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研究:規律跑步幫助眼睛逆齡
1
規律跑步降白內障風險
研究:規律跑步幫助眼睛逆齡
2
跑步前、跑步中精準補水攻略
3
美大隻佬減重近50公斤,還贏得馬拉松冠軍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研究:規律跑步幫助眼睛逆齡

2020-06-24
話題 跑步 保健 新知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造成失明的第一大原因是白內障(47.8%);而據台灣健保資料,全台65歲以上白內障盛行率高達60%,可見在高齡化的台灣,白內障已是無法避免的困擾。其實,我們現在就能開始預防白內障發生!近期一篇新研究指出,每天規律進行運動,可將罹患白內障的風險降低2%。

該研究刊登於2020年4月的《國際眼科雜誌》,由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和澳洲南澳大學合作分析6項前瞻性研究數據,調查對象包括全球超過17萬1620名參與者。研究發現,身體越活躍,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明顯越低。

規律跑步降白內障風險
研究﹕規律跑步幫助眼睛逆齡

老化的敵人-白內障

事實上,白內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成因包括:老年性、先天性、外傷性、併發性(如高度近視、糖尿病患者或放射線治療後),以及藥物性(長期服用類固醇)等等。當然,最常見的白內障類型正是老年性白內障。

老年性白內障一般發生在55歲以上,隨著年齡越大,罹患白內障的機率就越高。近年全球人口老化嚴重,老年性白內障的盛行率增高,加上人手多種3C產品,罹患白內障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

白內障主因眼睛的水晶體變混濁硬化,就像攝影機的透鏡髒掉一樣,阻擋了光線的進入,看東西就會像霧裡看花。隨著白內障程度發展,可能出現視力減退、看東西色調改變、初期時近距離閱讀能力改善;如果更嚴重,還可能有光暈、眼睛痛、頭痛噁心等現象,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甚至會失明。

雖然導致老年性白內障的機制尚未清楚,但自由基細胞損傷、胰島素阻抗和不健康的脂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可能增加其風險。另外,一些生活習慣例如暴露於陽光(紫外線)、抽菸,可歸為加速惡化的危險因子。

白內障
白內障 ©allaboutvision.com

跑步、騎自行車、步行都能減少白內障發生

上述發表於《國際眼科雜誌》的研究中,針對運動如何減少眼睛細胞的氧化損傷(氧化損傷是造成許多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發現進行跑步、騎自行車和步行等規律訓練的人,發生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降低10%。

該研究也顯示,每天的身體活動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如果有6 MET,老年性白內障的風險就減少2%。關於日常體能活動與代謝當量的對照,請參考下表:

日常體能活動與代謝當量
日常體能活動與代謝當量的對照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台灣健康體能指引》手冊

為何運動對眼睛好?

推測運動幫助眼睛健康的原因,研究人員、南澳大學流行病學家李明博士指出,身體活動可減少氧化壓力,對於眼睛,減少氧化壓力可保護高濃度的不飽和脂肪酸不被分解,若分解易導致細胞損傷。此外,運動能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它具有多種好處,包括限制眼睛的感染和炎症。

以往研究也顯示,長期的身體訓練會增加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它可幫助從血漿中吸收更多抗氧化劑到眼睛的水晶體,以防止氧化損傷。運動還可以改善胰島素和血脂狀況,這兩者都與老年性白內障的發展有關。

身體活動減少氧化壓力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
身體活動可減少氧化壓力、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

雖然運動對眼睛好,但在戶外跑步、騎自行車時,仍然要加強注意保護眼睛,因為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會增加白內障風險。夏日炎炎、太陽高掛,每天出門跑步時請記住,全程使用100%防紫外線UVA和UVB的太陽眼鏡來保護眼睛,才不會讓視力「運動反被運動誤」。

資料來源/Bicycling, NCBI, 台灣癌症防治網、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步前、跑步中精準補水攻略

2018-03-27
飲食跑步知識庫馬拉松運動補給飲食方式

喝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馬拉松比賽中更是必需品,你可能不會因為喝水而運動表現變好,但當你在脫水情況下,表現一定會變差甚至造成傷害。既然補水如此重要,那麼該怎麼喝才能恰到好處?以下針對跑步前1小時和跑步途中的補水策略,讓你能精確了解並精準算出聰明的喝水方法。

跑步前、跑步中精準補水攻略

流失水份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關鍵

首先,愛跑步的你必須先知道補水為何如此重要,據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Leeds Beckett University,前稱為利茲都會大學)運動與肥胖學教授Paul Gately指出,而運動過程中,尤其像全程馬拉松這類高強度運動,水成為左右運動表現的關鍵因子。
 
