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要嘗試減重或瘦身的時後,一定都會聽到有些人開玩笑的說:「不要吃就會瘦了啊!」這句話,其實,這句話不能說完全的錯誤,但我們將它轉換一下說法「當你吃進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低就會瘦了!」,沒錯!這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創造熱量赤字,這樣你的體重就會隨之降低。但是,有另外一派的人認為就減重和長期健康而言,吃進的食物類型遠比它所含的卡路里要來的重要,所以,這篇我們將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討論攝取熱量與消耗熱量對減重來說真的很重要嗎?
1.基本新陳代謝
我們的身體會從食物中獲取大部分的卡路里,來用以維持身體基本的功能,例如心臟的跳動以及血液的流動這類基本維持生命的能量,通常都會被稱做基礎代謝率(BMR)。
2.消化系統
當你開始攝取食物時,身體就會攝取相當的熱量,然而,這些食物的熱量有大約10-15%會使用於消化過程,這也被稱做食物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每個食物所需要的TEF也不盡相同。
3.身體運作
扣除掉上述這兩個身體就算不動也要消耗的熱量之外,剩下的熱能就會用來提供身體活動的能量,這包含日常活動或是運動訓練等等。
當你從食物中攝取的熱量與身體消耗的總熱量維持平衡狀態時,就能讓體重維持穩定的數值;因此,要透過創造所謂的熱量赤字才有機會讓體重減輕。
關於吃少一點就能幫助減重吃多一點就會變胖,這樣的理論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一但滿足身體熱量的需求時,就會開始進行能量儲存的機制;一般來說會先補充身體所需的肝醣大約300-350g左右,其中100g會存放於肝臟之中,另外的200-250g則放於心肌、平滑肌與骨骼肌這三大塊裡,也正因為這些部位所需的醣原十分的少,因此,大部分的熱量就會轉變為脂肪堆積於身體各個部位,這也就是為何脂肪容易堆積而肌肉不易成長的原因。所以,攝入的卡路里多於燃燒所消耗的卡路里會導致您體重增加,而攝入的卡路里少於攝入的卡路里將導致體重減輕。
然而,有一些研究報告也指出吃下什麼類型的食物比吃多少重要,這意味著從飲食中攝取的熱量與減重無關。但事實上,這些研究也是基於一些不準確的假設,例如現在十分熱門的低醣飲食法,就是強調攝取較低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體重減輕,並透過線上APP進行營養素的紀錄數據來估算攝取的熱量,這樣的方式有一定的誤差範圍,就算是專業的營養人員也不一定會100%的準確;同時,最重要的是一些研究僅僅只有提到體重的減輕,但卻沒有提出體重減輕是來自於肌肉、脂肪或是水分的流失。要知道不同的飲食狀況與營養素的攝取,對於肌肉、脂肪或是水分的流失都會出現不同的影響性,然而,控制這些因素的研究始終擺明「體重減輕」是因為熱量的攝取不足,無論你的熱量來自於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或是脂肪。
攝取不同的食物來源對於新陳代謝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例如有些人會比大多數的人需要更多時間來消化、吸收與代謝;而量化這個過程的名詞又稱做為食物的熱效應(TEF)。當TEF越高身體代謝食物所需的能量就越多,例如蛋白質的TEF最高,而脂肪的TEF最低;這表示高蛋白飲食比高脂肪飲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進行代謝。這就是為什麼經常說吃蛋白質比吃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能更大程度地促進新陳代謝的原因,簡單來說在減輕體重這件事上,飲食的TEF對於卡路里平衡只會佔很小一部份,畢竟只有大約10-15%會使用於消化過程。
每個食物所含的卡路里與營養素相差很大,擁有高密度營養的食物比低密度食物能提供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各項營養量,例如水果比甜甜圈具有更高的營養密度,它能提供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營養素,因此,在飲食中多攝取富含營養豐富的食物,能降低罹患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然而,單純的熱量攝取與消耗並沒有考慮到食物的營養密度,這對於身體的健康有著潛在的風險性,因此,除了要注意攝取食物的熱量之外,營養密度也是一的必需要考慮的地方。
我們從嚴格的生物學角度來看,熱量的攝取與消耗對於減輕體重十分的重要,因此,無論你吃進什麼樣的食物;只要消耗熱量大於攝取熱量就可有效的減輕體重。但是這樣的方式並沒有顧慮到營養的密度,這將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此外,不同的食物也會影響身體的激素、新陳代謝以及飢餓與飽足感,最終還是會影響你熱量的攝取。所以,實際上有很多的食物可以讓你保持身體健康,又能維持體重的平衡,因此,千萬別只將焦點放置於熱量赤字這件事情上面,否則,你可能會瘦的不健康。
資料參考/draxe、muscleandfitness
責任編輯/David
你聽過「偷肥族」(Thin on the Outside, Fat on the Inside)嗎?其實,偷肥族就是外表看起來瘦,但內在油脂可不少的意思。像是有些人的BMI數值落在正常範圍,以及體重也正常,但是醫師們發現,這樣的情況人有些都有代謝症候群,然而還是屬於偷肥一族,因為他們沒有運動的習慣,外表不顯胖,但脂肪都堆積在內臟器官。
體重的組成包括了肌肉、脂肪、骨骼、水分等成份的重量,我們其實更應該關心脂肪的多寡,因為脂肪(尤其內臟脂肪)的囤積與許多代謝疾病有關。像是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單看體重,無法得知脂肪的多寡。例如對於長期運動健身的人而言,身體充滿肌肉,肌肉的密度比脂肪來得高,因此這些人的體重往往不低,甚至單看體重會以為這樣可能是個胖子,但其實他們的外型看來並不胖,而是結實精壯。此外,當然要吃得健康也才能控制內臟脂肪。
偷肥族的重大特徵就是,內臟脂肪過高。內臟脂肪容易囤積在腸胃附近,所以,腹部都會鼓起來,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啤酒肚。而代謝性症候群與內臟脂肪有關;因此,大多數被診斷出代謝性症候群的患者都以男性居多,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就代表內臟脂肪量已經超過標準,在健康上可能就會出現問題。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內臟脂肪會分泌出30種以上有害的物質,因此又被稱做「脂肪毒」。為了要避免以上這些為害身體健康的情形發生,減少內臟脂肪就便得格外的重要!
想要減掉內臟脂肪,首先要減掉皮下脂肪!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經過一項科學的研究發現,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有著存在並發的關係,然而內臟脂肪容易引發皮下脂肪的增加,所以,如果你只減少皮下脂肪卻放任內臟脂肪不減,就相當於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如果不想讓內臟脂肪增加,最根本的觀念就是控制熱量的攝取,這取決於從飲食中的熱量攝取及運動和基礎代謝使用的熱量消耗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必須要控制澱粉跟含糖飲料,接著就是控制油脂的攝取量與增加蛋白質,讓身體處於「消耗熱量大於攝取熱量」的狀態。
資料來源/關鍵評論網、Metro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