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減重瘦身,除了靠運動以外,飲更是佔最重要的一部分。飲食佔人體的70%,不管減重、增肌,都需要搭配飲食。但總有嘴饞想喝飲料的時候,這時該怎麼辦?以下介紹6種能提高基礎代謝率、幫助腸胃消化的減肥飲料,助你減重成效更快速成功,此外還有促進新陳代謝、排毒的效果。
喝黑咖啡除了提神,還有利尿消水腫的功效。其中的咖啡因成分,更助於加快新陳代謝、刺激身體燃燒脂肪,在運動之前喝一杯,能提升腎上腺素,讓運動表現更好,結束之後還會持續燃脂,讓你有躺著也能瘦的後燃效應。但請注意,喝黑咖啡才有助減重的效果,如果喜歡加糖加奶,可是會攝取多餘的熱量,減肥不成反而還變胖。
如果不敢喝咖啡的人,那麼紅茶是很棒的選擇,因為它和咖啡一樣含有咖啡因,能促進燃脂之外,還有豐富的多酚,多酚是一種很強大的抗氧化劑,能抑制人體吸收熱量、幫助分解脂肪,還能增加腸道好菌。根據國外研究指出,3個月內每天喝3杯紅茶的人,體重減輕、腰圍也變小了,建議中廣型肥胖的人多喝紅茶。
冷冷的天氣來一杯薑茶暖心又暖胃,現在又多了一個助減重的功效,讓人不得不愛。生薑裡的薑酚、薑烯酚,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器官活化,讓體內的毒素、廢物更容易排出去。其中薑烯酚還能促進脂聯素的分泌,脂聯素有降血脂、血糖的功效,當分泌量增加人體就不容易發胖,也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綠茶強大的燃脂效果,讓它成為市面上很受歡迎的減肥飲料,甚至有國外研究指出,連續喝高濃度綠茶3個月的人,體重比不喝的人,平均少了0.2到3.5公斤,這是因為綠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這項成分能幫助燃脂、提高基礎代謝率,餐後等待食物消化後喝,能有效降體脂、控制體重,另外,還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減肥之外還有助身體健康。如
紅豆水可以有助去水腫、促進血液循環,經常被用來改善腳氣病及消下肢水腫。它有助改善飽飽滯滯、腹脹、大便不暢通等脾胃問題,也對改善疲倦、腳步繃緊有幫助。然而紅豆水在亞洲相當受歡迎,許多藝人都會飲用紅豆水來保持身體循環。對女性來說,還能保健子宮,幫助月經期間能更舒暢。
薏仁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可有效利尿、除水腫。此外,還能改善有便秘的捆擾。此外,薏仁水還能增強免疫力和抗炎作用,薏苡仁油對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有促進作用。
資料來源/HEALTHLY LINE
責任編輯/妞妞
「走路」是人人都會的基本功,卻掌握著瘦身的關鍵!雖然大家都知道走路是給無論有沒有運動經驗的人相當適合的有氧運動,也能消耗熱量、促進體脂肪燃燒。但若深入探討「走」的本質,當我們能以正確的姿勢做到時,不光是腳,從腹部等體幹部位乃至手臂,全身上下都能獲得雕塑。而日本超夯的「享瘦步行法」,其實就是矯正姿勢不正確的不良走路法,每天10分鐘,只需4週,就能讓腹部往內縮、雙腿變直,雕塑出姣好的身體曲線。
享瘦步行法指的是不具備任何走路壞習慣,也就是「正確的走路方式」。
走路往往會令人聯想到用雙腳前進,但其實將骨盆往前推般地帶動身體,然後雙腳跟著骨盆做出動作,才是基本的走路方式。
其他必須留意的還有,透過腳底足弓與腳趾進行重心轉移、不光用腳也得使用臀部肌肉等重點。請參閱統整於下方的7大要點。從下一章起將進入4週訓練課程,學習「享瘦步行法」的行走方式,不過從今天起就可以將這些重點銘記在心,改變走路方式的觀念。
1. 彷彿將骨盤往前推般地前進
2. 行走時背脊打直
3. 不大幅擺動手臂
4. 行走時主要使用臀部肌肉
5. 不加大步伐
6. 留意腳尖、膝蓋需朝向前方
7. 透過腳底足弓與腳趾進行重心轉移
1. 腿部線條
2. 變得修長緊實
3. 走路不容易疲憊
4. 身體曲線會變美
5. 減少大腿前側與外側突出緊繃的狀況
6. 有助於提臀
7. 腹部會變平坦!
