痛而長期臥床、把自己關在家裡的大有人在,過低的活動量更可能降低免疫力、導致其他疾病。想解決膝蓋痛困擾,你得先知道膝蓋痛不只因為「退化性關節炎」,揪出真正的疼痛元凶才是關鍵!下文以骨科醫師觀點教你如何一步步接近敵人、揪出凶手,並找到對的治療/緩解方法。
膝蓋痛有許多原因,先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正確治療。如果已經感覺到膝蓋痛先看看哪個部位感受到什麼樣的疼痛?疼痛到什麼程度?你有過以下膝蓋疼痛情況嗎?檢視一下自己如果有,可能是關節軟骨磨損所導致。
1. 從椅子上起身時膝蓋會痛
2. 持續走路較長距離時膝蓋會痛
3. 走路之後膝蓋會痛
4. 上下階梯會很辛苦
5. 久坐時膝蓋會痛
6. 從座位上站起來會很辛苦
7. 膝蓋屈伸時會發出聲音
8. 無法使用蹲式馬桶
9. 無法跪坐
10. 膝蓋腫大
只靠口服止痛藥、電療、玻尿酸關節注射等招術對付膝蓋問題嗎?日本膝痛權威醫師黑澤尚指出這是不可行的!建議先到醫療院所掛號診斷,再依診斷結果選擇治療方法。以下流程﹕
Step1問診﹕先接受骨科的問診和檢查,就發生時期、疼痛狀況、有無受傷等告知醫師。
Step2視診﹕給醫師檢查膝蓋狀態、形狀、腫脹情況。
Step3觸診﹕調查膝蓋的可動域及膝蓋的積水、灼熱感等。
Step4 X光檢查﹕檢查膝蓋骨與骨之間的空隙、症狀的進展狀況等。
Step5 如果有必要做進一步檢查﹕血液檢查判斷發炎程度,檢查是否有風濕疾病、痛風的可能性/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橫向、縱向、斜向的剖面圖/關節鏡檢查(僅內視鏡手術時才施行)
膝蓋構造分為大腿骨、膝蓋骨、脛骨、腓骨、半月板等,關節骨頭表面包覆著軟骨,周圍則有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腱、膕繩肌(大腿後側)、韌帶、小腿三頭肌等組織,才能做出膝蓋屈伸等複雜動作。就醫檢查後,才能清楚究竟是膝蓋構造上的哪個部位引發疼痛。而疼痛主因多出自關節軟骨的磨損變形,以下是發生機轉﹕
軟骨磨損→產生磨耗物質→免疫細胞過度反應→引起發炎疼痛
診斷後,你可能知道自己罹患了什麼疾病,醫師將會提供對症下治療建議,或是請你轉診到其他科別。以下是常見引發膝蓋痛的疾病與對應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輕則僵硬有些微疼痛,重則長期疼痛且上下階梯很辛苦,甚至變成O型腿。
股骨頭壞死﹕初期症狀是疼痛,尤其在髖關節附近,走動越多就會產生悶悶的疼痛,但休息一下就可恢復,常被誤認為扭傷;也有部份人的症狀是腰痛,常被誤認為退化性腰椎病變。嚴重時每走一步路就感到疼痛,跛行到更嚴重時使髖關節活動度嚴重受限,無法把腳打開。
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膝蓋,手指、手腕、手肘、髖關節、膝蓋等全身關節會發生左右對稱的疼痛,發炎反應比退化性關節炎還嚴重,帶來劇烈疼痛,且隨著關節變形的情況惡化,手腳趾頭的關節也會遭到破壞,導致脫臼或變形。
半月板損傷﹕膝蓋腫大、積水,活動時膝蓋會痛,膝蓋一動就發出聲響,有時突然像被卡住無法伸直。
痛風、假性痛風﹕膝關節突然劇痛,腳趾的趾根關節處也可能發生。
資料來源/順天堂大學醫學院骨科學特任教授暨附設高齡醫療中心醫師黑澤尚、台大醫院骨科部
責任編輯/Dama
老年人多重用藥,小心造成藥物交互作用!70歲李奶奶有高血壓、憂鬱症等多重共病,需要服用近5種藥物,不料服藥1個月後,李奶奶因自覺身體虛弱、精神倦怠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藥物檢視發現李奶奶因多重用藥而出現低血鈉症狀,考量鈉離子濃度在短時間快速下降會造成中樞神經傷害,醫師隨即將其轉往急診,由腎臟科團隊接手治療。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台灣65歲以上長者,將近3成都有多重用藥的情形。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劉修勳指出,多重用藥並沒有明確定義,通常以用藥種類多寡評估,或者是否有多餘且不必要的藥物使用。一般而言,同時有5種以上用藥就能稱為多重用藥。
劉修勳指出,隨著年紀愈大,身體機能會跟著退化,長者容易合併出現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失智症、憂鬱症以及失眠等症狀,身體機能衰退也有服用止痛藥之必要,因此導致長者多重用藥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因素:
1.病人本身患有多疾病,因而需要多種藥物治療
2.病人習慣自行購買藥物服用
3.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使醫師開立其他藥物再做治療
劉修勳進一步提到,若沒有遵從醫囑用藥,則可能出現意識模糊、腎功能受損、腸胃道潰瘍出血以及因外力造成腦傷或骨折,長輩們不可不慎。對此,他也舉例4種常見的多重用藥情形:
憂鬱症藥物與高血壓藥物:憂鬱症藥物部分含三環抗憂鬱劑,高血壓則有利尿劑成分,這會刺激抗利尿賀爾蒙(ADH)釋放,導致腎臟對水分再吸收增加,使體內水分滯留,從而降低體內鈉含量,造成低血鈉症。
憂鬱症藥物與失眠藥物:兩種藥物作用在中樞系統,提升血清素水平達到鎮靜效果,但若是過多血清素累積,會產生暈眩、嗜睡症狀,更甚出現血清素症候群。
含嗎啡止痛藥與抗凝血藥物:兩種藥物都能防止血栓,若同時服用就會有加乘效應,引發患者內出血,若是外傷則有增加出血的風險。
多種糖尿病藥物:糖尿病患者藉由藥物中的胰島素調控血糖濃度,若血液中胰島素濃度過高,患者可能有低血糖症狀,出現全身無力、反應遲鈍、運動不協調,嚴重甚至昏迷。
劉修勳呼籲,若長輩有用藥疑慮或出現不適症狀,務必諮詢專業醫師,切勿自行停藥。長者服藥風險雖然較普通成年人高,但只要尋找固定醫療院所及醫師、主動告知醫師用藥情形、仔細檢視用藥單張、養成服藥順從性以及不自行購買坊間成藥,即能為自己把關用藥安全。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1 每回1∼2分鐘,左右各2∼5回
2
1 6~8下/組,左右各2∼3組
2 6~8下/組,左右各2∼3組
1 8∼12下/組,左右各2∼3組
2 8∼12下/組,左右各2∼3組
大學時代因為打網球時發生肩關節脫臼,即使後來陸續發生打排球脫臼.打羽毛球脫臼等等,還是無法放棄熱愛的各種運動,因此決定成為一個專攻運動傷害與復健的醫「孫」,希望能用最健康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運動傷害,幫助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重返場上。
部落格 堅持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