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剛吃完東西沒多久就感到肌餓的情形?通常,這個時後你一定會開始尋找食物讓飢餓感消失對吧!或者你在經歷漫長的一天都未進食之後,緊接著吃了一頓健康且豐富的餐點確沒有感受到快樂?我們都知道,正確的飲食與原型的食物對於控制體重有著非常重要的效果,因為,它會讓我們長時間的充滿飽足感免去攝取過多的熱量,同時,這樣也不會讓你有隨時隨地去尋找食品及零食的機會。以下這10個方式可以讓你實現飽足感與控制體重的方式,想要更有效率瘦身的你一定要好好的記錄下來!
在2008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所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蛋白質通常比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更大程度地增加飽腹感,另外,增加蛋白質攝入量以及適度運動可以幫助人們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並且比沒有蛋白質的人減掉更多的體重。所以,高蛋白質的食物已經被證明,可以幫助你的身體更加的充滿飽足感,並延長容易過於飢餓的時間;因此,建議食用草飼牛肉、魚類、雞胸肉或海鮮這類充滿瘦肉蛋白的食物,就能防止暴飲暴食甚至幫助減重瘦身。
飲食方式的順序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你可以在吃主菜之前先喝點湯或吃點青菜類,除了可以減緩當下的飢餓感之外,還能讓身體更快的充滿飽足感,這樣也就比較不容易攝取過量的食物及卡路里。而且,一份簡單的湯或是青菜都是十分易於準備的食物,並且能讓身體的維生素及膳食纖維攝取量提高,對於我們的身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數據說明「營養豐富的食物是提供高營養素但熱量相對較少的食物」,而在健康的全食物中發現的營養素包括微量營養素,如必需維生素、微量礦物質和電解質,以及常量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不同類型的健康脂肪等等。低密度食物是那些提供最高營養價值的食物; 它們為最低卡路里含量提供最大的營養密度。例如:即使卡路里含量相同,吃100卡路里的炸薯條也不能提供與攝入100卡路里黑莓相同的營養價值,我們將低密度食物納入日常飲食內,將表示你吃進含有較少卡路里的豐富營養食物。
食物的熱量密度指的是,單位重量食物中所含的卡路里,而密度高的食物也就是我們常說高熱量食物,密度低的食物則是我們常說的低熱量食物。像是以衛生福利部的飲食指南為骨幹,將食物依據熱量以及營養成分,並用紅黃綠燈交通號誌將食物分類的「飲食紅黃綠」概念,其中的紅燈區的食品就是低營養素、高熱量,建議少吃,像是:炸雞、鮮奶油蛋糕、臭豆腐等油多糖多的食物;而綠燈區的食品就是高營養素、低熱量,建議每天都必須攝取,像是糙米飯、全麥土司、新鮮蔬果等多水份多纖維質的食物。(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有很多人都會遺忘了纖維質對我們人體的重要性,有證據表明,食用高纖維食物有助於減少飢餓感並增加用餐時間。每克的纖維含有大約一半的碳水化合物卡路里,讓營養的密度再次達到標準,另外,高纖維食物也需要更長的時間讓你的身體消化,因此,能讓你的肚子感覺到飽足感。
大家都知道新鮮的蔬菜、水果富含多元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除了研究所知的預防疾病效果之外,還可平衡體內酸鹼值、促進腸胃蠕動、加速腸道中益菌生長與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佈的最新飲食指南,建議大家由過去的每日3份蔬菜與2份水果的標準,增加至每日5份蔬菜與4份水果,就可以看出多食用蔬菜與水果對於身體的好處,並能增加飽足感及降低卡路里的攝取。
豐富的調味料除了能讓食物更加充滿美味之外,還能增強我們的視覺及味覺感官度及飽腹感,在最近的研究中,香料已被證明是大腦調節食慾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家將他們的努力集中在一個被稱為飽腹感中心的大腦區域,這個區域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我們已經吃飽了;當飽腹感中心受到不充分刺激時,我們就會繼續進食不停止,更有趣的是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刺激飽腹感中心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香氣」,當我們的食物越香大腦停止進食的信號就會越強。調味的其他好處有,生薑與大蒜能減少我們吸收的脂肪量,辣椒等香料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率更快地燃燒脂肪,因此,適時的添加香料與調味料對於飽足感是有極大的幫助。
