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時尚的2020 ELLE Run with Style將在4月18日於大佳河濱公園登場,賽事分為半馬組21公里、迷你馬拉松組14公里及休閒樂跑組4.5公里。今年適逢東京奧運及全球ELLE75周年慶,結合奧運精神、環保議題與ELLE 75周年的「她語錄ELLE Mantra」插畫,設計出一系列精美報名禮及周邊活動。其中,每一人報名將提撥10元至運動相關單位,希望透過跑友們的參與支持運動員、為中華奧運代表隊加油!
主辦單位整理出絕對不能錯過2020 ELLE RUN WITH STYLE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路跑也能愛地球!
上衣與獎牌延續ELLE風格路跑歷年來讓人期待的設計與材質,2020適逢 ELLE 75週年首波慶祝活動,邀請插畫家Anjuna B合作,現年23歲的Anjuna B已在插畫界逐漸嶄露頭角,以ELLE她語錄為題,進行延伸創作至ELLE風格路跑上衣,手勾手圖案如同女人和女人間的約定,也是對未來、對自己,對夢想的承諾;本屆風格路跑上衣與台灣運動品牌SUPERACE合作,版型上強調運動機能及亞洲身型,材質採用環保回收紗製作,讓上衣更具收藏、環保價值,不減時尚魅力!獎牌則是由五金廢鐵再製,此次與「森林跑站」共同合作,鼓勵跑友們可以將家中廢棄的獎牌投放至森林跑站店舖,舉手之勞就可以讓棄置的獎牌再生。
理由二:報名禮打造環保運動時尚
除了風格路跑上衣外,法國插畫家Anjuna B為ELLE75周年所創作的作品,也延伸到各式精緻風格報名禮中,如風格摺疊水杯採用食品級環保矽膠材質,配有扣環並可摺疊,能依需求調整高度,摺疊後在擁擠空間中也不會變形,適合隨身攜帶。風格路跑收納護腕則考量跑友在跑步時盡可能輕便,兼具保護及收納的護腕將會是當天的造型必備物;風格路跑遮陽帽除了讓造型加分,也保護你的肌膚!貼心的報名好禮讓跑友們輕鬆自在打造最佳運動造型。
理由三:報名即捐款,為中華奧運代表隊加油!
今年ELLE風格路跑將從每一人的報名費中提撥10元給相關運動單位,也誠摯邀請所有參與的跑友為今年中華奧運代表隊加油,支持他們的夢想,不論成敗!同時與前奧運選手張嘉哲推廣的LoveShoes合作,鼓勵大家只要願意轉讓分享你鮮少穿的跑鞋,他們都可以幫你的愛鞋找到新主人,送給有需要的基層運動員,讓愛心繼續成為堅持到底的原動力。4/18一起加入ELLE風格路跑行列,為中華奧運代表隊加油!
活動即日起受理網路報名,相關報名資訊請上伊貝特報名網。
資料來源/義傑事業
責任編輯/Dama
酷熱夏天來臨,你是不是開始編造一百種休跑的藉口,但想到年底即將迎戰的馬拉松比賽,又怕自己耽誤了訓練進度﹖運動星球編輯特別專訪《一萬天不休跑》一書作者跑步教練黃崇華,專業建議夏天如何調整跑步訓練,甚至針對覺得夏天跑步很厭世的跑者可如何安排替代訓練。原來替代訓練做得好,到賽季前兩個月再進入操場練速度,你就不用擔心年底目標賽事會輸在夏天!
