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運動部落
  • 春季甩油計畫,14天燕麥菜單實測心得
1
春季甩油計畫,14天燕麥菜單實測心得
2
水腫、背痛、小腹凸出?專家:可能骨盆歪斜導致
3
腳底每踩一步痛一回? 一次搞懂足底筋膜炎和這些可能原因
孫語霙
孫語霙

春季甩油計畫,14天燕麥菜單實測心得

2020-03-10
運動部落 飲食 保健 瘦身 專欄 飲食方式

俗話說:「春天不減肥,夏天徒傷悲」。今年年初的春節過得特別地放縱,漫漫九天長假,可以說是天天都在吃大餐!我的母親是年菜達人,每年都非常精心研究各種色香味俱全年菜料理,身為女兒的我當然要負責把山珍海味吃個精光,接下來的年假,要不是出去踏青順便找美食,就是待在家裡追劇吃點心,養出了不少脂肪。

年後開工的第一天,我非常忐忑不安地站在體重計上面對現實,果然胖了1公斤,本來想要積極控制飲食,沒想到接下來的元宵、春酒,也陸續吃進了不少熱量,因此希望在夏天來臨之前,積極的控制飲食和運動,甩掉不屬於我的1公斤脂肪。

14天燕麥低卡菜單計畫,啟動!

大餐後發福,越快執行,效果越好,因為我們身體對於體重有「記憶」的效果,如果繼續放任增加的體重居高不下,慢慢地,身體會習慣「就是要吃這麼多食物才會滿足」,加上年紀增加,新陳代謝隨之下降,身體重新適應了新的狀態、新的體重,將會讓未來減重更加困難,這也就是為什麼體重會一年隨著一年增加,而且越來越難減的原因。我幫自己設定好健康管理目標,一定要在夏天來臨前找回美麗的線條、平坦的小腹,我的執行方法,非常簡單,只有幫自己訂下3件每日to do list,避免把自己搞的壓力很大。

1.每天喝2000cc以上的水。

2.每天選一餐吃燕麥做為主食。

3.每周作高強度運動或重訓3天。

以下是我的14天飲食紀錄,每天大約都吃1200~1500kcal左右,真的是非常認真地控制飲食。

為什麼選擇燕麥做為減脂餐?吃燕麥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1.飽足感高:吃不飽是減重的大敵,我非常討厭因為餓肚子影響到我的生活及工作,所以,即使飲食控制期間,我也一定要吃飽。燕麥的膳食纖維高,吸水後容易膨脹,我每餐只吃少少的75g(140kcal)常常飽到天邊去, 此外,燕麥的GI值(升糖指數)低、膳食纖維豐富,其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β-聚葡萄糖 (β-glucan),能夠減緩腸道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增加飽足時間。

2.幫助降膽固醇、不易形成體脂肪:燕麥中的膳食纖維豐富,有助於減少腸道吸收,幫助調節血脂。人體膽固醇主要是由肝臟製造,燕麥中的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中的細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這些短鏈脂肪酸具有水溶性,能夠抑制肝臟膽固醇生成;同時,燕麥有助於加速膽汁排泄,促進肝臟代謝膽固醇,減輕身體負擔。

3.幫助排便順暢:燕麥同時含有水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能夠增加腸胃蠕動及保水,讓糞便容易排出,而非水溶性纖維像清道夫,會把腸道中的殘渣、廢物,掃地出門,增加糞便體積,促進體內環保。

我的獨家燕麥料理:隔夜燕麥罐、低卡雞胸肉燉飯、高蛋白燕麥球

燕麥一次買回家就是這麼大一罐,一罐有800g,每次食用37.5g(140kcal),約可以沖泡約10次,換算下來每餐也才$18,完全是便宜又大碗!為了不讓自己吃膩,特別上網查了各種燕麥食譜,原本以為燕麥只能泡牛奶、煮燕麥粥來吃,沒想到竟然發現燕麥可以作成燉飯、隔夜燕麥、餅乾、穀物棒,越看越熱血,完全燃燒起我的料理魂! 和大家分享這段期間我最喜歡、也最常食用的三種料理方法,都是非常的簡單、好上手喔。

