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波士頓馬拉松冠軍Linden在低溫冰雨的惡劣氣候中獲得勝利,除了她堅忍不拔的毅力讓人激賞,在她腳上那雙未曾公開露面的BROOKS HYPERION ELITE原型鞋也備受關注。BROOKS於2月底全美首度公開,台灣將於4月17日上市,讓跑者們體驗這雙結合獨家DNA ZERO中底科技、碳纖維推進板冠軍鞋HYPERION ELITE的威力。
BROOKS Hyperion Elite全新升級,具有輕巧的彈力平織鞋面,以及BROOKS全新的DNA ZERO中底科技,和市場最夯、最廣為人知的碳纖維推進板。
DNA ZERO中底科技是BROOKS的獨有DNA配方,它具有0.12克/立方釐米的極低比重,這使BROOKS跑鞋不僅可以保持中底厚實,同時極為輕量;碳纖維板的厚度為1毫米,中間有一個厚度為0.5毫米的凸起脊柱,以提供額外的支撐。平織鞋面非常薄,因此在潮濕天氣下,面料不會吸收保留太多水分,鞋底在前腳還具有BROOKS獨有的綠能橡膠大底,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這也是說明2018波馬冠軍Linden,能從濕冷氣候的比賽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的關鍵因素之一。
Linden接受採訪時表示:「BROOKS HYPERION ELITE是一款紮實、反應靈敏且衝勁十足的賽事用鞋,輕得令人難以置信,只有196克,我連放在手上都感覺不到它的重量,更不用說是穿在腳上了。BROOKS的DNA ZERO中底科技配方,還可以動態適應跑者在鞋底上施加的力量,從而使其適應跑者特定的跑步方式。由於它的中底材料十分紮實,讓我每一步都能呈現微略前傾的自然跑姿。我確實將我的每英哩跑速提升了1分鐘之多。」
BROOKS HYPERION ELITE可以與訓練鞋BROOKS HYPERION TEMPO 搭配使用。HYPERION TEMPO是一款更耐用且價格更實惠的跑鞋,它使用一種稱為DNA FLASH的中底複合材質,透過獨特的「超臨界流體發泡過程」,將液態氮穩定的轉化為氣體,並均勻地形成無數緊密貼合的密閉式氣囊結構,提供更輕鬆、更避震,和動態適應的能量回饋。你可以在訓練時穿著BROOKS HYPERION TEMPO,在競賽中穿著HYPERION ELITE打破PB(個人記錄)。
BROOKS HYPERION ELITE 將於4/17起在BROOKS 限定門市、運動用品店限量發售,定價8,890 元,中性尺碼。詳情請見BROOKS官方粉絲團。
資料來源/BROOKS
責任編輯/Dama
從數學觀點來說,Y軸速度、X軸時間,兩者所成面積即是距離,若要畫到最大化的面積,則是以最理想速度[註1]從頭跑到尾,畢竟人不是機器,但是越趨近這個概念越是趨近面積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將體力最佳化的平均分配。
[註1]最理想速度是從選手多次測試中找到的,過(越)快速度造成體力衰竭、過(越)慢雖可保持體力卻無法有效累積里程,兩者卻都是悖離理想的數學模式越遠、無法將面積最大化。
從這個理想數學模式配速概念,來看2016.12.17~18東京神宮外苑[註2]所舉辦的24小時賽[註3],從賽事成績前三名選手、正巧也是三種不同典型配速策略,來分析歸納其中特性。
[註2]神宮外苑賽道一圈距離為1.325公里(選手每整點晶片感應距離與所跑實際距離可能誤差<1.352KM)。
[註3]日本作為進軍2017年世界盃的選手選拔依據、超馬好手精銳盡出,最終有10位(男子7位、女子3位)選手達到國際標準(男子240以上、女子220以上),也非常漂亮的成就了金牌賽事(5位達國際標準)。毫無疑問是一場高水準24小時賽事,更展現日本超馬實力的雄厚。
從1~7小時晶片感應距離83.447KM推算,開賽速度約12+Kph,8~11小時127.158KM,推算維持約11Kph,12~16小時174.842KM維持約10Kph,17~24小時約以 9+Kph推進里程至248.404KM。從這樣逐次掉速現象來看,是不是開賽速度稍快造成,體力衰減而掉速 ? 至於是不是可以將配速調整得更貼近理想數學模式,應該是有值得精進的空間。(楢木十士郎Naraki Toshiro配速與小谷近似,開賽速度略高小谷,在22小時被追越,最終推進至247.994KM略遜小谷,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從1~10小時晶片感應距離100.667KM,推算開賽速度約以10+Kph維持了10小時,11~21小時晶片感應推進至214.579KM,推算約10.5Kph維持了11小時,22~23小時237.096KM,推算此間加速至12Kph,最後時刻加速推進至249.804KM。從這樣逐次加速現象來看,高橋到了賽事末段體力仍然充沛十足,至於是不是可以將配速調整得更貼近理想數學模式,應該是有值得精進的空間。
從第1及2小時晶片時間推算開賽速度約為11.5Kph,整個24小時賽事隨著時間推進,從每小時晶片感應距離推算,速度大致維持在11+至11-(不快過11.5、也不慢過10.5Kph),在配速策略執行上,可以說幾乎是一個速度從頭跑到尾,時間來到最後的24小時將里程推進至263.127KM(幾乎吻合11x24=264、只有0.003%差;或許在石川心中仍會有一點點的不滿意)。在配速上表現既傑出又穩定,真是無懈可擊。只有27歲的石川,初登24小時超馬賽場即展現無比意志、一鳴驚人,真是英雄出少年、令人讚嘆呀!