台灣夏季酷熱,跑在河濱或操場沒有樹木遮陰,簡直就像在烤箱裡跑步。黃崇華教練指出,越野跑一直是馬拉松長跑選手在夏季的訓練主軸之一,六到八月間可以把越野跑的比例拉高到總訓練量的 6-7 成以上。
越野跑的好處
1. 山林中遮蔽率高(40% - 70% 不等),可以減少曝曬。
2. 越野場域通常海拔較高,相對比平地涼爽,即便是台北市平地跟文化大學、擎天崗比溫度都有所不同。
3. 越野路面大多是天然泥土,比一般柏油路更柔軟,對足部的衝擊力比較緩。
4. 越野地形有上下坡,可以訓練心肺功能與肌耐力;不規則路面可訓練踝關節穩定度和腳底的小肌肉群。
越野路線選擇
挑選越野路線建議以個人的運動能力來決定總爬升與爬升曲線。簡單來說,就是運動能力較弱的越野跑新手不要選陡峭環境,初階跑者推薦台北市的天母古道,1 公里多全程平路、遮蔽率高達 90%,可依照自己實力選擇來回跑、延伸從山下跑上來再跑平路、甚或往上到文化大學;另外推薦擎天崗環形步道,或是從陽明山二子坪遊客中心跑到蝴蝶花廊底部,此自然路線約 1-2 公里幾乎平緩,只有些微坡幅。進階跑者則可以選擇從冷水坑跑上七星公園、甚至七星主峰、大屯主峰等較陡峭路線。
越野跑主要訓練期間
在台灣,多數跑者會把賽事目標放在十二月和一月份,也就是台北馬、渣打馬比賽期間。黃崇華教練建議賽前兩個月再進入速度訓練即可,例如台北馬在十二月中,那麼九月中再進入操場做速度訓練,往前推的六至八月則安排以越野為主的訓練型態。這樣加總 3 個月越野、2 個月速度訓練直到目標賽事,可以避開酷熱天候又不怕沒練。
越野跑的訓練量
越野跑要考量的因素太複雜,黃崇華教練提醒,越野跑不用侷限於距離,簡單轉換對比公路訓練的運動時間即可。例如平常公路以六分速跑 15 公里,約 90 分鐘完成,那麼在越野跑時使用相同的運動強度、總時間達 90 分鐘,就不用擔心練太少,反而訓練更加全面與扎實。
此外,若要估算越野跑距離與其對應的時間。越野跑 21 公里所需時間約相當於該跑者公路全馬 30 公里的時間;如果以倍數來算,越野跑約公路跑所需時間的 1.6 至 1.8 倍,但也要視總爬升、爬升曲線、路況等賽道困難度而定。黃崇華教練建議還沒越野概念的人,可以先把越野跑融入公路跑,例如去陽明山練 20 公里長跑時,挑其中 5 公里或一半里程數跑越野。
黃崇華教練相當推薦在夏季期間,利用約四天三夜的假期做一趟高原訓練。他解釋,高原訓練是在海拔 1,600-2,300 公尺區間找平路訓練,因為空氣較稀薄,上山久了身體的血紅素自然會提升,訓練環境也相對涼爽許多。
要注意的是訓練場地的海拔不能太高,因為過高氧氣太稀薄,無法讓你有正常的訓練強度。另外,「高原訓練」不是「高山訓練」,前者是在高地找平路訓練,後者則有許多爬坡。可惜的是,台灣海拔在 1,600 公尺以上的路大多很陡,很難找到又高又平的地點,崇華教練較推薦的有武陵農場單程約 5-6 公里平路、阿里山也有此高度很平緩的路況。
跑後肌力訓練
如果夏天想轉換成其他訓練,有什麼好方法能替代跑步,又能維持基礎體能和肌力呢﹖這樣一兼兩顧不無可能,黃崇華教練提到,夏天一次跑量最多 10-16 公里,盡量在早上八點前跑完;跑後馬上去健身房做 1 小時重量訓練,或原地做徒手肌力訓練 20-30 分鐘。跑後切記要馬上做,兩項運動的間隔越短效果越好。
他解釋,跑後做肌力訓練是很好的搭配式訓練,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加強肌耐力而不是最大肌力,跑後肌肉有點疲勞,接著做肌力訓練的效果會較好。兩種訓練結束後,則可輕踩腳踏車五分鐘當收操,讓肌肉放鬆。
自行車
騎自行車對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肌力很有幫助,其中用登山車騎山路的效果最好。訓練時間上沒有特別限制,每次從一兩小時到半天都是正常範圍。
如果夏天想以自行車暫時替代跑步成為主要訓練,黃崇華提醒,第一要看運動頻率,如果在非賽季每週能騎 4-5 天以上影響不大,但若只有週末練練那就有差。二是看比賽的目標時間,如果目標 5 小時以上或完賽即可,那麼夏天只要有運動就好;但如果目標全馬破三,夏天不跑步只騎車就可能不夠。
1+1運動