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皮膚出汗、尿液糞便、以及呼吸頻率而流失水份;其中流汗是讓身體調節體溫、維持核心溫度的重要方法,而這樣的「水合作用」受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天氣影響,例如在溫暖環境下,人體流汗和呼吸頻率都會增加。
 
科學研究顯示,當人在運動前後因為脫水減少2%以上體重,代表著在跑步這類耐力運動上的表現可能下降,馬拉松比賽當然也不例外,常見輕中度脫水症狀包括頭痛、頭暈目眩、口乾及口渴。

運動前後因脫水減少2%以上體重,可能造成運動表現下降

建議補水量

以大原則來看,根據國際馬拉松醫學指導協會(IMMDA)建議,馬拉松跑者在比賽間,每小時應喝下400至800毫升(ml)液體。越是在溫暖環境且跑速越快的跑者,液體補充需越多;在越涼爽環境且跑速慢的跑者則越低。
 
若想進一步精算比賽途中每一次該補充多少水,可參考以下維杰.費德醫學博士提出的方式,讓你更清楚比賽時需要的補水量:
 
跑步前
少於1小時且運動強度低,開跑前喝177-237ml水;如果在濕熱環境下跑5-10K,可加入一些運動飲料;若10K以上,跑前1小時喝237-473ml水或運動飲料,開跑前再喝118-237ml。
 
跑步中
基本原則是每15分鐘177-296ml水,如果天氣悶熱、跑時長,水中可加入電解質,目標是維持身體汗水流失量在體重2%以內。有一簡單的流汗率方法能幫助衡量跑步前後的汗水流失量,也有助於了解跑步間需要補充多少水分。

流汗率計算
跑步前後體重差(g)+ 液體攝入量(g)= 流汗量(g)
流汗量 ÷ 跑步時數(hr)=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g)
每小時需補充的液體量 ÷ 4 = 每15分鐘需補充的液體量(g)


e.g. A跑者跑前體重61公斤,跑後60公斤,跑步時攝取680克液體
61,000g - 60,000g + 680g = 總排汗量1,680g
1,680g ÷ 2hr = 每小時應補充840g水或運動飲料
840g ÷ 4 = 每15分鐘(約每次補給)應補充210g水或運動飲料

小提醒

1.注意鈉補充
跑步時大量排汗,而汗液的主要成分是鈉,鈉是人體內重要的電解質,這就是為什麼運動時要頻繁補充電解質和水,否則容易導致肌肉動作遲緩或抽筋。長距離跑步時最好頻繁補充少量水分,而非一次大量攝取,因為液體分量少身體較易吸收;馬拉松比賽中建議每20分鐘喝113-237克運動飲料,並在每個休息站或每1.6公里時交替喝運動飲料和水。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應該避免補充運動飲料,因為運動飲料醣含量高,不應以運動飲料來補充鈉,建議喝稀釋的生理食鹽水代替。
 
2. 別等渴了再喝
據國內跑步教練陳柏長醫師建議,由於台灣天氣炎熱,台灣賽事更常有水站距離遙遠或不固定距離的問題,最好不要等到渴了才喝,否則可能會有渴了找不到水站的窘境。而國外如歐美很多賽事約1.5公里就有一個水站,加上天氣比台灣冷,事先需要規劃多久補一次、一次水站要補多少水。

台灣天氣炎熱,馬拉松比賽時最好不要等到渴了才喝,以免出現渴了找不到水站的窘境 ©中山新聞

註:以上單位依資料原文撰寫,克(g)是質量單位,毫升(ml)與立方公分(cc)是容積單位,視密度不同換算結果稍有差別,若以水計算,1g=1ml=1cc

資料來源/LONDON MARATHON、《完全跑步聖經》、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藥害救濟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大隻佬減重近50公斤,還贏得馬拉松冠軍

2016-11-13
故事跑步人物誌瘦身馬拉松

當瓊·奧崔 (Jon Autrey) 2015年12月5日在賽後談到他以2小時38分23秒於聖裘德孟菲斯馬拉松 (St. Jude Memphis Marathon) 奪冠時,他聽起來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選手。他說他採取了保守的跑法、平均配速,並適當地補充水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位身形俐落的跑者曾經是一位美式足球後衛,而且體重曾達125公斤。

據Runner’s World網站報導,來自田納西州孟菲斯的奧崔在2015年12月5日贏得了聖裘德孟菲斯馬拉松的冠軍,這是這位32歲債券交易員的第10場超過26英里距離的全馬賽事,其中有兩場是超過50K的超馬賽,他也連續參加過三次波士頓馬拉松。

