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天命之年的他,第八次參加波士頓馬拉松
1
天命之年的他,第八次參加波士頓馬拉松
2
4組瑜伽動作幫你鬆開跑後六個緊繃點
3
如何控制馬拉松比賽中的速度?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天命之年的他,第八次參加波士頓馬拉松

2017-01-06
話題 跑步 馬拉松 故事 路跑 波士頓馬拉松

波士頓馬拉松是許多跑者心中理想,卻最難達成的目標。今天介紹的這位跑者,現年50歲的他,已有7次波士頓馬拉松的經驗外,還參加過奧運的馬拉松賽。彼得‧哈默 (Pete Hammer)是一名波士頓兒童醫院協助心臟外科醫生的生物醫學工程師,身為一名醫學博士,他協助醫生確定最有效的手術技術,以幫助患有複雜心臟問題的孩子。

彼得‧哈默 Pete Hammer ©runningprof.com

用跑步當通勤方式

彼得‧哈默 (Pete Hammer)是一名在波士頓兒童醫院協助心臟外科醫生的生物醫學工程師,身為一名醫學博士,他協助醫生確定最有效的手術技術,以幫助患有複雜心臟問題的孩子。
 
在跑步領域,現年50歲的哈默也是一名好手,每天早上將兩個孩子送到學校上課後,哈默便會在擁擠的交通之中,以跑步9英哩的方式到達醫院,除了是習慣之外,也是他的訓練方式。這一年,波士頓的冬季經常會有暴風雨來襲,雪與冰遍佈大地,但是在雪地和冰面上,哈默依舊穿著他老舊的跑步鞋來進行跑步訓練。
 
哈默住在尼德姆,每個週末,他都會在波士頓馬拉松的場地上進行訓練,包括著名的心碎波。每隔一段時間,他還會去高中的運動場上訓練,在400公尺的跑道上重複20圈。

跑步如同他與生俱來的能力

哈默的跑步經歷非常豐富,他在1999年芝加哥馬拉松的比賽當中跑出了2小時20分04秒的佳績,在2000年奧運馬拉松項目比賽中排名第23位。他最喜歡的項目是越野賽,最喜歡的賽事則是國家俱樂部越野錦標賽,整個秋天,他都將重心放在訓練,希望能夠在波士頓田徑運動協會隊,登上領獎台。
 
今年12月10日,哈默連續第二年拿到了在佛羅里達州舉行的大師俱樂部錦標賽的冠軍,在這場十公里的比賽當中,他在男子50歲至54歲分齡組別的比賽成績是33分28秒。2015年的時候,他也以33分10秒的成績拿到了45歲至49歲分齡組的冠軍。

©MICHAEL SCOTT

哈默爾的妻子,43歲的戴安娜‧鮑瑟 (Diana Bowser)也是一位頂尖跑者,她曾參加過3次馬拉松比賽。當哈默早晨去送孩子的時候,鮑瑟便會以跑步出發,前往她工作布拉德斯大學;在那裡她指導MS全球健康政策和管理計劃。鮑瑟過去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方的國家政府工作而聞名,她獲得了哈佛大學學士學位,耶魯公共衛生學院碩士學位,以及來自於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衛生經濟學學位,是一位相當優秀的女性。
 
由於過度專注於外在生活,哈默自認為是家庭生活的失敗者,但是哈默在結束了秋季越野賽季之後,已經有了新的目標,他將會改變裝備,並專注於他的春季即將到來的波士頓馬拉松賽。他已經七次參加了波士頓馬拉松,接下來即將踏上第8次的波士頓馬拉松之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4組瑜伽動作幫你鬆開跑後六個緊繃點

2019-07-03
夏日跑堂瑜伽動作訓練動作瑜伽跑步動學堂

在跑步時,幾乎用到下半身的力量居多,像是核心、髖關節、大腿、小腿、腳踝、腳底板等,然而在跑完後,這幾個關鍵點周圍的肌肉都需要被舒緩與放鬆,才能加快恢復身體以及提高下次運動表現。以下為6組鬆開跑後緊繃點的瑜伽動作,能幫助跑者們在跑後舒緩這些不適。