夏天不想跑太長太久,那只要跑步30-40分鐘,跑後可打籃球、羽球等任何球類運動,透過一加一運動達到足夠的訓練量。
總而言之,夏天做另一個代替訓練,在頻率、強度都做得扎實的情況下,待比賽前 8-12 週再開始進入跑步訓練,目的是找回跑步節奏、增加速度感與強度。如果替代訓練和跑步訓練都做得很完整,巔峰期可能剛好落在比賽時,不會輸給長年一直跑步的跑者。
自我檢視的週期越短、頻率越高,訓練品質就能保持得越好。黃崇華教練建議,一般市民跑者沒有教練天天都帶領訓練,在非賽季訓練期可每季測驗一次,賽季訓練期可每月測驗檢視一次,或參加路跑賽也可同時檢視心理狀態。
檢視地點
可分為場內和場外。雙北每個月在田徑場舉行的 5000 公尺挑戰賽,就是最好的場內檢測方式;5 公里以上的距離則建議跑戶外,可找一條固定路線和距離,例如中正紀念堂外圍跑圈圈或劍南路山路往返,用「場地成績」比較來檢視自己的實力。
測驗距離
可依照月份或週期來選擇測驗距離。假設 12 月要跑台北馬拉松,7 月份測半馬就太早了!賽前三個月以上,也就是 10 月以前測場內 5000 公尺、戶外 10 公里即可;10 月初也就是賽前兩個月再開始測半馬。
測驗時間
夏天盡量避開最酷熱的時段(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建議時段則是早上八點之前、下午六點半以後,這是正常跑者應該適應的氣溫,也是馬拉松比賽四小時左右可能遇到的天氣。
黃崇華特別提醒,不用為了「耐熱訓練」在夏季正中午去戶外跑步,他笑稱這叫做「阿呆訓練」,因為訓練條件不是越嚴苛越好,目的是要在對等於比賽環境去做「適應性訓練」。挑選過度酷熱的環境,第一可能產生熱衰竭、中暑等運動風險,第二會影響訓練強度和距離,例如在中午跑的距離或速度,若改在早上可以跑得更長或更快。
因此,假設你的目標賽事月份的均溫是 28 度,訓練時挑 28-30 度做訓練就好,不用挑 33 度以上。相反地,台灣很多跑者夏天怕熱,一早四、五點開跑六點就結束,這時的天氣無法對等到目標賽事跑到十點的溫度,到了比賽就會不堪一擊。
常見短期沒有目標賽事的跑者在夏季疏於訓練,甚至停止跑步,超過 1 萬 1315 天不休跑的黃崇華教練,當然有一套維持訓練熱情的方法。他指出團練很重要!如果每週末有約團練,不僅能保持跑步熱忱,也能維持強度。在假日團練可以每次選擇不同區域挑戰,增加新鮮感,在晚上團練則可藉由彼此競爭,達到一定的訓練強度。
另外,幫自己設定一個夏季短期目標,只要是耐力型的有氧運動皆可,例如單攻玉山或嘉明湖、陽明山大縱走…,都是很有挑戰的目標,也可以因此激勵自己不軟爛!
現任:
華通概念運動執行長、The North Face 簽約教練、Without limits 長跑訓練中心總教練、三重箭歇團總教練
賽事成績:
IAU 世界超級馬拉松總會認證 100KM 8:10:06(2000 年 9 月)
台灣 100 公里成績 8 小時 10 分 06 秒歷年排名第十名
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IAU)台灣 100K 分齡 20-24 歲組紀錄保持人
馬拉松最佳成績 2:40:48(1997 台北國際國道慶豐馬拉松賽)
1993 曾文水庫馬拉松賽 17 歲以下組冠軍 2:55(破大會紀錄)
1995 高雄國際慶豐馬拉松賽 19 歲以下組冠軍 2:53
1995 中華奧林匹克玉山攻頂賽優勝 4 小時 08 分
教學經歷:
31 年長跑選手經驗、10 年教學經歷
2019 The North Face 國際越野挑戰賽訓練營總教練
2018 The North Face 簽約教練
2018 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官方訓練營總教練
2018 The North Face 國際越野挑戰賽山徑路線規劃總教練
2018 The North Face 越野跑精英班總教練
採訪攝影/Dama
文章摘錄自《一萬天不休跑:地才跑步教練黃崇華與他的31年跑界風雲》「兩張切結書換3952公尺-奧林匹克盃玉山高山馬拉松賽」
賽道上的風景,永遠比終點更精彩迷人;
賽道上的感動,永遠比終點更難以言喻。