健康的油脂不僅對身體有益,而且會增加用餐時的滿意度,我們下丘腦是大腦負責飢餓/飽腹感(H / S)控制的主要中心,在1955年Mayer提出的葡萄糖抑制理論(glucostatic theory)中認為,碳水化合物可用性的消耗導致飢餓,並且具有對葡萄糖水平敏感的受體的下丘腦中心可能參與能量攝入的短期調節,下丘腦外側區域(LHA)的飽腹感中心(satiety center) 對血糖的降低和刺激食物攝入作出反應,而LHA含有受低血糖刺激的葡萄糖抑制神經元,這是一種對介導通常由低血糖引起的食慾過盛至關重要的過程,另外,脂肪也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讓人延長飽足感的時間而不感受到肌餓。
小時候是否常常聽長輩說,吃飯要慢慢吃否則很容易吃過飽?根據一項慢速飲食對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飢餓感與飽足感研究報告指出,緩慢進食會增加飽腹感並降低飢餓感的時間,因為,我們的大腦需要大約20分鐘的反應讓腦部知道已經吃飽,若你進食的時間過快,很容易在大腦發現已經吃飽的訊號時,你就已經不知不覺的進食過量。另外,美國羅德島大學(URI)的教授凱瑟琳∙曼蓮森(Kathleen Melanson)曾經進行人體進食速度與食量的研究,結果發現吃飯速度快的人平均每分鐘可以吃進約88公克的食物,而中等進食速度的人每分鐘可以吃進71公克的食物,至於吃飯速度慢的人每分鐘大約只能吃進57公克的食物,簡單來說吃快的人比吃慢的人會多吃近1.5倍左右的食物,所以吃東西時減慢速度是值得的。
我們的大腦十分嚴重的依賴視覺性,當我們使用大盤子時,就很容易因為盤子上還有多餘的空間,讓我們的腦子傳遞出不夠滿足的訊號,這項研究理論在2005年獲得證實,當時的研究將參加者分為兩組,一組是正常大小的碗另一組採用大分量的碗,兩組同時都裝進一樣分量的湯,拿到大碗的那組,在不知不覺中比正常那組多吃進73%的食物。在研究結束時,他們不相信他們吃得更多且不覺得有飽足感,由此研究發現「人們似乎用眼睛來計算卡路里而不是胃」,所以,讓你的碗盤變小吧!
現代人都很習慣在電視機前吃東西與在電腦瀏覽時盲目地吃點東西,這些在吃飯時分散注意力的狀況,會使你的大腦更難以處理它已經達到飽足感的事實;在分心和用餐結束後肌餓的效果會持續下去,因此,研究人員指出,分心的進食也是導致體重增加的一個原因,因為,人們在不注意或更頻繁地吃東西時最終會吃得更多。所以,到了吃飯的時候關掉電視機放下手機,好好的專注於進食這件事,會讓我們更容易獲得飽足感!
資料來源/draxe、womenshealthmag
責任編輯/David
延年益壽以及回春是不少人的夢想,然而研究證實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別吃太飽」。近日,一項來自美國《Cell》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限制生物體的卡路里攝取,就有一半的衰老細胞以及四分之一衰老基因能被「逆轉」。這代表,細胞會逐漸被逆齡,免疫力也能越來越好。
其實,過去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曾經指出,在延長哺乳動物的壽命方面,「限制熱量攝取」是唯一有效的干預方式。同時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動物及人類衰老的46組關鍵基因,而科學家們發現,將長期攝取的普通食物熱量削減一半,就可以扭轉這些基因改變過程。
這次探討少攝取卡路里的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及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等研究團隊的合作。他們用大鼠做試驗,將一批實驗大鼠分為3組:年輕任意進食組、年老任意進食組、年老節食組。後者從中年期開始對大鼠進行「七分飽」干預,持續節食9個月。他們分別對3組大鼠的皮膚、主動脈、棕色脂肪、白色脂肪、肝臟、腎臟、骨髓這7種組織中取到的細胞進行單細胞定序,對腦、骨骼肌這兩種組織的不同細胞進行單細胞核定序。科學家發現表示透過老少比發現,促炎細胞比例增加會導致老化,但是這些細胞半數以上可被節食抑制。而炎症相關基因上升也會導致老化,節食則是可逆轉四分之一的基因表達變化。
除了吃七分飽,還有一些減少食物攝取的方式,就是透過間歇性斷食。根據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和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的研究人員指出,雖然沒辦法阻止生物體得癌症,但是間歇性禁食有助於抑制惡性腫瘤擴散。 試驗期間,無論是間歇性禁食食還是不禁食的兩組實驗鼠中,都有老鼠染上癌症。但明顯差異是,節食的老鼠的腫瘤生長明顯比不節食的老鼠慢。而且節食老鼠的壽命,比不節食老鼠的壽命幾乎長100天,用人類的壽命來看,這相當於人類壽命延長12年。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跑步加上飲食控制是最熱門的健康減重方式之一,但如果你只在乎體重機上的數字增減,小心傷害身體!曾有一名美國田徑選手為了跑更快而減重,結果脛骨受傷、出現疲勞性骨折徵兆,反倒讓他錯失奧運選拔賽,更連續三年無法下場參賽。別用自以為健康的減重方式造成身體毀滅性傷害,開始減重前,先看看以下失敗案例和錯誤示範。
