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運動時腳踝扭傷不管?正去5步驟讓你好的快!
1
運動時腳踝扭傷不管?正去5步驟讓你好的快!
2
久坐的疾病風險
每天只需30分鐘運動就可有效降低77%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
3
小心「游泳耳」!鐵人三項泳者必注意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時腳踝扭傷不管?正去5步驟讓你好的快!

2020-03-12
知識庫 保健 下半身肌群 運動傷害 觀念

根據統計,在足踝的運動傷害中高達80%是外踝韌帶受傷。然而腳踝扭傷依受傷程度分為三級,若關節受到拉扯或活動時有疼痛感,但外觀並無明顯改變,屬於輕度;韌帶大部分斷裂,合併關節腫大和劇痛發炎症狀,則為中度;韌帶完全斷裂,關節無支撐力,造成不穩現象,常合併嚴重血腫狀況,則是重度腳踝扭傷。

運動時腳踝扭傷不管?正去5步驟讓你好的快! ©psmgroup.com.au

腳踝扭傷者應遵循「急性運動傷害的PRICE原則」

根據專業醫師表示,腳踝扭傷者,應遵循「急性運動傷害的PRICE原則」,之後儘快就醫,做詳細診察治療。而「急性運動傷害的PRICE原則」指的是P(Protection)保護、R(Rest)休息、I(Ice packing)冰敷、C(Compression)壓迫和E(Elevation)患肢抬高。若不慎腳踝扭傷,掌握上述處理原則,然後至少兩個月減少受傷部位使用,輔以物理復健治療,七成以上的患者,其韌帶多會自行癒合;若休息後仍無法復原且踝關節仍不穩定者,則須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能性。

©youtube.com

「PRICE」的正確步驟

如何治療剛發生腳踝扭傷時,立即處理的正確與否,與後來痊癒速度有極大的關係,尤其是腫脹的程度,切忌在剛受傷48小時內去搓揉受傷處,找推拿師父推拿更是不可,因為會越揉越腫。腳踝受傷其注意事項如下:處理原則記住五字口訣即可,簡稱「PRICE」。

Protect(保護):保護預防再受傷(使用副木、彈性繃帶或醫療用膠帶來固定患部,避免進一步傷害)。

Rest(休息):休息避免再使用(可使用柺杖來輔助行走使受傷組織得到適當休息。)

Ice(冰敷):每隔兩小時針對患處作10-15分鐘的冰敷,一天4到5次。

Compression(加壓):使用醫療用彈性繃帶從腳掌包紮到小腿中段壓迫避免繼續腫脹。

Elevation(抬高患肢):受傷後前48小時應抬高患處以利消腫 在做完立即的處置後,就應馬上到骨科的門診求診,這時候醫師會判斷是否要照X光。醫師會為您打上彈性繃帶加以壓迫固定,而您的責任就是回家好好休息,把腳抬高,用冰袋冰敷。冰敷每天四次,每次十五分鐘。

如何預防腳踝受傷?

平時可以多多伸展腳踝,或是透過肌力訓練來鍛鍊下半身,當下半身肌肉量足夠食,可以減輕腳踝的負擔。但如果腳踝扭傷後,可利用踝關節外旋運動加強肌力,平時也能用來預防受傷。像是可以坐在椅子上,彈力帶一端綁在門檔或其他與腳踝同高的穩固物體上,另一端套在腳掌外側腳掌往外側拉,記得動作指局限下腿部,膝蓋保持伸直。此外,也可以透過牆壁來伸展我們的腳踝,腳掌達到最大可動範圍時,緩慢回到原來位置,再重複上述步驟。

©osteo-fitness-collective.com

資料來源/《跑步的科學》、常春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每天只需30分鐘運動就可有效降低77%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

2020-05-14
話題新知觀念體適能保健

要促進身體心血管健康就必需要大量的中高強度運動嗎?根據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用輕強度的運動訓練代替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可能比以往用中高強度的訓練要來的有益身心健康。

久坐的疾病風險
用輕強度的運動訓練代替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也能有效降低新血管疾病的風險

在臨床流行病學(Clinical Epidemiology)雜誌中,研究人員報告了每天利用家務、散步、站立或類似的低強度活動,代替半個小時坐著不活動的生活習慣,將如何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能降低24%。這樣新的研究報告令人感受到驚訝,特別是那些從以前就認為必需要進行中等強度或劇烈運動,才能讓身體更加健康的人有了更不同的觀念。另外,這項研究報告是採用運動追蹤工具來客觀的評估運動訓練的水準,而不是採用受測者自行的研究報告,因此,更具有意義性。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卡羅琳醫學院神經生物學MariaHagströmer博士說,我們用運動追蹤器來進行數據的收集,這絕對比向受測者詢問最近活動的強度與不運動的時間要來的準確,因為,沒有人可以很清楚的記住一天裡面你做了多少事情或坐了多久的時間。

