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坐著的時候,胃和腸幾乎都是被擠壓受力的部位,尤其是上班族。也因此在經常坐著的人當中,有可能會發生腸沾黏導致腸道蠕動變差。一旦出現這樣的情形,整個腸道的血液循環就會停滯、促進排便的腸道蠕動機能也會跟著變差,此時就很容易形成便祕。瑜伽坐角式(Wide-Angle Seated Forward Bend Pose)助腸胃蠕動,緩解胃部不適與脹氣,此外,對身體還有其它益處。
對於需要時常彎腰或是久站的工作者來說,瑜伽坐角式非常實用,透過扭轉的方式,讓緊繃的脊椎獲得舒暢,對於年長者來說也非常適合,但在做的時候,如果有脊椎曾受過嚴重重傷者,要先透過專業瑜伽老師或是相關科系醫生再做進行。
現代人長期姿勢不正確,像是翹腳、駝背、攤在沙發上等,這些姿勢都會導致脊椎側彎、尖椎盤突出,進而導致坐骨神經產身疼痛。透過瑜伽坐角式能改善這些問題,將脊椎、尖椎盤拉回身體正確位置上。此外,維持平時良好姿勢也非常重要,不要等脊椎變形或是壓迫才跑去開醫生,嚴重可能還需要開刀。
瑜伽坐角式非常適合跑者、雙腿時常水腫、靜脈曲張的人。當長時間久站,會導致小腿會開始水腫、靜脈曲張等狀況,嚴重時會引發疼痛,定期做坐角式可以改善上述情況外,腿部線條也會越來越好看。
步驟1:採坐姿,將雙腿打開,背部挺直,腳尖朝上。
步驟2:身體前傾,雙手平貼地面。
步驟3:吸氣,繼續前彎,下巴、胸、腹靠近地板,雙臂張開握住雙腳。
步驟4:停留3~5個呼吸後休息。
資料來源/YOGATEKET
責任編輯/妞妞
膝蓋受傷是許多運動員常見的問題,但這樣的運動傷害確是可透過日常訓練來預防及避免,有許多的研究數據都指出,加強下半身的肌群強度和肌力都能有效的保護膝蓋預防運動傷害,以下這四個下半身肌群訓練就能幫助你遠離疼痛與傷害的好方式。
膝關節的主要穩定器就是膕繩肌(包括股二頭肌長頭、股二頭肌短頭、半腱肌與半膜肌),然而,這也是大家常常忽視的肌肉部位,因為,我們的股四頭肌是直接與膝關節連結,而膕繩肌則沒有這樣直接的連結性,因此,都會被大家在訓練動作上忽略。然而,擁有健康強壯的拮抗肌可以提升關節的活動範圍,提供更好的關節穩定性和支撐性,並且在你訓練大負荷複合動作時,減少關節的壓力和不適感。
要加強膕繩肌的訓練,我們可以採用俯卧腿彎舉機來進行,它不需要很重的重量讓重複次數可以達到20下/組,專注於大腿後側的股二頭肌發力即可。
沿著大腿內側的肌肉包含內收肌、股薄肌和縫匠肌,在出現膝關節損傷或功能障礙時,長期的不運動可能會導致這些肌肉的僵硬,最終可能會給膝關節的病情帶來消極的影響。
通常我們都會採用坐姿夾腿的孤立性訓練來加強內收肌群,而這樣訓練的好處就是當你將雙腿併攏時,腿後肌會被推向外側在視覺上會變得較強壯,但要特別注意!練內收肌會讓大腿的上段變的較為粗壯,因此,如果你的腿像短跑選手一樣的話,就可以減少這項訓練動作。
髖屈肌對於膝蓋有非常直接的影響,由於髖關節屈肌特別是腰肌,其附著在脊柱上,這些肌肉在決定膝蓋和腰部方面是否健康,將會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加上由於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主要都是久坐這也是將髖關節處於屈曲的狀態之下,所以我們的髖關節屈肌會退化並缺少彈性,這意味著你需要拉伸並訓練它們來保證它們發揮正常的功能,來改善跟膝蓋有關的問題。
坐姿髖關節屈曲可以很好地改善髖關節屈肌的問題,你只要坐在椅子上或長凳上保持上半身直挺,慢慢將右膝抬高朝向胸部;確保大腿不會翻滾或向外翻,然後暫停1-2秒接著慢慢把膝蓋降低至起始狀態,每側做12次/組。
最直接橫跨膝關節的肌肉就是股四頭肌,這也是我們下半身最大範圍的肌肉群,如果你的膝關節已經有傷正在進行復健的過程,那我們就不能太直接給於施加過大的負重,但負重不足又無法刺激股四頭肌的成長,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就必須要運用離心收縮,慢而有力地落下負重;如果降低負重的速度越快,你必須更加強烈和快速地收縮肌肉,才能在動作末尾及時改變運動方向,而這只會徒增你受傷的概率。
雙腿或單腿推舉就可以達到訓練的目的,選取單腿離心收縮時感覺較明顯的負重,然後雙腿蹬起後,單腿控制落下再用雙腿蹬起,利用離心收縮能產生較大力量的效果從而完成在膝關節康復過程中對股四頭肌的充分刺激。離心收縮15次/組
資料參考/mensjournal、generationiron
責任編輯/David
近期臺北市天氣炎熱,台北連續多日最高溫都超過36度,打破氣象局統計120年來,高溫超過36度的最長連續天數紀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炎炎夏日出門觀賞世大運比賽加油時務必謹記「防中暑五撇步」:「過度曝曬應避免」、「服裝散熱最重要」、「定時飲水保健康」、「眼睛顏面要防曬」、「清風吹拂好涼爽」。面對高溫建議避免早上10點至下午2點間從事戶外活動,讓您今夏防暑又健康!
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該如何處置?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提醒常見熱傷害症狀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頭痛、頭暈、噁心、肌肉抽筋等,應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及時補充水分(可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稍待休息後可減緩不適感,較為嚴重等症狀如意識不清、昏迷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
提醒各界朋友參與世大運為選手加油時應留意防暑措施,避免熱傷害,建議採取下列預防中暑「5」撇步:
過度曝曬應避免
(一) 儘可能待在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
(二) 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
(三) 不可滯留在密閉的車內。
服裝散熱最重要
(一) 戶外活動時可撐傘以避免陽光直接照射或戴遮陽帽減緩頭頸吸熱的不適感。
(二)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的衣服,可選擇透氣材質較佳的衣物。
(三) 可適量塗抹防曬乳,避免強烈陽光紫、紅外線所造成的皮膚傷害。
定時飲水保健康
(一) 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建議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
(二)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使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眼睛顏面要防曬
戶外活動利用寬邊帽避免陽光直射臉、耳朵及脖子,選擇檢驗合格抗UV的太陽眼鏡保護眼睛,挑選可遮檔眼睛周圍及適合臉型的款式,並注意遮覆完整。
清風吹拂好涼爽
清風吹拂的環境有助於運動中過高體溫的排除,進行戶外運動時除注意氣溫外,亦應該選擇有風的環境。
◎相關訊息請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1806及洽詢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
資訊提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責任編輯/Oliver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