8. 姿勢會變好
9. 小腿變細
以下將詳細解說「享瘦步行法」的基本動作。請別只將注意力放在全身的整體動作上,透過膝蓋下方前側與後側放大圖,以及腳底重心轉移說明圖確認細節也很重要喔。若能學會這個走路方式,每天的步行將升級為塑身利器!步行時加快速度更能提升瘦身效果。
1. 將骨盆往前推,讓左腳先著地
雙腳會隨著骨盆的動作動起來,因此前進時雙腳應從骨盆處往前伸出。左腳腳尖無須抬得太高,以腳跟偏外側的部分著地。膝蓋與腳尖需朝向正前方。
2. 重心轉移至左腳,將身體往前帶
著地的左腳將全身重量移動至外側縱弓,隨後轉放在臀部的臀中肌上。位於後方的右腳大拇趾則筆直壓住地面,彷彿將骨盆右側往前推般地前進。
3. 將重心放在左腳,呈單腳站立
大拇指出力不放鬆,右腳筆直往後踢。記得腳尖勿朝外,需垂直向下。呈單腳站立姿勢時,若臀中肌有發揮作用,體幹就不會晃動。
4. 將骨盆往前推,讓右腳著地
利用臀部的臀大肌與大腿後側肌肉將左腳往後送,彷彿將骨盆往前推般地前進。右腳隨著骨盆的動作著地。腳尖無須抬太高,膝蓋與腳尖朝著同一方向。
5. 重心轉移至右腳,將身體往前帶
將全身重量移動至右腳,再從腳跟轉移至腳底外側。位於後方的左腳大拇趾根處出力貼壓地面,並利用臀大肌帶動身體往前進。
6. 將重心放在右腳,呈單腳站立
大拇趾出力不放鬆,左腳筆直往後踢。記得腳尖勿朝外,需垂直向下。呈單腳站立姿勢時,若臀中肌有發揮作用,體幹就不會晃動。
■ 請逐一針對「正確步行方式」要點進行確認
■ 藉由骨盆往前的動作帶動身體前進
■ 確實運用臀部與大腿後側的肌肉
■ 腳底的重心轉移確實做到從腳跟→腳底外側→大拇趾的順序
■ 腳尖與膝蓋保持朝向正前方的狀態
■ 往前踢出的大拇趾朝著正下方,不偏移至外側
• 本文摘自台灣東販,森拓郎著
《走成一個瘦子:1天10分鐘,4週輕鬆擊退激凸小腹 × 粗 O型腿 × 肥滿身體曲線》一書。
本書特色
本書由專業的運動指導員森拓郎指導各位讀者正確的「享瘦步行法」,一天只需花短短十分鐘時間,按照以下四周訓練法:
1st week 扭轉壞習慣/
2nd week 提高穩定性/
3rd week 讓身體記住正確的動作/
4th week 身體學會維持正確的姿勢,大腿、小腿、腹部周圍、臀部全都小一圈!在家就能做的簡單運動!
