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狀肺炎(Coronavirus)確診者持續增加,雖然台灣目前疫情有控制,但在國外還是持續蔓延。但是根據國外研究證實,肥胖其實是染病及導致重症的重要危險因子。根據專業醫師指出,肥胖者的肺功能通常不好,一旦染病就容易併發重症。然而疫情流行期間,肥胖者如何減重來提升免疫力成為重要課題。
根據英國一項新冠狀肺炎對於肥胖者的研究中發現,叫肥胖者容易感染。研究人員分析了196名平均年齡為64歲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其中76.5%的人體重屬於過重或肥胖。而根據美國對流感的長期觀察研究發現,肥胖患者感染流感後,痊癒所需花費的時間較體重正常者多出42%,死亡率則高出2倍。然而為何肥胖者較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流感等上呼吸道疾病?研究人員以及專業醫師都表示,肥胖者的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導致免疫系統混亂時,一旦病毒侵襲,較難啟動免疫反應,此時又容易被感染。
肥胖者除了較容易罹患新冠狀肺炎外,也較容易得到流感。近年學界發現肥胖者被流感侵襲的機率也特別高。一項發表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傳染病雜誌)上,此研究是由密西根大學針對1,800名志願者的研究指明,肥胖會增加併發重症的風險。根據研究進一步指出,產生流感症狀的肥胖A型流感患者,擺脫流感病毒的時間比非肥胖患者多出了42%。產生症狀的肥胖患者,平均花費5.23天才完全擺脫流感病毒,而非肥胖者僅需3.68天,兩方出現明顯的差距。
首先,肥胖者可以先從飲食調整。肥胖者應控制每餐熱量,少吃精緻糖、精緻澱粉以及油炸物來以防免疫力降低,然而補充足夠蛋白質為每天必要。再來必須每天飲用足夠的水分,避免喝上含糖飲品。再來就是要保持運動習慣。每星期至少運動3次,一次約30~60分鐘,運動項目包括有氧運動以及重量訓練等,透過交叉方式進行運動能比單一運動來的更有效。最後重要的一點為充足睡眠。許多人都有睡眠品質不佳、睡眠不足等情況,這些都是引起肥胖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會降低人體20%的代謝力,使飢餓素增加,讓人陷入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中,同時也會降低免疫力。
資料來源/BBC NEWS
責任編輯/妞妞
只要每週花一小時半得時間運動,看似雖少,卻能延長你一輩子的健康壽命。根據美國權威期刊《Lancet》中一項研究顯示,2016年一樣研究發現,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約14億)成年人身體活動不足,因此,這讓他們出現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以及失智症與一些癌症的風險增加。此外,他們的肌肉量也掉的比有在規律運動的人還快!
根據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在2019年初時,公佈了一項研究不運動對身體的研究。他們從研究中發現,對於年輕的非肥胖成年人,即使短時間不運動和久坐,也會影響身體健康。首先,他們先調查參與研究的人員他們平時的走路步數,發現他們平時每天能走1萬步以上,但為了實驗,於是要求他們平均每天減少約1萬步的運動,並且增加了103分鐘的坐著時間。然而過了14天後,他們的心血管功能下降了1.8%,而且心肺功能下降且腰圍也增加,但是,恢復正常活動14天後,血管功能恢復到了原先的水平。
此外,據刊《康復醫學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一項針對不運動降低肌肉量的研究顯示,只要不運動兩週,肌肉量明顯會下降。研究找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將參試者用一條腿部固定器綁定,保持不動2個星期後,年實驗者的腿部肌肉平均減少485公克,而老年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250公克。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年輕人肌肉力量降低了1/3,其腿部肌肉力量衰退程度,相當於衰老40~50年。
根據《衰老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and conducted)的一項研究發現,平時身體健康的老年人,若僅停止運動10天左右,大腦中負責機體思考、學習、記憶的重要區域血流量會明顯下降,也就是說,只要不運動,身體各個器官會運作變慢,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以及降低運動表現此。此外,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老年人需要進行規律運動,這樣可延緩大腦的萎縮進程,可提高其認知功能,並降低機體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不少研究都發現,適量運動對於改善三高有益,甚至還能改善心理疾病,抑制負面情緒;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與運動最少的一成人相比,運動最多的一成人平均患癌機率降低7%;而且能夠助人遠離失眠、精神以及身心狀況都比較良好。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最好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低於這個標準的人即被認為是身體活動不足。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隨著年齡增加,尤其是女性更年期報到,通常伴隨肌肉量減少、體脂肪增高(特別在腹部周圍)、有氧適能降低等三種身體變化。而近期在《更年期》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帶來好消息:每次20分鐘、每週只要1小時的自行車高強度間歇訓練,就可能對女性的肌肉產生重大影響,逆轉更年期的衰老變化!
以往許多研究已證明,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年輕男女減脂、增肌的好處。而澳洲的研究團隊想嘗試將同樣訓練用在中高齡婦女上是否見效?於是研究團隊招募40名停經後婦女,並將她們隨機分為高強度間歇訓練組和久坐組。
高強度間歇訓練組參與了為期8週的高強度間歇訓練計畫,每次騎20分鐘健身車(大於最大心率的80%),每週練3次,8週下來共鍛鍊8小時。在計畫結束時,運動組婦女的腿部和軀幹肌肉增加了1.5磅(0.68公斤),減少了0.8磅(0.36公斤)體脂肪,並提高12%有氧適能(Aerobic Fitness);久坐組則沒有任何變化。
該研究第一作者、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Yati Boutcher表示,研究顯示高強度間歇訓練對於肌肉量的增加,優於重量訓練的效果;但是與阻力訓練相比,想要更快增加軀幹和腿部肌肉量,將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達到類似效果。
目前尚未清楚高強度間歇訓練對肌肉影響的機制,不過Boutcher指出,做自行車上間歇訓練,可能大量增加腿部粒線體和肌原纖維蛋白的合成,並增加軀幹的蛋白質合成,加上肌肉持續做等長收縮,兩者都有助於肌肉生長。
指肌肉長度不變,有持續出力的狀態;也就是持續出力但角度沒有改變,例如:舉啞鈴固定在一個張力的角度不動。這種肌肉收縮的機制是當肌肉的主體部分,像是肌腹收縮時,它拉長了與它相連的肌腱,與此同時保持兩側肌腱在骨骼上的附著點之間的距離不變,這樣便構成等長收縮運動。不過,當等長收縮產生的力量超過一定程度,肌肉局部的血液供應便會暫時終止,形成缺氧狀態。
如果你不喜歡做高強度間歇訓練,可以用增加騎行距離來獲得相同的結果嗎?
可惜的是,Boutcher表示可能不行。因為與有氧運動(均速騎行)或悠閒散步相比,高強度間歇訓練持續被證實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帶來更多的好處。
資料來源/Bicycling, Pub Me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