假設賽前目標設定為264KM,這11Kph無疑是無懈可擊的最佳速度,也是理想數學模式配速的最佳示範。由此觀之,可以窺見其個人性格,必然蘊含著高度聰明、冷靜、沉穩、睿智、刻苦、堅毅與自律…...,內在的精神品行以無懈可擊的配速模式展現,真是令人尊敬呀!
至於11Kph是不是石川發揮極致的最佳速度 ? 仍不可知。倘若以此配速模式嘗試將成績向上提升,配速每增加0.1公里,里程增加2.4公里、能增加到甚麼程度 ? 或是開賽速度增加到哪個速度,在哪個小時會發生掉速現象、速度掉多少、會呈現甚麼樣的曲線變化,最後可以推進到多少里程。相對和這次11Kph、263.127總里程相比,才可以得知石川發揮極致最佳速度是多少。會不會是繼關家良一之後,成為引領日本超馬界數年、甚至打破原良和2014在東吳大學所創285KM紀錄的當代頂尖跑者、真是令人引頸期盼、深深期待呀!
從上述三種不同典型配速模式中比較,以石川11Kph為基準,高橋與小谷以上下各約1Kph的差異速度開賽,不論高橋後段加速、小谷後段掉速,其最終結果與石川的263.127KM相比(高橋249.804、小谷248.404KM),仍都有一段不小距離的差距,隨著選手速度震幅越大(與平均速度相比)相對越不穩定,也離理想數學模式越遠。也給踏入這領域的跑者一個無懈可擊準備方向的示範,才能夠在賽道上有更好的表現。或許許多跑者心中存在著許多實際執行層面的疑問。但是,石川佳彥做到了!還需要多作解釋嗎?
未來也期待著石川佳彥能夠來到東吳大學24小時賽場大放光芒,是不是能夠與中國單盈博士,攜手展現高度內在精神品行、發揮極致,以數字方式呈現將紀錄向上推升。掀起另一段有如過去關家良一與工藤真實時代旋風。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形容,真是令人引頸期盼、深深期待呀!
*除配速策略直接影響成績表現之外,當然也更包含其他許多重要的必要條件,此處就不另作陳述。
*以上不是絕對的模式、數據、觀點與看法,僅供參考。
*資料擷取自主辦單位網路連結公布之每小時成績。
*石川佳彥曾於2016來台,參加南橫100KM賽(高度爬升約2200M)以 7:12奪冠;並將於2017再次來台尋求衛冕,參與該場賽事的跑者有福能在賽道上一睹風采。
*此次神宮外苑達到國際標準選手 : 楢木十士郎247.994、古北隆久242.215、大河原齊揚241.926、吉田隆太241.133、青谷瑞紀230.609、松本ゆり(Yuri)228.609、岡さゆり(Sayuri)222.760KM。
*從GOOLE氣相資料中得取12/17、18日賽事期間東京溫度約介於2~9度C之間。
*感謝葉東哲博士、傅祺育理事長協助提供相關內容資料。
關於陳瑞龍台灣超馬勇者。2013年參加中華民國超馬協會舉辦的環台超級馬拉松,雖因公無法全程參與,卻開啟連日長距離超級馬拉松之路。2014年自己規劃20天跑步環島、2015年完成43天跑步環法2800公里、2016年完成自己規劃和好友一行三人,38天從廈門跑到北京2300公里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