4組瑜伽動作幫你鬆開跑後六個緊繃點

站姿前彎式 Standing forward fold

伸展肌肉部位:臀大肌、腓長肌、脛前肌、三角肌、股二頭肌、腹外斜肌、闊背肌、腳底板

STEP 1:採站姿,雙腳併攏。

STEP 2:將上半身慢慢往下,如果彎下不去,可將膝蓋微微彎曲,將雙手抱住雙腿後方。

STEP 3:維持3~5個呼吸後休息。

站姿前彎式 Standing forward fold

橋式 Bridge Pose

伸展肌肉部位: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腓腸肌、臀大肌、闊背肌、腹直肌

STEP 1:採躺姿,雙腳膝蓋彎曲,雙手放在身體兩側。

STEP 2:收緊腹部後,利用臀部、核心和大腿力量,將身體往上拱起。

STEP 3:維持3~5個呼吸後休息。

橋式 Bridge Pose

坐角式 Wide legged forward bend

伸展肌肉部位:股四頭肌、股二頭肌、三角肌、小腿三角肌、臀大肌、闊背肌、肱二頭肌

STEP 1:採坐姿,雙腿打開呈180度水平,保持背部挺直。

STEP 2:保持脊柱挺直,將上半身貼在地面往前延展,雙手打直往前延伸。

STEP 3:維持3~5個呼吸後休息。

閃電坐姿 Thunderbolt pose

伸展肌肉部位: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腓腸肌、脛前肌

STEP 1:雙腳採跪姿,雙手撐在地面上。

STEP 2:跪在地面上,將雙腿往外移動貼近大腿,雙手放在大腿上。

STEP 3:維持3~5個呼吸後休息。

閃電坐姿 Thunderbolt pose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如何控制馬拉松比賽中的速度?

2017-01-10
路跑觀念馬拉松跑步知識庫

對於很多參加馬拉松比賽不久的人來說,最大問題不是在於跑得太慢,而是他們在開始階段都因為過於興奮而開足了馬力大步向前,導致體能急劇流失,在比賽的後半段變得非常吃力,甚至無法完成比賽。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好自己的速度,讓自己的速度慢下來呢?
 
如果我們仔細觀看那些經驗豐富的長跑選手,他們在比賽的開始階段通常都把速度壓得較低,堅持按照自己的節奏跑步,不被身邊的人打亂節奏,到了某個節點他們才逐漸加速,確保自己在衝刺階段依然有充沛的體能直到最後。

如何控制在馬拉松比賽中的速度 ©cancun-marathon.com

運動學者對此給出的建議是:在日常訓練中,你可以經常練習自己對速度的直覺感官,透過呼吸方式、步伐頻率等可以基本判斷出自己當前的速度大致如何,並不需要通過手錶或者其他心率錶;到了比賽中,你可以提前將一場馬拉松比賽劃分為幾個階段,規劃好在每個階段的速度,然後按照這個計劃跑下去,在訓練中鍛煉出來的直覺感官此時將變得非常重要,你能夠從中知道自己目前的速度是否是合理。
 
此外,還有以下的4個辦法可以幫助你控制好自己的速度:

 1  吸起跑前的位置滿

盡量不要站在過於靠近起跑線的地方,除非你的目標是贏得這場馬拉松比賽的冠軍。如果你在出發的時候過於靠近起跑線,在比賽中會因為身後選手的壓力被逼著快速向前跑,導致自己很快就進入體能的瓶頸期。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起跑時所站的位置應該與我們期待的最終名次大致相當,也就是說,如果你期待奪冠或者進入前三,你可以站在人群中靠前的位置,如果你希望取得中等的成績,則站在人群的中間,如果你的目標僅僅是完成比賽,那就可以就站在人群的後半部。

©runningwithasthma.org

 2  吸利用速度標誌牌滿

大多數比賽都會設立一個速度標誌牌,選手可以通過在兩個標誌牌之間所耗費的時間計算出自己的速度。如果你的速度超出了你自己的計劃,你就可以放慢一些你的腳步,同樣,如果你的速度明顯低於計劃,你就可以嘗試著適當加速。

©nytimes.com

 3  吸尋找你的配速團隊

在有些馬拉松比賽中,往往會有一些大會或者跑者自己形成的配速團隊,他們由一些速度比較接近的人組成,通常情況下有一個領跑者,加入這樣的團隊,身邊的人都會成為你最好的參照物,讓你知道自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同時也能依著自己所設定的配速,較穩定的一直往前進。由於這個領跑者通常都會非常富有經驗,只要你不超過他,你就不用擔心自己的速度過快了。

©swanseahalfmarathon.co.uk

 4  吸佩戴GPS錶或心率錶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佩戴GPS錶或心率錶參加訓練或比賽變得越來越普遍,這確實可以為跑者帶來很多的方便,你只需要看著自己的運動手錶,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速度到底是快還是慢。但是過多使用GPS系統容易形成對其的依賴,讓自己失去對速度的直觀感覺,從長遠來看並不是非常有利,建議適度的使用,跑久了,那種感覺自然而然可以抓得到。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