早餐:香蕉堅果燕麥罐

之前在IG上就到超多歐美健身人士分享隔夜燕麥的料理,一罐罐層次豐富的燕麥罐,美觀又營養,讓我看了心動不已,決定來試試!我的早餐一定會同時吃到高纖全榖+蛋白質+蔬果,缺一不可,所以隔夜燕麥罐通常都是75g燕麥片加上豆漿/鮮奶/優酪乳/水果,再加上一匙的堅果種子增添香氣。嘗試了很多組合,我覺得最好吃的是兩款分別是香蕉堅果燕麥罐和水蜜桃優格燕麥罐,我會發揮備餐的精神,一次準備2-3罐放冰箱,泡好的燕麥隔天一早就可以吃了,燕麥泡軟後攪和著果乾和水果一起吃,香甜可口非常喜歡。

香蕉堅果燕麥罐(380kcal)

食材:燕麥(75g)、低脂鮮奶1杯(240ml)、香蕉1根、綜合堅果1湯匙、肉桂粉1小匙

作法:

1.準備好玻璃瓶。

2.依序加入燕麥、鮮奶/優酪乳、切片水果、堅果種子。

3.封瓶,放入冰箱冷藏。

午/晚餐:燕麥雞胸肉燉飯

基本上這款是我減重時期的晚餐,他的熱量極低,營養卻非常均衡,好的澱粉、優質蛋白質、高纖蔬果兼具,原本我擔心這一碗吃完會不會不夠飽,結果完全高估自己的食量,燕麥的膨脹率高,吸水後膨脹成好大一碗,我差點吃不完啊!這樣的減肥餐超幸福,麥味好香、搭配嫩嫩的雞胸肉、足量的蔬菜,完全不覺得自己在減肥。以前忙碌的時候經常會煮泡麵來吃(真慚愧XD),覺得快速便利,其實即食燕麥片本身也是熟的,不論是燉煮或沖泡都相當快速,煮粥10分鐘,我喜歡QQ彈彈的燉飯口感,大約煮5分鐘就會關火了。

燕麥雞胸肉燉飯(275kcal)  

食材:燕麥(75g)、雞胸肉(60g)、玉米筍(50g)、綠色蔬菜(100g)、高湯(15ml)、義士香料(1小匙)、黑胡椒(1小匙)

作法:

1.水煮滾,以高湯將將雞胸肉、蔬菜燙熟。

2.轉小火,放入燕麥烹煮5分鐘。

3.撒上香料及胡椒調味。

運動後點心:高蛋白燕麥巧克力球(625kcal)(52kcal/顆) 

現在的運動點心相當多元,常常在網路上看到高蛋白蛋糕、能量棒、餅乾,售價都好貴,因為經常運動,長期吃下來開銷滿大的,所以就自己動手做省錢的版本啦。  我的配方一次可以做12顆,每顆熱量是52(kcal),平常運動一小時後我會吃2~3顆補充營養,醣類及蛋白質一次補齊,黑巧克力相較於一般的巧克力含糖量低,除了作為運動後點心,平常當作下午茶也不賴。

高蛋白燕麥巧克力球(52kcal/顆)  

食材:70%黑巧克磚(50g)、燕麥片(150g)、大豆蛋白粉(30g)

作法:

1.黑巧克力隔水加熱至糊狀。

2.大豆蛋白粉用溫水泡開後倒入巧克力糊中。

3.加入燕麥片攪拌均勻。

4.碩型後放涼,冷藏2小時可定型。

14天執行心得:好吃、有效、願意持續下去

這段期間身邊的人看到我天天吃燕麥,不禁詢問我吃燕麥餐會痛苦嗎?會不會索然無味或吃膩呀?其實完全不會耶!因為我平常也算是個外食族,只有把其中一餐用燕麥片取代,通常是早餐或晚餐,自己準備的燕麥料理熱量都控制在300-400大卡左右,只要另外兩餐的飲食稍微注意一下,不要吃太多油炸、高熱量食物,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將整體的熱量降低囉,所以對我來說是完全無痛的熱量控制。其實我大部分的飲食都算是少油、少鹽,滿健康的,只是因為外食的緣故,很少吃到全穀(自助餐、麵店都是白飯、白麵條),刻意吃了燕麥餐之後,覺得腸道非常、非常順暢,每天都覺得肚子很輕盈,算是意外的收穫。

更多麥片菜單連結:

https://www.learneating.com/nutrition/【食物營養】營養師推薦14天燕麥菜單,輕鬆減肥/

文章授權/【減肥】春季甩油計畫,14天燕麥菜單實測心得

責任編輯/妞妞

/ 關於孫語霙 /
孫語霙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營養學系(雙學士) 