--
更多《走成一個瘦子》資訊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有在看NBA的人一定對於綽號小皇帝的LeBron James不陌生吧!然而,身高203公分體重113公斤的他是洛杉磯湖人的小前鋒,那你認為他的體型是屬於哪種的呢?精壯?結實?這些看起來都很合理的答案,經過BMI的分類可能會讓你跌破眼鏡。
按照任何正常標準,LeBron James都是這個地球上最適合打籃球的人之一,但是根據我們常見的體脂測量系統,他完全「超重了」!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有聽說過body mass index(體重指數),或者更為非正式的知道他的縮寫BMI,這是一個流行已久判定是否肥胖的公式,它不僅可以判斷一個人是超重還是肥胖,還可以判斷未來健康問題的風險程度。
體重指數將一個人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別,從體重不足到肥胖。
* 18.4或更低:體重不足。
* 18.5至24.9:正常體重。
* 25至29.9:超重。
* 30或更高:肥胖。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數據,通過這項措施超重或肥胖可能會讓你面臨患心臟病,II型糖尿病甚至某些癌症的風險。但BMI對某些人而言並不適用,加利福尼亞營養學家同時也是教練的Alan Aragon解釋說,body mass index(體重指數)其中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它無法分辨出脂肪和肌肉,在文章一開頭所提到的NBA球星LeBron James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
而Pennington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健康教授Timothy Church表示,問題的部分原因在於BMI從未被設計為判斷任何個人體重的工具,無論是在醫生這端還是一般人的身體指數辦定上,事實上,這個公式最初的用意是在衡量整個人口的集體權重,但由於其簡單的數學公式和獨特的分眾類別,例如:你的BMI算出25的數字,就可以很快的將你分類為超重這區塊。
在20世紀早期,醫學研究開始指向體重超重和早死之間的關聯性,因此,醫生和保險公司開始尋找一種簡單的方法來確定一個人的體脂百分比,尤其,對於保險公司方面特別關注於這項計劃的誕生,並將預算的一部分用於發現肥胖計算與判定上,以便能估算投保人的健康風險。
然而,直到1972年生理學研究人員Ancel Keys發表了一項名為「相對體重和肥胖指數(Indices of Relative Weight and Obesity)」的研究,才發現出現代我們常用的BMI版本。Ancel Keys對男性人群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以測試是否有任何預先存在的數學方程,可以測量一組人體脂肪的相對量。他很幸運的尋找到由比利時統計學家Adolphe Quetelet,在19世紀中期開發的Quetelet指數,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BMI計算方式(重量除以高度平方),經過證明這個程式是成功的。
對於Ancel Keys來說,他從未打算讓醫生或保險公司,使用這樣的公式來做為人體指數的辦別,但是由於BMI太過於完美了。因為,它只是一個數學方程式,比更直接和更準確的測量方法更快,更容易和更便宜,比如水下稱重測試它根據排水量計算出你的身體重量,以及皮膚折疊測量,它可以計算出你皮膚下的脂肪含量。所以,BMI受到許多人壽保險公司的大力推動與採用,它們可以經由這些指數向客戶收取更多的風險費用。
另外,這個公式在1985年得到了官方認證,當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將其列為肥胖指數,從那時起,BMI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現在它已成為確定健康狀況的標準配方,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與營養學教授Frank Hu博士說,即使在普通人中也是如此。
另一個問題是性別,在最初Ancel Keys研究都是根據對男性人群的研究而創建的,並沒有針對女性來做研究計算身體指數這件事,然而,無論是醫生或保險公司對於兩性都使用相同的方程式。美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通過為一個人的BMI建立不同的門檻,來區分男性及女性的標準,以解釋男性和女性在等式中的差異。但這個門檻在1998年就突然的消失,NIH發言人也拒絕回答及發表這件事的評論。
根據最近發表在國際肥胖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的一項研究,也指出體重指數(BMI)可能不一定是健康體重最準確的標誌物。該研究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和心理學家珍妮特·富山(Janet Tomiyama)領導,指出這些數字並不直接與身體健康相關。Quartz報告說,研究人員使用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的數據,來分析參與者的BMI與健康的關鍵跡象之間的關係,例如血壓和膽固醇;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濃度,他們發現有47.4%被判定超重的人實際上是健康的,而29%的人稱為「肥胖」;另外,超過30%被歸類為「健康」體重範圍內的人被發現,身體代謝不健康。珍妮特說,如果只單純運用BMI數值來判定,那有些身體其實是健康的人,會因此被歸類為不健康,而受到歧視與醫療費用的增加,而BMI數值歸類為正常的人,有可能就忽略掉身體不健康的風限性,該關注的是實際的健康指標。
針對這點許多的科學家開始尋找BMI的替代方案,最常見的是腰圍測試,用來測量腹部的肥胖指數,有專家指出這項測試也不完美,因為,它測量人患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因為它專門測量脂肪而不是考慮到人體肌肉的重量。
當你要判定自己是否肥胖需要減肥,只要照照鏡子看看平常穿褲子的腰圍大小,並經過一些檢測移器的判定,並與醫生溝通了解之後,再來進行所謂的減重或減脂增肌,不要依賴BMI所算出的數值來做為辦定自己的健康狀態。
資料來源/draxe、womenshealthmag、barbend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