採取輕度的運動
利用散步或做家事這類的輕度運動,也可以讓新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24%

避免不活動也很重要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門依據2018年所頒布的身體活動指南指出,為了能獲得更加健康的身體成年人每週應至少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或是75-150分鐘劇烈的有氧運動,另外,還需要每週進行中等或更高強度主要肌群的肌力訓練2次。同時,還特別指出我們應該要致力於避免不運動的人群,並強調參加任何形式的運動或訓練都可以讓成年人的身體獲得一些好處。

然而,這項新的研究報告將會帶給那些,連一點點運動時間都撥不出來的人有一些安慰,有許多的人可能無法每週進行長時間的運動,但可以每週撥出2.5小時來進行家務工作。研究人員在一項稍早之前的研究中證實長時間久坐不運動的風險,這個研究表明每天坐10小時與每天坐6.5小時相較之下,10小時造成過早死亡的風險將會高出2.5倍。

長時間久坐死亡風險會增加
如果每天坐10小時與每天坐6.5小時相比,做越久造成過早死亡的風險將會高出2.5倍。

每天10分鐘運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參與研究的851位男性和女性在生活行為與變化中的數據,並使用Actigraph活動追蹤器來收集運動訓練的數據,並從從公部門收集有關死亡與死亡原因的數據,隨訪時間平均為14.2年。在這長時間的隨訪過程裡有79名參與研究的人死亡,死亡的原因為心血管疾病24名、癌症27名以及其它原因的有28名。

當針對這些人死亡原因進行分析的數據結果時,研究人員發現採用輕強度運動與心血管疾病所導致死亡風險都明顯的降低24%,另外別種原因造成死亡的風險也都降低11%;而每天僅用10分鐘進行中度或劇烈運動,來替代久坐時間的人,就可以讓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38%;每天增加運動到30分鐘的話則可降低77%,但癌症的死亡率在統計學上並沒有發現有顯著的降低。

資料參考/medicalnewstoday、health.gov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小心「游泳耳」!鐵人三項泳者必注意

2019-06-13
初鐵515觀念游泳鐵人三項保健知識庫

游泳耳又稱外耳炎,游泳或是玩水的時候,水容易進入到我們的外耳道,此時我們會覺得耳朵有東西不舒服,如果水質不乾淨,又用不乾淨的棉花棒或是不適當的過度清理時,就容易造成細菌感染而發炎,這時游泳耳就會找上你。不僅是一般游泳的人會罹患,對於長期參加鐵人三項賽事的泳者更要注意!

小心「游泳耳」!鐵人三項泳者必注意 ©picswe.ne

許多參加鐵人三項的泳者們平時就需要大量的練習來提升游泳成績,但一個不留神,水可能就容易就會跑進耳裡,幸運的話水會馬上流出來,但若水進到耳朵內部塞住,會產生耳朵濕悶、封閉的感覺,令人非常不舒服!若處置方式不當,還很可能會引起發炎。雖說放置不管水自然會蒸發,但若耳裡有水的感覺超過三天以上,那就可能是發生了外耳炎或中耳炎的情況。

耳朵進水處理錯可能導致中耳炎及外耳炎

外耳炎:耳朵的洞到耳膜之間的這個部分稱作外耳,當想清除耳內積水時,若不小心弄傷外耳皮膚內壁,細菌感染傷口很容易會引發外耳炎。外耳炎會產生耳朵癢、疼痛等現象,基本上會自然痊癒,但若症狀維持2〜3天仍未改善,就要到醫院做診療。

中耳炎:耳朵積水通常發生在耳膜外側的外耳部分,但若使用手指、棉花棒深入耳朵想清除積水時,不小心傷及耳膜,就會造成耳膜損傷、破皮,會使水流進耳膜形成中耳炎,耳朵會出現癢、疼痛及聽力下降的現象,這時候就要趕緊到醫院做治療以免症狀加劇。

©quora.com

3個方法改善耳朵進水

單腳站立跳:首先將進水的那隻耳朵朝側邊擺,讓積水那隻耳朵朝著地面,並以手爪著耳朵上緣朝斜上方拉高,單腳站立後用力的原地跳幾下,利用震動的方式將水震出來。

側躺發聲:側躺下來讓積水那隻耳朵朝下,靜待一至兩分鐘後水應該會自然流出。

將耳朵再次泡入水中:將整顆頭泡入水中,停留幾秒後,讓水流進耳裡帶出耳內積水。如果要預防水跑進耳朵裡的情況發生,建議不要太常清除耳垢,因為耳垢有阻擋水進入的功效;也可以在游泳前戴上耳塞,能有效防止水進入耳朵裡。

改善耳朵進水 ©youaremom.com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HEALTH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