證照

醫事專門技術人員高等考試 營養師

保健食品工程師

體重管理營養師

CTSSN運動營養專業認證

粉絲專頁:營養師愛碎念-孫語霙營養師

部落格:孫語霙營養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水腫、背痛、小腹凸出?專家:可能骨盆歪斜導致

2019-11-13
保健知識庫生活觀念

如果你的骨盆的歪斜,習慣這件事是絕對關鍵。根據美加脊骨神經醫師黃如玉表示,站立時重心擺放位置不對、習慣性駝背、肌肉施力錯誤等,都會影響體態,甚至造成局部肥胖,成為小腹婆、扁屁族等。其實,幾乎沒有人骨盆是正的,當你慣性翹腳、站三七步、包包揹同一側時,生活中有太多習慣造成身體肌肉無法平衡,導致骨盆歪斜,當骨盆歪斜,肌肉痠痛自然來。

水腫、背痛、小腹凸出?專家:可能骨盆歪斜導致 ©verywellhealth.com

骨盆是人體重心所在

骨盆在整個身體結構、生理機能中皆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擁有健康的骨盆才能讓體態、生理更加出色,對於許多運動員說,也要擁有穩定且良好的骨盆才能擁有更好的運動表現。然而骨盆是身體重心所在,會影響身體的用力方式。根據醫師表示,骨盆歪斜時,會造成腹肌無力、小腹凸出、駝背、大腿變粗、蘿蔔腿、走路外八等。骨盆問題都須鍛鍊核心肌群和骨盆底肌群。當這兩大塊肌群具備足夠的平衡和力量,就能改變身體重心,減少肌肉過度用力,還可塑造勻稱身形。以下3種壞習慣,會讓你的骨盆歪掉,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請立即修正。

©mentalfloss.com

愛穿高跟鞋

愛穿高跟鞋的女性,很容易有骨盆前傾的困擾。當腰椎連接骨盆處弧度過彎,重心多放在腰椎連結薦椎的位置,使腰椎周邊肌肉線條變得僵硬。然而這樣的狀態會有長期腰痠背痛、清晨起床腰部僵硬等狀態。

©google.com

經常慣性駝背

經常慣性駝背的人也會有骨盆前傾的困擾。由於腰椎和骨盆間的弧度過直,身體的重心多半移到胸椎連結腰椎的位置。危險族群:常有駝背、扁臀身形者,也會影響周遭肌肉收縮產生疼痛。

©t-nation.com

慣性愛翹腳

當身體兩邊腰線弧度不一樣,一邊較直,另一邊較歪時,上半身與下半身重心沒有落在同一個垂直線上,會習慣性傾斜某一側,走路時有一條腿會比較出力。危險族群:常有臀部一邊高一邊低,一邊有肉、一邊沒肉;腰際一側較彎;骨盆一邊高一邊低的身形。多半和受過傷、習慣翹腳、坐姿不良有關。

©mobi.yahoo.com

生活中太多地雷,都會在無形中傷害骨盆,為了預防及矯正,最好辦法是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保健。

資料來源/健康2.0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腳底每踩一步痛一回? 一次搞懂足底筋膜炎和這些可能原因

2019-03-29
痠痛對策保健知識庫運動傷害觀念

當你每踩一次地板腳底就劇痛一次,第一個想抓出的兇手是不是足底筋膜炎?沒錯,雖然足底筋膜炎是造成腳底痛常見的疾病之一,推估佔求診足部疾病患者的1-2成,但腳底痛其實還有如拇指外翻、種子骨障礙、疲勞性骨折等因素。我們先深入了解頭號敵人足底筋膜炎,再一一釐清腳底哪個部位痛可能對應的還有哪些疾病。

腳底每踩一步痛一回? 一次搞懂足底筋膜炎和這些可能原因

足底筋膜炎症狀

1. 疼痛會在未承重一段時間後,因再度承重而出現。最明顯的症狀是﹕早上起床腳踩到地板時足跟強烈刺痛,經一段時間行走後漸漸緩解,但站立或行走一段時間後又開始疼痛。

2. 疼痛部位從腳跟向前蔓延。

3. 接近腳踝的跟骨內側足底及兩側有輕度腫脹。

4. 唯有在承重活動時產生的疼痛,也就是足踏地時產生的疼痛才是足底筋膜炎,疼痛強度每個患者不同,約1/3患者兩側同時發生,但可能一側較嚴重,特別容易發生在作為蹬足的右腳。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病因&危險因子