美國田徑選手Allie Kieffer於2011年,以9:35.89的成績在美國田徑室內錦標賽3000公尺項目獲得第三。雖然Kieffer已經非常快,但她還想更快,而她常常聽別人說「想跑更快就必須減重」,這讓體脂肪只有17%的她總是陷入「每個人似乎都比我瘦」的思維裡。因此,當Kieffer在轉戰菁英賽場時,開始削減熱量和脂肪攝取。
減重結果Kieffer掉了10磅(約4.5公斤),並得到參加奧運田徑選拔賽的資格;然而,她同時出現了脛骨壓力反應(疲勞性骨折的徵兆),不完全因為跑步受傷,而是她每天都花數小時追蹤自己吃的食物。Kieffer表示,我每晚帶著飢餓的肚子趟在床上,節食基本上毀了我的跑步生涯,傷病使我無法參加2012年奧運選拔賽,也持續三年無法在田徑賽中發揮表現。
美國跑步協會2017年全國跑步調查報告顯示,新手想提升表現的方式中,減重僅次於訓練。然而節食不一定是跑步的最佳夥伴,人們總以為必須靠限制大量的卡路里來減重,但如果跑步時這樣做,只是把自己陷入蠟燭兩頭燒的困境,可能的後果還包括運動傷害、倦怠、暴飲暴食。
重點是,這些菁英跑者可不是唯一用跑步和節食減重的人,相信你或周遭朋友都曾用過類似方法,以下是常見錯誤觀念和建議的健康減重策略。
當你為了減重而切斷碳水化合物或不吃一餐,你並沒有給身體足夠的營養來避免肌肉損害。
健康策略:
跑步時大量燃燒儲存在肌肉中的肝醣,所以訓練後需要40-50克碳水化合物來補充肝糖儲存量,例如2-4份水果,或是燕麥或糙米等複合式碳水化合物。訓練後補充的碳水化合物與適量蛋白質不會儲存成脂肪,而是被肌肉利用、作為肌肉修補的燃料,如果你想減重,跑後別吃下雙倍的量,例如在晚餐前跑完,那麼直接吃晚餐別吃點心了。
假設你的身體每天需要2,000卡熱量來維持體重,但當活動量增加、練跑里程數增多,身體的熱量需求可能增至2,500卡。如果攝取的熱量低於這個水平,體重下降到某個零界點,新陳代謝將減慢以彌補身體缺乏的燃料,這也意味著你的身體進入了「飢餓模式」(又稱代謝損害)。身體一旦進入飢餓模式,就幾乎不可能減輕體重了,身體為了應急而節約熱量並將之儲存成脂肪,結果身體開始減肌肉而不是減脂肪,跟你希望的減重目標背道而馳。
健康策略:
與其大砍攝取卡路里,不如每天稍微減少250卡,這樣每周可能減去0.2至0.3公斤,即使在訓練期間也不會轉成飢餓模式,同時能確保身體有足夠燃料應付訓練。
為了提升運動消耗的卡路里,每周可增加3次20-30分鐘的重量訓練,讓身體在休息狀態時,精瘦的肌肉每磅仍可燃燒5卡熱量,就算躺著都能消耗卡路里。不過,脂肪消耗是熱量的一半,所以建議將高強度的短距離快跑也加入訓練;據一份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發現,在跑步中增加4-6次30秒衝刺的人,比定速慢跑的人多減少2倍體脂。
想減重的人往往被一些最新減肥趨勢吸引,例如無糖人造甜味劑、零脂肪食品等。然而,你的肌肉不能拿人造糖作為燃料,所以在跑步前吃下人造糖製成的食品,你會更快陷入疲勞,因為肌肉沒有得到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另一方面,如果你總是喝脫脂牛奶,不只掉入「吃脂肪會變胖」的錯誤觀念,也無法得到全脂牛奶給人較長時間的飽足感;再者,好脂肪有助吸收更多人體需要的維生素與抗氧化劑。
健康策略:
節食應著重在天然食物和份量控制,例如限制糖的攝入量,並使用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和微量酵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的天然糖類來源(如蜂蜜),取代一般精緻糖。
為了減重,你大可以用手機app紀錄每天攝取的卡路里、嘗試空腹跑步,或者禁止自己吃巧克力等喜愛的食物、告訴自己「我不能吃那個」,而這些剝奪飲食自由與樂趣的方法,正是多數人節食的方式。
然而每個人都有體重的「設定點(set point)」,也就是體重恆定維持的範圍,一般來說在10-15磅(4.5-6.8公斤)之間,如果你減到低於這個範圍,大腦會啟動保護機制,透過誘發飢餓素避免體重再減輕,而通常大腦會戰勝你減重的意志力。
健康策略:
放棄你的「禁吃食物」名單,採用其他替代方案,例如改善睡眠品質、補充豐富能量,藉由好的睡眠與飲食提高運動動力和表現,訓練本身就能幫助減重。你的心態應該調整為無論體重、體型如何,都要出外跑步,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熱愛運動的跑者,而不是為了減重而去跑步的人。
事實證明,文章開頭的失敗案例Kieffer經過3年中斷後重返賽場,她總是吃得營養豐盛,且隨時聽取身體飢餓的信號,她的體重增加6磅(2.7公斤)、脛骨傷害復原,去年她以2小時29分39秒取得紐約馬拉松比賽中美國女子第二名。她表示:「如果我在飢餓時補充一些健康食物,我似乎能做得更好。而現在我也重新發現了跑步的樂趣。」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nutrinote
責任編輯/Dama