眼前一片壯麗遼闊,工作人員對我說:「來,先拍一張!」接著問我要不要喝水,我心想「真的很需要,我已經兩小時沒有喝到水了!」最後有點捨不得地多看了一眼。在低溫低氣壓中,我只停留了一分多鐘就趕著離開, 因為我仍在比賽中,所在位置卻是台灣最高峰 — 玉山主峰。
這場賽事由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主辦,名為「奧林匹克盃玉山高山馬拉松賽」。我當時越野跑的跑齡約四年,殊不知「越野跑」與「高山越野跑」是兩回事,即便在相同困難度(海拔高度、距離、總爬升、路況、爬升曲線 等)之下,個人運動能力的差異將會展現不同的運動型態。例如運動能力較佳者,運動型態屬於越野跑;運動能力較弱者,則屬於登山或健行,兩者因為運動時間落差極大,所需裝備也截然不同。
玉山單攻從海拔高度約2,610公尺的玉山登山口開始,登上海拔高度約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總距離約22公里,爬升1,342公尺高度,相當於連續爬2.6座台北101大樓高度;如果精算累積總爬升,可能接近三座台北101。複雜的地形路況以及空氣稀薄等環境因素,讓單攻己不是一件輕鬆的挑戰,還要應變高山變化多端的氣候。
一般登山客會安排兩天一夜行程入住排雲山莊,第二天清晨攻頂後返回。近幾年開始流行單攻玉山主峰,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開放單日往返申請,但每日僅60位名額限制。單攻因個人運動能力、經驗、裝備等因素,花費時間差異甚大,大部分登山客往返約8-12小時不等,如果能在8小時內完成,屬於登山好手等級;若能在4-6小時內完成,則屬於越野跑好手等級。
玉山高山馬拉松賽的報名簡章清楚寫著「限18歲以上」,當時我明知不符合資格,但運動員的性格就是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 賽前一天,我心想「反正先去再說,有去有機會」,抱持著試看看的心態前往賽事說明會場,並將命運交給上天。
主辦單位深知這場比賽有相當難度與一定風險,賽前一夜特地舉辦一場賽前 說明會,詳細說明路線困難度與注意事項,所有參賽選手幾乎都到場仔細聆聽。 說明會結束後,我與父親立刻拉住主辦單位負責人,不斷尋求能讓我報名參賽的 任何可能性,我們坐下來商量很久,負責人詢問我的運動能力、馬拉松成績以及登山經驗等,但就是沒有詢問越野跑經驗。因為在二十五年前,台灣運動界還沒 有「越野跑」運動型態一詞,甚至更早期台灣路跑賽簡章中,還常以「越野賽」為活動名稱,但實際上全程皆是一般道路。當時台灣越野賽除了沒有強制裝備(註)的觀念,更沒有GPS衛星定位手錶輔助,僅能倚賴傳統計時碼錶、個人方向感及體力分配經驗,或是參賽者在賽前預先路線勘察,來熟悉賽道與高山變化多端的天候。
最後,負責人經不起我苦苦哀求的攻勢,沈思許久後終於說出:「好吧! 既然你那麼堅持要參賽,父親與當事人都要簽下切結書,我才能讓你報名。」聽到終於可以參賽的我雀躍不已,根本不管切結書的法律效力與嚴重性,隨 手拿了兩張白紙,在大會負責人指導之下,一字一句寫上切結書內容,最後也被要求要親筆簽名、蓋上手印與壓上日期。
切結書內容我早已忘記,甚至根本沒有在記,我只知道不斷與對方再三確認, 如果我得獎是否可比照一般選手,具有錄取領獎資格及完賽證明? 等到對方當場允諾後,我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由於賽前一天才確定獲得參賽資格,我在訓練上並沒有特別針對性的準備, 僅維持一週早晚訓練6天的節奏、假日參加越野跑團體活動,跑山比例維持在每週4次以上。但我認為如果能做好模擬賽、移地訓練、裝備訓練、高度適應等針對性訓練,雖然不一定能完全反應於成績表現,但一定能將運動風險降至最低,這是高山越野跑競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觀念。
直到賽前,我只知道總距離約二十多公里、主峰海拔高三千九百多公尺,如果經過排雲山莊就代表快到了,其餘賽道資訊完全不清楚。這是場風險相當高的 賽事,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我僅憑著一股傻勁。
