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營養課程教師洪泰雄推行「35921」飲食原則逾6年,他自己也曾以35921飲食法減肥,成功瘦下17公斤且不再復胖。飲食法其中一項重要原則,便是從蛋白質吃起,最後再吃碳水化合物,這方法不但增加飽足感,還能降低血糖,此法則更受《糖尿病治療》(DiabetesCare)期刊研究支持。
我在擔任臺灣大學註冊組主任的20年間,因為行政事務多,每天上班忙碌,下班免不了應酬,三餐不正常,飲食也來者不拒。年輕時還有本錢亂吃,隨年紀愈來愈大,體重直線上升,健檢報告的紅字愈來愈多,飽受肥胖、高血壓和睡眠呼吸中止症之苦。
我透過代謝平衡飲食法與「35921」為原則,短短4個月就瘦了17公斤,將近10年來都沒有復胖。瘦下來之後,我在國內積極推行「35921」飲食原則,其中一項便是從蛋白質開始吃。
其實,這種飲食法已經推行歐洲20國、約有35萬人在使用,此飲食法強調血糖值與胰島素的關係,以及六大類食物消化時間不同,證實「先吃蛋白質,後吃碳水化合物」能有效降低血糖。
2015年6月,由大衛麥克納米(David McNamee)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發現,不同類型食物的食用順序,對肥胖族群的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有顯著影響。
對於患有二型糖尿病的人來說,重要的是在進食後維持正常的葡萄糖水平,因為如果血糖水平突然增加,其他併發症風險也會增加,包括動脈硬化和心臟病,最終可能導致死亡。
研究發現,在攝入碳水化合物之前吃蔬菜或蛋白質,是降低餐後血糖水平的有效方法。這項研究背後的人員希望了解這種關聯是否適用於典型的西方飲食:由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混合組成的膳食。
在這項研究中,11名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持續服用二甲雙胍(一種有助於控制血糖水平的藥物),每隔一周以不同的順序吃同樣的食物。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觀察他們的葡萄糖水平是如何受到影響的。套餐包括恰巴塔麵包(拖鞋麵包)、橙汁、雞胸肉、生菜和番茄沙拉,配低脂調料和蒸花椰菜搭配奶油。
在研究的第一天,參與者被告知首先食用碳水化合物(恰巴塔麵包和橙汁),並在15分鐘後攝取膳食中的蛋白質、蔬菜和脂肪。實驗重複一週後,食物順序被逆轉,改為首先食用蛋白質、蔬菜和脂肪,並在15分鐘後消耗碳水化合物。
與首先食用碳水化合物相比,研究人員發現選擇先吃蔬菜和蛋白質,每隔30、60和120分鐘檢查時,葡萄糖水平分別降低了29%、37%和17%。此外,當參與者先吃蔬菜和蛋白質時,胰島素顯著降低。
亞隆(Aronne)博士提到,「基於此發現,二型患者能夠做簡單改變來降低全天血糖,並減少使用胰島素,小小動作能對他們的健康產生持久的積極影響。」
每一種營養素的消化時間長短都不同,消化慢的先吃、消化快的後吃,才能增加並延長飽足感,維持餐與餐之間5小時的間隔。以食物消化速率來說,水果類是最快的,脂肪則是最慢的,把握進食的先後原則,才能平衡各類食物在胃部停留的時間。但除了食物消化時間,我們還需要考慮六大食物會啟動的酵素機制。
先吃餐桌上的肉(含蛋白質和脂肪),可以啟動體內分解蛋白質的消化酵素,胰臟會開始製造胰升糖素(glucagon)。升糖素又稱胰高血糖素,功用和胰島素恰好相反。升糖素是分解大分子成為小分子,釋放葡萄糖到血液中,胰島素則是將小分子組成和成大分子,讓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到細胞中,組成肝醣和脂肪,兩者的功能彼此抗衡。
• 圖文摘自原水文化出版,洪泰雄著《那些吃東西教我的事:解開25個關於享瘦不可不知的營養謎團》一書。
本書特色
35921徹底執行者、甩肉17公斤不復胖的
台大爆棚營養課教師親身實驗
解開25個關於享瘦不可不知的營養謎團
[挨餓遊戲的減重效果是曇花一現?]
鏟不掉肥肉卻減掉肌肉,面臨的是愈減愈肥的惡性循環。
[甜食控是一種高壓警訊?]
壓力荷爾蒙來不及分泌,腎上腺卻常處高亢,食欲就會爆發。
[過了發育期,生長激素還是很好用?]
生長激素是抑制肥胖、穩定情緒、提高睡眠品質的大功臣。
[阿茲海默症是大腦得了糖尿病?]
當海馬迴胰島素受體失去作用,便會造成嚴重的認知退化。
• 更多原水文化《那些吃東西教我的事》資訊 請點此
肥胖是代價高昂且不斷增加的全球健康流行病,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控制與預防策略來避免延重的併發症產生,因此,控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與持續性的運動習慣,都是控制並降低肥胖疾病十分有效的方法。尤其,在近幾年來吹起一股間歇性斷食法(Intermittent Fast)的熱門減肥方式,它不用刻意的改變你的飲食習慣,只要改變你的進食時間就可以降低體重,因此十分的受到歡迎!
但限制進食時間的飲食法有可能增加持訓運動的動力嗎?根據發表在內分泌醫學雜誌(Journal of Endocrinology)上的一項研究,限制小老鼠的進食時間會增加生長素釋放肽(Ghrelin)的濃度,這也可能會增加運動的動力。這項研究也表明,當禁止進食一段時間之後,促進食慾的生長素釋放肽(Ghrelin)濃度升高,會促使受測的小老鼠開始自行運動。
在這項研究中,日本久留米大學醫學院的田尻裕司(Yuji Tajiri)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關於運動與小老鼠體內生長素釋放肽濃度之間的關係,它們在研究中比較了可自由時間進食的小老鼠和有限制每日只進食兩次時間的小老鼠,兩者間的食物攝取量及滾輪活動量。
儘管,兩組吃盡的食物量相近,但在於運動量來說受限制進食時間的小老鼠跑的量較多。另外,有少數經過基因改造的小老鼠也同樣放進限制進食時間這組裡,由於沒有生長素釋放肽,因此可透過通過施用生長素釋放肽來逆轉這種情況,這些發現也正好表明,針對這樣的限制時間的飲食計劃,生長素釋放肽可能在進食狀況和運動動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田尻裕司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說明在有限制進食時間的條件之下,身體的飢餓會引發飢餓素的產生,也可能與增加自願運動的動機有關,因此,保持健康且正確的飲食習慣例如定時進食或禁食,有可以促進身體超重的人想持續運動的動機。
但最後田尻裕司博士也警告!目前這項研究與報告都只是基於動物方面的研究,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與案例來確認生長素釋放肽(Ghrelin)濃度提升,和持續運動的反應也存在於人體之中,所以,如果可以在臨床實驗中確認有這樣的反應,這不僅僅將開啟最具有成本效應的飲食方式,也能在增進運動習慣上,發展出新的模仿生長激素釋放肽的藥物進行治療之用。
目前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有兩個,其中一個是5:2就是一週內有五天正常吃,另外二天各只吃500卡的熱量,因為有兩天只能各攝取500卡的熱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十分辛苦的,所以,大家比較能接受的另一個方式就是16:8間歇性斷食法,它就是你一天內的8小時可正常進食,其餘的16小時採用禁食,在禁食的期間還是可以喝水、茶或咖啡這些零熱量的飲品。
資料參考/draxe、barbend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