Jon Autrey 贏得2015 St. Jude Memphis Marathon 冠軍。 ©MARATHONFOTO

但奧崔並不總是跑得很快。事實上,在12年前,他只繞著一個足球場的長度跑,而且當時他的體重是275磅 (125公斤)。

現在,雖然身高192公分的他已經減去了46公斤的體重,他仍然無法相信他會成為一個認真的跑者。

「我總是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跑者,」他說。「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因為想要減肥,然後才開始喜歡跑步的人。」

憑藉堅實的肌肉和爆發力,美式足球總是奧崔比較擅長的運動。他高中時代在伊利諾伊州都在玩美式足球,並慢慢開始接受他自己成為一個大傢伙的事實。

「我的朋友叫我『肥胖傑克』,」他說。「我當時重達125公斤,不過由於我是後衛,所以這不是一個大問題。這只是我的暱稱。」

他在就讀位於伊利諾伊州布魯明頓的伊利諾衛斯理大學時,加入學校被國家大學體育協會 (NCAA) 劃為第三級別(D3)的美式足球隊,但由於在他的大一這年不斷地受傷,讓他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了不同的思考。

「自從我坐了冷板凳之後,我已經減去了一些體重,因為我並未吃得像一個正常的校隊後衛所應該攝取的數千卡路里的飲食,」他說。「而且我感覺很好。我想知道,如果一直把這種壓力放在我身上是不是值得。」

JON AUTREY 在高中時曾是一個重達125公斤的大胖子。 ©JON AUTREY

由於不確定他受傷之後還能有多少上場的機會,奧崔決定離開學校,回到孟菲斯,他出生的地方。

但是,回到田納西州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轉變過程。他母親當然歡迎他來同住,直到他有能力自立,但她的住家是一房一廳的公寓,並沒有太多的空間給這位19歲的大男孩伸展。「基本上我是睡在地板上,」他說。「並且,我們不得不共用一輛車。」

這樣的不便成了他開始跑步的好動機。「每當我需要去任何地方,我不得不到我媽媽工作的地方去開她的車,」他說。「從我家到那邊大約3公里。大多數日子裡,我會跑過去取車,然後開車到健身房。正是在這個期間,我決定要讓自己瘦下來。」

不想再成為「肥胖傑克」了,奧崔開始以減肥為主要目的而越跑越遠。他承認自己最初是一個圓滾滾的跑者,他會報名參加一場馬拉松,然後密集訓練,接著再一口氣休息好幾個月。雖然如此,他的確天生有種享受跑步的能力。

藉由使用網路上的訓練計畫,他開始以1:30的時間之內完跑半程馬拉松。當他在2009年完成他的初馬,也是這場聖裘德孟菲斯馬拉松,他完賽時間是3小時14分45秒。

2011年,奧崔的體重減到225磅 (102公斤)。那年,他決定報名參加他的第二場馬拉松。不過,賽前訓練還是苦不堪言。他往往跑了幾英里就覺得身體不適,但奧崔無論如何還是完成了比賽,以3小時42分06秒衝過終點線。

「我還是帶著很可觀的肥肚圈在跑步,但它不僅只是體重而已,」他說。「這是我肥胖的來源。以前我總是想要喝啤酒就來上一罐;如果我想要披薩,我就來上一片。然而,我已經意識到,這必須被改變。」
 
於是,他專注於吃得更健康,而且他的速度改變了。在2012年時,他想要讓自己跑進波士頓馬拉松參賽時間門檻,而為了要達到這個新目標,他請了一位教練:凱文·雷勒斯 (Kevin Leathers) 來訓練他。

由雷勒斯提供更優質的訓練、補給的專業建議,以及比賽策略的諮詢,在八個星期後,奧崔在紐奧良搖滾馬拉松跑出他的最佳成績3小時00分51秒,比他以前的全馬PB還快了8分鐘。

在2015年12月,回到他的家鄉孟菲斯,他知道有沒有什麼能打敗在家鄉奪冠的感覺。

「當那場比賽還剩下四分之一英里時,我問一個路旁觀賽者,有沒有人跟在我身後。他們告訴我,後面一個人都沒有,」他說。「這真是像一場夢一樣。在我生命中,我從來沒有想到我有一天會贏得一場馬拉松。我不得不說這是完美的一天。」

在今年4月,已經減到175磅 (79公斤) 的奧崔也參加了他連續第三場波士頓馬拉松,雖然沒能打破他2015年在波馬創下的2小時36分04秒個人最佳成績,不過仍以2小時57分43秒完賽。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