在補給方面我更是非常外行,可說是幾乎零分。全身裝備跟參加馬拉松一模一樣,不過那時台灣還沒有水袋背包裝備的觀念,為了求速度和成績排名,僅以 最輕便的裝備應戰,全程倚賴大會設立的補給。而大會除了在會場外,賽道上僅在登山口、主峰折返等兩處設有簡易補給。 所幸平常訓練已習慣並適應在2小時運動時間內、30公里距離內可以全程不用補給。不過這有兩項前提條件,第一是訓練前後必須充分補給,讓水分與肝醣充分儲存於人體肝臟與肌肉中(現代跑者過度依賴大會補給,而遺忘身體原 本就擁有最佳的儲存能量系統);第二是紮實的訓練,在相同距離、速度、強度、 氣溫變化之下,實力較佳的選手在競賽途中的身體能量耗損程度相對較低,體重 較輕的跑者能量保存也相對較高。
現在我不會建議一般跑者效仿2兩小時不補給的訓練法則,畢竟這存在一定的風險,也不是完全健康的做法。競技選手與健康運動法則,仍存在一定的衝突與抵觸。不過,不能過度依賴大會補給這方面是肯定的,也是選手訓練的基本原則。
玉山高山馬拉松賽的起終點設於塔塔加遊客中心,出發後很快就遇到山路上坡,我猜主辦單位用意是藉此疏散選手密度,避免在登山口發生選手擁擠狀況, 這也是國內外所有越野賽道設計上的基本程序。
大會鳴槍,選手們從塔塔加遊客中心出發,自己像是無頭蒼蠅地盲目跟從,這條約3公里的山路道路位於海拔2,600公尺高度,跑起來不算輕鬆。所有選手皆爭先恐後,搶在進登山口之前取得最佳位置,到登山口前己不像出發時擁擠,大家也陸續搶入山徑。
不過,因為比賽一開始的卡位爭奪戰,不少選手在折返前,甚至進山徑後不久的上坡段,即發生體力衰竭等狀況,代表大家在體力分配、路線熟悉度,甚至競賽心態等各方面,都還有提升與進步空間。再加上25年前的玉山路況與危險困難度高上許多,多年後我才聽說,玉管處修補許多危險的登山路段,沿路架設不少木棧道與木橋。
進入山徑不久,我的前後就看不到任何選手,只遇見幾位一般登山民眾,因此幾乎是獨自一人在山林中奔跑,遇到較陡峭上坡時,就改以快走前進。不知過了多久時間,我終於來到排雲山莊,賽前得到的賽道資訊顯示,抵達排雲山莊後距離玉山主峰就更近了,只是這最後一哩路、關鍵攻頂段,更加考驗體能與毅力。
峭壁、鐵鏈、大小碎石相繼來打擊挑戰者的決心,這段路我花費了不少時間,也曾多次嘗試切小徑上攻,但數度以滑落失敗收場,只得乖乖沿原路徑而行。就 在不斷遭遇打擊時,終於看見第一名選手吳有家,大幅領先群雄率先折返下山, 此時無疑是對自己注入一劑強心針,不斷告訴自己:「主峰真的不遠了!」
繼續加油、不能放棄,更不能放慢。眼前的霧氣都是自己的喘息,我也終於深刻體會到,在高山上拼鬥、生存,是如此的殘酷與現實。最後聽到前方山頭有眾人呼喊聲音,我才知道即將攻頂。
攻頂那一刻,我聽到大家接連的鼓掌聲,還有人說:「這位好像比較年輕噢!」攻頂後,眼前的壯麗景色沒有讓我淚流滿面、感動不已,心裏只想著:「台灣最高峰長這樣喔,終於看到了!」
大會工作人員先幫我拍一張照片,背景是于右任銅像(後來銅像遭人破壞移除了),接著我趕緊喝了幾杯純水,回眸一眼便趕緊下山,在主峰僅短暫停留一分多鐘。此時我大約在總排前十名左右,換句話說約有十名選手比我更早攻頂。
下山後,我繼續奔跑於高原山林之間。當天所有登山客都知道有這場玉山攻頂比賽,所以在途中遇見我們,都會禮讓比賽選手優先通行,每位選手胸前也都配掛顯眼清楚的號碼布,在遠方即可辨識。
返程途中遇到一處斷崖段,此時前方有兩名登山客看到我迎面而來,立即做出禮讓動作,我也急忙揮手表達感謝之意。但是當我接近時卻發現,兩名登山客面朝峭壁、背朝著斷崖站立不動,但他們的登山背包相當龐大,以致可通過的空間相當有限,我小心翼翼地經過時看著下方斷崖,心想「萬一不小心滑落下去, 就真的掰掰了,我還年輕啊!」此刻才是我在這場比賽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驚險萬分地通過後,接著延綿不絕的長下坡似乎沒有上坡輕鬆,可能此時體力已大幅衰退,也可能心態上急於奔回終點失去耐心,無論如何,正好驗證「上 山容易下山難」這句名言。
衝出登山口後還得面對3公里道路,雖然知道完賽已不成問題,總排名也在前段班,但總覺得相當煎熬與折磨,因此衝進終點後的畫面,我著實一點印象也沒有!