大部分足底筋膜炎是過度或不當使用,或因退化導致緩衝效果減少,而造成「絞盤機制」失效所致。一般好發於40-60歲族群或較年輕的跑者。 

常見的內在危險因子﹕肥胖、扁平足、高弓足、足內旋、阿基里斯腱或足內部過緊繃、足跟腱攣縮、小腿三頭肌緊繃或無力、腳跟脂肪墊萎縮。另外,雖然跟骨骨刺常伴隨足底筋膜炎出現,但目前仍不清楚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常見的外在危險因子﹕有站立時間過久、跑者過度訓練(例如突然增加跑步距離)、穿不適合的鞋子(如高跟鞋、不適腳的跑鞋)等。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診斷

足底筋膜炎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及觸診,當足後跟內側有局部壓痛點,尤其將腳趾往上扳使足底筋膜拉緊時,局部壓痛會更明顯。

一般來說,抽血檢驗及X光檢查對確診足底筋膜炎沒有助益,除非懷疑有合併其他病症時才會安排。而超音波檢查能幫助偵測足底筋膜增厚及相關異常變化,但目前並沒有被建議作為常規使用。核磁共振成像(MRI)也可顯示足底筋膜增厚情形,但極少用來診斷足底筋膜炎。

治療與緩解方法

足底筋膜炎多為自癒性疾病,高達90%接受適當保守治療(非手術性的治療)的患者在1年內明顯緩解,僅約10%需要積極治療。以下1-4是可幫助分散足底筋膜壓力、初步減緩疼痛的保守治療;5-7則在前述方法使用一段時間後,沒有明顯改善且繼續影響生活,再依醫師建議接受的保守治療。8.則是那10%患者需要的積極治療。

1. 訓練足底的內在肌群,幫助支持足部以及分散壓力。

2. 鍛鍊臀肌及核心肌群,因為與足底肌膜是筋膜線中的背線,將筋膜線鍛鍊起來會有所幫助。

3. 伸展放鬆小腿肚肌肉、阿基里斯腱。

緩解足底筋膜炎的瑜伽動作-頭觸膝伸展式

4. 扁平足、高弓足選擇合腳、包覆性好,有足弓支撐及足底緩衝墊的鞋子,或進一步使用客制化矯正鞋墊輔助。

5.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常作為短期使用,可減輕疼痛失能、減少發炎。如果使 用保守治療3-4週以上症狀沒有改善,仍明顯疼痛且影響生活,可在足底痛點局部注射類固醇,短期緩解疼痛。但因反覆注射類固醇可能導致足跟脂肪墊萎縮或足底筋膜破裂,應避免在1年內於同樣部位注射超過3次。

6. 增生療法﹕強化足底筋膜韌帶。即是將增生藥劑(如高濃度葡萄糖水、維生素B12、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等)經超音波導引注射到足底筋膜,直接精準刺激該部位修復。

7. 體外震波治療﹕促使微血管新生,達到軟組織再生及修復功能,但治療時患部會暫時疼痛。

8. 一般來說,只有不到10%患者經6個月保守治療仍無效,才需要手術治療。治療方法為切除部分足底筋膜,絕大多數患者都可得到滿意的改善;目前發展出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傷口只有1公分左右,恢復比傳統方法快,傷口疼痛也可大幅減輕。

腳底痛還可能是這些原因!

疲勞性骨折﹕蹠骨(前腳掌附近的足弓頂點)發生刺痛、尖銳疼痛,外在感覺為腳背疼痛。

種子骨障礙﹕腳拇趾根部的拇趾球劇痛,一般較常見發生在左腳,若症狀嚴重可能出現拇指外翻的現象。

拇指外翻﹕腳拇趾根部附近發生劇痛,拇趾往小趾方向偏移導致腳內側向外凸出,是兩腳都常見的症狀,足弓塌陷會伴隨拇指外翻一起出現。

腳底水泡﹕常見於初期跑者,主因除了腳底皮太嫩受不了幾萬步的觸地摩擦、超出平常跑量;也可能因為鞋太大或太小、下雨天跑步雙腳泡水等防護不當因素。

跟骨炎﹕疼痛位置多位於足跟正下方,與常見的足底筋膜炎的跟骨內前側疼痛相當接近,常會被混淆而當成足底筋膜炎治療。患者大多跟骨的正下方有觸壓痛,穿硬的鞋子或足跟直接踩在地板上會很不舒服,但不至於痛到無法走路。

種子骨與蹠骨位置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實證護理指引
©illust AC

資料來源/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高醫醫訊、國泰醫院復健科、林新醫院、復健科醫師尤稚凱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