跨過終點線,大會準備不少熱湯熱飲,為每位選手驅寒暖身,也慰勞選手的辛勞,此時的粗茶淡飯肯定不亞於平地的美味佳餚。
簡易果腹充飢之後,我聽到大會廣播我的名字—黃崇華! 是的,我獲得分組錄取,準備上台接受頒獎。當屆大會分組範圍相當廣,男子組只分甲、乙、丙、 丁四組,我這組是男丁組29歲以下最年經的組別。 雖然早已忘記自己是分組第四或第五名,但是總時間成績卻記得非常清楚, 因為這場成績與我人生第二場馬拉松,也是人生唯一「破四」(在此指超過4小時)的馬拉松成績相近,總時間4小時10分左右;若從玉山塔塔加登山口至玉山 主峰往返,換算約花費3小時40分。
本場賽事總冠軍吳有家以3小時02分23秒成績,超越上屆冠軍黃世瓊所保持的3小時08分最佳紀錄。而大會登記吳有家選手僅花費1小時45分登頂成功,如果扣掉前段道路約3公里時間,吳有家從玉山登山口至主峰實際登頂時間大約1小時32分(我則花費約2小時07分),此驚人成績雖有當年的報紙為證, 現在卻無法在網路上搜尋到相關紀錄,實為可惜!
據傳,吳有家選手為了本場賽事積極特訓備戰,更提前在賽前一週前往當地適應調整,最終如願奪下冠軍並創下紀錄,實至名歸,更展現台灣數十年越野跑霸主地位。
就在心滿意足地完成玉山登頂任務,捧著獎盃準備驅車離開會場之際,大約下午一點多,大會工作人員、選手,應該說是會場的所有人,包含許多等待的選手家屬不斷議論紛紛。 當我坐上車後,會場才傳開來不幸的消息:大會工作人員接到山上無線電傳回來,一名選手不幸掉落山谷,可能兇多吉少,也有人說已經氣絕身亡! 大會現場可能為了查證消息,也避免還在等待選手返回的家屬過於焦慮,在我們離開前尚未正式宣布這件令人震驚錯愕的不幸消息,我們則帶著遺憾與祈禱離開會場。
賽後一個月,我收到主辦單位寄來一張登頂成功的證書,證書中間放上一張照片,正是我登上玉山主峰的照片。
「一登玉山,二單車環島,三勇渡日月潭」。此三項戶外運動曾是身為台灣人最流行,也是必須做的三大壯遊。
民國82年,也是我15歲的這一年,前後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登玉山、跑步環島兩項任務。然而這27年來,卻沒有完成勇渡日月潭最後這塊拼圖。原因無它,當我沒有把握、沒有準備好時,絕不貿然嘗試,更不心存僥倖。
即便我早在15歲就以2小時站上玉山主峰,27年來,我仍然對玉山心存敬畏。
註:強制裝備
越野賽特有的賽事 規範,所有參賽選 手出發前,必須先通過大會列舉的裝 備檢查項目,全部 合格後才能取得正式出賽資格。
責任編輯/Dama
• 本文摘自莫克文化,黃崇華著《一萬天不休跑:地才跑步教練黃崇華與他的31年跑界風雲》一書。
本書特色
✓ 十餘場經典路跑賽、國家級競賽詳實紀錄
✓ 超過百名台灣近30年馬拉松、田徑、越野跑界風雲人物紙上現身
✓ 退役長跑選手暨資深跑步教練分享對跑步訓練的策略與心法
✓ 以親身案例分析馬拉松、中長跑比賽戰略
✓ 超人氣跑者雷理莎初全馬破3的完整訓練策略大公開
適合讀這本書的人
✓ 跑步教練︰讀完彷彿跟一位資深前輩促膝長談教學理念
✓ 現役與退役長跑選手︰絕對一面讀一面感嘆:「這不是我嗎!」
✓ 路跑、越野跑賽事相關工作者︰深入了解已消失的各大經典賽事規則和舉辦型式
✓ 市民跑者︰沒天賦沒關係!看一名地才跑者如何透過不斷訓練、堅強的意志和比賽戰略贏得勝利,再透過跑步回饋到跑步以外的世界
✓ 一般大眾︰維持31年努力不放棄的經歷,不只能轉化成職場、人生上的養分,更吸引你踏出跑步的第一步!
更多《一萬天不休跑》資訊 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